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定风波》上课

上传人:jiups****uk12 文档编号:44680246 上传时间:2018-06-14 格式:PPTX 页数:24 大小:638.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轼《定风波》上课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苏轼《定风波》上课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苏轼《定风波》上课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苏轼《定风波》上课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苏轼《定风波》上课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苏轼《定风波》上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轼《定风波》上课(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宋 词n贬到杭州,他说: “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n贬到黄州,他说: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n贬到惠州,他说: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n贬到儋dan1州,他说: “九死南荒吾不悔,兹游奇绝冠平生”。频遭贬谪,一生历经八州,身行 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觉得到处 如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苏轼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 背叛,同道反目,见识了人世间万千丑 态却说“眼前见天下无一不是好人”。 他这样描述自己的一生:“载歌载舞, 深得其乐”,可见苏轼是潇洒超俗的, 乐观开朗的,旷达的。定风波苏轼学习目标: 1.通过分析诗歌,体会作者豁达的 胸怀; 2.

2、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词中 包含的人生哲理; 3.学习本词的表现手法。知人论世这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此时苏轼 因乌台诗案被贬谪黄州已近三年。黄州时期是苏轼 创作中的一个高峰时期,在这一时期,他写出了不 少著名的作品,散文如前、后赤壁赋,诗如 寒食雨二首,词如念奴娇赤壁怀古、定 风波等都是其黄州时期创作的名篇。在这遭受严重政治迫害后的几年里,苏轼内心 当然有忿懑和痛苦的一面,但他却始终能以超人的 旷达心态泰然处之。乌台诗案n 王安石变法是北宋政治生活的一件大事。王安石推行变法 ,苏轼与王安石的政见不同,因之他没有看到新法好的一面, 而只看到新法施行过程中所产生的种种流弊,就以诗

3、歌作为武 器,尖锐地揭露了一些不良现象。苏轼在当时文名很大,这种 诗歌流布四方,就成了守旧派反对新法的最有力的宣传品。在 王安石当政的时期,这位杰出的政治家始终没有因为苏轼讽刺 新法而对他进行过打击报复,但在王安石离职以后,变法派中 的新进人物御史李定、舒亶(dan4)、何正臣等就群起陷害苏 轼。元丰二年(1079)七月,当他移知湖州时,即以讪谤新政 的罪名被逮至京,关在御史台的监狱里,这一起文字狱,就是 著名的“乌台诗案”。所谓“乌台”,即御史台,因官署内遍植柏 树,又称“柏台”。柏树上常有乌鸦栖息筑巢,乃称乌台。所以 此案称为“乌台诗案”。 定定 风风 波波苏苏 轼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

4、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 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 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 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 晴。解读小序n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 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 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翻译上阙,你认为上阕中哪些词语用得好 ?请找出来和同学们品味。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 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身处风雨而吟啸徐行,如闲庭漫步,何等洒脱悠然! 晋书卷七九谢安传载: “尝与孙绰等泛海,风起浪涌,诸人并惧 ,安吟啸自若。” 苏轼在大风大雨中吟啸徐行的精神

5、气韵, 与谢安颇有神似处。与“同行皆狼狈”形 成鲜明对照。在我看来,以旷达洒脱笑对 人生风雨政治风浪的审美姿态,是苏轼独 特的生命智慧。n苏轼谪居黄州时已有四十多岁,已经历 了多年宦海风波和人生的挫折。经验告 诉他,人生之途难免风雨,关键是如何 面对。苏轼在人生的磨难中养成了坚 毅、乐观、旷达、超逸的人格精神,因 而,当风雨袭来之时,他都坦然面对, 显得那么豁达,那么洒脱。可见“一蓑 烟雨任平生”一句不仅是上阕词的点睛 之处,也是苏轼饱经沧桑而体悟到的一 种人生境界的生动写照。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 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 一蓑烟雨任平生。如何理解词的下阕?n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6、, 山头斜照却相迎。n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n“料峭春风”句蕴含的人生智慧:人生 旅程就像自然界一样时雨时晴,变化 莫测,关键是在风雨来袭的时候要挺 得住,在风雨中要乐观地坚定地向前 走,要相信,风雨只是暂时的,走出 风雨,就能走进阳光地带。n和陶诗,晋代以后,以苏轼、郝经为 代表的诗人,他们非常推崇陶渊明的 诗歌,并以步韵、次韵、从韵等形式 创作了大量的作品。真正意义上的“和 陶诗”自苏轼始。归去n“归去”,不仅仅是“回去”或者“归隐” 而已,其深层结构应该是指回到生命 本真本然的状态中,因而也就是最自 在、最自然、最平常的理想境界中去 实际也是对精神家园的一种回 归。n这

7、理想的境界就是“也无风雨也无晴” 在经历了风雨,也消受了晴阳之 后,一切都看开了,一切都放下了, 从此以后,风雨也好,晴天也好,我 都无所谓了。我不会为风雨袭来而悲 愁,也不会为晴天到来而激动高兴。 这实际上是一种大平常、大自在、大 超越的生命境界。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课堂小结n余秋雨说:“没有黄州被贬,一道天光就 不能射向天际”。n定风波体现词人在自然风雨中镇定自 若,在仕途风险中坦然处之,在痛苦中旷 达自解等复杂而深邃的情致及旷达的情 怀。成熟是 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 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 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

8、, 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 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 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 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 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余秋雨东坡突围 定定 风风 波波苏苏 轼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 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 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 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 晴。表现手法n1.运用一语双关的手法,本词中的风 雨既指自然界的风雨,也指人生中的 风雨。n2.以小见大,以生活小事件中见出人 生大哲理。课后作业:1.阅读有关写苏轼的作品。推荐篇目: 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林语堂苏东坡传2.学习作者借助生活中的一件小事来抒发人 生哲理的方法。 完成一篇随笔,题目为 雨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