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文化 教学课件第第三章 旅游文化的当代特征

上传人:l****6 文档编号:44741834 上传时间:2018-06-14 格式:PPT 页数:33 大小:1.4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旅游文化  教学课件第第三章 旅游文化的当代特征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旅游文化  教学课件第第三章 旅游文化的当代特征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旅游文化  教学课件第第三章 旅游文化的当代特征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旅游文化  教学课件第第三章 旅游文化的当代特征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旅游文化  教学课件第第三章 旅游文化的当代特征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旅游文化 教学课件第第三章 旅游文化的当代特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旅游文化 教学课件第第三章 旅游文化的当代特征(3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l1审美文化是是被感官感受并把握、可以被欣赏具 有一定意味的形象化的文化形态或产品。l2审美文化不能给人以直接的物质功利。l3人们在对审美文化的欣赏和参与的活动中,能够 得到情感上、精神上的愉悦。l审美文化从审美的角度肯定了人类文化发展的成果, 不仅文学艺术是审美的对象,在这之外的广大文化领 域,只要具有审美的特性与价值也是审美的对象,极 大地扩展了审美的社会意义。l旅游活动的对象(旅游客体文化)都具有审美的特性与 价值。自然景观在形态上虽不属于文化的范畴,但是 ,对于自然景观的观赏活动却是人们的文化行为,同 样具有审美的特性与价值。l毫无疑问,旅游文化活动的过程及其欣赏对象都属于 审美文化

2、的范畴。二、当代我国审美文化趋向l(一) 审美的广广乏化审美活动从高雅艺术和纯艺术欣赏扩散到广泛的文化 过程之中,更趋于生活化、实用化、通俗化和商品化。市 场经济使审美从狭义走向广义,流行的审美风尚打破了高 雅艺术的一统天下;艺术与非艺术的界限变得模糊不清, 实用功能与审美价值结合在一起,“生活的艺术化,艺术 的生活化”成为较普遍的现象。l (二) 文化主体的参与性高涨作为当代文化主体的大众,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美的熏 陶与感染,而是主动地参与到审美创造活动中去,在参与 中享受美,並使审美成为了大众日常生活享受中不可缺少 的一种需要。l(三) 以电视为代表的现代传媒以其巨大的力量影响 着当代审美文

3、化的趋向电视,如同无边的博览会和没有尽期的剧场,适应着 不同的需要,使“地球变小了明星变近了,异国风情或本 土往事清晰可见”成为当代文化中最具影响力的文化形式 。电视与广告不仅影响着人们的物质生活,也影响着人们 的精神生活,在思维方式、审美观念和语言习惯上牵引和 推导着人们。l(四) 互联网对当代文化产生重大影响数字化形成的虚拟世界,给当代人以新的活动方式和 活动空间,带来了崭新的文化形态,是对传统文化样式的超 越,并在多方面改变着我们的生活。网络使当代人进入了 一个有着无限时空的、可以参与其中进行选择与创造的“ 乌托邦”世界。既是一个意象化的虚幻世界,又是一个与当 代生活相关的、改变着我们现

4、实日常生活的世界。传统文 化形态和审美文化样式的影响将愈来愈明显。 l(五) 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当代审美文化具有多 元化和商品化的特征市场文化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以占有市 场获取利润为最大目的。在这一利益原则支配下:一方面 为着适应不同阶层人们的需要,没有固定的立场,而以中 性的面目出现;另一方面根据市场的需要将几乎所有的文 化资源进行发掘和包装,使其成为文化消费商品纳入市场 。实用相结合的,几乎都以消费商品的形态出现在市场上 。当代审美文化应引起重视的问题:l1. 在历史感、理性与审美的深度上都趋于浅化。l2.对感官刺激的追求代替了理性的沉思。单纯满足娱乐、消 遣、休闲需要。l

5、3. 独具创意与个性的作品较少。 l克服这些流弊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项重要的内容 。三、当代审美文化对旅游文化的影响与互动 l当代审美文化对旅游文化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旅游审 美活动,是当代审美文化中最具代表性、最活跃的类型之 一。现代旅游文化消费具有显明的市场文化特征,为满足 市场需要,几乎所有的文化资源和可以利用的自然资源都 被发掘和包装,作为审美文化商品推向旅游市场。l不仅审美文化中的经典作品对提高旅游景区的知名度与美 誉度发挥重要作用,而且许多审美文化活动就是旅游文化 活动的对象。 l当代审美文化的流行时尚对旅游活动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而旅游审美活动的广泛性也就潜移默化地改变着

