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设的基本工作【测量】

上传人:woxinch****an2018 文档编号:44721874 上传时间:2018-06-14 格式:PPT 页数:42 大小:3.6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测设的基本工作【测量】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测设的基本工作【测量】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测设的基本工作【测量】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测设的基本工作【测量】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测设的基本工作【测量】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测设的基本工作【测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测设的基本工作【测量】(4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测设: 图纸 地面测设把图纸上规划好的建筑物、构筑物 的位置、形状、大小等在地面上标定出来, 作为施工的依据,又称施工放样。第六章 测设的基本工作测设的三项基本工作:已知水平距离的测设已知水平角的测设已知高程的测设。测设三个基本要素:水平距离、水平角、高差。测设方法一般方法(直接法) 精确方法(归化法): (1)直接法测设,作为过渡点; (2)测量过渡点与已知点之间的关系(距离、 角度、高差等); (3)计算测量值与设计值的差值; (4)从过渡点出发,修正这一差值,把点归化 到更精确的位置。一、已知水平距离的测设已知水平距离测设就是根据已知的起点、线段方向和两点间的水平距离找出另一端点的地面位

2、置。已知水平距离测设所用的工具与丈量地面两点间的水平距离相同,即钢尺和光电测距仪(或全站仪)。1钢尺测设(1)两点间水平距离小于整尺长时A DABB1B2B(2)当已知水平距离大于整尺长时定线、定概略位置、往返丈量、计算差值、改正A DAB1B1 BDDAB若D0,向延长方向量DAC1DDCD2光电测距仪测设法当测设精度要求较高时,一般采用光电测距仪测设法 。二、已知水平角的测设已知水平角的测设,就是在已 知角顶点根据一个已知边方向,标 定出另一边方向,使两方向的水平 夹角等于已知水平角角值。(1)在O点安置经纬仪,盘左 位置瞄准A点,读取水平度盘读数 a1 。1一般方法当测设水平角的精度要求

3、不高时,可采用盘左、盘右分 中的方法测设。 例 设地面已知方向OA,O为角顶点,为已知水平角 角值, OB为欲定的方向线。 AOBB1B2(2)转动照准部,使水平度 盘读数为a1 +值,在此视线上 定出B1点。(3)盘右位置,重复上述步 骤,再测设一次,定出B2点。(4)取B1和B2的中点B,则AOB就是要测设的角。2精确方法AO BB11例 设地面已知方向OA,O为角顶点,为已知水平角角 值, OB为欲定的方向线。 (1)先用一般方法测设出B1点。 (2)用测回法对AOB1观测若 干个测回,求出各测回平均值1 ,并计算出1。 (3)量取OB1的水平距离。 (4)计算改正距离。(5)自B1点沿

4、OB1的垂直方向量出距离BB1,定出B点, 则AOB就是要测设的角度。量取改正距离时,如为正,则沿OB1的垂直方向向 外量取;如为负,则沿OB1的垂直方向向内量取。ABCC 例:已知AC=100.00米,设计值=40 0000 ,设测得 =395920, 计算修正值CC 。解:=-=40CC=100tan40=0.0194m19mm过点C,沿垂直AC方 向,向外量取水平距离 19mm ,在地面上标定点C 。三、已知高程的测设已知高程的测设,是利用水准测量的方 法,根据已知水准点,将设计高程测设到现 场作业面上。BMAHAa大地水准面HB1在地面上测设已知高程例:某建筑物的室内地坪设计高程为45

5、.000m,附近有 一水准点BM3,其高程为H3=44.680m。现在要求把该建 筑物的室内地坪高程测设到木桩A上,作为施工时控制高 程的依据。BM3A大地水准面010.000AaHA测设水平面视线高:ia 各木桩顶尺上的读数均为:b应=i-设2高程传递当向较深的基坑或较高的建筑物 上测设已知高程点时,如水准尺长度 不够,可利用钢尺向下或向上引测。欲在深基坑内设置一点B,使其高程为H。地面附近有 一水准点R,其高程为HR。BMR吊杆a1b1a2b2用同样的方法,亦可从低处向高处测设已知高 程的点。(1)在基坑一边架设吊杆,杆上吊一根零点向 下的钢尺,尺的下端挂上10kg的重锤,放入油桶 中。(

6、2)在地面安置一台水准仪,设水准仪在R点所 立水准尺上读数为a1,在钢尺上读数为b1。(3)在坑底安置另一台水准仪,设水准仪在钢 尺上读数为a2。(4)计算B点水准尺底高程为H时,B点处水准 尺的读数应为:四、点平面位置的测设正拨、反拨的概念:水平角正拨顺时针测设;水平角反拨逆时针测设 关系:反拨角值=3600-正拨角值 测设方法有:1、直角坐标法2、极坐标法3、距离交会法4、角度交会法1 直角坐标法所谓的直角坐标法测设点 的平面位置,是指用已知坐标 差x、y测设点位。此法适 用于施工现场有互相垂直的主 轴线或建筑方格网时,测设点 的平面位置。AOBPQRSyxD2. 测设步骤(1)定线。点安

