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尔的理论与实践辩证同一性思想概述

上传人:子 文档编号:44685580 上传时间:2018-06-14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黑格尔的理论与实践辩证同一性思想概述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黑格尔的理论与实践辩证同一性思想概述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黑格尔的理论与实践辩证同一性思想概述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黑格尔的理论与实践辩证同一性思想概述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黑格尔的理论与实践辩证同一性思想概述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黑格尔的理论与实践辩证同一性思想概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黑格尔的理论与实践辩证同一性思想概述(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黑格尔的理论与实践辩证同一性思想概述黑格尔的理论与实践辩证同一性思想概述黑格尔的理论与实践辩证同一性思想概述 【作 者】佟剑秋/张林学【内容提要】 黑格尔阐明了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同一性:理论是作为普遍性的主观概念与客观世界相对立,实践是按照主体意志去规定和改造客观现实的一种活动方式,二者相区别;理论和实践都具有一般性的特点,可以相互依赖、相互转化。理论只是认识活动、实践是改造性活动,实践高于理论,是检验真理性认识的标准。实践对于理论也有相对性一面,基于实践的理论则有反复性。黑格尔在逻辑学中论述了当概念经过一系列发展而达到认识的理念时,概念即将实现对绝对真理的认识。这时认识的理念既是认识的主体,又

2、是认识对象,处在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矛盾运动中。要实现主、客观的统一,达到绝对真理,认识的理念必须设定两个环节:一个是作为理论的理念,一个是作为实践的理念。黑格尔深刻地论述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辩证同一性,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思想。一、理论与实践是相互区别、相互依赖、相互转化的黑格尔说:在认识过程的单一活动里,主观性的片面性与客观性的片面性之间的对立,自在地都被扬弃了认识过程的本身便直接染有这个范围的有限性,而分裂成理性冲力的两重运动,被设定为两个不同的运动。认识的过程一方面由于接受了存在着的世界,使之进入自身内,进入主观的表象和思想内,从而扬弃了理念的片面的主观性,并把这种真实有效的客观性当作它的内容

3、,借以充实它自身的抽象确定性。另一方面,认识过程扬弃了客观世界的片面性,反过来,它又将客观世界仅当作一假象,仅当作一堆偶然的事实、虚幻的形态的聚集。它并且凭借主观的内在本性, (这本性现在被当作真实存在着的客观性)以规定并改造这聚集体。前者就是认知真理的冲力,亦即认识活动本身理念的理论活动。后者就是实现善的冲力,亦即意志或理念的实践活动。 1黑格尔首先指明了理论与实践的区别, 理论作为普遍性的主观概念与客观世界相对立,它接受了存在着的世界,使之进入自身内,进入主观的表象和思想内,依据事物运动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和因果制约性,从客观世界中取得规定的内容,以充实它自身的抽象确定性,扬弃的是主观性的片面

4、性。而实践则是主观目的向客观现实的转化,是作为实现着的东西与客观现实的转化与对立。它是人们遵循客观事物的属性和规律,并掌握一定的手段,按照主体的意志去规定和改造客观现实,以满足主体自身需要的一种活动方式。它所扬弃的是客观世界的片面性。从这个意义上讲,理论和实践是有区别的,不能互相混淆。其次,黑格尔指明了不能把理论和实践截然分开,二者也有相同点,是互相依赖的。他讲的理论认识活动接受了存在着的世界,使之进入自身内,就是指的理论认识揭示客观世界的本质和规律,具有普遍性的内容。他讲的实践活动凭借主观的内在本性(这本性现在被当作真实存在的客观性)以规定并改造这聚集体,则指明了任何有效的、能满足主观目的并

5、取得直接现实性的实践活动,总是符合客观规律性和因果制约性的,也具有普遍性的特点,这又决定了它们之间必然是相互依赖的。如果实践同理论割裂开来,就会失败,就不可能达到预期目的,无法证实认识的真理性。所以,善的观念(实践的观念)只能在真理的观念中得到补充。 2再次,黑格尔强调人们在认识活动中要达到客观真理,必须把握理论和实践之间的相互过渡与转化。他认为理论和实践两者,每一个就其自身来说,都是片面的。只有扬弃理论的主观性的片面性,又扬弃客观世界的盲目性的片面性,达到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才能达到绝对理念。这是因为,认识的最终目的,是要以具有真理性和内在实在性的主观性去统摄还未启明的抽象的直接的客观性,来达

