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之赋_试论二谢的鸿篇大赋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44654475 上传时间:2018-06-14 格式:PDF 页数:10 大小:1.0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人之赋_试论二谢的鸿篇大赋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诗人之赋_试论二谢的鸿篇大赋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诗人之赋_试论二谢的鸿篇大赋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诗人之赋_试论二谢的鸿篇大赋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诗人之赋_试论二谢的鸿篇大赋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诗人之赋_试论二谢的鸿篇大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人之赋_试论二谢的鸿篇大赋(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诗人之赋诗人之赋 试论二谢的鸿篇大赋上海古籍出版社奚形云南朝作家延续两汉魏晋的传统,对赋体创作相当重视,刘宋元嘉时期及南齐永明时期的著名文学家谢灵运、谢眺亦不例外。谢灵运的文集虽已散佚,但其作品在史书、类书中尚多留存。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辑得谢灵运赋十四篇,其中撰征赋、山居赋两篇最为完整。另据隋书经籍志四总集类记载,谢灵运还曾编撰? ?赋集九十二卷,其篇幅想来非常庞大,由此也可见编者所费的苦心。至于谢眺赋,在本集 中存有九篇,对这位三十六岁英年早逝的作者来说,已经是他的创作中很可观的一部分了。但是,与两人的诗歌备受关注的情形形成极大反差的是,他们的赋作很少被人传诵。昭明太子萧统所编的

2、文选?即大量取录二谢诗歌,而不收其赋。从表面看,这一现象可 以二谢不善辞赋来解释,但如能结合赋体在南朝发展演变的趋向,及当时流行的辞赋观来作考察,似能对二谢赋作出?近来学者认为萧统周围的文人曾参与文选的编撰,详见傅刚 ?昭明文选?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年版,第巧?一? ?页。中国楚辞学?第十二辑?更客观的评价。一、从 文选不收二谢赋说起文选将所收西汉至梁代作家的五十余篇赋作归于十五类题材下。对题材的细致分类显示了编者对历代赋的创作情况已具有较全面的把握,在文选序中,萧统更对赋作题材的历史流变作出了精要 的概括?荀、宋表之于前,贾、马继之于末。自兹以降,源流实繁。述邑居则有凭虚、亡是

3、之作,戒政游则 有长杨、羽猎之制。若其纪一事,咏一物,风云草木之兴,鱼虫禽兽之流,推而广之,不可胜载矣。?他认为西汉赋以司马相如、扬雄作品为代表,主要是写城邑园囿、劝戒游猎。之后,赋所纪咏的范围越来越广,每篇所涉及的题材则越来越细小而单一。正如王运熙先生所指出的,这与此确舰在文心雕龙诊赋中的说法基本相合。?刘舞将赋区分为“京殿苑猎,述行序志”、“草区禽族,庶物品类”两类,指出前者体制宏伟盛大,后者写草木禽兽、事物品类,体制较小。由于第二类小赋在刘宋之后日渐成熟并盛行,刘舞对其艺术特?李善注?文选,中华书局影印胡克家刻本,? ? 年版。?中国文学批评史魏晋南北朝卷,上海古籍出版社,?年版,第?

4、?页。诗人之赋色确实深有体会,他这样总结道?“触兴致情,因变取会。拟诸形容,则言务纤密?象其物宜,则理贵侧附。”?即用语言细致描摹事物的形象,根据事物的性质阐发义理,并 旨在取得情物会合的效果。与大赋相比,此类抒情体物的小赋更强调语言妍丽、结构精巧。这一发展趋势,与萧统所肯定的由质趋文、踵事增华的文章发展观相一致,所以他选录的南朝赋家作品都集 中于这类小赋,如谢惠连雪赋、谢庄月赋、江淹恨赋、别赋 等。从谢灵运现存最完整的撰征、山居二赋看,他 的作品篇幅甚大,内容比较繁复。如山居赋先是大量引用史典和语典,讲避世山居、构筑庄园的目的,之后便套用汉大赋的写法,对庄园四周山岭溪谷、园中的楼 台草木等一

5、应物色作了铺张的描写,最后还花费许多笔墨议论佛老。作为著名的山水诗人,谢灵运描写景物的特长在赋中也时有表现,但在头绪纷繁的全篇内容中只能一闪而过。当世人逐渐放弃费时费力 的大赋创作,热衷于写奇巧新颖的各类小赋时,自恃才高的谢灵运仍然自信能在古人擅长的大赋领域有新的作为,本篇赋序即体现了他的创作理念?扬子云云?“诗人之赋丽 以则。”文体宜兼,以成其美。今所赋既非京都、宫观、游猎、声色之盛,而叙山野、草木、水石、谷稼之事,才乏昔人,心放俗外,咏于文则可勉而就之,求丽,藐以远矣。览者废张、左之艳辞,?文心雕龙诊赋。中国楚辞学?第十二辑?寻台、皓之深意,去饰取素,倪值其心耳。意实言表,而书不尽,遗迹索

