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试述亚里士多德潜能与现实的思想_张有

mg****85
实名认证
店铺
PDF
125.34KB
约4页
文档ID:44673391
试述亚里士多德潜能与现实的思想_张有_第1页
1/4

第 22卷 第 1期 沈阳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1998年 试述亚里士多德潜能与现实的思想张 有【 内容提要】 在哲学史上, 亚里士多德第一次使用潜能与现实这对范畴深刻地揭示了潜能与现实的哲学思想, 认为潜能与现实是本体的存在方式; 把运动看成是 由潜能向现实的过渡或转变, 并且认为这种转变是有条件的; 同时, 从辨证的角度指出潜能先于现实与现实先于潜能的统一 关键词】 潜能 现实 本体潜能与现实作为哲学范畴是亚里士多德首次使用, 并以其新颖的论述, 丰富的内容,解决了以前哲学家提出而没有给与解决的许 多问题 本文是从几个方面论述亚里士多德潜能与现实的思想一、潜能与现实的基本含义在《形而上学》第五卷第十二章里, 亚里士多德把潜能划分为五种含义: ( 1)动变之 源, ( 2)被动变之源, ( 3)能力, ( 4)能被动变,( 5)不受动不变化之能 在这里, 由于他把潜能与日常中的“能够”之能混在一起, 所以他 又在第九卷第一章里重新规定潜能 他说:“潜能的最严格解释当限于有关动变的范围”, “总是指某些动变渊源”①其中一类是受作用的被动潜能即接受别一物的作用, 另 一类是不受动变性能, 亦即是不因别事物的作用而变坏以致毁灭的动变渊源; 前者是被动能力, 因为它自己不能动作, 必须由其他东 西来使它运动; 后者是主动能力, 因为自己能够运动又能使其它东西运动。

亚里士多德又把动变渊源即潜能分为有理知和无理知两种类型 “动变渊源有些存在于无 灵魂事物, 有些则存 在于有灵 魂事物”,②因此潜能就有无理知与有理知之别,同时它们又具有各自的特点; 有理知潜能可引起相反作用, 如医疗技术既能造成疾病又能产生健康; 无理知潜能只会引起一种作用, 如热只能产生热而不能产生冷现实这个哲学范畴在亚里士多德哲学中相当于实现 他认为, “实现”所指明一事物的存在, 其存在方式与前所说的潜在不同 对实 现的含义他不是采用下定义方式而是“归纳某些情况时见到”③如“能建筑的与正在建筑的, 睡着的与醒着的, 有眼能看而闭着眼睛 的与睁开了眼正在瞧着的……这些配对中,一项可释为潜能, 另一项可释为实现”④二、潜能与现实是本体存在的方式当亚里士多德以静态的方式考察具体本 体时, 认为本体的构成是质料与形式 而当他从动态上考察本体时, 则使用了潜能与现实这对范畴, 认为本体的存在方式有潜能的存 在和现实的存在 质料与形式、潜能与现实的·48·收稿日期: 1997年 6月 15日关系和本体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在质料与形式学说中, 质料是消极被动的基质, 形式才是 积极能动的本质; 形式给质料以规定性, 使质料成为某个个体。

质料本身不是任何个体, 但它可以成为一切个体, 它是潜在的个体, 所以 质料可以说是一种潜能或潜在本体; 形式使质料确定成一个个体, 使它转化为现实, 形式使潜在的东西变成为现实的东西, 所以形式是现实的本体 任何一个可感觉本体都是由 质料与形式构成的, 所以任何一个可感觉本体都有两种存在形式, 即潜在本体和现实本体 本体存在的两种方式即潜能的存在和现 实的存在只是存在的形式不同, 但都表示同一本质 因此, 不能将二者对立起来, 二者只不过是同一个原因的两种不同的存在形式三、运动—— 由潜能向现实的过渡以前的哲学家, 由于没有从理论上解决 运动的问题, 所以在解决存在与非存在、由一变多的问题上陷入了困境 原子论派把原子看成是绝对的存在, 虚空是非存在; 如果把事物理解成既存在又不存在, 那么整个世界就 变成空无, 所以原子论派只承认存在, 没有非存在 柏拉图把理念说成是绝对存在, 把事物看成是非存在, 事物分有理念后, 把存在与非存在统一在一起, 但他没有说明事物变化的 原因 而赫拉克利特作为天才者猜到了存在与非存在是完全统一的, 一切事物既是存在又是非存在, 但是他没有在理论上给与分析。

