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纲

上传人:jiups****uk12 文档编号:44693239 上传时间:2018-06-14 格式:PPT 页数:32 大小:1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诊纲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中医诊纲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中医诊纲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中医诊纲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中医诊纲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诊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诊纲(3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五章 四 诊 八 纲第一节 四 诊四诊即望、闻、问、切四种诊察疾病的方法,是搜集临床资料的主 要方法。 第一节 望 诊内容:望神、色、形态、头颈、五官、皮肤、排泄物与分泌物、 小儿食指络脉 一、 望 神(有神、无神、假神)神,人体生命活动总的外在表现,(精神、意识及思维活动)n1、有神或得神:病人神志不乱,两眼灵活,明亮有神,语言清 楚,声音宏亮,为“有神”或“得神”,表示正气未伤,脏腑功能未 衰,疾病轻浅,预后好,多属实证、热证、阳证。n2、失神或无神:病人精神萎靡,目光晦暗,反应迟钝,语言无 力,声音低微,表示正气已伤,病势较重,多属虚证、寒证、阴 证。见于重病及慢性病。或见神志昏迷、谵

2、语、手足躁动,属阳 证、热证、实证,但正气已伤,邪气过盛,病邪深入,预后不良 。n3、假神:危重、久病患者精神突然好转的假象。戴阳证、除中 。n4、少神n二、 望 色(五色诊病)n正常人面色红黄隐隐,明润含蓄。n五色主病:n青色:主寒证、痛证、瘀血、惊风。为气血不通,脉络阻滞所致 。 n赤色:主热证。满面通红,多是实热;若两颧绯红,多为阴虚火 旺之虚热。n黄色:主虚证,湿证。多为脾虚而水湿不化,或皮肤缺少气血之 充养。若面目鲜黄为阳黄,多属湿热;面目暗黄为阴黄,多属寒 湿;面色淡黄、枯槁无泽为萎黄,多为脾胃虚弱,营血不足;面 色黄胖多为气血虚而内有湿。n白色:主虚证,寒证,失血证。若面色苍白而

3、虚浮多气虚;面色 苍白而枯槁多为血虚。n黑色:主肾虚,寒证,水饮证,瘀血证。常为久病、重病、阳气 虚n三、望形态n望形态 外形与五脏相应,一般地说,五脏强壮,外形也强壮; 五脏衰弱的外形也衰弱。n 1.体形结实,肌肉充实,皮肤润泽,表示体格强壮,正气充盛; 形体瘦弱,肌肉瘦削,皮肤枯燥,表示衰弱,正气不足。n 2.形体肥胖,气短无力,多为脾虚有痰湿。n 3.形体消瘦,多为阴虚有火。n 4.手足屈伸困难或肿胀,多为风寒湿痹。n 5.抽搐、痉挛、多是肝风。n 6.足膝软弱无力,行动不灵,多为痿证。n 7.一侧手足举动不遂,多为中风 n四、望头与五官n五、望皮肤n六、望 舌n一、舌与脏腑的关系(看图

4、)n二、舌诊的方法及注意事项(染苔)n三、舌诊的内容n1.舌质:是指舌的本体,主要观察其色,形,态三方面。n 正常舌质为色泽淡红,含蓄荣润,胖瘦老嫩适中,运动灵活自如,表示气血 充足。见于健康人,也可见于外感初起或内伤病情轻浅者。n(1)舌色n 淡舌:舌色较正常浅淡,主虚证、寒证,多见于血虚,为阳气衰弱、气血 不足象。色淡而胖嫩为虚寒;胖嫩而边有齿痕为气虚、阳虚。n 红舌:舌色较正常深,呈鲜红色,主热证,多为里热实证。舌尖红是心火 上炎;舌边红为肝胆有热;红而干为热伤津液或阴虚火旺。n 绛舌:舌色深红,为热盛,多为邪热深入营分、血分或阴虚火旺。n红、绛舌颜色越深,表明热邪越重。n 瘀斑舌:舌上

