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城市人口的分析和管理5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4782276 上传时间:2018-06-14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城市人口的分析和管理5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关于城市人口的分析和管理5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关于城市人口的分析和管理5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关于城市人口的分析和管理5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关于城市人口的分析和管理5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关于城市人口的分析和管理5》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城市人口的分析和管理5(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城市流动人口的分析和管理摘要: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流动人口管理工作 已经摆上各级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流动人口是我国城市尤其是流动人口 集中的大城市面临的一个难题。以北京市和武汉市为例,在北京尽管政府 采取了证件管理等方式,但收效甚微,相当一部分流动人口仍处在管理的 真空地带。在武汉政府应该在解决流动人口住房问题中处于主导地位。并 且就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个人的建议。 关键字:关键字:城市,流动人口,住房,管理。1.城市流动人口的介绍关于城市流动人口的确定不同学者略有不同。在中国一般认为在城市 中未持有城市户口的非常住户人口。可分为一、在城市中从事短期、季节 性工作的

2、外地人口。二、到城市旅游、出差、探亲、借读就学人口,其中 前者是主要对人口城市化进程起到推动作用的人口。城市流动人口的数量与城市的性质和规模有关,一般大城市、经济中 心、交通枢纽和风景旅游城市等数量较大,可在百万以上,并且各大城市 中流动人口居住时间较长。城市流动人口与城市的可持续稳定发展相关密 切。城市流动人口可造成一系列城市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例如由于城市 经济变化、建设规模压缩,造成一部分流动人口没有工作,从而产生社会 问题。大量的流动人口造成城市住房紧张、交通拥挤,加剧城市能源、水 资源和副食品供应短缺,环境恶化,甚至犯罪率增加,传染病流行等城市 社会环境问题。但是流动人口对城市繁华、

3、增加财政收入、增加劳动力等 有积极作用。因此城市流动人口的数量、性质和来源,对城市是否能沿着 生态的道路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1。2.城市流动人口的分析2.1人口流向城市的原因以北京市为例调查显示,绝大多数流动人口离开家乡、进入城市的首要目的是赚取 更多的收入(见表 1),挣钱困难是流动人口面临的主要困难,收入因素将 是决定流动人口去留的主要因素。尽管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住房、就业和医 疗需求,但比起赚钱的目的,他们更愿意在其他方面“委曲求全” 。由于受 教育程度普遍偏低(调查中 68的来京流动人口只有初中及以下的教育水 平),城市资源占有能力处于弱势,就业领域也相对狭窄(调查中 60以上 的

4、来京流动人口集中在服务业和建筑业),大部分流动人口就业的优势就是 廉价的劳动力,与户籍人口相比,流动人口获得的工资要低的多,但因为 “与老家比起来要强多了” ,所以他们还是愿意在环境不好甚至是恶劣的地 方工作。他们对于住房以及生活设施的要求也非常简单,简陋的民居甚至 白天工作的店铺都可以成为夜晚栖身的场所2。表 1 流动人口从老家出来和来北京的原因(%)2.2城市流动人口居住情况以北京和武汉为例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户籍制度的日益“松动”,横亘在城乡之间 的“户籍墙”障碍日益减少,大量农村人口涌向城市,城镇之间的流动日益 频繁。根据 2005 年全国 1%人口抽样调查公报显示,全国流动人口

5、人数达到 14735 万人,与此同时,截至 2004 年底,北京市流动人口总量已达到 458 万 人。对于流动人口而言,居住状况关系着他们未来的发展。北京作为全国 的首善之区,长期吸纳大量的流动人口,了解流动人口在北京的居住状态如 何,是什么样的因素影响和决定其在北京的居住状态,不仅对北京自身的发 展具有积极意义,而且对全国的流动人口管理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吴维平、王汉生(2002)通过对京沪两地流动人口住房现状进行分析, 指出流动人口基本上被置于主流的住房分配体制之外,对于那些没有当地 户口的流动人口而言,获得房管局公房或单位公房的使用权或所有权都是 不可能的,商品房的价格超出了大多数流