6、到主观性与客观性的同一。从理论方面说,它要正确地反映客观实际,就只能从客观世界中为自己取得规定的内容,通过实践活动来克服主观性的片面性,实现主观向客观的转化。从实践方面说,它是把外界的客观现实作为自在自为的存在,通过目的性来取得自身的真规定和唯一价值。这就使得客观外界作为不可克服的限制与实践对立起来,外在现实对于意志说来,并未取得真有的形式3 ,造成了实践的盲目性的片面性。 要克服这一片面性,实践活动就必须同揭示客体本质的理论认识相结合,实现客观向主观的转化,否则,主体对于客体及其本身的必然王国一无所知,就谈不上有明确的目的性,谈不上建立与目的性相应的手段,实践本身也就不能成为自由的或达到自由

7、的活动。二、实践高于理论黑格尔经过对理论和实践之间的同、异比较,进一步论述了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阐明了实践同理论相比,是高于理论的。第一,理论只是认识活动,实践则是改造性活动,改造性活动高于认识活动。黑格尔指出:理智的工作仅在于认识这世界是如此,反之,意志的努力即在于使得这世界成为应如此。 4这是因为, 理论认识虽然是从客观世界为自己取得规定的内容,揭示出对象的本质和规律,具有一般性的特点,但对于这种活动本身,客观对象仍然外在于表现理论的概念,概念尚未将自身规定为对象的本质,仍限于主观性方面。它所包含的实践的意向和因素,只是一种潜在的设想,还不是现实的东西。而实践这一具有普遍性的活动,则是一种

8、扬弃客观世界的片面性的现实力量,它能够改造客观对象,以符合概念的本质要求,使概念获得客观的现实性。因此,实践这个理念比以前考察过的认识的理念更高,因为它不但有普遍的资格,而且具有绝对现实的资格。 5第二,在理论认识中,主体是消极的、被动的;而在实践活动中主体则是积极的、能动的。黑格尔认为,无论是理论认识,还是实践活动,都是主体与客体、思维与存在发生联系,发生相互作用。在认识中,虽然理念自由地自为地实存着,以普遍性作用为它的实存的要素。 6但有限的认识在证明过程中所带来的必然性, 最初也只是外在的、为了主观的识见而规定出来的必然性。 7作为理论表现的实践的目的性同客观外界还不相符合,还没有达到对

9、客观外界的改造,思维与存在、主体与客体还没有达到同一。从理论认识的整个过程及其结果看,单纯的认识活动无法达到客观真理,主体始终是消极的,被动的。实践活动则不然,由于它趋向于决定当前的世界,使其符合于自己的目的, 8是主体凭借中介手段进行的有目的的改造客体的活动,所以,不仅它自身具有绝对现实性的资格,而它所体现和推进的理论也成为现实的东西。因为整个实践过程都是在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这一方面使实践始终具有普遍性的资格,一方面又使理论不断地克服主观性而转化为现实性。在实践中主体对客体的关系,不是主观概念对客观现实发生关系,而是现实的力量对现实起作用,主体始终是积极的、能动的。整个实践过程就是思维与存

10、在、主体与客体达到同一的过程。第三,实践是检验真理性认识的标准。黑格尔在关于实践的目的性的论述中,指明了实践的目的就是要达到自由、达到主体与客体的统一,这就暗示了真理标准的问题。也就是说,关于主体与客体的统一过程,就包含有主观的东西是否符合客观实际、理论与实践是否统一的问题。他讲到:把善的真理设定为理论的和实践的理念的统一,意思就是自在自为的善是达到了的,而客观世界自在自为地就是理念,正如理念同时也永恒地设定其自身作为目的,并通过它的活动去促使目的的实现。这种由于认识的有限性和区别作用而回归到自身,并通过概念的活动而与它自身同一的生命,就是思辩的理念或绝对理念。 9#p#分页标题#e#黑格尔认

11、为真理是个过程,它的发展是经过三个阶段实现的。即理念的第一形式为生命,亦即在直接性形式下的理念。理念的第二个形式为中介性或差别性的形式,这就是作为认识的理念,这种认识又表现为理论的理念与实践的理念这双重形态。认识了的过程以恢复那经过区别而丰富了的统一为其结果。由此就得出理念的第三个形式,即绝对理念。 10经过唯物主义的改造,列宁把这段话归结为生命产生头脑。自然界反映在人脑中、人在自己的实践中,在技术中检验这些反映的正确性并运用它们,从而也就接近客观真理11 ,从而指明了黑格尔是把实践作为达到和检验真理性认识的客观标准。黑格尔强调实践是主体作用于客体的能动性活动,必须拥有中介性手段(劳动工具等物