5、有青紫色之瘀点或斑点,多为内有瘀血蓄积。n 青紫舌:全舌舌质呈现青紫,或为热极,或为寒证。舌质绛紫色深而干燥 为热极,温热病者为病邪传入营分、血分;舌质淡黄紫或青紫而滑润者为阴 寒证。n (2)舌形:观察舌质的老嫩、胖瘦、芒刺、裂纹等。 n 老嫩:“老”即指舌质纹理粗糙,形色坚敛,多属实证、热证:“嫩”指舌质纹 理细腻,形色浮嫩,多属虚证或虚寒证。n 胖瘦:“胖”指舌体胖大、肿胀,多与水湿停留有关。舌质淡而胖,舌边有 齿痕者,多属脾虚或肾阳虚、水湿停留;舌质红而肿胀,多属湿热内蕴或热 毒亢盛。“瘦”指舌体瘦小而薄,多属虚证。舌质淡而舌形瘦者,多为气血不足 ;舌质红绛而舌形瘦者,多属阴虚内热。n

6、 芒刺:舌乳头增生、肥大,突起如刺,多属热邪亢盛。热邪越重,芒刺越 大、越多。临床上芒刺多见于舌尖与舌边,舌尖芒刺多属肝胆热盛。n 裂纹:舌体上有多种纵行或横行的裂沟或皱纹,多由于粘膜萎缩而形成。 裂纹舌可见于少数正常人。舌质红绛而有裂纹者多属热盛;舌质淡而有裂纹 者多属气阴不足。n(3)舌态:观察舌体有无震颤、歪斜、痿软、强硬等。n 震颤:舌体不自主地颤抖,多属气血两虚或肝风内动。n 歪斜:舌体偏歪于一侧,多为中风偏瘫或中风先兆。n 痿软:舌体伸卷无力,多因气血俱虚筋脉失养所致。n 强硬:舌体不柔和,屈伸不利,甚或不能转动,多属高热伤津,邪热炽盛 ,或为中风的征兆。n 2.舌苔:舌苔是胃之生

7、气所现。章虚谷曰:“舌苔由胃中生气以 现,而胃气由心脾发生,故无病之人,常有薄苔,是胃中之生气 ,如地上之微草也,若不毛之地,则土无生气矣”。吴坤安说:“ 舌之有苔,犹地之有苔。地之苔,湿气上泛而生;舌之苔,胃蒸 脾湿上潮而生,故曰苔。”现代医家认为舌苔的形成,主要为丝 状乳头之分化。丝状乳头之末梢分化成角化树,在角化树分枝的 空隙中,常填有脱落的角化上皮、唾液、细菌、食物碎屑及渗出 的白细胞等,组成正常的舌苔。正常的舌苔为薄白一层,白苔嫩 而不厚,干湿适中,不滑不燥。观察舌苔内容为苔的颜色、厚薄 及润燥。n (1)苔色:有白苔、黄苔、灰苔、黑苔等。n 白苔 白苔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其它颜色的苔

8、可以认为是白苔 基础上转化而形成的。白苔一般属肺,主表证、寒证,但临床上 也有里证、热证而见白苔者。如薄白而润为风寒;薄白而燥为风 热;寒湿之里证可见白而厚腻之苔。n 黄苔 有淡黄、嫩黄、深黄、焦黄等不同。一般说,黄苔的颜 色越深,则热邪越重。淡黄为微热;嫩黄热较重;深黄热更重; 焦黄则为热结;黄而干为热伤津;黄而腻则为湿热。n 灰黑苔 多主热证,亦有寒湿或虚寒证。舌苔灰黑而干,为热 盛伤津;舌苔灰黑而湿润,多属阳虚寒盛。灰黑苔多见于疾病比 较严重的阶段。n n(2)厚薄:有薄苔、厚苔、少苔、无苔。n薄苔多为疾病初起,病邪在表,病情较轻;厚苔多示病邪较盛, 并已传里;或有胃肠积滞;或有痰湿。苔

