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二疑冢必有一座曹操墓是否可信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44654272 上传时间:2018-06-14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249.7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十二疑冢必有一座曹操墓是否可信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七十二疑冢必有一座曹操墓是否可信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七十二疑冢必有一座曹操墓是否可信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七十二疑冢必有一座曹操墓是否可信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七十二疑冢必有一座曹操墓是否可信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七十二疑冢必有一座曹操墓是否可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十二疑冢必有一座曹操墓是否可信(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七十二疑冢必有一座曹操墓是否可七十二疑冢必有一座曹操墓是否可信信 曹操是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也是历史上一个颇有争议的人物。 公元 218 年,曹操就对自己的 后事做出了安排,明确提出死后不要厚葬。要将自己埋葬在瘠薄的土地上,依照地面原有的高度作为墓基,陵上不堆土,不植树。一年后,他又为自己准备了送终的四季衣服并留下遗嘱说:我如果死了,请按当时季节所穿衣服入殓,金玉珠宝银器等物一概不要随葬。 曹操为何主张薄葬呢?据说,曹操早年为解决军资匮乏,曾干过盗墓的勾当。他曾亲眼目睹了许多坟墓被盗后尸骨纵横,什物狼藉的场面,为免自己重蹈覆辙,所以一再要求薄葬。 在力主和实践薄葬的同时,他还采

2、用了布置疑冢的措施。布置疑冢,一方面为了防止盗墓,另一方面和他生性多疑有关。曹操生前,因多疑错杀了不少人,死后,他生怕被仇人盗墓焚尸。传说,在他安葬的那一天,邺城所有的城门全部打开,七十二具棺木从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同时从城门抬出。从此,曹操之墓在何处就成了千古之谜。 据史书记载,建安二十五年(220)正月,曹操病逝于洛阳,终年 66 岁。 同年二月,魏文帝曹丕遵照曹操生前遗嘱,将其遗体运回邺城(河北临漳一带)安葬。但关于曹操陵墓的确切地点,这在历史上却是一个难解之谜。 据魏书武帝纪终令记载,曹操在生前就已筹建陵墓,其位置当在西门豹祠以西,周围有诸侯公卿的陪葬墓。东边西门豹祠,是邺城老百姓为纪念

3、战国时投巫入河、除暴安良的西门豹所建。在临漳一带,西门豹祠有多处。不仅如此,就连河南安阳、磁州(今河北磁县)境内,亦有西门豹祠。因此,要考证曹操陵墓,必先找到曹魏时的邺都三台村一带西门豹祠的确切位置。 后世依据晋朝陆机吊魏武帝文遗令中葬于邺之西岗上,与西门豹祠相近一语,多认为曹操墓就在今临漳县西南的丰乐镇(属河南安阳县)西门豹祠一带。但丰乐镇西门豹祠建于天保五年(554),有没有比它更早的呢?且这一带与终令记载的地点大相径庭!如果将终令与遗令细细对照分析,就可以看出后者有多处纰谬。为此,历史上曾有学者认为,引自陆机吊魏武帝文中的曹操遗令,可能是伪造的。 又据舆图备考方舆纪要山陵杂记所载,后,恐

4、后人发掘其陵墓,乃设七十二疑冢,使人真假难辨。疑冢从临漳县三台村以西八里的讲武城起始,直到磁州而止,一座座小山布列。历史上曾有无数的文人墨客到实地对疑冢做过考证,结果都是一无所获。 宋朝诗人范成大七十二疑冢诗云:一棺何用冢如林,谁复如公负此心。闻说群胡为封土,世间随事有知音。 明朝俞应符七十二疑冢及清朝陈大玠疑冢记均认为,七十二疑冢,其中必定有一座曹操墓,这种说法对不对呢?1984 年,考古专家到临漳古邺城实地勘察,据临漳县文物管理所的同志介绍,晚清年间,因闹饥荒,民间盗墓者发现疑冢,冢内皆有尸骨,一为齐王陵,一为齐献武帝第十一子高阳王湜墓。一碑额题曰公主为齐王四妹。民国初,经人盗掘的疑冢内多

5、有墓志,均系北魏、北齐时代王公要人墓。 史家认为,七十二疑冢可能是曹操生前所设,以惑后人。而北朝王公贵妇则是坐享其成了。 1988 年人民日报曾经发表过一篇文章,题为曹操七十二疑冢之谜揭开,文章说:闻名中外的河北省磁县古墓群最近被国务院列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过去在民间传说中被认为是曹操七十二疑冢的这片古墓群,现已查明实际上是北朝的大型古墓群,确切数字也不是七十二,而是一百三十四。 至今,疑冢之说似乎不攻自破了。 但是,关于曹操尸骨到底埋葬于何处仍然是个谜。 另外,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曹操墓不是建在地面上,而是建在漳河河底。其论据为魏文帝止临淄侯植求祭先王诏中,有欲祭先王于河上,览省上下

6、,悲伤感切之句。清代沈松全健笔录引坚瓠续集佐证此说。其文云:顺治初,漳河水涸。有捕鱼者见河中有大石板,旁有一隙,窥之黧然,疑其中多鱼,乃由隙入。数十步得一石门,心怪之,出招诸捕鱼者入。初启门,见其中尽美女,或坐或倚或卧,分列两行,有顷,俱化为灰委地。内有石床。 床上卧一人,冠服,俨如王者,中立一碑,渔人中有识字者就之,则曹操也。众人因跪而斩之,磔裂其尸。诸美人盖生而殉葬者,地气凝结,故如生人,既而漏泄其气,故遽成灰,操独以水银殓,其肌肤尚未朽腐也。 此事近乎传奇,故不足信。 据濮阳文管会同志介绍,1983 年 9 月当地社员在漳河大桥河床挖沙时,挖到过银元宝和银锭。后据考古专家考证,漳河桥下出

7、土的元宝、银锭,是明代皇家在此翻船遗落的,与曹操墓葬无关。再说,曹操生前多次明言,不主张厚葬,曹丕、曹植的诗文中也都有主薄葬之说。 曹墓不知何处去,使考古专家、学者纷纷坠入历史迷雾,但从另一个角度看,曹操一生节俭,带头薄葬是有积极意义的。在那战乱不断、社会动荡的时代,身居高位的他用隐秘的办法处理后事,使盗墓者无从下手,也是迫不得已。 1700 年来,曹操的真正陵墓到底在哪里,难道是永久之谜? 2004 年以来,位于河南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的曹魏高陵多次被盗。为有效保护,2008 年 12 月,经报请国家文物局批准,河南省文物局组织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墓葬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考古人员从墓中出土器物 250 余件。通过国内相关专家对这些考古发现进行严格论证,判定该墓主人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魏武帝曹操! 2009 年 12 月 27 日,河南省文物局在北京举行新闻发布会,向社会宣布了此项重大考古成果和专家认定曹操墓的六大依据,引起社会广泛关注。2010 年 1 月 14 日在北京举行2009 年度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公共考古论坛会,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王巍表示:就目前考古发掘的情况而言,河南省文物考古部门提出的安阳县西高穴曹魏大墓为曹操墓的阶段性结论具有相当的根据,但并非最终定论,要盖棺定论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