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语文平时作业参考解答论说文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4478168 上传时间:2017-08-19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语文平时作业参考解答论说文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中国语文平时作业参考解答论说文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中国语文平时作业参考解答论说文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中国语文平时作业参考解答论说文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中国语文平时作业参考解答论说文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语文平时作业参考解答论说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语文平时作业参考解答论说文(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语文平时作业参考答案论说文一、单项选择题1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 B ) 。A老子 B孔子 C墨子 D庄子2 先秦诸子散文中,想象最丰富、最富浪漫色彩的是( C ) 。A.孟子 B.老子C.庄子 D.韩非子3下面句子中“而”字的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C ) 。A默而识之,学而不厌。B敏于事而慎于言。C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D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4 文心雕龙的作者是( B ) 。A曹丕 B刘勰 C陆机 D王国维5 论毅力中以“为山” 、 “平地” 、 “掘井”作比来论证中心论点,这种论证方法是( D ) 。A举例论证 B对比论证 C比喻论证 D类比论证6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

2、不息”这句话出自( A )A 易经 B 论语 C 孟子 D 吕览二、填空题1 “四书”指的是 大学 、 论语 、 孟子 、 中庸 。 “五经”指 诗经 、 尚书 、 礼记 、 周易 、 春秋 。2 “唐宋八大家”指的是韩愈 、 柳宗元、 苏洵 、苏轼 、 苏辙 、 欧阳修 、 曾巩 、 王安石 。3补齐句子:(1)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2)君子坦荡荡, 小人长戚戚 。(3)君子和而不同, 小人同而不和 。(4)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5)小不忍, 则乱大谋 。(6)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7) 民 为贵, 社稷 次之,君为 轻 。(8)天行有常, 不为尧存 , 不为桀亡

3、 。(9)博学之, 审问之 , 慎思之 , 明辨之 ,笃行之。(10)业精于 勤 ,荒于 嬉 ;行成于 思 ,毁于 随 。(11)满招损, 谦受益 。(12)忧劳可以兴国, 逸豫可以亡身 。(13)祸患常积于忽微, 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三、问答题学完论说文一章后,你学到了哪些论证方法?这些论证方法各有什么好处?请举一些课文中的实例加以说明。提示:论证方法主要有:例证法、比较法(对比和类比)等。可联系课文分析。四、作文题在本章中自选一篇课文,写一篇读后感。提示:读后感其实就是一篇议论文,只是其中心论点是从所读之物中生发出来的。语文平时作业参考答案记叙文一、单项选择题1 春秋左氏传是一部( B )

4、 。A.纪传体通史 B.编年体历史著作C.国别体杂史 D.纪传体断代史2 史记中篇目最多的是( C )。A. 本纪 B. 表 C. 列传 D. 世家3 世说新语是一部( A ) 。A志人小说 B志怪小说 C神话传说4下面句子中没有词类活用的一句是( D ) 。A今欲并天下,凌万乘,诎敌国,制海内,子元元,臣诸侯,非兵不可。B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C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D不追议此,而责二公以死守,亦见其自比于逆乱,设淫辞而助之攻也5下面句子中不是倒序句的一句是( D ) 。A姜氏何厌之有?B若不忧德之不建,而患货之不足,将吊不暇,何贺之有?C七十者衣

5、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D于是国人莫敢出言。 6 张中丞传后叙写张巡“就戮”时, “颜色不乱,阳阳如平常” ,这种人物描写方法是( A )。A.肖像描写 B.行为描写C.言语描写 D.心理描写7在张中丞传后叙中,当南霁云抽刀断指时,“一座大惊,皆感激为云泣下”,对刻画南霁云的形象来说,这里所运用的表现方法是( B )。A. 正面描写 B. 侧面描写 C. 心理描写 D. 行为描写8在故都的秋中,作者用“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来阐明北国之秋比南国之秋色彩浓、回味永,这里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方法是( C )。A.比喻和类比 B.比喻和对比 C.借代和类比 D.借代和对比

6、9 故都的秋中,开发北京秋天的“深味” ,用的是( C ) 。A.倒叙方式 B.描写方法C.议论笔调 D.象征手法二、填空题1文学史上的“三苏”是指: 苏洵 、 苏轼 、 苏辙 。 “三袁”是指: 袁宗道 、 袁中道 、 袁宏道 。2冰心“爱的哲学”内涵包括 母爱 、 自然 、 童心 三个部分。3补齐句子:(1)防民之口, 甚于防川 。(2)归真反璞,则 终身不辱 。(3)橘生淮南则为橘, 生于淮北则为枳 。(4)四维不张, 国乃灭亡 。(5)志士仁人,有杀身以成仁, 无求生以害人 。三、问答题记叙文有哪些表达方式?请你从本章所选课文中找出一些例子来加以说明。提示:记叙文的表达方式主要有叙述、

7、描写、抒情等。在记叙文里也会常常运用议论的表达方式,但议论不是记叙文的主要表达方式,记叙文中的议论只起一种突出人物或主题的作用。可联系课文作深入领会。四、作文题1写一段 200 字以上的景物描写。2请运用肖像、语言、动作、细节(可以都用,也可以择用)等写一个人物描写片段。中国语文平时作业参考答案实用文一、从你读过的本教科书之外的古代实用文章中,任意写出 5 种实用文体的文章名(一种文体写出多篇文章的篇名按一种文体计算) 。请阅读本章的知识概述。二、阅读论积贮疏 ,指出下列语句在语序上的特殊性来。1 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2 残贼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将泛,莫之振救。3 即不幸有方二

