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基微波辐射计对咸宁一次冰雹天气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44750158 上传时间:2018-06-14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1.6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基微波辐射计对咸宁一次冰雹天气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地基微波辐射计对咸宁一次冰雹天气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地基微波辐射计对咸宁一次冰雹天气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地基微波辐射计对咸宁一次冰雹天气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地基微波辐射计对咸宁一次冰雹天气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地基微波辐射计对咸宁一次冰雹天气》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基微波辐射计对咸宁一次冰雹天气(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书书书地基微波辐射计对咸宁一次冰雹天气过程的监测分析?唐仁茂李德俊,向玉春徐桂荣李跃清陈英英 , 湖北省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 武汉, 中国气象局武汉暴雨研究所, 暴雨监测预警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武汉, 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 成都, 犠 犲 犪 狋 犺 犲 狉犕 狅 犱 犻 犳 犻 犮 犪 狋 犻 狅 狀犗 犳 犳 犻 犮 犲狅 犳犎 狌 犫 犲 犻犘 狉 狅 狏 犻 狀 犮 犲,犠 狌 犺 犪 狀 ,犆 犺 犻 狀 犪犎 狌 犫 犲 犻犓 犲 狔犔 犪 犫 狅 狉 犪 狋 狅 狉 狔犳 狅 狉犎 犲 犪 狏 狔犚 犪 犻 狀犕 狅 狀 犻 狋 狅 狉 犻 狀 犵犪 狀 犱犠 犪 狉

2、狀 犻 狀 犵犚 犲 狊 犲 犪 狉 犮 犺,犐 狀 狊 狋 犻 狋 狌 狋 犲 狅 犳犎 犲 犪 狏 狔犚 犪 犻 狀,犆犕犃,犠 狌 犺 犪 狀 ,犆 犺 犻 狀 犪犐 狀 狊 狋 犻 狋 狌 狋 犲 狅 犳犘 犾 犪 狋 犲 犪 狌犕 犲 狋 犲 狅 狉 狅 犾 狅 犵 狔,犆犕犃,犆 犺 犲 狀 犵 犱 狌 ,犆 犺 犻 狀 犪 收稿, 改回犜 犪 狀 犵犚 犲 狀 犿 犪 狅,犔 犻犇 犲 犼 狌 狀,犡 犻 犪 狀 犵犢 狌 犮 犺 狌 狀,犡 狌犌 狌 犻 狉 狅 狀 犵,犔 犻犢 狌 犲 狇 犻 狀 犵,犆 犺 犲 狀犢 犻 狀 犵 狔 犻 狀 犵 犃 狀 犪 犾 狔 狊 犻

3、狊狅 犳犪犺 犪 犻 犾 狊 狋 狅 狉 犿犲 狏 犲 狀 狋 犻 狀狋 犺 犲犿 犻 犱 犱 犾 犲犢 犪 狀 犵 狋 狕 犲犚 犻 狏 犲 狉犫 犪 狊 犻 狀狌 狊 犻 狀 犵犵 狉 狅 狌 狀 犱犿 犻 犮 狉 狅 狑 犪 狏 犲 狉 犪 犱 犻 狅 犿 犲 狋 犲 狉 狊 犃 犮 狋 犪犕 犲 狋 犲 狅 狉 狅 犾 狅 犵 犻 犮 犪犛 犻 狀 犻 犮 犪, () : 犃 犫 狊 狋 狉 犪 犮 狋 , , :() , , , , () , , , : : , , , , , () 犕犓 犐,犓 犐,犜 犜 犎 犐, , 犓 犐 , , , , , , , 犓 犲 狔狑 狅 狉 犱

4、 狊 , , , 摘要利用咸宁 地基微波辐射计探测资料对 年月 日发生在咸宁的一次冰雹天气过程进行了监测分析。结果表明: () 在这次冰雹天气过程中, 冰雹云中上升气流非常强盛, 引起云底高度剧烈波动, 同时将底层空气的感热和潜热向上输送导致等温线上抬, 并伴随贝吉隆增长和过冷水滴与冰晶消耗等过程, 由于这些宏观和微观过程使得整层水汽与液 () 犃 犮 狋 犪犕 犲 狋 犲 狅 狉 狅 犾 狅 犵 犻 犮 犪犛 犻 狀 犻 犮 犪气象学报 资助课题: 年度华中区域气象中心科技发展基金重点项目( ) 、 年度湖北省气象科技发展基金项目( ) 和中国气象局武汉暴雨研究所科研业务专项( 和 ) 。作

