况周颐的唐宋词史观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44658242 上传时间:2018-06-14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363.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况周颐的唐宋词史观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况周颐的唐宋词史观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况周颐的唐宋词史观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况周颐的唐宋词史观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况周颐的唐宋词史观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况周颐的唐宋词史观》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况周颐的唐宋词史观(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况周颐的唐宋词史观孙克强内容提要况周颐对唐宋词史有过系统的研究, 对唐宋词史有许多十分精彩的见解。其唐五代词观主要为, 比较了晚唐诗与词的特点, 指出二者共同之处是 “丽而不流” , 其原因乃 “风会所趋” 。其两宋词观主要为,北宋词的主导风格为清空婉丽, 自然天成, 词境甚高; 南宋词的风格特点是意境沉着、 寄托遥深, 思想价值最高。况周颐的唐宋词史观有三点值得注意: 第一, 他对唐五代词特点的阐述是对常州词派词学理论偏颇的矫正; 第二, 况周颐对南宋词人的一些认识受王鹏运、 朱祖谋的影响又有发明创见, 不乏独特之见也有深文周纳之病; 第三, 况周颐的唐宋词史观是其重、 拙、 大理论的重要体

2、现, 由此可以更准确地理解其重、 拙、 大理论的内涵。关 键 词况周颐唐宋词史词学理论唐宋词已成为后世创作的典范, 对唐宋词史的关注和论析一直是词学史上的重要论题。清朝词学家对于唐宋词普遍存有崇敬的心理, 但在尊崇和倡导某一时期和某一风格的具体对象上, 各派又各有不同的主张, 因而形成了贯穿有清一代的南北宋之争。云间派尚南唐北宋, 浙西派倡南宋, 常州派复又以北宋为旨归。崇北尊南甚至成为清代词学家表明流派身份的徽记。况周颐对唐五代两宋词的特点有深刻的认识, 对前辈词学家南北宋之争的得失以及对南北宋的取法等问题皆有自己的认识。作为晚清四大家之一的况周颐对唐宋词史有过系统的研究, 他曾在搜集整理唐

3、宋词人的文献资料方面下过很大的工夫, 况周颐的历代词人考略 和 宋人词话 论及的唐宋词人有六百八十多人, 历代词人考略 存目另有宋代词人 478人, 可知况周颐研究过的唐宋词人数量超过 1100人。况周颐研究涉及的唐五代词人数量之多、 文献之全面丰富可谓前无古人。他一生撰写有多种词话, 其中多有论述唐宋词人和词史的内容, 尤其是其晚年具有总结意义的蕙风词话 卷二集中评论唐五代两宋词。况周颐论唐宋词史有许多十分精彩的见解, 对后世认识唐宋词史颇有助益;况周颐的唐宋词史观亦是况氏词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考察况氏的唐宋词史观对深入了解其重、拙、 大思想亦有重要意义。一唐五代是词史的第一个高峰期,

4、中晚唐词人、西蜀 花间 词人、 南唐词人皆为后世所推重。作为文人词的源头, 唐五代词理应受到重视, 但在况周颐之前, 论词者对唐五代词的认识存有两种偏颇的倾向: 其一, 以复古的心态盲目崇拜。如云间词派的蒋平阶、 沈亿年称 : “词虽小道, 亦风人余事, 吾党持论, 颇极谨严, 五季犹有唐风, 入宋便开元曲。故专意小令, 冀复古音, 屏去宋调, 庶防流失。 ”重源轻流, 刻意复古。其二, 对唐五代词随意阐释, 以服务于自己的词学主张。如张惠言词选 中对温庭筠等人的词作进行了牵强附会的阐释, 作为提倡 “意内言外” 比兴寄托的工具。802况周颐则是运用历史发展的眼光, 从诗词递变的角度认识唐五代

5、词的特点。况周颐指出, 中晚唐时期诗与词具有风格相似的特点 : “唐贤为词, 往往丽而不流, 与其诗不甚相远。 ”所谓 “丽” , 是指词的艳情题材。唐词中的意境“晚唐人诗集中往往而有” , 唐人诗亦“直是花间 丽句” 。况周颐进一步指出造成风格相似的原因是时代使然, 他指出 : “盖词学寖昌, 其机郁勃, 弗可遏矣 ” , “当时风会所趋, 不期然而自致此耳” 。将词风的形成与时代“风会” 、 时代精神联系起来考察, 况周颐眼光高出前人。当代的学者缪钺教授也曾就此议论 : “中国诗发展之趋势, 至晚唐之时, 应产生一种细美幽约之作, 故李义山以诗表现之, 温庭筠则以词表现之。体裁虽异, 意味

