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478448 上传时间:2017-08-1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例谈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例谈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例谈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例谈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例谈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例谈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例谈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例谈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中馆驿镇中心小学 喻长桥数学课程标准在分类目标中指出:“根据数学的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教育,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 由此可见,新的课程标准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她指导我们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并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主义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这些要求充分说明了德育教育在我们教育教学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也必须重

2、视德育教育。所以数学教师的主要任务除了传授数学知识,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运算能力以外,同时也要结合数学教学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智育的目标不仅在于发展和充实智能,而且也在于形成高尚的道德和优美的品质。”但是,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应如何做好自己的本份工作在数学统计教学中渗透德育呢?下面就结合教学案例谈一下浅显的认识。案例一:(分西瓜)一位年轻教师在教授三年级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中“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你有一个大西瓜,在母亲节的时候,你准备怎样分这个西瓜呢?”生 1:“母亲节到了,我准备把这个西瓜平均分成两份,给妈妈留一半,我留一半。”“你为什

3、么这样分呢?”教师问。生 1:“我一半,妈妈一半,一样多,这样谁也不吃亏。”教师未作任何评价。生 2:“母亲节到了,我把西瓜平均分成 8 份,我给妈妈 5 份,我留 3 份。”“你为什么这样分呢?”教师微笑地问。生 2:“妈妈很辛苦,在母亲节里应该多给她一些。”“你真是一个孝敬父母的好孩子!”教师热情地表扬了她。其他学生纷纷举手回答,要把西瓜平均分成 6 份、9 份、12 份等,都说在母亲节应该多给妈妈一些,教师都一一赞扬了他们。这时,生 3 举手回答:“我把这个西瓜全都给妈妈吃。”这位教师一楞,连忙微笑地问:“你为什么这样作呢?”“我一点儿都不喜欢吃西瓜,所以我都给妈妈吃。”此时,这位教师脸

4、上的微笑霎时凝固起来,吃惊地说:“你怎么把不喜欢吃的东西送给妈妈,你的思想有问题呀!”案例二:丢弃了多少塑料袋师:根据统计图,哪位同学能描述一下我们班同学的家庭一周内丢弃的塑料袋情况?生 1:我们班同学的家庭一周内共丢去的塑料袋总数为:17+18+27+19+18+17=743生 2:老师,可以用乘法。塑料袋的总数是:1714+1814+1213+1910+271=743师:很好,他们用不同的计算方法得到的结果是一样的。其他同学有不同的想法吗?(适时引导学生表述自己对问题的理解,而不急于评价不同做法的优劣,这有利于学生主动表达自己的想法。)师:两个同学说的都很有道理。这些做法都是可行的。大家从

5、调查表中还能得到其它的信息吗?生 3:平均一个家庭丢弃的塑料袋的个数是 743/45=16.51师:你能解释这个结果的意思吗?(及时让学生在一次领悟平均数的含义)生 4:应该是平均每个家庭大约丢弃 17 个塑料袋。生 5:还有,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 17,众数是 18。生 6:17 也是众数。师:大家同意吗?(及时引导学生思考)(学生沉默片刻)生 7:应当是的。因为 17 和 18 都出现了 14 次,出现的次数最多。师:很好。只要出现的次数最多,就是众数。那么众数是 17 和 18 有表示什么意思呢?生 8:说明我们班大多数家庭一周丢弃的塑料袋是 17 个或者 18 个。(停顿片刻)好像不是大

6、多,是师:生 8 好像遇到障碍了,他拿不定主意是不是大多数。谁来帮帮他?生 3:好像是大多数。实际上一共有 28 个家庭丢掉 17 个或者 18 个塑料袋,已经超过半数了。师:如果丢弃 17 个和 18 个塑料袋的家庭都是 12 个,还是大多数吗?生 9:好像不是大多数了,不到一半,但还是最多的。应该是丢弃 17 个或者 18 个塑料袋的家庭最多。师:很好,那中位数 17,又是什么意思?生 10:就是按照丢弃塑料袋个数多少来把每个同学的家庭排队,排在中间的学生家庭丢弃了 17 个塑料袋。师:它和平均数相同吗?(让学生在一次感受不同统计量的差异)如果有人问我们班一个同学的家庭通常丢多少塑料袋,你

7、们说答案是什么?(强调用不同统计量表示同一问题的不同方面)学生讨论.师:下面我们看看这些塑料袋会污染多大面积的土地。(与面积的计算相联系,并引出环保的概念)生 11:这要看一个塑料袋占大约多大地方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很清晰,并且具有估算的意识)我们可以把塑料袋当作长方形,大概有 30 厘米长,20 厘米宽,即 600 平方厘米。743个塑料共占据 743600=445800 平方厘米,也就是 45.66 平方米,和我们的教室差不多。师:大家想一想,照这样下去,一年我们大概会污染多少土地?如果全校同学的家庭一年大概会污染多少土地?(将计算自然地融入解决问题的情境中)大家知道吗?我们学校的面积大约

8、是 10000 平方米,请大家回去算一下,按照这个速度,我们全校师生的家庭只要多少时间就会污染整个学校那么大的地方。(以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当作为课堂教学的自然延伸)案例 3(“平均数”练习设计)学生在了解平均数,并掌握了求平均数的方法后,一位教师出示了一张统计表:本地某家一年中每季度的用水情况师: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张统计表,并想一想,根据这张统计表,你获得了哪些信息?生 1:我从标题当中知道了这是我们这个地区的一户人家每季度的用水情况。生 2:我发现了第三季度的用水量最高,第一季度的用水量最少,其余两个季度的用水量差不多。季度 第一季度 第二季度 第三季度 第四季度用水量(吨) 27 36 48

