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石公三略》西夏译本正文的文献特征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44703024 上传时间:2018-06-14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331.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黄石公三略》西夏译本正文的文献特征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黄石公三略》西夏译本正文的文献特征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黄石公三略》西夏译本正文的文献特征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黄石公三略》西夏译本正文的文献特征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黄石公三略》西夏译本正文的文献特征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黄石公三略》西夏译本正文的文献特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黄石公三略》西夏译本正文的文献特征(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黄石公三略 西夏译本正文的文献特征钟 焓本文对迄今尚无学者做过专门研究的俄藏黑水城文献中的 黄石公三略 西夏译本正文的文献性质进行了考察,结果发现它所据的汉文底本既不是当时官定的 武经七书 本,也不是一个纯粹的宋以前的古本,而是与 武经七书 本和古本均有联系的本子,但与古本的契合程度更高。这种内容上的双重性反映了该版本在 三略 的流变史上处于从古本向以 武经七书 本为代表的今本过渡的位置。关键词:黄石公三略 西夏本 文献版本作者钟焓,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讲师。地址:北京市,邮编100081。1909年沙俄科兹洛夫考察队在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发掘了黑水城遗址,出土了大批宋、 西夏、 金、 元时期的汉文

2、和西夏文文献,其中西夏和元代的汉文和西夏文文献在很大程度上奠定了以后西夏学研究的资料基础。这批文献后来移藏俄国科学院东方研究所圣彼得堡分所,苏俄学者率先投入对它们的整理研究工作。在西夏时期的西夏文文献中主要是夏译佛经,此外还包括了一定数量的汉文典籍的西夏语译本如 论语 、孟子 、孝经 、贞观政要 、六韬 、孙子 、黄石公三略 、类林 等。近一个世纪以来学界对西夏文资料的整理研究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以上面提到的那些夏译汉文典籍为例,除了 黄石公三略(以下按惯例简称为 三略)之外,其他大都已被翻译考释过,并以此形成了若干西夏学研究方面的基础性专著。但对于 三略,自从被俄国学者识别出来后,长期以来

3、却只有聂历山从其正文中摘引过个别的词句以作为其遗稿 唐古特文学 中西夏语字典部分的例句。可以说,对该文献的完整解读这一基础工作迄未进行,更不用说将西夏本与传世的今本 三略 加以对比研究以确定其在兵书研究史上的地位了。然而从兵书类文献整理的角度来看,对西夏本 三略 进行整理研究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三略 一书于宋神宗元丰年间(10751088)与 孙子 、六韬 等其余六部兵书一起被朝廷正式定为武学教本,总称为 武经七书 。但随着这一定本化,三略 的其他版本在社会上的流传就日益稀少最后竟趋于流失,以致我们今天已经不能再从传世典籍中找到一个与 武经七书 本存在差异的来源更早的本子。而从发现品的时代上

4、看,西夏本的出土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稀有的可与 武经七书 本作比照的宋代版本。这对我们认识此书的版本歧异58黄石公三略 西夏译本正文的文献特征 聂氏的引用见其遗著 唐古特文学( , 1960)中的字典部分的以下各页:卷 第185、218、263、273、307、480、490、541、547、590页,卷 第9、132、190、206、207、225、234、340、342、382、389、459、483、553、580页。 1995-2005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和内容变迁来说无疑是一条很好的

5、途径。 对西夏本 三略 文本状况的详细介绍见于1963年在莫斯科出版的由戈尔巴乔娃和克恰 诺夫合编的 西夏文写本和刊本:黄石公三略, . No. 578、715、716。刻本,蝴蝶装,叶面18. 511. 5cm ,版框15. 510. 5cm ,有双行小注。No. 578 :卷上,叶17左 叶26右,18面,保存中等。No. 715 :卷上,叶126 ;卷中,叶2734 ,64面;卷下,叶3543 ,18面(卷尾残)。No. 716 :卷上,叶726 ,40面;卷中,叶2734 ,16面;卷下,叶3541 ,12面,保存较差,前数叶残。西夏文 三略 的照片现已刊布在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 俄藏