5、者简介: 唐仁茂, 主要从事大气物理和人工影响天气研究工作。 : 态水含量连续出现下降和上升过程, 产生了多峰结构; () 在 高度过冷层的冰雹云中, 时 分 时的固、 液、气混合相态变化非常复杂, 过冷水滴与冰粒子消耗过程、 贝吉隆过程和过冷水滴与冰晶增长过程交替出现, 产生了相对湿度在 以下低于 的区域, 且液态水含量在 高度处出现 的大值区, 从而形成了冰雹生长过程中交替干、 湿增长生长环境, 非常有利于冰雹粒子群快速累积以及分层增长; () 利用微波辐射计资料计算分析了犕犓 犐、犓 犐、犜 犜和犎 犐四个不稳定指数, 这些指数对强对流天气有很好的指示作用, 并对强对流天气有一定的临近预

6、警潜力, 若选取犓 犐 作为该地区强对流天气预警指标, 可以提前 预警第次降雹强对流天气, 且分别提前 、 和 预警第、个对流单体影响该地区。关键词微波辐射计,相态变化,分层增长,临近预警中图法分类号 引言微波辐射计是一种被动式的微波遥感仪器, 它是利用大气本身自然辐射的微波信号遥感大气信息, 而这些信息往往与大气本身的物理性质相联系。中外许多专家先后利用双通道、 通道乃至更多通道的微波辐射计来探测研究大气中气态、 液态水的分布特征及其演变规律, 取得了不少成果( 忻妙新等, ; 雷恒池等, ; , , ; 赵兵科等, ; 黄建平等, ) 。 通道 微波辐射计探测高度从地面开始至 高空, 探测

7、的大气温度、 相对湿度、 水汽和液态水含量垂直廓线在 、 和 高度上分辨率分别为 、 和 , 共 个反演层, 而且, 以间隔 准连续观测方式获取数据( , ) , 后来使用纳米材料制作天线罩, 配备鼓风机向天线罩表面吹气等方法来减小雨水效应, 在降水天气下反演得到的热力学廓线的准确度也能达到合理的程度( , ) 。在实际业务工作中, 利用 通道 微波辐射计探测到连续的温度、 湿度和液态水含量等资料, 可以弥补因常规探空、 搭载的探测仪器( 傅云飞等, , ; 李德俊等, ) 观测间隔较长和因常规雷达探测局限性( 刘黎平等, ;万玉发等, ) 而导致获取大气信息的不足, 有利于分析强天气过程对流

8、层快速变化的热力学信息、微小尺度( 中尺度) 现象的温、 湿度变化和云中水汽相 态 变 化 趋 势 ( , , ; , ) , 在数值模式中同化使用微波辐射计资料及从对流层低层到高层的风数据( 如风廓线雷达) , 将有利于灾害性天气的临近预报( , ; 王叶红等, ) 。 等利用微波辐射计连续观测了次暴风雪天气过程中云降水粒子的固、 液、 气三态动态变换过程, 从而验证了过冷云系统中混合相态的贝吉隆过程理论。冰雹等强对流云发展演变迅速, 结构复杂, 与环境背景场和云内的微物理过程有着多重的相互作用, 许多专家和学者通过大型综合计划项目、 实验和数值模拟来了解冰雹形成机制以及描述冰雹云结构的物理

9、模型( , , ; , , ) , 而且冰雹云等强对流风暴中常常出现固态、液态和气态的种相态并存现象。多通道微波辐射计具有时间分辨率高、 精度高和长时间无人值守工作等优点,能够连续监测冰雹天气过程中温度、 湿度、 液态水含量廓线及冰雹云水相变趋势, 从而可以及时了解一些冰雹云的微物理变化特征。本文利用咸宁地基微波辐射计和武汉多普勒雷达对咸宁的一次冰雹过程的温度、 相对湿度、 水汽和液态水含量及冰雹云中的云水相态进行了监测分析, 后来又利用微波辐射计探测资料计算分析了犕犓 犐、犓 犐、犜 犜和犎 犐个不稳定指数, 分析了种不稳定指数对强对流天气的临近预警潜力。天气概况 年月 日地面有一股西北路冷

