高中语文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

上传人:qt****68 文档编号:44790272 上传时间:2018-06-1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高中语文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高中语文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高中语文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高中语文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中语文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课程结构的设计课程结构的重新设计是高中语文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也是课程标准研制 的难点和重点。由于在一定程度上课程结构是以具体、直观的形式呈现改革的 基本内容,所以人们对此给予更多的关注也是理所当然的。我国新世纪高中课 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之一是,构建重视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综合性的课程结 构,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适应社会发展的多样化需求,引导学生学习 如何规划人生。各个学科课程的改革都要落实、贯彻这样的课程改革目标。原 有的课程结构已经不能够满足课程发展的需要, 改革高中语文课程结构已是无法回避的任务。 一、我国高中语文课程结构的探索纵观我国语文教育近百年来的发

2、展历程,大多数时期的高中语文课程结构 都较为简单、单一,基本上都是以统一的必修课程出现,每个学年都有明确、 固定的要求。但是,需要认真研究和思考的是,个别时期的课程标准或大纲也 曾经在这方面做出了积极的努力和探索,积累了经验和教训,例如 1923 年刊布的高中国语课程纲要(所谓刊布而不是颁布,即不是由教育部 以部令正式颁布实施,而是由当时全国教育联合会组织的新学制课程标准起草 委员会拟订并公布于报刊。 ) ,以及 1996 年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 (供实验用) 。 1923 年刊布的高中国语课程纲要由两部分构成:公共必修课程和为注重不 同学习方向而设置的必修课程。 高级中学公共必修的

3、国语课程纲要的“内容 与方法”分为读书、文法和作文三部分;注重文学和社会科学的第一组必修课 程有文字学引论和中国文学史引论 (这三个课程纲要都由胡适起草) 。 这个课程纲要在设置了公共必修课程的同时,为注重不同学习方向的学生设计 了不同的必修课程。虽然所有的课程还都是必修,但是对于学生而言,实际上 已经为不同发展方向的学生提供了选择性的课程,使其有所侧重。从高中语文 课程的发展历史来看,在当时的条件下做出这样的探索是极其难能可贵的,成 为以后课程结构的主要思路之一。有的国家目前还实施着类似的课程,例如现 在的法国高中法语教学第一学年是统一的,从第二学年开始为不同发展方向的 学生提供了不同的选择

4、性课程。遗憾的是,在我国高中语文课程发展史上,这 样的课程结构昙花一现。当然,不可否认这样的课程结构的出现有其特殊的时 代背景,尽管后来没有延续这样的理念和思路,但是其本身所富有的启示价值 还是显而易见的。在此之后的 1929 年和 1932 年课程标准第一学年至第三学年 基本上是统一的课时和课程内容,在课程结构方面没有什么值得特别说明的。 1936 年高级中学国文课程标准第二学年第一学期甲、乙组的教学时间 做了不同的安排,甲组按照常规每周精读 3 小时、略读指导 1 小时、习作 1 小 时,而乙组每周增加精读 3 小时,其它学期的时间安排不变。乙组增加的 3 小 时主要讲授文学史大纲。与 1

5、923 年课程纲要相比较,这个课程标准的课程结构 虽然没有实质性的突破,但是毕竟打破了课程结构单一的局面,在课时和课程 内容方面有所变化。在此基础上,1940 年修正高级中学国文课程标准又有 所发展。第二、三学年的每学期,乙组比甲组的精读课时每周都增加了 2 小时, 所增加的课时注重各时代文学作品及国学常识的学习。也就是说,第一学年相 同,第二、三学年不同组别的学生有所侧重。除了上述的课程标准之外,后来的课程标准或大纲都是统一、固定的课程结构。 经过几十年的沉寂之后,到二十世纪末期高中语文课程结构的探索又出现 了一个高峰。 1996 年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 (供实验用)在高中语文课

