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三章第二节变换分析法3(上课)

小**
实名认证
店铺
PPT
222.52KB
约63页
文档ID:44741544
第三章第二节变换分析法3(上课)_第1页
1/63

第二节 变换分析法一、变换分析法的产生 ·层次分析法只能揭示句法结构层次和显性的句 法关系,不能揭示句法内部隐性的实词与实词 之间的语义结构关系·而语言中存在着大量的由于句中实词与实词之 间的语义结构关系不同而造成的种种有意思的 现象,特别是歧义现象要揭示这种关系就得 寻求新的分析方法,因此,变换分析法产生 我在屋顶上发现了他 (一)层次分析法无法分化其歧义我 在屋顶上 发现了 他主 谓状 中介词短语 动 宾方位短语我在屋顶上发现了他 (二)变换分析法可以分化其歧义·从外部寻找分化的出路其词类序列:名词[施事]+在+名词[处所]+发现+名词[受事] 这种词类序列在现实语言中存在两种理解:我在屋顶上发现了他 名词[施事]+在+名词[处所]+发现+名词[受 事] a.我在飞机上发现了敌人的坦克我在屋顶上发现了藏在草丛里的小偷[处所]”是“[施事]”所在的地方 b.他在抽屉里发现了蟑螂;他在马桶里发现了小张的钥匙[处所]”是“[受事]”所在的地方我在屋顶上发现了他 a、 b的区别可以从形式上得到验证—— a可以跟c的序列发生联系:c.名词[施事]+发现+名词[受事]+时,名词[施 事]+是+在+名词[处所] 我在飞机上发现了敌人的坦克。

→我发现了敌人的坦克时我是在飞机上我在屋顶上发现了藏在草丛里的小偷 →我发现藏在草丛里的小偷时我是在屋顶上 b可以跟d的序列发生联系:d.名词[施事]+发现+的+名词[受事]+是+在名 词[处所] 他在抽屉里发现了蟑螂→他发现的蟑螂是在抽屉里他在马桶里发现了小张的钥匙→他发现的小张的钥匙是在马桶里a不能跟d的序列发生联系:d.名词[施事]+发现+的+名词[受事]+是+ 在名词[处所] 我在飞机上发现了敌人的坦克 ﹡→我发现的敌人的坦克是在飞机上我在屋顶上发现了藏在草丛里的小偷 ﹡→我发现的藏在草丛里的小偷是在屋 顶上b不能跟c的序列发生联系:c.名词[施事]+发现+名词[受事]+时,名 词[施事]+是+在+名词[处所] 他在抽屉里发现了蟑螂﹡→他发现蟑螂时,他山之石是在抽屉 里他在马桶里发现了小张的钥匙﹡→他发现小张的钥匙时,他是在马桶 里可见: [a]式 → [c]式[a]式 ﹡→ [d]式[b]式 → [d]式 [b]式 ﹡ ﹡→ [c]式因此,“名词[施事]+在+名词[处所]+发现+名 词[受事]”句式的确有两种不同的理解 由此可以给变换分析法下定义: 变换分析是通过考察所研究分析的有歧义的句法格式跟与之在结构上有相关性的另外的句法格式之间 的不同联系来达到分化原先的歧义句法格式的 目的的一种分析手段。

简而言之:是指按照一定的语法规则把一种句法格式变换 为另一种与之在结构上相联系而意思基本不变 的句法格式的分析方法二、 变换分析法的由来 ·“变换”一词是英语transformation的 译名改换 变换 转换·在语法研究中,最早使用这一术语是英 国语法学家纳斯菲尔德《纳氏英文文法 》(1896年),书中有一编讲“句子的 改换”• 现在的“变换”来源于美国描写语言学 后期的代表人物海里斯• 不过我国学者对他的学说有所修正、有 所发展• 在我国第一位有意识地用变换进行分析 的语法学家是朱德熙他在《说“的”》(《中国语文》1961 年第12期)、《句法结构》(《中国语 文》1962年8—9月号)运用此方法, 并从理论上进一步阐述变换分析问题• 此后变换分析法成为汉语语法学的常用 方法 三、变换的手段常见的变换手段有移位、添加、替换、 删除和分合等1、移位:三个人吃一锅饭 一锅饭吃三个人2、添加:写信 → 写(一封)信3、替换:他说汉语说得好  他的汉语说得好 4、删除:他的父亲 → 他父亲 5、分合:我和小张是湖北人 我是湖北人,小张是湖北人变换大都是以上各种方法的综合运用。