6、黑水城文献 图录中。西 夏文 三略 实际上是包括同一版本的三份残件,其中 上略 的大部在三份残本中均有,中略 和 下略 的各一部分也可在两份残本中找到。 俄藏黑水城文献 在出版时已做了必要的缀合 拼接工作,方便了研究者的释读。本文目的即在对西夏本 三略 现存正文部分解读的基础上 再对它与以 武经七书 本为代表的今本正文之间的差异以及该本在 三略 版本中所处的文献 学地位等问题加以考察。 经过对西夏本 三略 现存部分的完整解读,可以确定其正文内容相当于从今本的开始部分一直到 下略 的 “伤贤者,殃及三世。蔽贤者,身受其害” 处,这大致包括了今本正文内容 的绝大部分。下面我们先来检查西夏本 三略

7、正文中完全不见于以 武经七书 本为代表的今 本的正文:(下文的省略号表示原残且无从估计所缺具体字数者, 表示原残或漫漶不清者) 有图文在河中龙龟之脊 此等所显者皆吉祥之兆也。此法 者少有。今三略者世中 其法自明。吾观此书 主将副将当用心览之。故 中疑有言义 见于卷首正文开始之前故明君自谦而 人。 上接今本 上略“含气之类,咸愿得其志”以此齐家,亦必毁矣。 上接今本 上略“纯刚纯强,其国必亡”君谦,敬祖,亲下,因势则得安矣。 上接今本 上略“下下为君”愚民好财,勇者因财而生。军法曰:68民族研究2005年第6期. . , , 1963 , cp. 38 - 39 ;中译本参见戈尔 巴乔娃、 克恰

8、诺夫著,白滨译:西夏文写本和刊本,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所历史研究室印,1978年。 参见俄罗斯科学院东方研究所圣彼得堡分所、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 上海古籍出版社:俄藏黑水城文献 第1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201 - 221页。 限于篇幅,这部分内容从略,参见钟焓: 黄石公三略 西夏译本之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 本文采用的今本 三略 即通行的做过一定版本校勘的 中国军事史 编写组:武经七书注释(解放军出版社1986 年版) ,与四库本和今人魏汝霖整理的 黄石公三略今注今释(台湾商务印书馆1975年版)校过,若无大的文字差异,就不在 文中专门注出

9、。 俄藏黑水城文献 第11册,第201页上(24 - 1)。 俄藏黑水城文献 第11册,第201页下(24 - 2) b面。 俄藏黑水城文献 第11册,第203页上(24 - 5)a面。 俄藏黑水城文献 第11册,第204页下(24 - 8) b面。 1995-2005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接今本 上略“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上不行恩,下不得自养,以逃求生,内外为祸。 上接今本 上略“民贫,则上下不亲”明辩忠奸,则知人性也。 上接今本 上略“故主察异言,乃睹其萌”天道谦谦,如神所为;擢荐贤良

10、,化行天下。军谋玄秘,不兴妄师;上不归功,共承艰难。拒谏侵民,王道不昌;四军止境,世世俱威。才玄德厚,依如回音;希成大事,彼不卑下。黄石公三略上卷终 见于 上略 卷尾备其甲兵,若无争战,绝杀戮之患,天下大安。 上接今本 中略“设矩备衰”以信结心,使人以赏。 今本 中略 此处仅作 “结士以赏”良将能行矣。 上接今本 中略“此军之微权也”夫大德不用甲兵,小德则求诸戎事。 上接今本 中略“故圣王御世,观盛衰,度得失”能广揽勇者,其国坚固;明之以伏勇罚罪。 下接今本 中略“故人主深晓上略”赞曰:三皇不言,与天同治;帝道谦谦,王道生骄,霸道用谋;招揽英雄,以成己功;明计如神,因时而发。黄石公中略终 见于