9、愈厚表示邪越盛,病情 愈重。但舌苔的形成,反映了胃气的有无,舌苔虽厚,说明胃气 尚存的一面,而少苔常表示机体正气不足,无苔则是胃气大虚, 缺乏生发之机。舌面上有不规则的舌苔剥脱,剥脱处光滑无苔, 称为花剥苔,多属胃的气阴不足,若兼有腻苔则表示痰湿未化而 正气已伤。n (3)润燥:反映体内津液的情况。正常舌苔不干不湿,无苔干 燥为体内津液已耗,外感病多为燥热伤津,内伤病多为阴虚津液 不足;舌苔湿润表明津液未伤,而苔面水份过多伸舌欲下滴,称 为滑苔,则示体内有湿停留。n腻苔:苔质致密、细腻如一层混浊光滑的粘液覆盖于舌面,不易 擦去,多属痰湿内盛。n腐苔:苔质疏松如豆腐渣,堆于舌面,易于擦去,多为实

10、热蒸化 胃中食浊,为胃中宿食化腐的表现。n n(3)舌象变化的临床意义:n 舌象的变化能够反映疾病的轻重和进退:如舌质淡红,舌苔白、薄、润均 为病情较轻;舌质红绛、青紫、舌苔黄厚,灰黑,或光滑无苔,均为病情较 严重;淡白舌多属于慢性疾病,病情变化慢,病程较长,如贫血,蛋白质缺 乏或肾上腺皮质机能不全等;红绛舌多见于发热,脱水,水液平衡失调等, 如烧伤患者,创面越大,伤热越重,则舌质变红越快越明显, 如并发败血症 则舌质多红绛干枯,肝硬化病人若原为淡红舌,薄白苔或薄黄苔,一旦转为 红绛光剥,常表示肝功能恶化;急性阑尾炎多见腻苔,在治疗过程中厚腻苔 转为薄白苔,多是病情好转,但如疼痛减轻而腻苔不退

11、,则表示病情未减, 甚至可能增剧。n 舌象的变化对某些疾病的诊断有一定的意义:绿脓杆菌性败血症,多见舌 光剥无苔,而链球菌、葡萄球菌性败血症,则多黄苔;重症感染性疾病,恶 性肿瘤,甲状腺机能亢进,严重的肺、肝、肾等实质脏器疾病,常见舌质红 绛,舌体瘦小,舌干而有裂纹等阴虚舌象,有的舌苔光剥舌边尖有红刺,后 期则舌面光滑如镜、重症肝炎患者,舌质多红绛,干枯少津,病情恶化时更 明显,舌苔多厚腻或燥,色黄或黑,有时也可见光剥无苔;肿瘤患者晚期出 现红而光亮的舌象。 二、闻 诊n(一)闻声音n1.发声:发声重浊,声高而粗,多属实证;发声轻清,低微细弱,多属虚证。 小儿阵发惊呼,发声尖锐多为惊风。n2.

12、语音:声高有力,前轻后重,多为外感病;声音低怯,前重后轻,多为内伤 。说话多而声音有力,多属实热;说话少而声音低微,或说话断续不接,多 属虚寒。说话声高有力,但语无伦次,神志不清,为“谵语”属实证;发音无力 或不接续,语言重复,神疲不力,为郑“声”,属虚语;自言自语,见人便停目 ,为“独语”,属心力不足。语言塞涩多为中风。n3.呼吸:呼吸气粗或喘多属热属实,呼吸气微 n4.咳嗽:咳声重浊声粗,多属实证;咳声无力,多属虚证;干咳阵阵而无痰为 燥咳;咳时痰声辘辘,多为痰湿咳嗽。n5.呃逆:呃声高而短,且响亮有力,多属实热;低而长,且微弱无力,多属虚 寒。n(2)嗅气味n主要是嗅病人口气,汗气,痰涕