6、人们的审 美观念和生活习惯。l 旅游产业的迅速发展促成了审美文化与旅游文化的互动, 一批适应旅游市场的大型旅游文化产品应运而生,印象 刘三姐、七彩云南等成为大众文化精品。四、旅游审美文化的发展道路l(一)构建平衡、和谐的旅游审美文化结构,充分发挥旅游 文化陶冶情操的功能l (二)弘扬人文精神,赋予旅游文化活动以特定的历史价值 和真挚的民族性格l (三)倡导旅游审美文化开发的独创性和独特性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l十八、十九世纪以来,随着西方工业化的发展兴起日渐 强盛的征服自然的狂热,人与自然的关系被误导到危险 的方向。早在一百多年前恩格斯就告诫人们:“不要过 分陶醉于对自然界的胜利”,因为“对

7、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 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l二十 世纪以来,只顾及眼前自身局部的利益的发展和 对自然的掠夺,使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生态和 资源遭受到了越来越严重的破坏,并成为笼罩全球的阴 影l1972年罗马俱乐部的研究认为目前的人口和资本的快 速增长模式继续下去,世界就会面临一场“灾难性崩溃” 。l1982年联合国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提到了“只有一 个地球”,号召人们珍惜和善待这个唯一的地球。l1983年11月联合国成立了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 (WECD),1987年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正 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模式。l1993年联合国选举了50多个成员国成立了可持续发 展委员

8、会(UNCSD)。l1994年3 月国务院批准全球第一部国家级的21世纪 议程,把可持续发展原则贯穿到各个发展领域。八 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把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作为两 项基本战略。二、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可持续发展同传统的发展观主要有五个不同点:l1.在生产上,把生产成本同其造成的环境后果同时考虑;l2.在经济上,把眼前利益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综合考虑,把环 境损害计算在经济成本内;l3.在哲学上,选择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哲学思想;l4.在社会学上, 认为环境意识是一种高层次的文明,;l5.在生产目标上,不以高速增长为目标,而谋求供求平衡条件 下的可持续发展。l可持续发展观贯穿着发展平等的理念,包括

9、人类社会的 发展与自然界生存发展的平等,当代人与后代人、发达 国家与与发展中国家、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之间在 发展中的平等。只有平等的发展才能取得人与自然、 人类社会自身间发展的平衡,可持续发展才有可能。l“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 未来发展的需要,不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 当代人利益的发展;可持续发展就是人口、经济、社会 、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 又要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和环境,使我们的子 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三、可持续发展对当代旅游文化的影响 l (一)现代生态观与生态审美意识成为旅游审文化的主流l1. 现代生态观l现

10、代生态观包括两点:l(1)人类对待生物的行为以维护物种的存在为标准,危害物 种的存在是不道德的;l(2)人类对待生态系统的行为以维护基本生态过程,保护生 物圈的稳态机制。维护生态系统整体性为标准。l历史证明在人类发展的进程中需要其他物种的借鉴与支持 ,自然界每减少一个物种人类在发展中就少了一个支持的 力量。l2. 生态审美意识生态美有着三个主要特征:l(1)生态美充满着蓬勃旺盛、永恒不息的生命力。是不断生 存发展的“活”的生命形态,而非“死”的静止的形式。l(2)生态美展现出生命间的互惠共生和与环境融为一体的和 谐性。l(3)显示生命与环境在共同进化过程中的创造性。l3.生态审美意识引导着旅游

11、审美文化的方向现代生态观作为当代人的哲学思想与道德原则,生态 审美意识必然影响着当代人的审美文化意识,主导着旅游 审美文化的方向,直接引导人们的旅游审美趣味,并成为旅 游审美文化的主流。l(二)可持续发展对旅游文化的导向l1. 对旅游目的地环境生态有了更高选择旅游中追求没有被污染的环境、没有被破坏的生态。环境生态 状况是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首要评价。人们在审美欣赏与生活 上将对生态美的感悟与净化心灵、丰富精神品格结合在一起。l2. 在旅游开发建设中的可持续发展价值取向人们按照生态规律、按照资源的永续利用的原则,坚持节能减 排,以可持续发展作为旅游开发的价值取向,使旅游区成为地球 生命家园中人与

