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好作品时代刚刚开始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44655887 上传时间:2018-06-14 格式:PDF 页数:1 大小:247.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后,好作品时代刚刚开始_第1页
第1页 / 共1页
亲,该文档总共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后,好作品时代刚刚开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后,好作品时代刚刚开始(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化头牌2 0 1 4年5月2 8日 星期三C 0 2北京晨报(上接C01版) 80后,好作品时代刚刚开始主编/蔡辉 编辑/程丹丹 美编/沙帅 校对/郭解作家:邱华栋好作品需要时间的沉淀只有超越才能前进北京晨报:相对于前辈作家,80后成名的作家已经很少,90后、00后会不会更少?陈村:我想应该会慢慢出来,现在也有不少90后甚至00后的年轻人,逐渐显露出才华。作家协会有一个小班子,一直都关注90后的作家和他们的作品,也发现了不少有才华的作家,很好读的作品。当然,这些写作者年纪很轻,可能对于生活、对于社会的认识和感悟不强,但他们总会成长。我想,希望他们能够坚持文学性,坚持对文学的理想,坚持文学操守

2、。一个社会,文学可能不是主要的文化形式,可能会小众,但文学不会消失,总有人在坚持。北京晨报:在许多人看来,八零后作家似乎已经很难再有成长,他们的作品缺乏更深层次的内涵。邱华栋:我想80后不必着急,对他们来说,现在最大的才30多岁,正是迈入写出好作品的时候。作家不怕老,年轻作家可能会才华横溢,但青春的写作只是阶段性的,当他们有了更多的生活经历,对社会、历史乃至人生有了更多的思考,才有可能写出真正好的作品来。莫言的获奖,告诉我们什么样的文学才是顶尖的。而要写出真正有人文精神、有终极关怀的作品,需要时间的沉淀。实际上,现在70后作家才刚刚进入这个阶段,比如前一段时间出版的耶路撒冷,就是很好的作品,而

3、它的作者就是 70后。对于80后来说,刚刚开始有了人生的经验和感悟,开始体验到生活的挫折和艰难,那么他们也就开始进入了写出好作品的时代。北京晨报:消费化、时尚化也是80后写作饱受批评的原因,您认为怎么改变这样的情况?叶匡政:其实消费化和时尚化的写作,缺少文学情怀,缺少人文精神,这不是作家的责任,而是出版者的责任。大概在 2000年左右,文学出版出现巨大的衰落,很多出版社开始寻找文学的商业价值,因此造就了一批商业出版的作家,而当他们获得巨大的商业利益,成为了某种标杆以后,对后来的作家影响颇大。另一方面,每一个时代的文学所扮演的角色都不同,在未来,传统文学样式必然会更加小众化,这种趋势无法改变,不

4、仅仅是商业化写作的问题,不仅仅是80后文学缺少文学情怀的问题。现在到未来,影视媒体会承担更多社会文化的功能,而文学会逐渐后退。80后尚有商业运作成功的标杆,90后、00后可能更少。当然,文学不会消失,也不必忧虑。晨报记者 周怀宗北京晨报:对于80后文学,一直争议颇多,您认为有没有可观之处?邱华栋:我一直都觉得 80后是一个伪概念,文学的创作者是每一个个体的作家,而非以年代论。就作家本身来说,一般到了30岁才开始逐渐有了一定的对社会、人生的经历和感悟,才开始进入写作的好时候。一个作家最好的时代应该是35岁到55岁这二十年。青年作家可能会很有才华,早早地写出成名作,比如余华的成名作18岁就已经发表

5、,但他最好的作品、他的代表作还是中年以后才写出来的。以我来说,我也是十多岁就开始发表文章,但是直到现在45岁了,我还是没有写出代表作来。80后出身的作家亦是如此,从长篇来看,没看出来有谁写出和莫言他们能够相提并论的作品。韩寒、郭敬明依旧在依靠青春写作乃至青春晚期的写作吃饭,这样的写作是阶段性的,说它们能够代表中国文学最好的水准,那是开玩笑。80后是个伪概念作家其实不怕老作家:陈村文学需要时间评判文学更新是正常过程 北京晨报:您认为80后写作有没有可能产生好的作品呢?陈村:文学的更新最正常不过,一代过去,下一代出现。刚刚出现的时候,可能很多人都不看好,或者他们的作品也不那么好看,但这不重要。文学