四、变换分析的客观依据和基本精神(一)变换分析的客观依据1.语言中存在大量的同义句式例如:弟弟打破了我的玻璃杯a.弟弟打破了我的玻璃杯b.弟弟把我的玻璃杯打破了c.我的玻璃杯被弟弟打破了d.我的玻璃杯给弟弟打破了e.我的玻璃杯弟弟打破了2. 语言中存在着大量的同形格式 1)因省略而形成的同形格式:反对的是他张三反对的人是他[受事]张三反对的是他[受事]反对的是他[受事]反对分配方案的人是他[施事]反对分配方案的是他[施事]反对的是他[施事]2)因结构和意义的不平衡性产生的同 形格式: 同形格式:VP+去(甲)“VP是动作者位移的方式”,如: “走着去” 、“骑自行车去” 乙)“VP是动作者位移的目的性行为” ,如:“买菜去”、“看电影去” 例子:乘火车去既可以表示(甲)的意思,用来回答“ 怎么去?”也可以表示(乙)的意思,用来回答“ 干吗去?”3.同义句式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 同义义句式之间间具有相同的语义语义 角色和语语 义结义结 构 a.弟弟打破了我的玻璃杯b.弟弟把我的玻璃杯打破了c.我的玻璃杯被弟弟打破了d.我的玻璃杯给弟弟打破了e.我的玻璃杯弟弟打破了a、b、c、d、e这五个句子,尽管格式不一样, 但它们内部词语之间的语义结构关系都是相同 的:施事、动作、受事)• 正由于这样,包含相同语义结构关系的 不同句法结构之间总是存在着某种内在 的联系。

• 变换分析正是利用这内在的结构联系来 揭示歧义格式各自所联系的同义格式, 以达到分化歧义句法格式的目的• 层次分析法与变换分析法的不同:• 层次分析法通过细致分析一个句子的构造层次和内部的句法结构关系来认识所分析句子的特点;• 变换分析法通过分析了解所分析句子的结构跟他种句子结构之间的不同联系来深入认识所分析的句子的特点二)变换分析的基本精神• 变换不是指两个不同具体句子的变换,而是指 两个不同句式的变换这两个不同句式都是分 别从许许多多具体的句子抽象出来的,因此每 个句式都形成一个聚合体:原式矩阵⇒变换式矩阵set(A) => set(B) S1 => s1‘S2 => s2‘S3 => s3‘…… ……例子1:A.NP1+V+完+NP2 =>B.NP1 +把+NP2+V+完+了小王吃完了馒头 => 小王把馒头吃完了 小李看完书 => 小李把书看完了小张卖完了菜 => 小张把菜卖完了王华洗完了衣服 => 王华把衣服洗完了 …… => ……例子2:县里来了一位胸外科大夫[A]县里来了一位胸外科大夫 ===>[C]从县 里来了一位胸外科大夫[B]县里来了一位胸外科大夫 ===>[D]有一 位胸外科大夫来到了县里• [A]变换为[C],[B]变换为[D],都是属 于句式的变换。

