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学生自主性学习课堂教学进人理想的境界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478114 上传时间:2017-08-2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使学生自主性学习课堂教学进人理想的境界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使学生自主性学习课堂教学进人理想的境界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使学生自主性学习课堂教学进人理想的境界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使学生自主性学习课堂教学进人理想的境界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使学生自主性学习课堂教学进人理想的境界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使学生自主性学习课堂教学进人理想的境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使学生自主性学习课堂教学进人理想的境界(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使学生自主性学习课堂教学进人理想的境界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自主性学习的体现 倡导学生自主性学习,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在课堂教学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首先我们必须明确的是:语文尽管说“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但是二者却不是对等的关系。因为工具性是语文的根本属性,而人文性是语文的重要属性。工具性是语文学科所独有的,而人文性却是人文学科所共有的特点。其次,了解了二者的关系之后,我们就不难明确:语文教学必须确保工具性这一课程性质的全面落实,必须着力培养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必须突出语言训练的核心地位,扎扎实实地提高学生品味、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但是这种突出,并不是一味地去肢解课文、

2、断章取义地理解语言,去抛开语言环境单独落实语文知识结构体系,而是着眼于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加强语言的训练,同时发挥语言的感染熏陶作用,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人文情怀的教育,让学生在对语言的品味理解运用中去实现情感体验,在“自主合作探究” 的广泛而扎实的多元化活动中去积累语言、积淀文化、集聚情感,从而实现“ 工具性和人文性” 的和谐统一 。 语文课程标准也强调语文教学要“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的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自学探究的目标是挖掘学生心力,发挥其自主性,培养自主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使其终身受益。一、为学生留足自由独立的学习时空有人认

3、为:自学的初级形态。不依赖教师而走向独立人格的前提条件之一。也有人说:教学改革的重点策略之一。古人讲“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可见事先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是十分重要的。学习是个体行为,学生只有通过独立的思考与练习,才能使知识得到内化吸收、外化表达。而大教学班不利于开展个体活动已是客观现实。为此,有意识地增加预习及自学的时间,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放手让学生在课前预习,让他们在预习中养成遇到困难主动使用工具书及查找资料的习惯,养成一边读一边想的习惯。课堂上,在学生自学这一部分,要求学生自读、自思、自问、自答、自练、自查等,借助独立、积极主动的个体活动,为群体的教学活动做好充分

4、的准备,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这一环节,教师要特别关注那些学习习惯不好的学生和学困生,给予必要督促与帮助。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训练,同学们的自尊心、自信心提高了,课堂上形成了自主参与的积极气氛。二、课堂自主质疑、释疑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说的就是质疑问难的重要性。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创造的过程更是从发现疑点问题开始,没有疑点问题就谈不上创造。古人把学习称之为做“学问”,强调了学习必须一边学,一边问,要学好语文,就必须养成质疑问难的习惯,做到孔子说的“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好问,也是孩子的天性。问题常常是将学生推向深层次阅读的动力。因此在

5、教学中,要千方百计满足学生质疑的需要,保护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笔者通常从这样几方面着手:()留给学生产生疑问的空间。在语文教学中,不越俎代庖,以“讲”代读;也不蜻蜓点水,让“读”匆匆走过场。要给学生充分感知课文的时间,读通,读顺,读出真情实感,个性化的感悟自会油然而生。()设计让学生大胆质疑的环节。在课堂训练中,可以让学生未读先问,可以让学生边读边问,也可以读后集中提问,可以在教师讲解的过程中问,甚至可以在课堂结束时发问,不拘时间,不拘形式,满足学生好学好问的心理需要,鼓励学生有“把问进行到底”的意识。 创造性思维是人问题开始的。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首先要鼓励他们敢于和善于质疑问

6、难。要培养学生善于从无疑处生疑,从看似平常处见奇,这是发现问题的起点。如教学狐狸和乌鸦时,学生问:“课题为什么以狐狸和乌鸦为题?”在初读课文后学生又问:“课文写的是狐狸和乌鸦的故事,与爱听好话有什么联系?”教学我多想去看看提示课题后,学生问:“课题中的“我”是谁?我想去看什么?”等等。他们正用问“?”来擦出创新思维的火花。教师要为学生自学探究提供不少于 7 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接受情感熏陶。学生自学探究是由学、思、疑、问四个相互联系的学习要素组成的,学而不思,思而不疑,疑而不问,是传统教学长期养成的恶习;而学有所思,思有所疑,疑有所问,是现代教学提倡的优良学习方式。