10、空气影响湖北省。冷空气前锋于 时( 世界时, 下同) 到达鄂东南, 低层呈反气旋性环流, 风随高度逆时针旋转, 且中低层冷平流较明显。受此影响, 鄂东南的咸宁出现了一次冰雹强对流天气过程。从图可以看出,冰雹最先于 时 分在咸宁西部的赤壁出现, 后来在咸宁市辖区出现, 其中咸宁城区出现了次降雹过程, 分别在 时 分和 时 分, 冰雹直径约 , 最大直径达 , 但辖区内向阳湖镇冰雹更大, 最大直径超过 。由于正 值 春 播 期, 农 作 物 受 灾 严 重, 受 灾 面 积 达 。私人通讯: , , , 唐仁茂等: 地基微波辐射计对咸宁一次冰雹天气过程的监测分析 图冰雹发生的时间和地理位置 , (

11、 ) , , ( ) ( )资料和方法 资料使用了咸宁黑山试验基地 年月 日 时 分 时 分 一次的微波辐射计资料、 一次的武汉多普勒天气雷达体扫资料, 以及 年月日 时至月日 时 无线电探空和微波辐射计的同址同步观测试验数据。经过与 无线电探空同址同步对比观测试验, 结果表明, 微波辐射计的温度、 相对湿度、 水汽密度与 无线电探空的随机和系统误差相对较小( 图) , 温度平均偏差为 , 标准差为 , 相对湿 度 平 均 偏 差 , 标 准 差 , 高度偏差较大, 但均在 以内, 水汽密度平均偏差为 , 标准差为 , 以下偏差较大, 但均在 以内。图咸宁 年月日 时至月日 时微波辐射仪和 无

12、线电探空的对比( 温度,相对湿度, 水汽密度) : : () ,() , () 犃 犮 狋 犪犕 犲 狋 犲 狅 狉 狅 犾 狅 犵 犻 犮 犪犛 犻 狀 犻 犮 犪气象学报 , () 方法微波辐射计探测的温度和水汽密度用于计算大气中的水汽压、 水面饱和水汽压和冰面饱和水汽压。其中水汽压利用盛裴轩等( ) 的公式来计算, 水面和冰面饱和水汽压使用 等( ) 的计算公式。分析过 程中主要 采 用 水汽 相 变原 理 ( , ) 和不稳定指数监测分析方法。() 水汽相变状态对于含有水汽、 液滴和冰粒子混合相态的云来说, 云中水滴和冰粒子的凝结增长( 或蒸发) 率与云中水汽压(犲) 、 液面饱和水汽

13、压(犲) 和冰面饱和水汽压(犲) 差异是分别相关的。由于气温在以下犲犲, 因此犲、犲和犲有种可能的不等式( , ) , 从而导致混合相态云中的个演变方式: 一是过冷水滴与冰粒子增长过程(犲犲犲) , 在这种情况下, 随着水汽的扩散, 水滴与冰粒子同时增长,水滴和冰粒双方都在争取水汽, 这种情况可以发生在混合相态云的上升气流区域; 二是贝吉隆过程(犲犲犲) , 在这种情况下, 液滴蒸发, 而冰粒子随着水汽扩散( 沉积成长) 增长, 可以出现在混合相态云中的上升气流区和下沉气流区; 三是过冷水滴与冰粒子消耗过程(犲犲犲) , 在这种情况下, 水滴与冰粒子同时减少。因夹带与环境云边界附近的干空气混合

14、, 液滴蒸发和冰粒子升华可能会出现。()不稳定指数犕犓 犐、犓 犐、犜 犜和犎 犐个判断不稳定条件的指数( , , ; , , ) , 它们的定义分别为犕犓 犐(犜 犜 )犚 犎 , 犜 (犜 犜 )()犓 犐(犜 犜 )犜 (犜 犜 ) ()犜 犜(犜 犜 )(犜 犜 )()犎 犐(犜 犜 )(犜 犜 )(犜 犜 )()式中,犜 、犜 、犜 和犚犎 , 分别代表 、 温度、 露点温度、 与 平均相对湿度。监测分析 微波辐射计监测分析 时 分 时 分, 随着冷空气入侵, 地面气温呈显著下降趋势( 图 ) , 地面相对湿度达 ( 图略) , 地面气压从 上升到 , 呈持续上升趋势( 图 ) ,