6、意,托之有赏。?扬雄标举的诗人之赋是指屈原的楚辞,楚辞虽与赋有别,但一般被认为是赋体的源头,谢灵运便试 图从源头出发,重新规定赋体的写作要求。具体而言,他既不愿墨守汉大赋的成规,又不赞同时人缩小赋体格局以降低写作难度的做法。他首先强调“文体宜兼,以成其美”,其作品反映出,他在借鉴汉大赋铺张的结构、铺陈的写法之同时,还加人了大段的议论,可见他倾向于在赋体中运用多种表现手段,以与体制简单的小赋立异。另外,他用更能令读者感同身受的山野草木等日常物色,来替换传统题材中夸张到近于虚构的宫殿园囿之景。而题材的改变,又能使创作的意义得到升华,本篇所谓“寻台、皓之深意”,大致是指寻求像东汉光武帝时的严光 ?用

7、钓台代指?、西汉高祖时的商山四皓那样隐居山野,不问朝事的为人处世之理。至于将“台”放在“皓”前大概是考虑 到先平后仄的缘故。这样便有意识地使大赋回归楚辞言志的传统。谢灵运的尝试与努力曾受 到齐梁之际文坛领袖沈约的关注,沈约在所撰宋书谢灵运传中全文收录了撰征、山居两篇长赋,还创作了与山居赋相似的郊居赋。萧统是沈约的后辈,对这位前文坛领袖的观点却并不以为然,身为统治?严可均校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宋文卷三十一,中华书局,? ?年版,第?以只页。诗人之赋者,他更愿意表彰具有时代特色的作品,抒情体物小赋比之以旧瓶装新酒 的改良大赋显然更符合他的趣味。至于谢眺的思归、酬德二赋,篇幅虽不算太大,但

8、其中寄寓强烈 的身世之感,思绪繁复,与楚辞遥通声气,亦非题旨简单、形式感十足的小赋所可比拟。当然谢眺也写了不少“纪一事,咏一物”的短篇赋作,其未人昭明之选,很可能是文选收赋具有特殊体例造成的。?二、论二谢赋所秉承的传统及其在赋史上的意义由于文选赋类所录颜延年、谢惠连、谢庄、鲍照、江淹等宋齐作家的作品都属于体物抒情的小赋,后世评论家对南朝赋的总体印象便多根基于此。如元代祝尧的古赋辨体卷六共选南朝赋七篇,其 中五篇同于文选,文选以外的作家只增加了由梁人周,集南北朝赋之大成的庚信。而此书又广为明清赋论家所取资。?可以说,在某种意义上,文选就像一道屏障,挡住了人们全面观察宋齐甚至整个南朝赋作的视线,除

9、了趋于骄俪的小赋受人关注外,像撰征、山居、酬德这样传统色彩较浓的作品竟被置于视野的盲区。这无疑影响了对南朝?傅刚? ?昭明文选?研究推测“文选所收赋只至刘宋,江淹虽为梁人,但其作品都写于宋时,由于这一体例,文选于齐梁赋皆不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以叉 ?年版,第?页。?马积高?历代辞赋研究史料概述,中华书局,? ? ?年 版,第? ?一?页。中国楚辞学?第十二辑?赋作出全面而准确的描述。谢灵运的? ?撰征赋记述晋义熙十二年? ?冬作者奉朝命至彭城慰劳刘裕时旅途的所见所感,山居赋则是因移居会稽别墅而作,描摹庄园景象,抒写幽居之志。?两篇作品的题材分别对应于文心雕龙诊赋所概括的“述行”和“序志

10、”。这两类题材,与“京殿苑猎”并举,被刘舞指为“体国经野”的大赋中的重要类别。在实际创作中,它们因侧重写个人经历、思考而与楚辞的关系更为密切。先看“序志”一类,在文选分类中被命名为“志”,所选 的作品有班固幽通赋,张衡思玄赋、归田赋和潘 岳闲居赋。幽通、思玄的形式同于骚体?采用“兮”字句,并以“乱曰”或“系曰”结尾。此二赋的思想倾向虽然不同,但皆结合作者的生存体验,探讨了处世之理,且行文中罗列 了大量历史典故,结构较为开阔。归田赋则不仅在形式上有所变化具有骚体的痕迹却不用“兮”字,?而且以直陈方式写成,已俨然是一篇写景抒情的小赋。?之后出现的闲居赋以对比的写法展现了京都的壮观和主人 的闲居图景

