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中学生不良心理形成的原因及解决对策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471756 上传时间:2017-08-1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体育教学中学生不良心理形成的原因及解决对策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体育教学中学生不良心理形成的原因及解决对策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体育教学中学生不良心理形成的原因及解决对策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体育教学中学生不良心理形成的原因及解决对策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体育教学中学生不良心理形成的原因及解决对策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体育教学中学生不良心理形成的原因及解决对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体育教学中学生不良心理形成的原因及解决对策(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体育教学中学生不良心理形成的原因及解决对策现在科技的高速发展,使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目的的单纯体育教学理论的教学方式受到了挑战。体育教学必须融入现代科学技术理论改革传统教育理论的教学方式,体育教学的过程是师生相互影响的心理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多因素的非线性动态系统。影响的有社会方面的成分,也有心理方面的成分(如动机、情绪、思维、意识)。教学过程的各种成分的存在和发展他们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渗透的。由此可见,学生的心理状态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对体育学习的成效有直接的影响。2 体育学习心理状态概述体育学习心理状态是指学生在一定的体育学习时间内心理活动的综合表现。它对学习的成效是有着直接的

2、影响,学生在良好的心理状态下,肌肉运动差别感受性提高,运动表象清晰,学习效率高。反之,则表现为心理压抑,思维迟钝注意力涣散,运动表象模糊。肌肉运动差别感受性降低,学习效果差。3 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常见的不良心理状态表现3.1 自卑感表现为对个人能力做出偏低的估价,消极想象和怀疑自己,不相信自己的实力,只看见到自己的短处,而看不到自己的长处;甚至夸大自己的弱点,害怕失败,从怀疑自己的能力到不能表现自己的能力。他们放弃努力或抱着怀疑的态度去应付,心理上的体现为:害羞、不安、内疚、胆怯、忧伤、失望等。3.2 过度焦虑表现为对当前或预计到对自尊心有潜在威胁的情景具有担心的倾向超过正常的限度。常常身体

3、表现为:呼吸困难、胸闷、胸痛、肌肉发僵、肌体活动不便、发抖等。心理上体现为:不安、忧虑、焦急、紧张、恐惧的情绪状态。这些构成致使他们运动协调能力下降,运动的准确性差和力量受到限制,原有的水平得不到发挥。3.3 过度紧张的心理过度紧张心理是指个体由于受客观环境中的外部或内在压力的影响,而产生的一种心理现象。学生在运动场上独立练习或当众练习时,一般都有紧张的心理,尤其是在技术项目考察时,心理研究表明适度的紧张有利于保护和提高正常兴奋和刺激的感受性,使他们处于强有力的主动状态。但是,当学习压力大,练习吃力,动作难度超过其身身心能力,而教师的批评过多,都能引起学生过度紧张心理的产生。过度紧张会抑制大脑

4、的兴奋水平,而产生身体运动麻痹现象机械的重复混乱的反应大大的增加。3.4 恐惧的心态表现为学生害怕在学习某类动作时,害怕教师、害怕出伤害事故、害怕提问、害2怕练不好而被同学们讥笑等。恐惧是人类的基本情绪之一,而且是一种比较单纯的情绪。它是由客观造成的并且伴随着认识过程发生及发展的,是对自信心有潜在威胁的情境具有的担心倾向。如体育教师示范的跳山羊项目,有的学生兴致勃勃,跃跃欲试;有的学生却胆颤心惊,信心不足自己或别人练习失误,或发生危险,或损伤。以及教师在教学中过分强调动作的危险性,都有可能造成某些学生的恐惧不良心理出现。3.5 抑郁的心理 表现为对教学内容不感兴趣,缺乏自信心,精神不振,无精打

5、采,闷闷不乐,消极诅衰,甚至有反感的心态。3.6 意志薄弱 意志薄弱的人在达不到预想的效果后,表现出抑郁悲观的心理反映,在遭受挫折时,束手无策,失去信心。产生消极的思想情绪,有的甚至自暴自弃。3.7 松散的心态体育教学中,学生学习时注意力不集中,交头接耳,嬉笑玩耍,自由懒散。对学习的内容和事物不感兴趣,常躲避练习或者早退。4 不良学习心理状态产生的原因分析4.1 学生自身的因素4.1.1 身体素质弱,运动能力差具备一定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是完成运动练习的基本条件。当学生感觉自身条件不能满足或者无法达到自己对安全的心理需要时,就容易产生恐惧的心理。如身体笨重的学生在进行协调性较强的技巧类项目时;