12、质条件) 。善的实现就是中介。 12中介手段在实践中是至关重要的。这是因为,实践的手段既是由实践目的性决定并构成目的性的活动环节,又是由概念所规定的客体,所以它具有主体与客体双重规定的中介性的特点。在实践中,中介手段既扬弃了主体目的的主观性的片面性,又扬弃了客体自身的盲目性的片面性,成为使主体与客体发生相互作用进而结合起来的东西。因此,实践活动的有限目的,只能通过中介性的手段转化为实在;客观真理与自由,也只有在中介的无限递进的实践中成为现实。主体正是拥有中介性的手段,才具有了改变和支配客观世界的威力,以达到对实践的目的性即真理性认识的检验,进而实现思维与存在、主体与客体的同一。在这样的实践活动

13、的递进中,可能出现两种情况:一是,实践活动通过扬弃直观现实取得手段,进而通过手段扬弃外在现实,达到主体与客体的同一,建立为自由的概念,实现实践的预期目的,证明实践所体现和推动的理论的真理性。二是,实践没有达到目的,这时目的性表现为概念的主观态度永久重生,即主体陷入主观的片面性,没有达到全面性的真理认识。也就是说,实践目的实现遇到了双重障碍:或者是主体由于理论要素的缺乏一开始就未取得同目的性相应的手段,进而不可能利用手段去改变客观现实;或者是虽然取得了手段,但由于在手段与客观现实关系上的理论失误,没有实现改变客观现实的目的,不能达到主体与客体的同一,证明实践所体现和推进的理论没有把握真理。这说明

14、了实践要达到的自由和理论认识的真理性是一致的。这种一致性就是自在自为地被规定的理念。一经取得了这样的理念,实践活动就证明了认识的真理性;反过来,真理性认识则是指导实践取得成功的保证。三、实践对于理论具有相对性,基于实践的理论具有反复 性黑格尔认为,在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同一性中,尽管实践高于理论,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但它对于理论也有相对性的一面。这表现为:第一,人们在实践中对客观外界的认识只是近似的,不是绝对同一的。黑格尔指出,人们对客观外界本质的认识,不只是简单的感觉直观,而且是一系列复杂的抽象过程,即通过在实践中获得的和客观外界相统一的概念来把握客观对象。但是,概念是存在与本质的统一13 ,人们

15、运用它去把握客观对象时,是抛弃了客观外界杂多的感性材料,揭示出杂多现象内在的一般性。因此,概念所反映和规定的内容同客观事物不是绝对同一的,只是近似的。这证明实践对于理论认识有相对性。第二,客观世界的运动发展是无限的,这决定了通过实践去把握真理需要无限递进。黑格尔认为,外界事物都是复杂多样的,它们相互间的联系和转化,造成了客观世界的永恒运动和无限发展。当人们运用概念去把握客观世界本质以求得真理时,必须使概念自身也形成相互联系和转化,进而达到概念的无限运动和发展。实践活动都是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都是具体的、有限的。这决定着人们在实践中所产生的概念也只能是有限的、为一定条件所制约的。以有限的概念去把

16、握客观世界的本质,当然无法达到真理即绝对理念;而要把握真理,人们的实践活动必须无限地进行下去。这也是实践对于理论认识具有相对性的表现。第三,实践活动的无穷递进,决定了人们通过实践去把握真理的认识活动也是无限发展的。 黑格尔讲到:有限目的活动, 就其仅为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相对的全体而言,又陷入无穷的递进,由于这种活动即是一种矛盾,它使它在活动过程里所扬弃的主客对立,又重新产生出来。 14这指明了每次实践活动所能达到的认识只具有相对的真理性,要达到客观真理,实践需要无穷地递进下去。实践推进了理论认识的无限发展,理论作为普遍的指导原则又推进了实践活动的无穷递进。两者互为前提、互相作用、互相补充,推动着相对真理的无限发展,日益靠近客观的绝对真理。这也体现了实践对于理论认识具有相对性。既然实践对于理论具有相对性,通过实践去把握真理是一个过程,那么,通过实践活动而产生的理论认识则不可能是一次完成的,必然具有反复性、曲折性。黑格尔说:在有限事物的范围内,我们不能看见或体察出,目的是真正达到了的。无限目的的实现这一看法的好处只在于去掉一种错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