6、相同,盖有不知其然而然者。长短句之词体, 对于表达此种细美幽约之意境尤为适宜, 历五代、 北宋, 日臻发达, 此种意境遂几为词体所专有, 义山诗与词体意脉相通之一点, 研治中国文学史者亦不可不致意也。 ”况、 缪二人皆洞悉在中晚唐时期时代精神催生了诗和词的时代风格, 这是十分精彩的论断。况周颐对花间词人评价很高, 他认为“ 花间 高绝” , 五代词“能沉至” , 有“艳骨” 。他曾用 “大” 和 “重” 来评价花间词人欧阳炯的浣溪沙词:花间集 欧阳炯浣溪沙 云 : “兰麝细香闻喘息。绮罗纤缕见肌肤。此时还恨薄情无? ” 自有艳词以来, 殆莫艳于此矣。半塘僧鹜曰 : “奚翅艳而已?直是大且重。

7、” 苟无花间 词笔, 孰敢为斯语者?况周颐词学理论的核心及最高评价标准是重、 拙、 大, 这里用“大” 、 “重” 来评价花间词人欧阳炯的浣溪沙 , 可谓无以复加。值得注意的是, 况周颐并没有否认这首词的“艳” , 也就是说,在况周颐的评价标准中, 艳与其重、 拙、 大是不矛盾的, 况周颐对这首词的赞赏之处是情感的表现。况周颐说的 “大” 就是“大气真力”, 即以质直之笔写深挚之情, 词的内容虽“艳” , 但情感真挚无所顾忌, 所以为 “大” 。值得注意的还有况周颐“苟无花间 词笔,孰敢为斯语者” 的说法, 所谓“ 花间 词笔” 指的是在 花间集 产生的时代出现的特定的“词笔” ,与后世模仿花

8、间词的“词笔” 是有着根本区别的。况周颐认为, 花间词是不易学, 甚至是不能学的。这种看法在 蕙风词话 中还有多次表述: 花间 至不易学。其蔽也, 袭其貌似,其中空空如也, 所谓麒麟楦也。或取前人句中意境而纡折变化之, 而雕琢、 勾勒等弊出焉。以尖为新, 以纤为艳, 词之风格日靡, 真意尽漓, 反不如国初名家本色语, 或犹近于沉著、 浓厚也。庸讵知花间 高绝, 即或词学甚深, 颇能窥两宋堂奥, 对于花间 , 犹为望尘却步耶。强调 花间 词的 “高绝” 不易学, 如果执意要学只能是“袭其貌似, 其中空空如也” , 甚至走入下道 , “以尖为新, 以纤为艳, 词之风格日靡, 真意尽漓” 。与此形成

9、比较的是, 况周颐认为两宋词甚至清初“名家本色语” 较花间 更容易学习。况周颐又说:唐五代词并不易学。五代词尤不必学。何也?五代词人丁运会, 迁流至极, 燕酣成风, 藻丽相尚。其所为词, 即能沉至, 只在词中。艳而有骨, 只是艳骨。学之能造其域, 未为斯道增重。矧徒得其似乎?其铮铮佼佼者, 如李重光之性灵, 韦端己之风度, 冯正中之堂庑, 岂操觚之士能方其万一?自余风云月露之作, 本自华而不实。吾复皮相求之, 则嬴秦氏所云甚无谓矣。况周颐认为五代词高妙不可企及, 李后主的 “性灵” 、 韦庄的 “风度” 、 冯延巳的“堂庑” 都是五代词的杰出代表。五代词何以会高妙杰出, 是因为当时特殊的社会历

10、史条件使然, 后世习词者已经没有了那种特殊的条件, 所以无论如何也无法学得真谛, 勉强学之, 也不过是皮相而已。将况周颐的唐五代词史观放置清代词学史上考察, 其独特性显而易见: 既是对云间词派复古论的反拨, 也是对常州词派词学理论的修正。张惠言在 词选序 中极为推崇晚唐温庭筠的词 : “温庭筠最高, 其言深美闳约。 ” 周济介存斋论词杂著 承继其观念 : “皋文曰 : 飞卿之词, 深美闳约902况周颐的唐宋词史观信然。飞卿酝酿最深, 故其言不怒不慑, 备刚柔之气。针缕之密, 南宋人始露痕迹 。花间 极有浑厚气象, 如飞卿则神理超越, 不复可以迹象求矣。然细绎之, 正字字有脉络。 ” 张惠言、

11、周济等人都对以温庭筠为代表的花间 词人推崇备至, 视为学习的楷模, 提倡由花间 词学习寄托的方法。张、 周之论存在深层的理论缺陷, 从花间 词的实际来看, 原本没有政治寄托, 正如卢冀野所云: “溯源温、 韦者, 亦即附会温、 韦之间, 以为悉祖离骚 。试问飞卿、 端己之生平, 果曾遭际何种奇冤极祸, 一如屈大夫者耶?抑言之可以造于境遇之外, 而情之可以真于摹拟之中耶? ”瑏瑡如果说花间词中寓有一些词人的身世之感, 那也不过是男女情爱相思离别的题材内容所附带的一抹色彩而已, 达不到所谓的寄托的层面。况周颐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 所以他称赞花间词的是“性灵” 、 “风度 ” 、 “堂庑” , 即与