15、云底红外温度呈急剧波动趋势( 图 ) , 而降水呈时断时续状态( 图 ) 。在整层水汽垂直积分( ) 图( 图 ) 上, 整层水汽 时达到最大, 为 , 然后下降, 时 分前后降到最低, 接着开始上升, 到 时 分开始降雹时经过次波动,次降雹时整层水汽垂直积分均维持较高值, 分别为 和 , 降雹后半小时内降到最低, 接着上升。在整层液态水垂直积分( ) 图( 图 ) 上,次降雹时整层液态水处于低值, 分别为 、 , 相当于当时整层水汽的 、 , 降雹结束后迅速上升, 同时也注意到在次降雹过程中, 整层液态水垂直积分有一个快速减少过程, 减少速度为 ( 时 分达到最大 , 时 分达到最小 ) 。

16、后来通过比较整层水汽和液态水含量, 发现它们二者也是多峰结构, 但大致呈反向变化关系。由此产生了疑问: 在降雹过程中, 为什么整层水汽与液态水含量产生反向变化, 且连续出现下降和上升过程, 产生了多峰结构呢?从图 温度廓线上发现 时 分 时 分云底高度呈现剧烈波动状态, 说明雹云中上升气流较强将底层空气的感热和潜热向上输送导致等温线上抬, 低层 以下有一个明显的增温过程, 出现一个 等值线的凸起, 引起降雹时、和 层略有上升( 分别上升 、 和 ) , 达到了 、 和 。上升气流将低层液态水带到过冷层, 由于贝吉隆过程和冰晶增长过程消耗液态水, 冰晶增多变大, 而伴随低层的辐合, 整层水汽垂直

17、积分却相应增加, 当冰晶增大落入以上区融化层时, 冰晶融化增加液态水, 有一部分形成冰雹或地面降水, 导致整层水汽减少, 但随着系统东移输送过来大量水汽,直到强对流天气过程结束而结束。从图 相对湿度廓线可以发现, 在 时 分 时呈现出低层和高层湿度大( ) 、 层小( ) 的层结构, 同时在次降雹前有一个先上升后下降的过 程, 而 降 雹 结 束 后 在 高度上相对湿度呈明显下降趋势, 特别是在 时 分 时 分、 时这个时段中间层出现了一个低于 的低值区, 且低值区维持时间与图 中整层液态水垂直积分大值区维持时间大致 相 同 。 从 图 看 出 液 态 水 含 量 在 时 分 唐仁茂等: 地基

18、微波辐射计对咸宁一次冰雹天气过程的监测分析 图 年月 日 时咸宁微波辐射仪观测数据( 地面温度,地面气压, 云底红外温度, 雨水探测, 整层水汽, 液态水含量, 温度廓线,相对湿度廓线, 液态水含量廓线;(为冰雹发生时刻,为云底高度) : : , , , : : () ,() ,() ,() ,() () () , () ()( , )犃 犮 狋 犪犕 犲 狋 犲 狅 狉 狅 犾 狅 犵 犻 犮 犪犛 犻 狀 犻 犮 犪气象学报 , () 时有个时段液态水含量在 高度处存在 的大值区, 而次降雹时整层均处于低值。 冰雹云水汽相变监测分析武汉多普勒天气雷达跟踪监测了这次冰雹过程, 咸宁西部带状回

19、波与西南部分散性对流单体回波合并, 形成自西向东有序多单体回波, 并缓慢东移, 合并处回波增强( 图 ) 。图 和是次降雹时的雷达回波, 第次弱一些, 但强中心回波强度都在 以上。图 和分别是沿西北路冷空气南下路径 、 的剖面, 可清楚看到, 强回波已经伸展到 高度, 回波顶高在 , 且 垂 直 高 度 上 呈 倾 斜 状。分 析 了 降 雹 点( , ) 垂直回波叠加水汽密度和液态水含量的演变趋势( 图 、) , 时先后有个对流单体自西向东移到本地, 其中单体、给本地带来了降雹天气, 强回波伸展到 左右, 同时发现在 时 分 时, 云中水汽密度在 高度上有一个 的大值区, 时以后水汽密度开始