13、及大、小便的气味等。口臭,多为肺胃有热 ,或有龋齿;或口腔不洁;口出酸臭味,多是胃有宿食,消化不良;口出腐 臭气,多是牙疳,或有内痈。咳吐浊痰脓血,有腥臭味,多是肺痈。n汗有臭秽气味,为瘟疫;汗有腥膻气味为风湿热久蕴于肌肤。n鼻出臭气,经常流浊涕为鼻渊证。大便酸臭,秽臭为肠中积热;气味腥臭多 属寒。小便臊臭,多为湿热。三、问 诊n(1)问寒热:恶寒、发热常是某些疾病的主要表现,注意有无恶寒 、发热、时间、发作特点和恶寒发热的关系及轻重。n恶寒发热同时并见,多为表证或半表半里证。n恶寒重,发热轻,多为表寒证;n发热重,恶寒轻,多为表热证;n恶寒与发热交替出现,称寒热往来,多为半表半里证。n发热不

14、恶寒,多为里热证。n高热、口渴,尿赤,便秘,为里实热证;n久病潮热,五心烦热,骨蒸劳热,多为阴虚内热证。n畏寒不发热,怕冷,手足发凉,体温低,为阳虚里寒证。n(2)问汗:注意有汗、无汗、出汗时间,发汗部位,出汗多少及特 点。n外感病发热恶寒而有汗者,为表虚证;发热恶寒而无汗者为表 实证。高热大汗出而不恶寒者为里热盛。n日间经常出汗,活动后更甚,汗后自觉发凉,气短乏力,称为 自汗,多为气虚阳虚;入睡后出汗,醒来汗止,称盗汗,多属阴 虚。n出汗局限于头部,可见于热不得外泄,郁蒸于上的湿热证;半 身出汗、多属气血运行不周。n全身汗出,大汗淋漓不止并见身凉肢冷,属阳气欲绝的“亡阳 证”。n(3)问饮食

15、n注意询问是否口渴,饮水多少,食欲食量,喜冷喜热,以及口中 异常味觉及气味等。n口渴与饮水: n口渴多饮,且喜冷饮,属实热、n口不渴不喜饮,或喜热饮,多属虚寒证;n口渴不喜饮,多为湿热;n口干咽燥但饮水不多,多属阴虚内热。n食欲与进食:n食欲减退,久病多为脾胃虚弱,新病多为伤食、食滞、或外感夹湿而致脾胃 气滞;n食欲亢进,多食善饥,属胃火亢盛;n饥而不食,多属胃阴不足。n病中能食是胃气未伤预后较好;病中食量渐增,为胃气渐复,病虽重也有转 机。n口中异常味觉和气味:n口苦 多见于热证,特别常见于肝胆郁热;n口酸腐 多属胃肠积滞;n口淡无味 为脾虚湿盛;n口咸 多属肾虚;n口有臭味多属胃火炽盛。

16、n(4)问大小便n大便:问排便次数,时间,粪便性状及伴随症状。n便秘:便次减少,排便困难,粪便量少,干燥而坚硬。新病便秘,腹满胀痛 ,多属实证、热证;久病,老人或产妇便秘,大便难解,多属津亏血少或气 阴两虚。n腹泻:便次多,粪便稀软不成形。多为脾胃虚寒。黎明即泻,多属脾肾阳虚 ;泄泻如水,为水湿下注;泄下如喷射状,肛门灼热,为湿热泻;大便脓血 ,里急后重,为痢疾,多属大肠湿热;大便色黑,为内有瘀血;便血鲜红, 肛门肿痛,为血热;便色暗红,面黄乏力,为脾不统血。n小便:问小便色、量、次数和伴随症状。n小便短赤:小便量少,色黄而热,多属热证;小便短少,不热,可见于汗吐 、下后或其它原因所致津液耗伤。n小便清长;小便量多而色清,多属虚寒证,也可见于消渴证。n小便频数不禁或遗尿;多属气虚或肾气不固。n尿痛或尿频尿急:多属膀胱湿热,或伴尿血、砂石则为淋症。n排尿困难:点滴而出为癃证,小便闭寒不通无尿为闭证,突然发生癃闭,点 滴外流,尿味臭,兼有小腹胀痛或发热,属实证;尿量逐渐减少,甚至无尿 ,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