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查

上传人:n**** 文档编号:44658291 上传时间:2018-06-14 格式:PDF 页数:83 大小:4.4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查_第1页
第1页 / 共83页
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查_第2页
第2页 / 共83页
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查_第3页
第3页 / 共83页
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查_第4页
第4页 / 共83页
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查_第5页
第5页 / 共8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查(8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临床血液学检验技术临床血液学检验技术 临床血液学检验技术临床血液学检验技术 海南医学院热检学院海南医学院热检学院 血液学教研室血液学教研室 何金龙何金龙 Email: 第四章 造血检验的基本方法 外周血常规:细胞形态学检查 主要内容主要内容 外周血的采集与抗凝 血涂片的制作与染色 红细胞正常形态及异常形态特点 白细胞正常形态及异常形态特点 血小板正常形态及异常形态特点 其他成分及寄生虫 教学目的要求教学目的要求 掌握:血涂片的制备、瑞氏染色的原理及注意事项、正常外周血细胞形态、常见的异常外周血细胞形态。 熟悉:外周血的采集与抗凝,血涂片的染色步骤。 了解:常见异常外周血细胞形态的临床意义。 外

2、周血的组分外周血的组分 抗凝全血抗凝全血 离心离心 血浆血浆 红细胞红细胞 血小板血小板 白细胞白细胞 (有核细胞有核细胞) 血细胞的发育模式图血细胞的发育模式图 外周血的采集方法与评价外周血的采集方法与评价 毛细管采血法:毛细管采血法:用采血针在手指、耳垂,婴幼儿在拇指、足跟采血,第一滴要弃去;操作方便,但易溶血、凝血及混入组织液。 静脉采血法 开放式采血法:注射器采血;血量可控,但操作环节多且可能造成污染。 封闭式采血法:封闭式采血法:套筒、头皮静脉式两种;后者以无菌头皮针+真空负压采血管采血;标本不与外界接触,利于收集、保存和运送,避免交叉感染。 动脉采血法:注射器在股动脉、肱动脉或桡动

3、脉采血,具有一定风险性,非特殊项目特别要求一般不采用。 外周血标本的抗凝外周血标本的抗凝 种类种类 原理原理 优点优点 缺点缺点 适用范围适用范围 EDTA盐 螯合Ca2+ 对血细胞形态 和血小板计数 影响小 部分样本的血小板 或白细胞对其存在 依赖性聚集,换枸 橼酸钠抗凝可解决 适合血液学的常规 检查,不适用于凝 血和血小板功能检 测 枸橼酸钠 螯合Ca2+ 毒性低,便宜 溶解度低,抗凝能 力不强 凝血功能(1:9) 血沉测定(1:4) 肝素 与抗凝血酶 结合加强其 抗凝功能 抗凝能力强, 不影响细胞体 积,不易溶血 高浓度可引起白细 胞聚集,阻止血小 板聚集,瑞氏染色 产生蓝色背景 适合红

4、细胞渗透脆 性试验(理想), 不适用于血液学的 常规检查 几种常用抗凝剂的特点及其适用范围 血涂片的制备方法与评价血涂片的制备方法与评价 手工制片法 手工推片法手工推片法:最常用,对操作者的经验要求高,不同操作者间存在差异,难以标准化,不利质量控制,工作量大,有被污染危险。 载玻片压拉法(了解) 棕黄层涂片法(了解) 厚血膜涂片法:适合疟原虫、微丝蚴等寄生虫的检查。 自动推片法 需使用自动制片机,能加快标本的处理速度,减少人工劳动强度,操作标准化,利于质控,避免了直接接触血液样本,操作安全性提高。 手工推片法手工推片法 30-45 推玻片 载玻片 血液 于载玻片上滴加适量血液,将推玻片 向方向

5、稍回抽,轻触血液使血液沿 夹角展开呈线状后,以一定速度向 方向推进。 手工推片法手工推片法 良好血涂片的评价标准良好血涂片的评价标准 血滴大小适宜,推片时用尽血量。 有足够的观察区域,血膜至少长25mm,头、体、尾分明,呈舌状或楔形。 血膜边缘光滑,且窄于玻片边缘,周边留空白,距玻片两侧边缘至少5mm,便于油镜观察和编号。 血细胞从厚区到薄区逐渐均匀分布,血膜末端无粒状、画线或裂隙(会使白细胞聚集在这些区域)。 涂片无人为污染,镜检区域内,白细胞形态无人为异常改变,除部分特殊疾病,破损白细胞量应15m 主要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 大红细胞大红细胞:直径10m 主要见于溶血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等