8、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4 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5 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致?以上全部是宾语前置句,1、2 是否定代词宾语前置,3、4、5 是疑问代词宾语前置。三、阅读前出师表 ,指出下列词语在现代汉语中的常用义与在文章句中的意义。1 “疲弊”句中义为:贫弱2 “简”句中义为:选择3 “卑鄙”句中义为:出身卑微4 “感激”句中义为:感动奋发5 “倾覆”句中义为:兵败6 “慢”句中义为:怠慢四、将下列句子与段落译成现代汉语1农事伤则饥之本也,女红害则寒之原也。农业受到损害,是造成天下饥荒的根本原因,纺织业受到损害,是导致百姓受寒的根本原因。2 彊毋攘弱,众毋暴寡,老耆以寿终,幼孤得遂长。强的

9、不抢夺弱的,多的不欺凌少的,老年人可以安享天年,年幼的孤儿可以平安长大成人。3今岁或不登,民食颇寡,其咎安在? 而现在,只要有一年收成不好,百姓的食物就很缺乏,造成这种局面的祸根是什么? 4臣自出身已来,适十数年,受任外内,每极显重之地,常以智力不可强进,恩宠不可久谬,夙夜战栗,以荣为忧。我自出仕以来,已历十多年,有时任朝官,有时任地方官,都是非常显赫重要的职位。我常认为依靠才智职位不能立刻被提升,依靠恩宠职位很难长久地保持。我朝夕胆战心惊,为了自己的殊荣而担忧。5吾平生学在师心,不蕲人知。不但一时之毁誉,不关于虑;即万世之是非,亦所弗计也,况欲侈恩席宠以夸耀流俗乎。我一生都是顺着自己所欲所求

10、来学习的,不求为人所知,不但一时被人称颂或诽谤不在我的考虑范围内,即使可能流传百世被后人评论的大是大非,我也不去计较,何况是靠去求取别人的恩惠,争抢主子的宠爱,来向世俗之辈炫耀之类的事呢?五、在你读过的古文(包括编入本教科书的课文)中找出 5 个谦词,并分别说明它的含义。忝列 卑鄙 仆 在下 不才六、请问:前出师表打动人的因素是什么?见阅读欣赏提示。七、 入关告谕的语言特色是什么?它可以给我们今天的公文写作有何启示?语言特色见阅读欣赏提示。紧扣语言特色,结合自己的公文写作实际谈体会。八、阅读让开府表 、 诫子书 、 答湖广巡抚朱谨吾辞建亭书这三篇文章后,你有哪些感想?请任选一篇课文写作一篇读后

11、感。写作要求:1 标题自拟;2 字数不少于 800 字。答案略。网上的教学辅导栏目有如何写作读后感的文章,请注意阅读。掌握写作方法。中国语文平时作业参考答案诗一、单项选择题1、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伟大的诗人是 A 。A、屈 原 B、宋 玉 C 、荀 况、屈原的九歌共包括。、十一篇作品 、九篇作品 、八篇作品3、C标志着我国叙事诗的成熟。A、 离骚 B、 诗经 C、 孔雀东南飞4、我国田园诗的开山鼻祖是C。A、谢灵运 B、王 维 C、陶渊明5、 “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的作者是A A、鲁迅 B、毛泽东 C、闻一多二、按原作顺序,补充下列诗句。1、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

12、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2、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凝冷光,二十三弦动紫皇。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三、论述题 为什么说诗歌的意境是诗人的创造,同时也是欣赏者的再创造?暂贴一篇文章在此,可以帮助大家理解这个问题。浅谈中学语文古诗审美教学的策略 “文学之事,其内足以摅己,而外足以感人者,意与境二者而已。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如是说。意境是中国古代诗歌最重要的审美特征,也是中国古代诗学、美学及其它艺术理论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它是中国古代艺术家、理论家的独特创造。意境是古代诗歌创作的灵魂,是诗人人生境界和审美理想的升华,也是诗人与接受者在心理体验上相沟通的中介,诗人将自己的生命

13、体验外化为诗词的意境,接受者通过意境这一审美中介窥见诗的奥秘,走进诗的王国。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把握古诗的意境是教学关键,教师只有紧紧抓住古诗意境进行教学,才能挖掘古诗的艺术价值,把握其艺术真谛,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古诗的兴趣,达到审美教学的目的。一、意境的美学特征(一)意境是情与景、意与境的和谐统一、有机结合,而不是两种因素的机械叠加或简单拼凑。意境是诗人独具匠心创造的结果,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和动人的艺术魅力,这种艺术魅力在很大程度上是体现在意与境、情与景的巧妙结合上,只有情与景、意与境高度艺术化地结合在一起,才能构成意境。权德舆指出“意与境会” ;司空图强调“ 思与境谐” ;王国维要求 “意与

14、境浑”等等,都是要求情与景、意与境应和谐统一。因为只有这样,意境才有艺术魅力,才能给读者以美感。在意境的两因素中,意是目的,境是手段;意需借助于境而得以表现,意必须融于境中,境的作用在于达意,境必须融合着意。(二)意境具有形象、意义空间的无限性,即所谓“境生象外” 。 “境生于象外”是说诗歌意境中的景物境象能引发读者想象联想出更丰富深远的境界,意境一方面要描写有形有象的具体景物,另一方面,这具体的物象又能使读者产生丰富的联想。 “象 ”是诗境的具体景物、境象, “境”是读者以诗歌中的“象”为基础而想象联想出的象,象外之“境” 既要以诗内之象为基础,又离不开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意境具有形象和意义的无限空间性,一方面是由于诗人在意境中所写的景物景象都是典型的,意味深长而富于启发性和暗示性,容易引发读者产生想象和联想。如温庭筠诗句中的“茅店” ,使读者很容易联想到此远行人是夜宿茅店;“鸡声”、 “月”使读者会联想到此人是破晓而行;“人迹”、 “霜”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