7、学生在自学探究中,能把学、思、疑、问连结在一起,就会给自学探究增添无限的乐趣和动力。因此,不必担心学生有没有自学探究能力,能不能达到预期效果,重要的是教师相信不相信学生,给不给学生自学探究的权利。能相信学生,也能给权利,学生自学探究水平肯定会迅速提高。三、课堂自主性学习二十一世纪的新型人才必须是会学习、会创造的人,所以教师教语文的关键是要教给学生灵活的学习方法和读书方法,这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发展个性的目的。学生自学探究是学中有探,探中有学,一般问题均可以在边学边探中自行解决,不理解或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可通过自己查找资料或合作讨论等形式来自主解决。课堂教学是属于学生的,教师只有根据学生的需求

8、,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质疑释疑,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参与,自主探究知识的能力。灵活的教学方法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发展学生个性的关键。灵活的教学方法,首先表现在教师站在整个语文教学的全局上审视教材,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把握教材,精心地重组教材,不是被教材牵着鼻子走,不是把教材看成是一些支离破碎的知识点,而是灵活使用教材,懂得教材的内在联系性,看到教材向课外的扩展。如将相和一课,教师既要看到它在本单元中所担任的训练重点“事物的前因后果”,又要看到文中所渗透的“文道统一”的思想,还要看到将相和一文中写人的方法也值得借鉴(这样的写人的方法,不是本单元的重点,但见识研究一下,不是就为学生作文积累了写作知

9、识吗?),更要看到古代像这样动人的故事还很多,要引导学生从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扩展。其次表现在教师精心设计教学,这里所谈的精心设计不是想着要怎样去牵学生鼻子,而是根据教材内容,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个性特点去思考:设计什么样的问题最能激发起学生的研读探究兴趣,用怎样的学习方式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使学生能全体参与学习,全程参与学习。如,教学寻隐者不遇一诗,教师可设计让学生用自读自悟和讲故事的的方式进行自主学习,对学习确实有困难的学生进行分类指导。再次,教师要将抽象的语言文字化为具体可感的“活”的形象,如,学“盲”字,学生因“育”字的记忆定势,会在“盲”字的上面

10、多加一点,此时教师可以这样引导,“人的眼睛死了,就是盲人了”。(边说边用手指字)这样的教学,不是把文字变成活的形象了吗? 自主学习就是放手让学生根据自己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和自己的个性来进行学习的一种方式。如,期末复习时,布置学生自己出一份考题,学生在自主完成出考题的这项学习任务时,要去看课本,查阅资料,而在这一个活动过程中,他的主体作用就得到了发挥,学生的个性就得到了体现,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又如,学习荷花一课,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进行自主学习,然后交流学习心得,在交流的过程中,有的学生说出了自己选择内容的原因,有的人甚至还画了一大朵漂亮的荷花,各人有各人的见解,

11、各人有各人的表达方式,学生平时在生活中积淀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意识全部被调动起来了,真正体现了“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论断,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还可感受到他自己从来没有感受过的景象。这不仅促进了学生的知识积累,而且别人好的看法还会潜默移化地影响一些学生的个人观点。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把书读“活”的好处,使其个性不断完善。四、课外阅读要增加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必须重视课外阅读,必须大量地阅读课外书籍,从书中获取丰富的精神养料。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规定: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 400 万字以上。我们要不断推选、推荐各种适合学生阅读的书刊,引导学生认真阅读,养成广泛的阅读兴趣,激励每个学生都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同时要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教给学生精读、略读、浏览等方法。教师要把局限于课堂的时间与空间扩大到课堂之外,引导学生到图书馆、阅览室,到社会生活中去探究。不给学生更多读书、动脑、动手、实践、探究的机会,怎么能培养出更多有思维有能力的创造型人才?只有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才能改变课堂教学沉闷的现状,让课堂充满生机。所谓学生主动参与就是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权利,不要教师设框框,先把学生手脚捆绑起来,要求学生按照教师预先设计好的一套去运行。而每步探究先让学生尝试,就是把学生推到主动位置,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教学过程主要靠学生自己去完成,这样,就可以使学生自主性学习课堂教学进人理想的境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