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词的用典技巧_上_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44685250 上传时间:2018-06-14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2.2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诗词的用典技巧_上_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古代诗词的用典技巧_上_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古代诗词的用典技巧_上_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古代诗词的用典技巧_上_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古代诗词的用典技巧_上_》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诗词的用典技巧_上_(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名作欣赏名作欣赏MASTERPIECES MASTERPIECES REVIEW102Concept鉴 赏 文 谭刘勰 文心雕龙事类 论及典故之运用云 :“事类者, 盖文章之外, 据事以类义 (通过事件的类比以说明意义) , 援古以证今者也。 ” 论及典故的功用则云 :“故事得其要, 虽小成绩, 譬寸辖制轮, 尺枢运关也 (谓用典得当可以以少总多、 以简驭繁) 。 ” 又论及引事、 引言的三种方式与用事的一些基本原则, 其所论虽主要与文章的写作相关, 但亦对思考诗词用典有一定启示。元人杨载 诗法家数 论诗歌 “用事” 云 :“陈古讽今, 因彼证此。 ”关于诗文用典的意义, 今人傅庚生 中国文学

2、欣赏举隅对偶与用事 云 :“行文用典实, 取其节文而有征也。 ”林庚 唐诗综论唐诗的语言 则云 :“诗文中的用典, 原是为了精练概括, 借古喻今, 把复杂的涵义通过简单的典故表达出来。 ”马茂元 玉溪生诗中的用典 一文则指出典故的性质与诗歌用典的意义 :“所谓用典, 实质就是借古事来表现现实生活内容的一种手法。现实生活内容至为繁复, 而诗歌的语言则要求精粹, 特别是今体诗。如何概括最繁复的现象和感受, 纳入精粹的语言之中, 安置在固定的短短篇幅之内, 使之平匀妥帖, 内容和形式统一起来, 用典是最重要的技巧和手段之一。因为任何一个典故, 都必然有其具体的情节过程, 它可以通过作者和读者的共同理

3、解来说明与之相类似的作者所需要说明的问题, 大大提高了语言的暗示作用 ; 同时, 典故的本身, 是社会历史现象的集中和概括。社会历史事件不一定都能成为典故 ; 成为典故的必然有它的典型意义。运用在诗歌里, 可以丰富和扩大艺术形象的思想内涵, 加强其感染力。 ”英国批评家瑞恰兹在 文学批评原理 的 “现代诗的用典特性” 一章也论及诗歌用典的实质与缘由 :“运用典故是诗歌把经验的要素和形式加以利用的最突出的方式。 ” “在极大的范围内, 中古人的绪余残留在今人身上, 在这个问题上不应产生错误想法。 ”综合以上这些论述, 可以对用典的基本特征做出如下概括 : 一、 通过用典可以借古喻今, 因为过去的

4、历史经验仍然在后代延续或重复 ;二、 用典可以使诗歌更为精练概括, 更富于思想内涵 ; 三、 用典可以使诗歌更委婉含蓄, 尤其在某些时候, 可以通过典故表达诗人的隐衷 ; 四、 用典可以造成类比、 比喻、 象征、 暗示等特定修辞效果, 并增强诗歌的形象性和感染力 ; 五、 用典可以使诗歌更富于文化蕴涵和历史深度。关于古代诗歌运用典故的一些具体原则, 历代诗话以及现当代学者有过很多精辟论述。概而言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古代诗词的用典技巧(上)/李鹏飞鉴赏文谭名作欣赏REVIEWMASTERPIECES REVIEW103一、“作诗用事以不露痕迹为高”; 应 “使事无迹”;“善纫者无隙缝, 工

5、绘者无渍痕, 用典者宜师此意, 乃所谓现成也。能紧著题, 融化而不涩, 用事而不为所使, 则进现成为浑成, 斯为美”。英国的瑞恰兹在 文学批评原理 中也指出 : 有的时候, 读者方面不知出典无关紧要, 不会妨碍他们把握作品的任何主要部分。而如果能知道出典, 则会对作品做出更充分的反应和更深刻的领会。这一用典原则在中国的古典诗歌中有十分典型的表现。比如陶渊明的名篇 归园田居 (其一) :“方宅十馀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 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 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 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 虚室有馀闲。久在樊笼里, 复得返自然” :其中 “户庭无尘杂, 虚室有馀闲” 两句是说日常居家