6、或者身体弱小的学生在进行对抗较强的项目时,或者心肺功能较差的学生进行耐力性的项目时,他们由于自己的身体素质弱,运动能力差。害怕在运动中因动作不协调,力量小,反应慢而被同学嘲笑,又怕不能达到老师的要求,从而引起不良心理的产生,导致对运动的恐惧,产生不良的心态。4.1.2 意志品质薄弱缺乏自信心一些意志品质薄弱的学生如果在技术动作练习过程中遇到挫折和失败,就会动摇自己的学习信念,产生畏难、悲观、胆怯的情绪和行为表现;还有少数学生不能客观地认识自我,总认为自己的素质差,体质弱,技能水平低。因此,在做动作时不敢迎难而上,害怕做“砸”引起同学们的无意嘲笑这样就严重挫伤了他们的自信心,使其对动作技能学习或

7、测试而产生恐惧不良心理状态。4.1.3 缺乏对体育运动的认识根据了解,一些学校特别是经济比较落后不发达的地区,由于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导致使体育器材少,场地设施简陋,加上师资队伍自身的因素,体育课不是很正规,学生对体育课的了解仅停留在感性阶段。同时,体育理论课的减少,也致使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理解简单、片面、肤浅。因此,在体育教学中一旦出现自己以前从来学习过,3而且比较危险的项目(跳山羊、单杠支撑绕回环等)出现问题而自己又不能去面对时,学生就会产生恐惧、胆怯的不良心态出现。4.1.4 学生学习需要的满足程度学生的体育学习主要是求知欲的满足,掌握复杂的运动技能,获得好的成绩,教师的好评,同学间的信任和

8、友谊,班集体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受到尊重、重视,活动与玩耍的需要等;如果这些需要经常得到满足,那他就会产生良好的学习心态。反之极容易产生不良的学习心态。4.1.5 学习情境的体验在相同的体育学习环境中,不同学生的心理状态并非一样。原因之一就在于:学生对学习情境的感受体验不同。例如一个学生受到教师的批评,如果他能够体验到这是老师对他的关心、帮助时,他就会产生一种接受批评的心态,如果他认为老师不尊重他,刁难他,那其就会产生一种拒绝接受老师批评的心态。4.1.6 学生以前失败经历的情境再现由于运动项目本身存在一定的难度和危险性,加上学生本身素质较差的各个方面原因,在体育运动中学生受到伤害现象时有发生,

9、而一些学生不能正确对待这一现象,不是从主、客观上去找原因,而是直接或间接得接受了这样的事实。因此,当他们在练习过程中碰到的内容与以前经历相类似时,伤害事故的情境就会在大脑里浮现,从而引发对该学习内容的不良心态。4.2 教师方面的原因4.2.1 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言谈、表情、举止等,都会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心态。如果教师对学生不尊重不能从学生身体技能的实际出发,对学生学习要求过高。教学方法手段简单,教态生硬,动辄训斥。甚至用不恰当的考试压力迫使学生进行练习,以不了解,不公正,命令式强制式,滥施惩罚。这样自然地会引起学生产生消极的心理,甚至会激起对情绪与反抗的心态。4.2.2 教师的组织教

10、学方法教学进度过快,教学方法不当。练习难度过高,学生则学习吃力,掌握不了技术,等等并忽视了学生的年龄特征,个性特征与心理需求。例如偏爱运动技术较好的学生,而冷落差生,使差生的自尊心受到打击,从而失掉学习的兴趣。对学生要求过严过高,或者放松要求,放任自流等。这些都会引起学生不良的心态。4.2.3 课前教师准备不充分教师在课前没有全面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身体状况、体质状况、体育基础和兴趣爱好等) ,只按教材内容而确定上课内容和方法,缺少对学生实际情况的了解。特别是对某些身体素质差的学生没有采取区别对待的方法和措施,导致影响了学生降低了体育课学习的积极性。4.2.4 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过于简单4

11、在教学方式上,有的教师还是按照以前的教学模式:开始部分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在准备活动的过程中,体育教师一般采用慢跑,或者是做徒手操,无论遇到什么课都是如此,没有针对教学的内容来制定准备活动的内容。在基本部分的学习中又按照“讲解要领动作示范学生练习纠正错误巩固提高”的传统模式进行教学,使学生疲于听讲解、看示范,反复练习,没有时间去感受和体验健身运动的乐趣,并且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从而失去对体育课的兴趣 1。4.2.5 教师与学生的沟通方式不妥当在体育教学中,部分教师在与学习成绩差,学习风气和组织纪律散漫以及不按教师要求去学习的学生沟通时,由于言行过于严厉或教育的方法不妥当,伤害了学生