6、程结构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这个大纲把“课程结构和课时”作为大纲的 六大组成部分之一,专门进行说明。这个大纲把课程分为学科类课程和活动类 课程,其中学科类课程由必修课、限定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组成。高一、高二 是必修,高三为预备升学的文科、理科和预备就业的学生提供限定选修课程。 这个课程的限定选修课程为三大发展方向的学生提供了选择的空间,同时任意 选修课程又为每个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留有选择的余地。从整体来看,这样的课 程结构具备了突出选择性和多样化的特点。虽然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这个大 纲在实施过程中使这样的课程结构功能和特点大打折扣,例如任意选修课程和 活动类课程没有得到真正的落实,没有一定的

7、必要条件来保障。另外,限定选 修课程由于局限在高三,形同虚设,反而因此产生了一定的弊端。毋庸置疑, 这个大纲在课程结构方面的价值和意义是不小的,蕴涵着丰富的具有参考价值 的信息,不仅在政策层面作出了突破性的探索,同时也在实施层面积累了一定 的经验和教训,对新世纪高中语文课程结构的设计富有借鉴意义。 二、一些国家普通高中母语课程改革的启示最近几年,世界上一些国家正在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高中母语课程 改革方面做出了各种各样的探索,这些探索无疑对我们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芬兰非常重视语文教育,从考试的科目方面就可窥见一斑。2002 年 10 月 中国芬兰高中教育研讨会上,在与这个国家教育主管部门

8、官员的交流中得知, 芬兰现行高考是 4+X 模式,所谓 4 是指母语、第二官方语言、外语、数学或 科学,其中三门是语文。 (芬兰语和瑞典语是芬兰的官方语言)正在规划的改革 方案准备在 2005 年实施 1+X 的模式,所谓 1 是指一门官方语言。之所以进行 这样的改革,其根本原因在于他们认为学好母语是学好其他课程的根本保证, 是一个学生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除了重视母语、官方语言的教学,芬兰也极其 重视外语教学,很多高中学生学习两门或三门外语。通过现行的考试也可发现, 即使是只学一门外语的话,每个高中学生也至少学习三门语言。高中阶段的芬 兰语包括 6 门必修课程,即语言作为获取和传递信息的工具,从

9、艺术到自我表 现,文本的建构与解释,语言的力量,文学作为同时代的镜子,语言、文学与 认同。这六门必修课占全部必修课时的 12-13%、全部课时的 8%。众所周知, 芬兰的高科技产业非常发达,而从高中课程设置和考试的情况来看,并没有明 显强调与此相对应的学科。在与该国高级教育行政长官的交流中,得到了有点 儿出乎意料的认识。这位官员认为,在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的 恰恰是语文教育,高水平的语文教育会帮助学生在其它内容的认识、理解中发 挥重要的作用,同时多门语言的学习可以帮助人们多角度、多渠道掌握各方面 的发展动态。在重视科技创新的我国,这样的作法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没有 从根本上着手,貌

10、似重视一些学科,但可能会造成事倍功半的浪费。 瑞典高中课程共有八门核心学科,即瑞典语或瑞典语作为第二语言、英语、 数学、体育与健康、公民、宗教、科学、艺术活动。高中瑞典语包括 5 门课程, 瑞典语 A、瑞典语 B、瑞典语 C(口语与书面交流) 、文学与文学批评、创作。 其中瑞典语 A 和瑞典语 B 是必修课程,其余的课程在不同的学习计划中或选 修课或必修,例如瑞典语 C 是社会科学学习计划中的必修课程,而文学与文学批评是社会科学学习计划中的文化专业的必修课,创作是选修课。 印度普通高中课程要求两种语言作为必修课程,可以从印地语、英语、孟 加拉语、藏语等二十多种语言中选择,其中英语和印地语必选其

11、一或二者皆选。 选修课有现代印度语言文学、梵语言文学、古典语言文学、英语、其他语言。 法国高中法语课程在第一学年是统一的必修课,课时安排和课程内容都是 统一的。从第二学年开始,为各种专业方向提供了可选择的方案,从课时到课 程内容、实施都不同,如经济社会方向、文学方向、理科方向等共十种方案。 日本高中国语分为语文 1 、语文 2 、语言文字表达、现代文、现代语、 古典文 1 、古典文 2 、古典文的讲解八部分,其中语文 1 是基本要求,其余 的科目是在此基础上的延伸和发展。 从这些国家的高中语文课程可以发现,在注重共同基础的同时,强调课程 的选择性和多样性,为不同发展方向的学生提供了选择的空间,