20、明显降低, 而液态水含量存在相反的变化趋势, 对流发展旺盛时( 对应对流单体、) , 等值线非常稀疏, 值也比较小, 在有对流活动发展时( 对应对流单体、) , 等值线比较密集。在 节中分析了微波辐射计对冰雹过程的温度、 相对湿度、 整层水汽密度和液态水含量等探测参量随时间演变情况, 它们在降雹前后均有明显的变化, 特别是整层水汽密度和液态水含量呈多峰结构且大致成反向关系。与此同时, 在 时 分 时 分、 时这个时段 高度层出现了一个相对湿度低于 的低值区, 且低值区维持时间与图 中垂直液态水积分大值区维持时间大致相同。同时从图 看出液态水含量 时 分 时在 高度出现 的大值区, 以上迅速减小

21、至 以下。由此又产生了个疑问: 过冷层是不是冰雹粒子交替干、 湿增长的生长区, 有利于冰雹粒子群快速累积和分层增长?为了解释这个问题, 计算并制作了水汽压分类图( 图 ) , 以下主要分析层高度以下过冷层的变化。如图 所示, 降雹前 时 分 时 分, 层首先出现连续的贝吉隆增长过程, 接着出现连续的过冷水滴过程与冰晶增长过程,可以说这个阶段由于这个过程产生大量冰晶和过冷水积累。 时 分 时强对流发展比较旺盛, 高度上大部分呈现贝吉隆冰晶凝华增长过程, 但也可以看出, 大致可分成段增长, 具体表现为: 是过冷水滴和冰粒子消耗过程, 层主要以贝吉隆增长过程为主, 过冷水滴与冰晶增长主要集中 层,

22、但中间也有 连 续 的 贝 吉 隆 增 长 过 程。从 第次 降 雹 前 左右开始, 高度冰雹云中固、 液、气混合相态变化非常复杂, 特别是在 时 分 时 分、 时在 以下产生了相对湿度低于 的区域, 从而有利于形成冰雹生长过程中交替干、 湿增长的环境, 也有利于冰雹粒子群快速累积以及分层增长。图 年月 日雷达观测结果( 时, 时 分, 时 分, 仰角 ; 沿图() 中 的剖面, 沿图() 中 的剖面) ( ()() ) ( ()() ) () : ,() : ,() : ,() () , () ()唐仁茂等: 地基微波辐射计对咸宁一次冰雹天气过程的监测分析 图 年月 日 时雷达观测结果()水

23、汽密度() 廓线叠加雷达反射率(、分别表示个对流单体, 以下同), () 液态水() 廓线叠加雷达反射率, () 水汽压分类演变图(为冰雹发生时) , , ()() () , () , , () 不稳定指数监测分析 ( ) 利用微波辐射计资料计算的指数( 微波辐射计有垂直高度数据, 采用静压近似来计算 、 和 等各个层次的温度等要素)对雷电、 大风等强对流天气有很好的指示作用和预报潜力。这里采用类似的方法, 利用咸宁微波辐射计探测的资料, 计算了犜 犜、犓 犐、犕犓 犐和犎 犐个判断不稳定条件的指数( 图) , 可以看到, 在这次冰雹过程中, 时这个指数变化趋势有很多的波动, 表明了这次冰雹过

24、程大气一直处于不稳定状态,且大气变化非常迅速。次降雹过程中犓 犐、犕犓 犐、犜 犜这个指数变化较一致, 具有多峰结构, 降雹结束以后产生剧烈波动最后呈小幅波动下降, 但犎 犐指数与前个指数变化有点不太一致, 值变化较小,效果不太明显, 且在降雹过程中呈小幅波动上升。犓 犐、犕犓 犐在 附近波动, 波动幅度为 ,犜 犜在 上下波动, 波动幅度 左右,次均在犓 犐、犕犓 犐、犜 犜这个指数下降时降雹, 降雹时分别对应对流单体和( 图 ) , 选择其中的犓 犐作为参考即可。犓 犐指数在第次降雹时为 ,第次为 , 第次降雹至第次降雹经过次连续波动, 中间出现对流单体和( 图 ) , 对应指数分别为 和