12、时代气氛熏染而成的表现当时词人的特殊性情的“艳骨” 。蕙风词话 卷六云 : “五代人词清艳兼擅, 近人但学其艳, 且犹失之肤浮。( 五代词人) 则其秀在骨, 其艳入神,卷中最佳之句也。 ” 如果不是身处当时的社会环境是无法模仿的。总之, 况周颐与张惠言、 周济等常州派词人一样对 花间 词评价仍然很高, 但是已经剔除了其中牵强附会的内容; 又将花间 词风格气度作为不可企及的标本, 可以欣赏却不提倡学习和模仿, 这样的认识克服了前人的弊端, 将五代词 、 花间 词定位于恰当的历史位置之上。二南北宋之争是清代词学最热门的话题之一,云间词派极赏南唐北宋词的自然蕴藉; 浙西词派瞩目于南宋词的清空醇雅,

13、常州词派兼赏两宋, 重心则在北宋之前, 以比兴寄托为旨归。瑏瑢各派旨趣不同, 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偏好某种时代风格,其目的却在于阐发自己的词学观点, 古为今用。况周颐对南、 北宋词的不同风格和艺术成就有着深刻的认识, 与前贤的立论方法皆有不同, 况周颐注重的是两宋词各自的时代风格特征和审美价值, 重在史的考察。先来看况周颐对北宋词的分析评论。况周颐对北宋词评价甚高, 他对北宋词的欣赏主要体现在其风格特点和词中意境的表现。在历代词人考略 中指出许多北宋词人具有此种特点, 如评杨适词 : “落落清疏渐近沉著, 自是北宋风格。 ” ( 卷一二) 评李之仪词 : “综论姑溪词格, 其清空婉约, 自是

14、北宋正宗。 ” ( 卷一五) 此外, 在评论南宋人词时也注意到其继承和体现出的北宋风格, 如评戴复古词 : “清丽芊绵, 未坠北宋风格。 ” ( 卷三一) 评王炎 双溪诗余 : “疏俊处雅有北宋风格。 ” ( 卷三一)况周颐对北宋词的风格特点加以概括 : “北宋人词, 大都清空婉丽” ( 卷七) , “北宋人词以淡胜” ( 卷一五) 。况周颐特别推崇北宋人深静的词境:词境以深静为至。韩持国胡捣练令过拍云 : “燕子渐归春悄。帘幕垂清晓。 ” 境至静矣, 而此中有人, 如隔蓬山。思之思之,遂由浅而见深。盖写景与言情, 非二事也。善言情者, 但写景而情在其中。此等境界, 唯北宋人词往往有之。瑏瑣深

15、静是一种高妙的词境, 词境由景和情结合而成, 景之静谧映衬出情之深切。北宋时词体经历了唐五代的成熟发展期, 迎来了又一个高峰, 流畅自然, 情景天成为其基本特点, 既洗刷了晚唐五代词的过度浓艳, 也没有后来南宋词的沉重和雕绘。况周颐特别强调北宋词“罗罗清疏却按之有物, 此北宋人所以不可及也” ( 卷七) , “北宋人手高眼低, 其自为词诚夐乎弗可及”瑏瑤, “北宋群贤作词诚未易企及” ( 卷十 ) , “北宋词不易学” 。瑏瑥况周颐认为北宋词高妙的特点由时代造成, 失去了时代的滋养很难复制这种高妙。再来看况周颐论南宋词。况周颐将南宋词风概括为 “沉著” 、 “凝重” , 如评吕圣求词 : “沉

16、著停匀, 自是专家之作, 唯风格渐近南宋耳。 ” ( 卷二三) 评袁宣卿词 : “研练而非追琢, 凝重而能骞举,在南宋词人中, 不失其为上驷也。 ” ( 卷二六) 与其论北宋词单纯从风格意境的角度评论不同, 况周颐论南宋词还多从词的思想立意着眼, 认为“南宋遗民, 寄托遥深, 音节激楚”瑏瑦, 南宋词人多于词中寄托家国之思。 0122012 1况周颐常将南北宋词的风格进行对比 : “北宋人词大都清空婉丽意境沉著, 实滥觞南渡。 ” ( 卷七 ) “北宋庶几醇雅, 南宋更进于厚矣。 ” ( 卷六 ) “清空婉约, 自是北宋正宗, 而渐近沉著,则又开南宋风会矣。 ” ( 卷一五) 况周颐还以朱淑真与李清照作比说明北、 南宋词风的不同 : “以词格论, 淑真清空婉约, 纯乎北宋; 易安笔情近浓至,意境较沉博, 下开南宋风气。非所诣不相若, 则时会为之也。 ”瑏瑧总体来看, 况周颐概括南北宋词各自特点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