12、自然关系最为和谐,最为美的区域。l3. 旅游消费的可持续发展选择 在旅游消费上,从可持续发展观念出发,谢绝一次性用品, 使资 源往复使用; 减少白色污染;减少用餐浪费;节约、节能、环保作为 文明高尚的行为。在旅游商品、纪念品的开发生产、营销、购买上,那些耗损珍 稀动植物资源的产品受到法律的禁止和道德的谴责。 l l(三) 赋予“回到大自然”口号以新内涵l在可持续发展作为人类发展选择之际,“回到大自然”的口号 更具有了深刻的意义。l人们更深入地感受生命与生存环境的协调的深刻含义:“生 命是建立在生命之间、生命与环境之间相互支持、彼此依 赖、共同进化的基础上。每一生命包含着其他的生命、生 命之间相

13、互包含、生命本身也包含着环境,没有谁能独立 生存。生命之间的关系、生命与环境的关系,与生命的存 在同样真实。”l“回到大自然”使人们加强对自己居住的地球的责任感,掀起 保护自然、保护野生动物、保护整个地球的新潮。在体验 、感受自然生态美的同时净化心灵,丰富情操,获得精神的 超越。可持续发展作为人类的战略选择,正创造着新的旅游文 明。l如何在中西文化交流与对话中,在借鉴、吸取、消化 西方文化中积极、健康部分的同时,保存并发扬中华 民族文化的精华,不受西方文化中有害东西的侵蚀, 也不为西方中心意识所左右,维护中国文化的自主精 神拒绝文化的边缘化;借助于当代科学技术,通过与 国际社会积极的交流与对话

14、,扩大中国文化的影响,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l在全球化进程中,保持各国、各民族文化的特色性不 仅是保持世界文化丰富性的需要,文化特色也是旅游 业赖以发展的基础,使不同国家、民族文化上的交往 具有意义。二,跨文化交流的一般特点l 无论是政治、经济的交流,还是文化的交流,大都 是一种文化背景的人或群体与另一种文化背景的人 或群体所进行的交流,即是跨越不同文化的交流。l旅游是人们离开常住地到他乡、异国的旅行与逗留 的行为。旅游者对旅游地文化的感受与交流,不同 于在他生活的本土文化环境下的交流,是跨文化的 交流。跨文化交流主要的两种类型:l其一,是国内的跨文化交流,即国内不同民族、不 同地域文化之

15、间的交流。由于长期生活在同一政治 、经济环境之中,既有文化上的差异,也有较多共 同的文化因素。l其二,是国际间的跨文化交流。如美国人到中国旅 游,或中国人到美国旅游,是跨种族、跨民族的交 流,文化因素的差异要比国内跨文化交流要大得多 。跨文化交流的一般性特点:l(一)文化的共享性差在跨文化交流中,交流的双方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 ,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的信息传递有着差异,甚至体系 也不一样;而且在认知体系、规范体系、社会组织和物质 产品等文化要素上也有着不同。在交流中对信息的共同理 解与不同理解往往混杂在一起, 加大了相互间误解的可能 性。文化共享性差是跨文化交流中必须克服的障碍。l (二)各种文

16、化相互间的差异程度不相同在跨文化交流中各种文化相互间的差异程度不同,产 生误解的可能性与大小也不一样。不同国家间的文化差异 ,主要是在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主流文化之间的差异。在 东方国家之间,中国文化与韩国、日本文化由于都受儒家 文化的影响,文化差异相对要小。而中国与西方国家之间 的文化差异则大于西方国家相互之间的文化差异。在同一国家内的跨文化交流也存在着文化差异的程度 问题。 。 l(三)无意识的先入为主人们在单一文化环境的成长中,形成了本民族和本地域文化 特征的认知方式、行为模式、交际习惯、思维方法,构成了民族 共同心理的无意识。在与其他文化类型的人们交流中往往无意识 的先入为主,以自身文化模式为基准去给对方发出信息或评价对 方的信息,而得出误解的效果与反应。加强与多种文化的接触,扩大阅历,突破单一文化认识上的 局限,以多文化的视野看待不同文化的行为,避免偏见和误会。l(四)交流中的心理障碍在跨文化交流中常见的心理障碍,往往来自以自身文化心理去 认同于其他文化人们的行为,忽视了不同文化心理对同一事物有 不同的价值判断和感情,以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