25、 。图 年月 日 时犕犓 犐、犓 犐、犜 犜和犎 犐不稳定指数演变趋势(为冰雹发生时, 水平直线为犓 犐 预警线) 犕犓 犐,犓 犐,犜 犜 犎 犐 : : ( , )犃 犮 狋 犪犕 犲 狋 犲 狅 狉 狅 犾 狅 犵 犻 犮 犪犛 犻 狀 犻 犮 犪气象学报 , ()综上所述,犜 犜、犓 犐、犕犓 犐三者变化较一致, 均满足多峰结构, 可以选择犓 犐代表这个指数来作为该地区强对流天气预警指数。从图可以看出,如果选取犓 犐 作为该地区强对流天气预警指标, 可以提前 预警第次降雹时的强对流天气, 且分别提前 、 和 预警第、个对流单体影响该地区。结论和讨论地基微波辐射计可以连续测量大气中温度、

26、 液态水、 湿度等多个要素, 这样将有利于分析降水过程对流层快速变化的热力学信息和微尺度及中尺度现象的温度、 湿度变化。本文利用咸宁微波辐射计对咸宁一次冰雹天气过程进行了监测分析。此次过程冰雹云中上升气流非常强盛, 随着系统东移引起经过本站云底高度剧烈波动, 将低层空气的感热和潜热向上输送导致等温线上抬, 加上动力和热力作用,使得整层水汽与液态水含量产生反向变化, 且连续出现下降和上升过程, 产生了多峰结构。在 高度的过冷层中冰雹云固、 液、 气混合相态变化非常复杂, 过冷水滴与冰粒子消耗过程、 贝吉隆过程和过冷水滴与冰晶增长过程交替出现, 产生了相对湿度在 以下低于 的区域, 且液态水含量在

27、 高度处出现 的大值区, 以上迅速减弱至 以下, 从而形成了冰雹生长过程中交替干、 湿增长的生长环境, 非常有利于冰雹粒子群快速累积以及分层增长, 通过跟踪监测相对湿度低值区和冰雹云中水汽相态变化情况可以用于检验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效果。应用微波辐射计资料计算分析了犕犓 犐、犓 犐、犜 犜和犎 犐个不稳定指数, 发现犜 犜、犓 犐、犕犓 犐三者变化较一致, 均满足多峰结构, 对强对流天气有指示作用, 并有一定的临近预警潜力, 可以选择犓 犐指数来预警该地区强对流天气。如果选取犓 犐 作为该地区强对流天气预警指标, 可以提前 预警本次过程第次降雹时的强对流天气, 且分别提前 、 和 预警第、个对流单

28、体影响该地区。今后将会收集更多强对流天气的个例,结合雷达、 卫星、 雨滴谱等探测资料进行综合分析,总结并提取一些较好的指标, 可以充分挖掘出微波辐射计等综合探测资料对强对流天气的临近预警潜力。致谢: 感谢加拿大新不伦瑞克大学物理系王定一教授提供的指导和帮助。参考文献傅云飞,宇如聪,徐幼平等 测雨雷达和微波成像仪对两个中尺度特大暴雨降水结构的观测分析研究气象学报, () : 傅云飞,刘栋,王雨等 热带测雨卫星综合探测结果之“ 云娜” 台风降水云与非降水云特征气象学报, () : 黄建平,何敏,阎虹如等 利用地基微波辐射计反演兰州地区液态云水路径和可降水量的初步研究大气科学, () : 雷恒池,魏

29、重,沈志来等 微波辐射计探测降雨前水汽和云液水应用气象学报, ( 增刊) : 李德俊,李跃清,柳草等 基于 卫星探测对宜宾夏季两次暴雨过程的比较分析气象学报, () : 刘黎平,吴林林,杨引明 基于模糊逻辑的分步式超折射地物回波识别方法的建立和效果分析气象学报, () : 盛裴轩,毛节泰,李建国等 大气物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万玉发,吴翠红,金鸿祥 基于准同雨团样本概念雷达和雨量计的实时同步结合方法气象学报, () : 王叶红,赖安伟,赵玉春 地基微波辐射计资料同化对一次特大暴雨过程影响的数值试验研究暴雨灾害, () : 忻妙新,林海 毫米雷达和微波辐射计联合系统探测层状云中含水量分布的原理研究气象学报, () : 赵兵科,邵德民,鲁小琴等 多通道地基微波辐射计在 号“ 韦帕” 台风登陆前后探测性能及特征分析地球科学进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唐仁茂等: 地基微波辐射计对咸宁一次冰雹天气过程的监测分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