[A] NL+VP+NPQ [NL理解为起点] [B] NL+VP+NPQ [NL理解为终点] [C] 从+NL+VP+NPQ [D] 有+ NPQ+VP+到+NL• [A]、[B]、[C]、[D]都分别代表一种句式 • 每一种句式都可以举出许多实例,因此 实际的变换分别形成不同的变换矩阵[A]变换为[C]实际的变换情况是[A]式变 换为[C]式:NL + VP + NPQ => 从 + NL + VP + NPQ[A] => [C]前面走来一个老太太 => 从前面走来一个老太太草丛里跳出一只蛐蛐儿 => 从草丛里跳出一只蛐蛐儿水底下蹿出一条小白鱼 => 从水底下蹿出一条小白鱼窗户口探出一个小脑袋 => 从窗户口探出一个小脑袋…… => ……[B]变换为[D]实际的变换情况是[B]式变换为[D]式 :NL + VP + NPQ => 有+ NPQ+VP+到+NL[B] => [D]咱村里调来了一位女干部 => 有一位女干部调到咱村里屋里飞来几只苍蝇 => 有几只苍蝇飞到屋里小张那里送去了两袋面粉 => 有两袋面粉送到小张那里他们村来了一位首长 => 有一位首长来到他们村…… => ……五、变换分析法的基本原则 1、平行性原则A B黑板上写着字==>字写在黑板上手绢上绣着花==>花绣在手绢上桌子上放着书==>书放在桌子上…… ……• 第一,A、B的变换形成左右两边的矩阵:分别 是NL+V+着+NP及其一个个实例、NP+V+在 +NL及其一个个实例。

中间用“==>”表示变换 式成立• 第二、A式所有实例的结构都是NL +V+着+NP ,其语法意义(高层次语义关系)都表示“某处 以何种方式存在某物”• 第三、B式所有实例的结构都是NP+V+在+NL ,其语法意义(高层次语义关系)都是“通过动 作,事物存在于某处”• 第四、A式的实例与B式的实例,其语义结构关系(低层次语义关系)都是:V和NP是动作和受 事的关系, NL表示NP所在的位置• 第五、A式所有实例都是以“NL”为话题,说 明某处存在某物B式所有实例都是以“NP” 为话题,说明某物存在于某处两式所有实例 的差别都一致• 这样,在变换矩阵中,不论是竖行的句例、横 行的句例,还是变换前后的句例都保持着一种 平行性,由此形成一个整齐而平行的变换矩阵 • 变换分析中的平行性原则可以表述 如下:(1)一个合格的变换由左式变换矩阵和右 式变换矩阵以及中间表变换关系的前头 构成 (2)左式变换矩阵在形式上和高层次语义 关系一致3)右式变换矩阵在形式上和高层次语义 关系上一致4)每一横行左右两侧的句子在低层次的 语义关系上一致5)所有横行左右两侧的句子在高层次语 义关系上的差别一致• 只有遵守平行性原则的变换才是正 确的变换。

例如:(1)病人在床上躺着=>病人躺在床上 (2)衣服在外头晾着=>衣服晾在外头 (3)画儿在墙上挂着=>画儿挂在墙上 (4)水在沟里流着=>水流在沟里例(4)与前面3个变换不同,高层次语义关系 、低层次语义关系与前三个不同,不是同一个 变换• 再看下面的两个变换:(5)在纸上写字=>字写在纸上(6)在盆里捞汤丸=>汤丸捞在盆里例(5)(6)低层次语义不同,不是同一个变 换,算两个不同的变换2、约束性原则 变换会受到音节、句法、语义等方面的限制他把文章改好了 ==> 他改好了文章他把文章改通顺了==> *他改通顺了文章他把腰累弯曲了==> *他累弯曲了腰他把门关严实了 ==> *他关严实了门小红把嗓子哭嘶哑了==>*小红哭嘶哑了嗓子张三把杯子打粉碎了==> *张三打粉碎了杯 子 上述例句不能变换是受到了音节的限制锅里留着饭→饭留在锅里家里坐着客人→客人坐在家里锅里留着一碗饭→*一碗饭留在锅里家里坐着一位客人→*一位客人坐在家上述例句不能变换是受到的句法的制约• 在椅子上涂红漆→红漆涂在椅子上 • 在纸上写字→字写在纸上 • 在枕巾上绣花→花绣在枕巾上 • 在房间里喝酒→*就喝在房间里 • 在凳子上绣花→*花绣在凳子上• V的语义特征是否具有:[+附着] • 上述例句不能是变换受到的语义的制约。

六、变换分析法的作用 1、可以区别狭义同构两个语言片段(或句子格式)当词数、词性、词序、组合层次与语法功能都一一相对应时,从描写语法上看,再也找不出它们内部有什么 差别,这样的格式就叫做“狭义同构” • a.小王洗破了衣服 • b.小刘洗怕了衣服• 名词 +动词+动词+了 +名词主 。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