而亚里士多德正是在理论上分析了存在与非存在, 用潜能与现实范畴来说明运动的实质亚里士多德把潜能与现实都归为存在的性质, 区别只在于潜能的存在还没有达到现 实的存在, 潜能的存在是非存在, 现实的存在才是存在; 由潜能过渡到现实, 就是由非存在过渡到存在, 这就是运动; 潜能是存在的非存 在, 而现实是非存在的存在, 这样他就把存在与非存在统一起来了 亚里士多德对运动的理解可谓颇为深刻 他说: “潜在的东西当它已经完全是实在的, 并且不是作为它自己而是作为能动的东西而活动的时候, 它的完成 便是运动”⑤根据这一学说, 亚里士多德认为, 事物的生成变化不是从无到有, 而是从潜在的有到实在的有 这也就是说, 不可以把运 动变化或发展归结为单纯的形式或单纯的质料的运动; 它不只是一种潜能, 也不只是一种现实, 而是从质料到形式, 从潜能到现实的过渡 质料是形式的潜化, 形式是质料的潜在性 的实现, 最后要达到的目的已潜在于起点之中, 形式已潜在于质料之中, 质料追求形式得其实现, 达到目的, 潜在的形式成为现实, 形 成了具体的个别事物毫无疑问, 亚里士多德关于运动的这种理解包含有深刻的辩证法思想。

但是, 亚里士多德没有能够把这种辩证 法贯彻下去, 他自以为用潜能向现实过渡的学说解决了自古以来哲学家们就争论着的关于运动变化的问题, 但是实际上他并没有真 正地解决这个问题 他把事物的运动理解为从潜能到现实的过渡, 这里包含有可能性与现实性的统一的思想, 这个思想是深刻的, 但是, 他又否认事物的运动或发展是有与无, 存 在与非存在的统一, 否认这两者之间的相互联系, 相互转化, 从而否定了“事物既存在又不存在”这个首次由赫拉克利特提出的辩证法观点, 这显然是错误的 亚里士多德在他的 《形而上学》中常常用形式逻辑的抽象同一性, 来反对赫拉克利特的对立统一的辩证观点 由于亚里士多德否定了对立统一的观点, 因而他也不了解事物运动变化的真正原因或根源就在于“质料”本身, 他不懂得“物质自己运动”这个从赫拉克利特到德漠克里特都加以强调的朴素唯物主义与自发辩证法的原 因运动是由潜能到现实的过程, 但并不是一切潜能都会成为现实; 由潜能到现实是有 条件的, 所以运动也是有条件的 潜能有有理知和无理知之别 由于无理知潜能只起一种作用, 只要动者与受者在适合于这种能力的·49·地方相遇, 其中之一就动作, 另一就被动作,这是必然的结果; 而有理知潜能可以产生相 反的结果, 如果它的结果都是必然会实现的,同时就会得出相反的结果, 而这是不可能的。

所以, 由有理知潜能向现实运动过程中, 必须 有另一个东西来决定, 这就是意志或愿望, 他称为运动的内部条件 有理知能力的事物在这样的条件下, 遇到它所希望要的东西, 它就必然去做这种事 而对象的出现则是运动的 外部条件 意志并不是完全自由的, 是受外部条件限制的, 如果对象不出现或没有在一定的条件出现, 它就不能做这件事 所以有了内 部条件与外部条件的统一, 才能使潜在变为现实, 才能有运动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第九卷第七章里进一步分析了事物何时是潜在能够变成现 实, 何时又是潜在不能变成现实 要使潜在变为现实, 如果是思想的结果 (指人造的事物 ),就必须具有这些条件, 必须是动作者有这样 的愿望而又没有什么外部的东西阻碍它; 另一方面, 在它本身之中又没有什么外部的东西来阻碍它如果变化的根源在变化者自身,就必须具备这两方面的条件; 如果没有任何 外在的东西来阻碍它, 它自身就能够是这样生成的, 才能说它是潜在的东西 例如, 精子还不能说是潜在的人, 因为它还必须被安排在某个别的东西 (卵子 )之中, 还要经过某种 变化, 才能说精子是潜在的人亚里士多德能过渡到现实的分析, 揭示了运动发展的规律性。