6、生活很悠闲, 不被俗事所干扰。 “虚室有馀闲” 一句可以认为是写室内无长物, 故而空旷闲敞, 人也很悠闲。但是熟悉 庄子 一书的读者就会发现这一句实际上化用了 庄子人间世 中 “虚室生白” 与“唯道集虚, 虚者, 心斋也” 等语句及其意义入诗, 表达诗人内心的虚静和与道同一的生活状态。又比如姜夔的 疏影 一词的头六句 “苔枝缀玉, 有翠禽小小, 枝上同宿。 客里相逢, 篱角黄昏, 无言自倚修竹” :描写梅花绽放, 花瓣如玉, 缀满枝头, 有两只小小的翠鸟同栖于枝头 ; 客中的词人在黄昏的篱角, 正好看到这梅花无言地与修竹相依。如果把这六句完全视为对梅花的直接描写, 也并不影响对全词的理解, 而

7、且也并不有损这首词的艺术特质。但这六句词实际上至少化用了两个典故 : 其中一个出自柳宗元的 龙城录 : 说隋朝书生赵师雄在雪后黄昏, 醉憩梅树下, 梦见一位散发清香的美人前来共语, 又有一名翠衣童子跳舞唱歌助兴, 醒后发现身边一棵梅树在雪中怒放, 一只翠鸟在树上啁啾相顾。这一典故出自笔记小说, 或许比较生僻, 但与梅花有关,而且很优美, 姜夔截取了其中最有色彩美的一个要素, 稍作修改, 化入此词, 但并不对全词的理解造成任何障碍, 而是极其顺畅自然 ; 另一个典故乃是化用杜甫 佳人 这首诗的最后两句 “天寒翠袖薄, 日暮倚修竹” , 是用作比兴, 但若不知此典, 或者不将其理解为比兴, 也未为

8、不可。当然, 如果结合全词来看, 就会发现词人乃是在连续用典, 并且以典故中的美丽女子来比拟梅花的孤傲高洁, 所以这两个典故实际上是全词典故体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都表现了梅花的某一特征。如果知道这些出典, 自然会加深对此词艺术技巧的体会, 拓展词的意境与美感, 但若不知出典, 也并不影响对词意的理解。张炎在 词源用事 中列举姜夔这首词, 作为 “体认著题, 融化不涩” 、“用事不为事所使” 的例子, 就是说这首词完全能够让所用典故为自己所要表达的主题服务, 而不为典故所牵制, 甚至能够根据行文具体需要活用典故, 也就是 “融化无迹” 。姜夔还在这首词中化用杜甫 咏怀古迹五首 中咏昭君的那首

9、诗的诗意及语句入词, 但又加以引申, 为自己咏梅的主题服务 :“昭君不惯胡沙远, 但暗忆、 江南江北。想佩环、 月夜归来, 化作此花幽独” 。杜甫原诗只说“环佩空归月夜魂” , 而姜夔进一步说这灵魂 “化作此花幽独” 。姜夔在这首词的过片又以寿阳公主事入典 : 该典只说寿阳公主一日卧于宫殿屋檐下, 梅花飘落额头, 拂之不去, 遂成梅花妆。姜夔则将该典故必然包含但又未曾点明的细节取以入词 :“犹记深宫旧事, 那人正睡里, 飞近蛾绿” , 从而暗示梅花的凋零飘落, 过接无痕, 而又点染灵动, 正所谓 “虽死事亦当活用”( 诗法家数 )11。这些都属于将典故加以引申, 但又仍然跟全词以美丽女子咏梅的

10、技巧保持一致, 做到了浑然一体。二、“僻事实用, 熟事虚用”(姜夔:白石诗说 )12, 这话的大概意思应当是 : 生僻的典故应该直接在诗词中加以点明, 并运用其本来含义入诗, 以避免人家看不懂 ; 而对于大家比较熟悉的典故, 则在使用时 “不可著迹, 只使影子可也”( 诗法家数 )13, 或 “以最轻灵的笔触, 从侧面或反面即事微挑, 引导读者自己去思考问题, 使全诗意境显得活泼生动、 透彻玲珑, 而不粘滞于他所征引的事实的本身现象”14。关于何为 “僻事” , 何为 “熟事” , 具有一定的相对性, 大概难以一概而论, 但诗词用典则确实存在着虚、 实之别。当典故被 “实用” 时, 只要读者搞

11、清了典故本身的意义, 则其在诗词中的含义一般也就容易明白, 比如李白的鉴赏文谭鉴赏文谭名作欣赏名作欣赏MASTERPIECES MASTERPIECES REVIEW104梁甫吟 引用姜太公和郦食其的典故 :“君不见朝歌屠叟辞棘津, 八十西来钓渭滨。宁羞白发照清水,逢时吐气思经纶。广张三千六百钓, 风期暗与文王亲。大贤虎变愚不测, 当年颇似寻常人。君不见高阳酒徒起草中, 长揖山东隆准公。入门不拜骋雄辩,两女辍洗来趋风。东下齐城七十二, 指挥楚汉如旋蓬。狂客落魄尚如此, 何况壮士当群雄” , 便都是将典故的具体内容详细描述, 并以典故的本来意义入诗, 这就对理解诗意不会造成任何障碍。这些典故自然