6、动人口的承受能力,租房成为这些 流动人口的最佳住房选择。同当地居民相比,流动人口在涉及住房条件的 两个指数包括人均住房使用面积和住房质量上都表现得更低。较之 上海,北京的流动人口的生活状况要更差一些3。蒋耒文、庞丽华、张志 明(2005)运用 2000 年 0. 95抽样数据研究中国城镇流动人口的住房状况,研 究表明,城镇流动人口(特别是乡城流动人口)在住房方面需要付出比当地 居民更高的代价,其住房面积小,而且集体户流动人口的住房条件很差,农 业户口性质对贫民窟居住发生率有着显著的影响,同时,该研究否定了“乡 城迁移人口多数首先选择居住在贫民窟”的假设4。张子珩(2005)通过分 析流动人口住

7、房供给和住房需求两方面的因素,提出受住房供给条件和需 求能力的限制,流动人口比起城市户籍人口在住房的可获得性、住房条件 和居住的社区环境等方面都相对较差,因此,他们成为城市社会生活的最底 层,他们未来的发展也因之受到影响5。段成荣、王莹(2006)利用北京市 1997 年外来人口普查数据和 2000 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构造了流动人口 居住隔离指数,指出城市流动人口与市民在居住地分布上的确存在着比较 高程度的隔离情况,流动人口的居住状况明显较差,他们在居住地、居住形 式和居住质量方面都面临不少问题6。雷敏、张子珩、杨莉(2007)以中国 城市流动人口社区研究的调查数据为依据,对流动人口的居住

8、特点进行分 析并从社会学角度对流动人口与城市居民之间存在的居住差异与居住隔离状况进行解读,指出这种差异和隔离是造成流动人口城市融入困难的重要 原因,需采取改革二元户籍制度、将流动人口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实 现混合居住等措施解决流动人口的住房问题,促进他们与城市居民的社会 融合7。林李月、朱宇(2008)利用一项在福建省 6 个城市所做的问卷调查,探 讨了两栖状态下流动人口在流入地的居住状况及其制约机制这一重要问题,结 果表明:流动人口的两栖状态即循环流动的特性和过客心理比户籍制度和 个人特征对流动人口在城镇居住状态的影响更为显著,而且这种影响使得 受教育程度、收入水平等个人因素对流动人口居住

9、状态的影响出现了“反 常”现象8。对流动人口而言,受教育程度越高,不见得住房就越好,只有 当流动人口的受教育程度到达大专及其以上时,才能对其居住条件产生了 积极的正面影响。 此外,收入对居住的影响也不显著,即收入越高者并不意味着住房条件 越好。上述这些研究都为本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提供了很好的思路,但由 于这些研究中所使用的数据年份距今较远,且专门针对北京市流动人口居 住状况研究的文章又几乎没有。北京作为每年吸纳流动人口最重要的地区 之一,研究在京流动人口居住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具有重要意义,不仅符合以 人为本的理念,有利于促使社会稳定有序地实现进步和发展,而且对于其他 城市解决好流动人口居住问题

10、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一、这次调查的在京流动人口中,以 2039 岁的男性青壮年劳动力人口为 主。初中水平的流动人口最多,占到一半以上,其次是高中和小学,大专及 以上的比例仅为 7. 77%。这些人中 80%以上都是农村户口,非农业户口的 人不到二成。近七成的在京流动人口为已婚人士,未婚的比例不足 30%,同 居、离婚、丧偶的比例极低。 二、在京流动人口居住情况 (一)在京流动人口以租房居住为主,农民原建房的居住比例最高从表 2 中可以看到,近八成的北京市流动人口都是租房居住,其中,第一次来京的 流动人口中,有 74. 8%都选择租房居住; 77. 68%的人在时间最长的一次住 房中选择租房;

11、81.29%的流动人口现在居住在租住的房屋中。将近二成的 流动人口由单位提供住房,其比例分别是 21. 15%、18. 41%、15. 44%。仅 这两种住房性质就占到流动人口住房性质的 96%左右,其他类型的住房比例 极低。由此可以看出,在京流动人口租房居住的比例越来越高,从第一次 74. 8%上升到现在的 81. 4%,增长了 6. 49%,而单位提供住房的比例则下降了 6 个百分点。 (二)房屋使用面积小,居住空间拥挤,房屋费用缓慢增长表 2 显示,在 京流动人口的住房平均可供使用面积为 20 平米,最小的仅为 2 平米,现在 四成在京流动人口居住在 10 平米以下的房屋中, 71%的人