12、谋求课程的基 础性、多样化和选择性的统一。 三、我国高中课程改革方案中的课程结构在认识、理解高中语文课程结构时,不能孤立地来看待语文学科课程,需 要将其放到整个普通高中课程结构的背景下,才能够进行全面地认识和把握。 我国新世纪普通高中课程结构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构成。与 仅仅由科目组成的单一、扁平的课程结构相比较,这样的课程结构具有立体性 和层次性等方面的特点。一定的结构决定着一定的功能,课程结构也不例外。 构建这样的课程结构目的在于能够从宏观上整体规划课程,以利于科目间的融 合和科目内部的微观结构调整。理解这个课程结构,需要特别注意两个层次, 学习领域层次和模块层次。学习领域是由课

13、程价值相近的科目组成的,共设置 了八个学习领域,语言与文学、数学、人文与社会、科学、技术、艺术、体育 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各学习领域由若个科目组成,如语言与文学领域包括 语文和外语。从各国的课程改革来看,一些国家的课程也设置了学习领域,虽 然有时赋予其不同的含义,但是淡化学科间的界限是共同的取向,因为原来一 直强调的壁垒森严的学科之间的界限成为课程设计和学生学习的障碍,各学科 的教学对于学生个体而言,不是像书架上的分门别类的书籍,没有严格的界限。 在现代社会科学发展和研究的综合化趋势的背景下,学习领域的出现也是必然 的。设计学习领域有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如果按照原来的课程结构,学 生可能

14、不喜欢或不学某一学科,会直接影响着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在学习领 域层面,学生可以作出个性化的选择,但不影响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例如在 课程实施中,可以规定学生在一个学期或学年必须学习一定领域的课程,由于 不用具体到科目,这样做就有了选择的空间。因为一定学习领域的科目都体现 着一定的共同价值,从而不会影响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因此,学习领域体现 了对高中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规定学生在一定 的时间内在所有的学习领域获得一定的学分,既解决了因学生过早偏科而产生 的弊端,又避免了由于学科科目过多而造成的学习内容繁琐和过多的问题。同 时,这样做也有利于教师在学习领域的视野下设计、

15、实施课程,从而避免陷入 学科本位的泥淖。 对于科目层次,由于原来的课程结构大都是基于科目而设计的,所以这里 不做更多的解释。值得注意的是,高中课程改革方案增设了通用技术、第二外 语、艺术等科目。 具体到模块层次,每一科目由若干模块组成。所谓模块是在科目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经验和社会现实,将科目内容分为若干相对完整的学习单元。每个 模块一般为 36 学时,2 学分。对于模块层次设计,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理解。 第一,模块层次的设计有利于学生自主选择课程,形成个性化的修习计划,为 学生有个性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在完全由科目构成的课程结构中,由于过于 强调科目自身体系等方面的原因,学生只要开始学习一定

16、的科目就意味着只能 把这个科目完整而系统地学完。学生选择的余地极其有限,大多数学生的学习 基本统一并且固定,因而无法适应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第二,便于学校灵 活安排课程,有效利用现有教师、场地、设备等资源,提供丰富多样的课程, 为学校有特色的发展创造条件。第三,有利于解决科目设置相对稳定与现代社 会生活、科学迅猛发展之间的矛盾。在信息以几何级数快速增长的信息社会, 学科自身在迅速发展,学生所生活的现实世界急剧变革。如何将这些要素纳入 课程内容中,是现代社会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围绕某一特定内容,整合学生 经验和社会生活内容,构成相对完整的学习单元,就是在解决这方面问题而做 出的探索。每一个模块都有明确的教育目标,并有对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 方式的要求,便于实际操作。 四、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结构根据共同基础和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为了实现学生语文素养普遍获得 进一步提高和为不同需求的学生提供选择性发展空间的目标,需要构建与此相 适应的高中语文课程结构。 高中语文课程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部分。必修课程由“语文 1”至 “语文 5” 五个模块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