12、的自尊心,使学生怕老师,甚至躲避老师的,也使得学生的学习热情下降。4.2.6 教师的教学能力不足教师自身的能力水平不足,组织实践能力较差,讲解示范不清楚,保护帮助不得力,也可以导致心理障碍的出现,教师没有在学生的心中树立好形象,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降,从而产生消极的情绪状态。4.2.7 教师存在偏心的心理行为教师对体育尖子、肯听话的学生往往存在一定的偏爱,对他们的缺点和错误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而对另一部分学生冷眼相待,这也使得学生产生消极的情绪障碍。4.3 其它教学环境的因素4.3.1 场地器材的安全因素如果场地器材安排不合理,存在安全隐患,都会给学生造成恐惧的心理。4.3.2 气候变化的因素

13、如果在冬天寒风凛冽或夏天烈日炎炎之时,部分的学生则会躲避练习,缺乏锻炼的热情及兴趣。此外教师的讲解抓不住重点,难点示范动作对关键技术的交待又不清楚,不能运用语言艺术营造教学课堂的气氛,诱导学生以及体育活动器械,场地等等外部条件也是主观产生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5 解决不良学习心理对策5.1 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 一般来说,当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加强,运动能力得到提高,具备了应付难度较大和有一定的危险性动作能力时,胆怯、恐惧的心理就会逐渐的消失。因此,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其运动能力,是消除学生的胆怯、恐惧心理的主要策略。为了学生的身体素质,教师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安排一些身

14、体素质练习,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力量、速度、耐力等。同时对于身体素质特别差的学生应给予重点的辅导,教会他们锻炼的方法,并培养他们自我锻炼的能力,使他们在运动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信心。5.2 教学的保护与帮助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合理地运用保护与帮助,可以增强学生的信心,增加学生的5安全感,从而有效地消除其恐惧的心理,提高练习的完成程度以及完成的质量,教师应根据每次课的具体内容有准备有重点地做好练习的保护与帮助。对于一些难度较大的,危险性高的项目:单杠、双杠等,更要侧重加强对学生练习和帮助。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运用保护与帮助是,应根据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保护措施;对个别“重点对

15、象”更要集中精力进行保护。另外,教师在进行保护帮助时,还要注意掌握好脱保时机,避免伤害事故的发生。这在很大的程度上消除了学生的不良恐惧的心理。5.3 采用鼓励决策 鼓励就是常说的调动积极性,激发学习的动机,促使学生实现目标的心理过程,鼓励贯穿于目标的制定到目标最终实现的全过程。体育教学中鼓励是不可缺少的“调味品”是学生学习的“催化剂” ,合理地使用鼓励法能鼓舞学生的斗志,增强其自信心,对克服自卑感和恐惧心理有良好的效果。同时,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教师使用鼓励法时,应把握好鼓励的时机。要恰如其分地对学生的进步加以肯定,尤其当学生遇到挫折,缺乏兴趣、衰失信心、消极怠慢时,更要多鼓励,少

16、批评。在精神和思想上给学生以动力,从而消除对体育运动的恐惧心理。鼓励的方法有很多,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的几种:语言鼓励、暗示鼓励、表情鼓励、精神鼓励、表率鼓励、关怀鼓励、媒体鼓励等等。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具体方法。5.4 营造良好的课堂教育的心理环境5.4.1 建立和谐的教学环境 和谐的教学环境对于消除学生的恐惧心理至关的重要,融洽师生关系可以减轻学生胆怯、恐惧的程度。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关心爱护和帮助,与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环境之中。这样有助于消除学生的恐惧心理,互相尊重,互相关心。团结友爱的同学关系可以缓解少数学生的紧张情绪,调动学生的积极因素,激发学生的练习激情,增加其克服困难勇气。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营造同学间的和谐气氛,使学生忘却过去失败的经历,对消除恐惧不良心理现象十分有利。5.4.2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创设愉悦乐学的环境 教师真诚地关心、爱护、鼓励学生,理解每个学生的心灵和尊重学生的人格,并以此赢得学生的尊重和信赖,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师生情感相容、友好互谅、亲近依恋的心理关系。让学生在欢乐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