6、。 小红细胞小红细胞:直径2m,无中央淡染区,似球形。比例10%对遗传球形红细胞增多症有诊断意义。 红细胞形态异常红细胞形态异常 椭圆形红细胞椭圆形红细胞:椭圆形或杆状。正常人可见,巨幼贫、地贫、恶性贫血、严重缺铁贫时增高,比例25%对遗传球形红细胞增多症有诊断意义。 红细胞形态异常红细胞形态异常 靶形红细胞靶形红细胞:中央及边缘深染,无中央淡染区,似射击的靶。常见于各种低色素性贫血,易见于地贫。 红细胞形态异常红细胞形态异常 口形红细胞口形红细胞:中央淡染区呈扁平状,似张开的嘴型或鱼口。正常人10%),急性酒精中毒,DIC时可少量增多。 红细胞形态异常红细胞形态异常 镰形红细胞镰形红细胞:长

7、形或弯曲、两端尖锐,如镰刀状。红细胞内存在异常血红蛋白S(HbS)缺氧情况下形成结晶体导致细胞膜变形形成,见于HbS病。 红细胞形态异常红细胞形态异常 棘形红细胞棘形红细胞:细胞表面有针状突起,长短、宽窄不一,间距不等。多见于-脂蛋白缺乏症,也可见于脾切除、酒精性肝病、尿毒症、铅中毒等,要与皱缩红细胞(右图)鉴别。 红细胞形态异常红细胞形态异常 泪滴形红细胞泪滴形红细胞:形似泪滴状或梨形。正常人5%)、中( 15%)及重(25%)度左移。 典型的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典型的中性分叶核粒细胞 中性粒细胞的异常表现中性粒细胞的异常表现 细胞核异常细胞核异常 核相变化:核左移核左移(前述)、核右移核右移。

8、 核变性:Pelger-Huet畸形、中毒性改变、核棘突及鼓槌小体。 胞质异常胞质异常 毒性改变:空泡变性、中毒颗粒及杜勒小体。 棒状小体(Auer body),对诊断和鉴别畸形白血病有重要价值。 颗粒减少或消失,见于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MDS等。 Chediak-Higashi畸形,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了解) 其他:其他:血小板卫星现象,中性粒细胞吞噬现象 中性粒细胞的胞核异常中性粒细胞的胞核异常 a a-c.中性粒细胞核分叶过度(6叶) c b 核右移核右移 分叶过度(6叶)的中性分叶核粒细胞3%,提示造血功能衰退或造血物质缺乏;见于恶性贫血、巨幼贫,抗代谢药物应用后;疾病进展期突

9、然出现提示预后不良。 中性粒细胞的胞核异常中性粒细胞的胞核异常 Pelger-Huet畸形:畸形:成熟的中性粒细胞分叶能力减退,常分2叶(如图1a)或不分叶(杆状、肾形或哑铃型,如图2b、c),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但一般无临床症状,也可见于严重感染、白血病、MDS、肿瘤转移、秋水仙碱等药物治疗后。 a b c b 图1 图2 中性粒细胞的胞核异常中性粒细胞的胞核异常 凋亡中的中性粒细胞(凋亡小体) 凋亡中的中性粒细胞(核碎裂) 凋亡中的中性粒细胞(核固缩) 中性粒细胞的胞核异常中性粒细胞的胞核异常 鼓槌小体鼓槌小体:形似鼓槌或网球拍,为失活的的X染色体浓缩而成,正常男性少,女性较多,对先天性睾

10、丸发育不全症的诊断有参考价值。 中性粒细胞的胞质异常中性粒细胞的胞质异常 空泡变性空泡变性 中毒颗粒中毒颗粒 杜勒小体杜勒小体 均为中性粒细胞毒性改变表现,多见于严重感染。空泡变性被认为是脂肪变性的结果,还可见于中毒患者。中毒颗粒常与空泡变性同时出现,中毒颗粒细胞在中性粒细胞中所占比值称毒性指数毒性指数,0.25、0.50、0.75和1分别表示轻、中、重和极度。杜勒小体为粒细胞胞质中局部不成熟的嗜碱性区域,也可出现在单核细胞中。 中性粒细胞的胞质异常中性粒细胞的胞质异常 中性粒细胞核左移伴出现空泡变性、中毒颗粒、杜勒小体等毒性改变 中性粒细胞的胞质异常中性粒细胞的胞质异常 棒状小体棒状小体:胞

11、质中1条或数条紫红色细杆状物质,常见于急性粒系及单核细胞白血病,尤其是M3,在淋巴细胞白血病中见不到。 中性粒细胞的胞质异常中性粒细胞的胞质异常 颗粒消失颗粒消失:胞质呈灰蓝色,可见于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和MDS。 中性粒细胞的胞质异常中性粒细胞的胞质异常 Chediak-Higashi 畸形:胞质中可见染成紫色或红色的巨大颗粒,为异常的溶酶体。 中性粒细胞的其他异常中性粒细胞的其他异常 血小板的卫星现象 吞噬现象(吞噬球菌) 嗜酸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 嗜酸性分叶核粒细胞 特点:特点: 胞体圆形或类圆形,11-16m; 胞浆充满粗大、均匀的橘红色嗜酸性颗粒; 核形以分叶核为主,多为两叶,染色质