11、,正如马积高先生所指出的,作者在不长的篇幅中,着力描写了曾是一篇东都赋或东京赋所描摹的对象?他指的是写京都的部分 ?。?这说明作 者已尝试将京殿大赋的构成元素与小赋的格局巧妙结合,在序志的沈约?宋书谢灵运传,中华书局。曹明纲?赋学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 ? ?年版,第? ? 页。马积高?赋史,上海古籍出版社,? ?年版,第? ?页。马积高?赋史,第? ?页,同上。?诗人之赋题材中加以表现。通过对“志”类赋四篇代表作的简单回顾,可以看出,这一类题材的作品并不受单一体式结构约束。正是基于这一前提,谢灵运才有意在山居赋中采用京苑大赋的铺叙结构、体物小赋的写景手段,又加人大量的议论,以实现楚辞述怀言

12、志的目的。再结合本篇赋序中正面阐述的创作观念,可知他想借此振兴骋辞大赋的创作。然而实际效果并不理想,他利用空间结构来展开的铺叙徒具形式感而缺乏内在的肌质关联,与需要不断推进才能被尽致表达的情志难以有效地结合,山居赋最终还是显得结构累赘,手段多样,却缺乏统一性。“述行”一类,即文选中的“纪行”。此类赋创格自西汉刘散的? ?遂初赋,?该赋为刘散自三河迁守五原,经故晋之地,感今思古所作,?篇中历举了沿路各地的掌故。文选所录班彪北征赋、班昭东征赋、潘 岳西征赋体式皆脱胎于此。一般认为,在这类赋中,二班的作品较早,体制还处于雏形阶段,潘赋则规模宏大,结构趋于成熟。?潘赋与早期的纪行赋相比,除了咏史和纪行

13、的主体部分更富有层次感外,对原本只是简单述说出行理由的开头部分也作了扩充。这一部分?刘散遂初赋简要地回顾了出守之前的仕履经历?二班北征赋、东征赋几乎开门见 山,点明出行之事?潘岳则花费较多笔墨,透露?马积高?赋史,上海古籍出版社,? ?年版,第? ?页。?见严可均校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 国六朝文全汉文卷四十,中华书局,? 年版,第? ?页。任瞿蜕园选注?汉魏六朝赋选,上海古籍出版社,? ? ?年新?版,第?页中国楚辞学?第十二辑?出他此次西行为长安令前,曾侥幸逃过一场流血的政治斗争,他将个人的险遭不测与突变的政治环境联系起来写,既具自传色彩,又记录了历史。谢灵运撰征赋可以说是对述行赋体例的一次

14、突破,出行之由被放在序中说明。因是为慰劳北伐功臣刘裕而行,所以正文中便少不 了称美刘裕的内容,而刘裕驻守彭城,北伐洛阳之事,又使他想起了祖父谢玄于晋孝武帝太元八年? ?指挥的“把水之战”,此战破解了人侵的前秦符坚数十万大军,挽救了东晋的危局,自是当之无愧的大业,所以在行途中总要兴起对祖父的怀想。谢灵运以谢玄和刘裕这两个人物点染于古事旧迹 的叙写中,便使一切述古都有了与本朝历史的相关性。作者的意图之一,似乎是要指出,东晋从建立到发展的过程中,具有许多变故,需要贤才平定乱局?所谓“世胭才而贻乱,时得贤而兴治”?。他一路所经历的多是战争的遗迹,这令他充满感慨,歌功倒在其次,忧虑而对自己的人生产生警醒

15、似乎也是一层意思,故其赋结尾云“苦邯郸之难步,庶行迷之易痊。长守补以终稳,亦拙者之政焉”。总而言之,这种以行程为线索的大赋,原是各种历史片段的叠加,仿佛用来展示作者的古代历史知识,谢灵运则将以古事 为主变为写本朝 ?东西晋?的政治事件,带有分析追问的意思,使史实之间具有前因后果 的联系,而对祖父的追思,便又利于个人情感的涌现,带上一份强烈的身世之感。所以,除了赋中出现的时、地、事件都是实际存在,有别于楚辞的神话色彩外,总的创作精神是追随楚辞的。对传统大赋的这种继承和改造,在赋史上并不是没有意义,马积高先生已经敏感地意识到,它是从楚辞到哀 江南赋之间诗人之赋不可或缺的一环。?尽管将谢灵运赋归为自传性的作品并不太贴切,但借着地理空间来展开的历史时间,以及纷繁复杂的事件和物色,确实与作者心灵的脉动息息相关,主体在宏大的时空和复杂的事态 中思考着自我,即便不能达到憔悴江边的骚人那样厚重的震撼力,却也可说是在追随此种创作的精神。我认为谢跳的酬德赋亦可以归人这一条演变链上,它是完全自传性的,而且由于谢眺个人气质的关系,显得更为纤细和个人化,于外观的“宏大”方面虽有不足,但其内在的“复杂”则似乎有过之而无不及,要之,与题 旨单一、描写集中的小赋显然不同。清朝御定历代赋汇,把庚信的哀江南赋归人“言志”一类,说明这一篇集六朝赋之大成的作品,似乎回到了“述行序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