7、置经纬仪,安置观测标志。(2)测设已知水平距离,确定m点。(3)m点安置经纬仪,瞄准,确定方向,测设已知水平距离,定出n点。(4)经纬仪逆时针旋转90,沿此方向测设距离定出a点。(5)测设水平距离,定出a点,在已知方向上量取建筑物的宽度,定出b点。(6)仪器搬至n点,瞄准点,确定方向。(7)顺时针旋转90,确定方向线。(8)沿此方向线,测设水平距离,确定d点、c点。检核:建筑物四个角是否为90,各边长是否等于设计长度,其误差均应在限差之内。测设精度要符合相关规范、设计要求。2 极坐标法(1)首先计算放样数据DAP和(图中为BAP)ABPDAPAPAB(2)测设步骤:将经纬仪安置在A点,按顺时针

8、方向测设BAP=,得到AP方向; 由A点沿AP方向测设距离DAP,即可得到P点的平面位置。ABPDAP3 角度交会根据两个角度测设点的平面位置。此法适用于受地 形限制或量距困难的地区测设点的平面位置。(1)如下图所示,根据控制点A、B、C和放样点P的坐 标,计算1、 2、 3角值。3ABC21123456重心P误差三角形由于有放样误差,由此产生的这 三个交点就构成了误差三角形。 当这误差三角形的边长不超过4cm 时,可取误差三角形的重心作为 所求P点的位置。若误差三角形的 边长超限,则应重新放样。4 距离交会法根据两段距离测设点的平面位置。适用于建筑场地平坦, 量距方便,且控制点距待测设点不超

9、过一整尺段长度时测设点 的平面位置。(1)根据P点的设计坐标和控制点A、B的坐标,先计算放样数据D1、D2。(2)放样时,至少要三人 ,甲、乙分别拉两根钢尺零端 并对准A与B,丙拉两根钢尺使 其长度分别为D1与D2,三人同 时拉紧,两尺重叠处插一测钎 ,即求得P点。D1D2PAB方法一:方法二:1、以控制点A为圆心,A、C的平距为半径,用卷尺在 地面上画圆弧; 2、以控制点B为圆心,B、C的平距为半径,用卷尺在 地面上画圆弧; 3、 两圆弧的交点即为待测设点C在地面上的位置。ABC六、已知坡度线的测设1、水平视线法(1)从起点A开始,沿待测设坡度线的方向,以适当的间距在地面上打上大木桩; (2

10、)根据给定的坡度i,以上面选定的间距,按式h=iD 计算出各个中间点与起点 之间的高差h; (3)在起点A上安置水准仪(或经纬仪),并把视线放置水平,量取仪器高a; (4)将水准尺竖立在大木桩的一侧并上下移动,当读数为b=a+h时,在尺底画一短线即为要测设的高程点; (4)将起点与各测设高程点连接,即得到待测设的坡度线。 水平线坡度线Aahb=a+hiD2、倾斜视线法(1)在终点B上铅垂竖立水准尺; (2)在起点A上安置经纬仪,量取仪器高i;瞄准B点上的水准尺,当十字 丝中丝读数为i时,固定望远镜; (3)将水准尺竖立在事先打好的各个木桩的一侧,并上下移动,当十字丝 中丝读数为i时,在尺底画一

11、短线即为要测设的高程点; (4)将起点、终点与各测设高程点连接,即得到待测设的坡度线。ABi i iDiiP1 P2P3P4 P5P6AB例:如图,A点的高程为HA,AB两点间水平距离为D,设计坡度为-1%。为了 便于施工,需在AB中心线上每隔一定距离打一木桩,并在木桩上标出该点 设计高程。具体作法如下:i(1)B点的设计高程 根据公式HB设 =HAD1%计算B点设 计高程,将B点的设计高程测设到地面 上。 (2)A点上安置经纬仪,量取仪器 高i。瞄准B点上的水准尺,使中丝读 数为i, 这时经纬仪的视线平行于设计 的坡度线。(3)在AB间的1、2、3、,木桩处立尺,上下移动水准 尺,使经纬仪的

12、中丝读数均为i,此时水准尺底部即为该点的 设计高程,沿尺子底面在木桩侧面画一标志线。各木桩标志线 的连线,即为已知坡度线。思考题与习题1、测设的三项基本工作是什么? 2、点平面位置测设的常用方法有哪几种? 3、在地面上要求测设一个直角,先用一般方法测设出AOB , 再测量该角度若干测回取平均值为AOB=900030。若OB的 长度为150米,问在垂直于OB的方向上,B点应移动多少距离 才能得到90 的角?并画图示之。 4、利用高程为7.531米的水准点,测设高程为7.831米的室内 0.000标高。设尺立在水准点上时,按水准仪的水平视线在尺上 画了一条线,问在该尺上的什么地方再画一条线,才能使视线 对准此线时,尺子底部就在0.000标高的位置? 5、已知MN= 30004,M点的坐标为XM=14.22米, YM=86.71 米;若要测设坐标为XA=42.34米, YA=85.00米的A点,试计 算仪器安置在M点用极坐标法测设A点所需要的数据,并叙述 其方法步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