潜能在追求现实性时, 是按照必然性发展的, 潜能性按其本性是必然能变为现实性的, 尽管现在还没有变为现实 而现实性按其本性也必然变为非存在, 尽管现在还存在着 潜在的完全实现就达到了 自己的目的, 即隐德来希四、潜能先于现实与现实先于潜能的统 一亚里士多德说: “假想潜能先于实现, 这在某一意义是对的”⑥从历史上说, 潜能先于现实, 先有潜能后有现实, 现实的存在是由 潜在的存在发展而来; 在潜在的事物中存在着变为现实的可能性, 只不过是现在没有达到而已 例如, 砖石、木材是房屋的潜在形式, 它是变成现实房屋的先决条件, 没有它作为质料就无所谓现实的房屋 从这个具体过程而论, 潜在是原因, 实现是结果 所以他说:“作为原因而论, 潜能先于实现”⑦潜能的事 物在满足自己发展的条件时, 即具备了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时才能变成现实的事物 潜能与现实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现实不能割 断潜能而独立存在 在这里, 亚里士多德批评了麦加拉学派的观点麦加拉学派认为: 事物只有当它正在用其所能时方可谓之能, 它不在发生作用, 就无所谓能, 例如只有正在造屋 的人可算他能建筑, 不在造屋的人就不能建筑 这样他们就取消了可能性, 只剩下现实性了。

那么, 这个现实性是从何而来呢? 建筑技 术是从何而来的呢? 亚里士多德认为, 则建筑技术实现了; 不去建筑时, 就潜在地存在于他的身体内; 正是潜在于人身体的建筑技术决定了现实的建筑技术 他正是从运动的观 点上肯定了先有潜在, 后有实现 在这里, 充分体现了辩证法思想但是, 这种运动观点体现在具体事物的过程上 如果把这个具体过程放在整个链条 上, 我们就会看到潜在与实现是相互转化的,潜在变成实现, 实现变成潜在 所以, 从某一观点看, 潜在先于现实是正确的; 从另一观点 看, 现实又是先于潜在的也是正确的 他说:“由于实现事物产生潜在事物, 而这潜在事物又成为实现的事物”⑧亚里士多德正是从逻辑上分析了现实先 于潜能 “先于”不仅指在时间的先后, 而且也指在本体性的先后, 在“先”的就是第一本体现实对于所有潜能, 无论是在公式还是本体 均属先于 他从三个方面论述了现实先于潜能:首先, “实现先于公式, 事物之所以称为·50·潜能, 其本义就因为它能实行”⑨潜能是现实的潜能, 我们之所以称为潜能, 就是因为它 能实现; 离开现实就无所谓潜能, 离开建筑者就没有建筑技能所以在认识潜能之前必先已以认识实现的公式。

”10因此, 现实先于潜能也是逻辑上的先在其次, 时间上的存在 他说: “在时间上,实现为先的命意是这样: 实现与潜能, 相对于品种者, 实现先于相应的潜在事物”11即现实的人先于潜能的人, 现实的谷物先于种子那些潜能均由这些已实现的事物产生”12一个没有建筑过的人就不能是建筑师, 因为 总要经过学才能掌握这门技术; 而在没有全部掌握这门技术时, 可以部分地掌握了技术,所以他也能做某件事 他说: “实现在这意义上……也先于潜能”13最后, 本体性上先在 他从两个方面加以论证即从通常的事物方面和从永恒的事物方面 从一般方面论证: 第一, 因为事物“后于”发生过程的, 在形式和本体上是“先于” 成人虽然是由小孩发展而来, 但成人比小孩更具有人的形式 在这方面, 成人先于小孩, 现实 先于潜在 第二, 因为每一动变的事物总是向终级而动变, 而实现就是终极, 潜能则是为了要达到这个目的 人是为了要建筑才有建筑技术, 并不是为了建筑术才去建筑的, 因此现实先于潜在 亚里士多德从运动和目的分析了现实先于潜能 潜能只是一种能力, 可能 性, 它是什么都没有实现, 所以它就什么都不是, 只是当它在运动过程中达到了目的, 它的形式才实现了, 它才由可能的东西变成为现 实的东西。

所以从形式也就是从本体讲, 现实性先于潜能 由此得出结论: 只有本体即形式才是现实性 但形式之上还有形式, 实现之上还有实现, 最终可以追溯到永动者的实现 从永恒的事物方面论证了现实先于潜在 永恒的事物与可灭坏事物相对的, 而可灭坏事物是。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