12、还是古代读书人都比较熟悉的, 那些生僻典故的运用就更应该采用这样的方式。至于典故的虚用或许会有更加复杂的手法和表达效果, 在此难以做出全面分析, 只能略举数例加以说明。比如李商隐的 宫妓 一诗 :“珠箔轻明拂玉墀, 披香新殿斗腰支。不须看尽鱼龙戏 (本指汉代西域的一种奇巧的魔术, 这里用以指奇巧的歌舞) , 终遣君王怒偃师” :此诗前两句描写宫廷教坊的歌舞妓在披香殿 (汉代未央宫有此殿名, 唐代庆善宫亦有此殿) 表演优美歌舞, 后两句则运用 列子汤问 中的典故 : 周穆王西巡途中遇到一个巧匠偃师, 献上一个能歌舞表演的木偶, 极像真人, 周穆王跟宠姬一起观看木偶表演, 木偶表演完毕后, 以眼色

13、挑逗穆王左右的侍姬。穆王大怒, 令人斩偃师, 偃师大恐, 赶忙把木偶拆开, 只见里面都是革木胶漆等材料制成。 列子一书为唐人所熟知 (因为曾列为科举考试的科目) ,这个典故自然也就是所谓 “熟典” 。因此诗人只是随意地提了一下其中的一个细节“君王怒偃师” , 而君王发怒的原因乃是因为木偶调戏他身边的姬妾, 我们能联想到的也仅此而已。那么这一典故的意义跟前文的联系何在呢?很显然, 我们无法直接将这一典故置入诗中加以理解, 这一典故跟前面情事之间的关系也比较空灵, 诗意也因此变得隐约深微, 这种用典法自然属于 “虚用” 。马茂元先生认为这是影射唐代宫闱秘闻 : 唐宫青年男女往往趁着歌舞热闹场面发展

14、爱情, 但这类宫闱秘闻自然不能直接说出, 只能通过这一大致类似的典故轻轻地点一点, 造成隐隐约约、 似是而非的诗意。15但对此诗的理解又有完全不同的意见, 比如刘学锴、 余恕诚认为诗人所注意的, 并非 “倡者瞬其目而招王之左右侍妾” 这一具体情节, 而是故事中所包含的以奇技淫巧取悦于君王者反因此而遭怒的内容, 因此讽刺的矛头乃是指向以弄奇斗巧来取媚邀宠的偃师式的人物, 具体而言, 乃是预言那些玩弄政治机巧权术者好景不长。16这两种理解显然相差很远, 而这种分歧自然是由于典故的 “虚用” 所造成的 : 首先,这一典故跟诗歌上文的联系不够明确和紧密, 这是典故和本事联系上的 “虚” ; 其次, 诗

15、人援引典故的细节入诗时, 并未点明其具体含义, 这是运用方法上的 “虚” ; 第三, 这一典故的指向性至少有两种可能 : 君王之怒, 既与木偶调戏侍妾有关, 又与偃师有关, 但无法确认究竟是指向哪一方面。因此便造成理解上的分歧。而如果典故比较生僻, 又被 “虚用” ,则其用意将更加难以明了。三、 以典故中最具形象感的因素入诗。关于这一点, 林庚先生在 唐诗的语言 一文曾经论及, 他指出 : 典故中的形象主要靠故事中原有的人物形象, 如果典故中原来没有故事性鲜明的人物形象,也便只好没有形象而流于枯燥、 堆砌。山水诗发达以来, 典故中的形象便开始不完全依靠原有的故事性, 而能直接取之于生活环境中的

16、一切自然界的色相, 这在用典上就开辟了新的领域。庾信是这方面的集大成者。林庚先生列举了两个著名的例子 : 一个 华林园马射赋 引用四匹名马的名字加以罗列 :“红阳、 飞鹊、 紫燕、 晨风” , 造成朝阳晨风中鲜明飞动形象的交织 ; 一个是 小园赋 中的 “龟言此地之寒,鹤讶今年之雪” , 这里原本也是用典, 但冰裂之于龟纹, 飞雪之于鹤毛, 这形象上的联想加深了冰天雪地的感受。17这后一个例子如果再深入分析, 其所说明的乃是更重要的问题 : 即诗人通过对典故的改造和对不同典故的融合造成强烈的形象感, 同时又表达更深微的暗示义。有时诗人在运用典故表层语意之外, 又以典故中某一因素暗示其他意义。 小园赋 乃是庾信入西魏后所作, 结尾追忆了后梁覆灭、自身远离故国的恻怆之情, 其文云 :“荆轲有寒水之悲, 苏武有秋风之别。关山则风月凄怆, 陇水则肝肠断绝。龟言此地之寒, 鹤讶今年之雪。百灵兮倏鉴赏文谭名作欣赏REVIEWMAS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