9、33师:那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生 3:我想可能是因为第三季度是夏天的缘故,我们家夏天的用水量也很高,因为每天都要洗澡、洗衣服,所以用水量就多了。而第一季度恰恰相反,是冬天,气候比较冷,用水量也不多。其他季节不冷不热用水也就不多也不少了。师:你们同意吗?同学齐声表示赞同。师:你分析的真不错啊!的确是这样的,其实许多的统计表当中都隐含着小秘密,只要我们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就能把这些隐含着的秘密找出来。那你们还有别的发现么?生 4:老师,他们家用水太费了,我算了一下,这一年中共用了 144 吨水。教室里一下子炸开了锅,同学们纷纷议论起来:这么多啊?太浪费了。师:其实这只是一户普通家庭的用水量,那除

10、了算出他们家用水总量大以外,你还可以求出那些问题?生 5:我可以求出他们家平均每季度的用水量。生 6:我可以求出他们家平均每月的用水量。生 7:我还可以求出他们家平均每天的用水量。师:刚才同学们提出了 3 个数学的问题,你们能解答么?师:好!那就选择一个你最感兴趣的问题,算一算他们家其它的一些用水情况。学生独立计算后,汇报并板演。1、(27+36+48+33)4 2、(27+36+48+33)12 3、(27+36+48+33)360=1444 =14412 =144360=36(吨) =12(吨) =0.4(吨)=400(千克)师:同学们看一看这些算式,想一想,前面我们求的平均数都是几个数的

11、和除以几。那这里既有 4 个数的和除以 4,也有 4 个数的和除以 12,还有 4 个数的和除以 360,这是为什么?生 8:那是因为问题不同,第一个是求平均每季度的用水量,所以要除以 4 个季度,第二个是求平均每月的用水量,所以要除以 12 个月,最后是求平均每天的用水量,当然要除以一年的天数(按 360 天算)。师:那你们觉得哪一个数量非常重要?生齐:份数。师:所以我们在求平均数问题时要特别注意问题要我们求什么。好,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他们家用水的具体情况了,对此,你们有什么感觉?生 9:太浪费了。一天都要用掉 400 千克啊?其他同学也表示同意。师:如果他们家有 4 口人,那平均一个人一天

12、要用水多少千克呢?生齐:100 千克。师:我们再来看几幅图片。(出示西北一些干旱地区用水情况的图片)同学们一阵惊讶,被图片吸引住了,之后便纷纷议论开来:他们太贫穷了!用水好紧张啊!教师抓住时机,:你们知道他们人均每天的用水量吗?他们一个人一天只能用 5 千克水。生齐:啊!?师:是啊,可能 5 千克水,对于个别同学来说还不够早上洗个脸,所以我们应该生齐:节约用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我们越来越深刻的认识到,教育的首要任务是育人,其次才是育才。思想教育和人文教育应该渗透在每一堂课中,那么怎样在数学课堂中恰到好处的进行思想教育呢?这是值得我们每一位数学教师思考的问题。我觉得数学课堂上的思想教育不能

13、牵强附会,不能生搬硬套,要用得适时适地才能取到应有的效果。教学必然具有教育性,是教学过程的一条基本规律。在具体教学中,学生不仅可以从知识中受到教育,而且可以从教师的教学态度、工作作风和思想情感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道德教育。所谓教书育人,正是这个道理。审视上面的三个教学案例,我们不难看出:案例 1 中,学生把自己不喜欢吃的西瓜给妈妈,难道思想就有问题了吗?如果换一个角度来说,我们更应该看到这个孩子身上有着诚实的品质。孩子是敢于说真话的,而我们成人往往缺乏这种勇气。相反,成人可能会用虚伪、虚情假意来掩饰自己。不仅如此,有时为了“思想教育”的需要,我们还在教育着我们的孩子学会说假话,鼓励他们说假话。

14、他们慢慢知道了:说真话有时不和时宜,会受到训斥,而随声附和老师的意思还会受到老师的表扬。多么可怕的教育!没有真诚的教育怎能培养出健康人的品格。案例 2 中,学生通过对校园里丢弃的塑料袋的统计,不仅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还受到了思想的熏陶,产生了爱护环境的情感。学习了统计后,还可以让学生统计塑料袋个数的活动,加深对不同统计量意义的理解,并且在活动中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感受到丢弃塑料袋的行为会对大自然造成污染,唤起他们的环保意思。在数学教学中就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和重要性,从小树立为振兴中华而学好数学的雄心壮志。案例 3 中,教师在发现了德育因素后,就抓住时机

15、,把握关键,利用合理的教学方法,使思想品德教育自然而巧妙的渗透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在课堂中,教师把德育因素隐藏在统计表中,通过观察、计算统计表中的数据,学生发现本地的用水量普遍偏高,节约用水应该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这位教师恰如其分的把思想品德教育和数学的特点有机结合起来,自然渗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综观案例 1 与案例 2 和案例 3 中的教师进行对比,不难看出后两位教师做的恰到好处。使得思想教育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做到顺其自然,不做作,不把品德教育强塞给学生,注意适时适度,学生乐于接受,达到了即教书又育人的良好效果!品德教育与数学教学,两者是水乳交融的关系,思想与精神要融会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在我们的教学中,首先要求我们的教师拥有一双睿智的眼睛,思维敏捷的应变能力,优良的课堂教育机智。及时捕捉好的素材,适时的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思想教育。在教学中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知识的接受能力,点点滴滴,耳濡目染,潜移默化,逐步提高渗透的自觉性,把握渗透的可行性,注重渗透的反复性。使思想与精神真正走进学生心田,最终积淀成良好的品质,达到“润物无声”的最佳效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