12、聚集呈块状。 嗜酸性粒细胞的异常改变嗜酸性粒细胞的异常改变主要有:巨形改变、颗粒减少(脱颗粒)、颗粒不典型及空泡现象等。(了解) 嗜酸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 嗜酸性杆状核粒细胞 嗜酸性分叶核粒细胞 异常形态的嗜酸性粒细胞异常形态的嗜酸性粒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 特点:特点: 胞体圆形或类圆形,10-12m; 胞浆有大小不一、多少不等的紫黑色嗜碱性颗粒,分布不均,可覆盖核上掩盖核形;颗粒细小的嗜碱性粒细胞在形态学上较难与中毒颗粒细胞进行区别。 核形模糊不清。 嗜碱性粒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 中毒颗粒细胞 单核细胞单核细胞 单核细胞 特点:特点: 胞体圆形或不规则,可见伪足,直径12

13、-20m; 胞浆多,灰红色或灰蓝色,半透明如毛玻璃样,可见细小、均匀分布的粉尘样紫红色颗粒,可见空泡; 核形不规则,可呈肾形、马蹄形、S形、分叶形、笔架形等,染色质疏松,条索状。 单核细胞单核细胞 淋巴细胞淋巴细胞 单核细胞 特点:特点: 胞体圆形、类圆形或蝌蚪形,直径6-9m; 胞浆少或极少,淡蓝色,有时深蓝,多无颗粒,有时可见胞质突起; 核形类圆形,有小切记,染色质大块状。 小淋巴细胞小淋巴细胞 大淋巴细胞大淋巴细胞 特点:特点: 胞体圆形或类圆形,直径12-15m; 胞浆较多,淡蓝色,有少许紫红色颗粒; 核形椭圆形,常偏一侧,染色质致密均匀。 淋巴细胞淋巴细胞 异型淋巴细胞异型淋巴细胞

14、在病毒性感染(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毒性肝炎、流行性出血热、湿疹)或过敏性疾病等刺激下,淋巴细胞增生并出现形态变化,称为异型淋巴细胞。可分为 型:空泡型(浆细胞型),大小似淋巴细胞或稍大,胞浆丰富,深蓝色。无颗粒,含大小不等的空泡,核偏位略固缩似浆细胞。 型:不规则型(单核细胞型),胞体较大,不规则,胞浆量多,淡蓝或蓝色有透明感,多无空泡,有少量颗粒,核不规则,染色质疏松。 型:幼稚型(未成熟细胞),直径18m,圆形或椭圆形,胞质量多,蓝色或深蓝色,偶有空泡,常无颗粒,染色质细致均匀,可见1-2个核仁。 异型淋巴细胞异型淋巴细胞 型型 型型 型型 型型 型型 型型 血小板血小板 散在分布的血

15、小板(EDTA抗凝血) 特点:特点: 胞体直径2-4m,星形、圆形、椭圆形、逗点状或不规则; 胞浆淡蓝色,中心部位有细小、分布均匀的淡紫红色颗粒; 核形:无。 异常血小板异常血小板 大小异常 小血小板:7.5m,具有多形性。 形态异常:畸形(杆状、蛇形等)、不规则等 ,无疾病特异性,不规则和畸形10%有意义。 颗粒异常:颗粒减少。 分布异常:血小板有聚集性,在正常的骨髓片中聚集成堆,非抗凝外周血涂片中聚集或散在分布,血小板减少、血小板无力症-血小板无聚集功能患者外周血及骨髓片中血小板散在分布。常规EDTA抗凝外周血涂片中血小板散在分布,聚集影响仪器计数,可改用枸橼酸钠纠正。 异常血小板异常血小

16、板 小血小板小血小板 大血小板大血小板 巨血小板巨血小板 颗粒减少的大血小板颗粒减少的大血小板 畸形血小板畸形血小板 巨大蛇形血小板巨大蛇形血小板 其他成分其他成分杂质杂质 染液渣:细胞背景上的无内部结构的紫黑色颗粒物,可附着在细胞上,与细胞不在同一平面,需与某些异常细胞形态结构(点彩、豪焦小体、中毒颗粒、血小板等)进行区别。 调节微调旋钮 其他成分其他成分杂质杂质 纤维样的条状杂质 染液渣 结晶样的大块状杂质 其他成分其他成分胞质碎片胞质碎片 胞质碎片:含有紫红色嗜天青颗粒(左、中)和嗜酸性颗粒(右),无细胞核,注意与血小板、染色不良时的白细胞及某些寄生虫区别。 其他成分其他成分破碎细胞破碎细胞 破碎细胞:多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