11、 中略 正文卷尾? 国乖无政令,德广天下正。 上接今本 下略“务广德者强”? 依此而行则怨声无有,众人亲附。 今本 下略 此处仅作 “则令行而无怨”? 以上材料揭示:西夏本不仅正文开始前有序文,而且每卷正文结束后还附有赞语。这构成 了其与今本的一个显著的区别,然而除了这些西夏本较之今本多出的地方外,也存在西夏本已无而今本则有的情况: 今本 上略 中的 “军谶曰:能柔能刚 ” 在西夏本中少 “军谶曰” 三字。 今本 上略 中的 “满者,损之;归者,招之” 及 “敌佚,去之” 不见于西夏本。 今本 上略 中的 “军灶未炊,将不言饥” 不见于西夏本。78黄石公三略 西夏译本正文的文献特征 ? ? ?

12、 俄藏黑水城文献 第11册,第209页下(24 - 18)a面。 俄藏黑水城文献 第11册,第210页下(24 - 20)a面。 俄藏黑水城文献 第11册,第212页下(24 - 24)a面。 俄藏黑水城文献 第11册,第212页下(24 - 24) b面。 俄藏黑水城文献 第11册,第213页下(8 - 2)a面。 俄藏黑水城文献 第11册,第213页下(8 - 2) b面 俄藏黑水城文献 第11册,第214页上(8 - 3)a面 214页上(8 - 3) b面。 俄藏黑水城文献 第11册,第215页上(8 - 5)a面。 俄藏黑水城文献 第11册,第215页下(8 - 6) b面。 俄藏黑

13、水城文献 第11册,第216页下(8 - 8)a面 216页下(8 - 8) b面。 俄藏黑水城文献 第11册,第218页上(9 - 3) b面。 俄藏黑水城文献 第11册,第219页下(9 - 6) b面。 1995-2005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今本 上略 中的 “谋及负薪,功乃可述,不失人心,德乃洋溢” 不见于西夏本。 今本 下略 中的 “降体以礼,降心以乐” 不见于西夏本。 今本 下略 中的 “君人者,乃作乐以节之,使不失其和” 在西夏本中脱 “使不失其和” 。 今本 下略 中的 “德

14、合于己,则建殊绝之功” 在西夏本中脱 “德合于己” 。 今本 下略 中的 “四民用虚,国乃无储;四民用足,国乃安乐” 不见于西夏本。西夏本 上略 正文部分还有一处与今本的次序全然不同的地方:军谶曰:上行虐,则下急刻,赋敛重数,刑罚无极,民相残贼,是谓亡国。 1军谶曰:内贪外廉,诈誉取名,窃公为恩,令上下昏,饰躬正颜,以获高官,是谓盗端。军谶曰:群吏朋党,各进所亲。招举奸枉,抑挫仁贤。背公立私,同位相讪,是谓乱源。军谶曰:强宗聚奸,无位而尊,威无不震,葛藟相连,种德立恩,夺在位权,侵侮下民,国内喧哗,臣蔽不言,是谓乱根。 2军谶曰:世世作奸,侵盗县官,进退求便,委曲弄文,以危其军,是谓国奸。 3军谶曰:吏多民寡,尊卑相若,强弱相虏,莫适禁御,延及君子,国受其咎。军谶曰:善善不进,恶恶不退,贤者隐蔽,不肖在位,国受其害。军谶曰:枝叶强大,比周居势,卑贱陵贵,久而益大,上不忍废,国受其败。4 今本 三略军谶曰:上人虐,下民窘叛,赋敛重数,刑罚不平,自相残毁,亡国之征也。 1 军法曰:吏多民寡,尊卑相若,强弱相虏,无有禁者,延及君子,则国受其害。军法曰:善善不进,恶恶不退,贤良隐蔽,不肖受擢,则必受其害。军法曰:枝叶茂盛,亲近恶类。下贱凌贵人,久之成风,上下皆知,默而不废,其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