12、居住面积低于平 均面积,只有将近五分之一的流动人口房屋的可供使用面积超过 20 平米, 差别很大。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流动人口的居住面积并没 有产生太大的变化。在较小的住房空间内,平均居住人数约为 4 人,其中, 超过三成的人都选择 2 人合住;其次是 3 人合住及 1 人独居,比例分别为 25%和 19%左右。我们发现,随着居住时间的延长, 3 人合住的比例不断上升,增长 了两个百分点, 4 人及以上合住的人比例则由第一次的 23. 89%下降到 21. 69%,下降幅度较为明显。此外,在京流动人口每月花在房屋上的费用逐年 上升。第一次来京时有近三成的人每月的房屋费用在 100

13、 元以下,而现在每月的房屋费用在 100 元以下的比例已经降到 20%,与此同时, 100500 元的比例明显,超过了 60%, 5001000 元的比例也超过了十分之一, 1000 元以上的比例也呈现出增长的趋势。 (三)房屋内设施简陋,居住质量不容乐观在此次调查中,我们调查了流 动人口的居住质量。从图 1 中可以看到, 30%以上的北京市流动人口居住 的房屋内有自来水,比例最高,其次是厨房,其比例为 15%,再次是厕所,其比 例为 12%,最后为洗澡间,仅为 10%。通过对比流动人口现在住房和来京后 第一次住房,不难看到,厕所及洗澡间的占有比例缓慢下降,均下降了 4%,而 自来水和厨房的比

14、例波动不大。 三.受教育程度、户口性质、留京意愿、收入、就业身份均与人均居住面 积呈正相关关系。受教育程度越高,尤其是具有高中及以上的受教育程度 对于居住面积有显著影响。户口状况显著影响在京流动人口的人均居住面 积,农业户口的在京流动人口的人均居住面积比非农业户口的在京流动人 口的人均居住面积少 1. 31 平米,由于农业户口的在京流动人口在收入、 住房条件等方面都比非农业户口的在京流动人口略逊一筹,因此,非农业户 口的人均居住面积大于农业户口的在京流动人口。有留京意愿的与没有打 算留在北京的流动人口相比,居住状况较好。收入对于北京市流动人口人 均居住面积的影响也十分显著,当个人月收入小于 2

15、000 元时,对于人均居 住面积的影响并不显著,只有月收入超过 2000 元时,收入对于居住的影响 才体现出来,即收入越高,居住面积越大。其次,从反映家庭因素的解释变 量婚姻状况来看,只有在婚、同居会对在京流动人口的居住状况发生显著 影响,离婚、丧偶的影响均不显著。与未婚的流动人口相比,在婚、同居的 流动人口的人均居住面积反而减少了,这说明对于在京流动人口来说,住房 压力很大,居住状况不尽如人意,即使结婚或者居住在一起,居住状况仍然 没有得到很好的改善。最后,在社会融入的解释因素中,有无来往密切的人、 与政府打交道状况和受到的服务待遇状况并没有对在京流动人口的人均居 住面积产生影响。看来社会融

16、入作为一个影响居住状况的因素并不显著。 四、结论和讨论本文的分析结果表明,在京流动人口的居住状况不容乐观, 租房是大多数在京流动人口住房的首要选择,农民原建房的租住比例最高, 他们的居住空间狭小,不足 10 平米的房屋中常常居住着 34 人,而其每月 花在房屋上的费用却逐渐增加, 1000 元以上的比例接近十分之一。他们的 房屋中,设施简陋,国际上衡量住房质量和指标中,如自来水、厨房、厕所、 洗澡间的比例都较低,在北京这样一个冬季干燥寒冷的城市,取暖设施的使 用情况也不尽如人意。通过多元线性回归的结果发现,北京流动人口的个 人特征以及家庭状况是影响其在京居住状况的主要因素,其中,受教育程度、 户口性质、留京意愿、个人收入、就业身份、婚姻状况均对居住产生不同 程度的影响。而社会因素诸如社会融入状况以及服务与待遇对于流动人口 的居住没有产生影响。尽管流动人口的个人特征和家庭特征对于流动人口 的居住面积有影响,但是影响并不像预想中的那么大,换言之,我们不能仅 仅将流动人口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