6、不能由上一代人评价下一代人,它是由时间来评判的,这个时间可能会很长。当然,现在80后的文学出现一些消费主义、商业化的东西,这也正常。任何时候,文学最先被人看到的,并非是文学本身的价值,比如伤痕文学,它也没有什么文学价值,但它贴合现实,因此出现之初就引起了太多的关注。越是吵吵嚷嚷的事情越容易被关注,反之则难以受到关注。汪曾祺、沈从文的作品当年也少人关注,但是现在看来,他们写得多好。其实经典并不复杂,“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多简单,好像你我都能写,但正因为它表达了人类最深沉的感情,所以千年传诵成为经典。因此,我觉得不必狂喜也不必沮丧,所有哗众取宠的东西很快就会成为过去,每一代都有他们自己的风格

7、和特点,可能杰作很少,但只要有一本,就是未来的弥足珍贵的财富。 文学总会有人在坚持评论家:叶匡政文学退出社会主流文化北京晨报:80后作家被许多批评者认为不如前辈的作家,您怎么看?叶匡政:对于80后作家来说,他们在出版、发表,乃至受教育,受关注等方面的条件都非常好,但同时也存在很多以前所没有的问题。中国当代的文学,大概可以从上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时算起,新中国成立至开放这二十多年的文学,意识形态色彩太浓厚,开放之后,可能还有历史性的文学文本的价值,但就文学本身而言,已经没有什么价值了。开放之初,有过一次文学大爆炸,莫言、余华他们都是那个时代成长起来的,他们面对的是一片文学荒漠,从无到有,其中既

8、有艰难,也有好处,一旦有好的作品,立刻会被大众所知。但对于80后来说,情况则不同,他们之前的作家,大多都还处在创作的旺盛期,80后要成长,必然要超越很多前辈才有可能,但实际上这并不容易。 文学环境更狭窄 北京晨报:很多评论者认为80后作家相对前辈来说很多地方仍旧不足,在您看来是否如此?叶匡政:从文学创作来说,无论是语言的表达形式,还是题材的挖掘等各个方面,前辈作家已经做得太多,要有新意很困难。而在对生活、社会的理解上,他们肯定也不如前辈丰富。更重要的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文学艺术的开放度看似在扩大,但更多地表现在对西方文学的译介上,表现在网络所带来的信息上。真正和文学创作相关的,不论是出版环

9、境,还是文学本身的创作环境,其实是在缩小。可以说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前,文学艺术的创作环境是相对宽松的,同时大量的国外文学、哲学、社会学等知识进入,引发了文学爆炸。 表达自我的方式更多元 北京晨报:80后作家的作品在文学影响力上有没有真正比肩前辈的呢?叶匡政:很难说,这需要全面的阅读才可能判断。前一段时间,有人做一个80后的诗集,寄给我看,让我写一点推荐的文章,我看了以后,觉得写得太差了,就好像高中生写作一般。当然,这仅仅是个例,并不能说明全部。问题在于,当前社会中,文学正在退出社会的主流文化,影视、网络等多元的文化形式,在消解着人们对于文学的关注。以前,文学是人们最主要的表达自我的方式,但是现在

10、,年轻人大量接触影视、网络,文学变得更加工具化,而不是自我表达的最理想方式,那些有文学情怀的人,他们不一定非要走上写作之路,影视、公共媒体给他们提供了太多的选择,当然也就分流了文学的人才。 互相影响是很坏的现象 北京晨报:80后作家应该接触世界文学最容易,但似乎并不能很容易地和世界接轨?叶匡政:这其中有个很重要的问题,有了网络以后,写作者之间互相影响非常严重,这个其实是很坏的现象。我们那个年代,网络还没有产生和普及的时候,我们看的书,基本上都是世界名著、一流作家的作品。对于同时代的作家作品很少关注,即便有也只是那些非常有名的,比如说看莫言、余华的书。我们更多看的是卡夫卡,看的是艾略特,学习模仿

11、的当然也是他们,在心里,是以他们为标杆甚至是超越对象的,尽管不太可能实现,但至少,我们是在和世界最好的文学家在较量。80后则不同,网络给了他们更多的便利,但也让他们互相影响,看看别人怎么写能火,我也怎么写,他们是在和同代人较量。 文学会更加小众化莫言的获奖,告诉我们什么是顶尖 的文学水准。 在文学领域,成名可以早, 但真正好的作品,是对历史、人生、社会 的感悟和思考。 其实,80后作家还未到 成熟的时代,在文学的路上才刚刚开始。相比于前辈作家,80后作家确 实有很多便利的条件, 但同时也更 多桎梏,不论是社会的环境,还是文 学的状态以及市场的取舍都在影响 着80后的文学创作。只有时间能够检验文学, 而我们 最先看到的, 往往并非是文学本身的 价值,而是文学之外的东西,但一切哗 众取宠的东西都很快过去, 最终谁能 留下,只有时间能评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