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华商名人堂——靳保芳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44645886 上传时间:2018-06-14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7.3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球华商名人堂——靳保芳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全球华商名人堂——靳保芳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全球华商名人堂——靳保芳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全球华商名人堂——靳保芳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全球华商名人堂——靳保芳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全球华商名人堂——靳保芳》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球华商名人堂——靳保芳(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2靳保芳华 商韬 略名人堂全球华商让晶龙成为世界巨龙晶龙集团董事长兼总经理靳保芳在靳保芳看来,晶龙集团迅速做大做强,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创新发展模 式,拓宽视野,抓住机遇,与世界光伏产业中的名企业实行强强联合,成功地实现了借力借 势发展。传奇崛起15年前,诞生在农业县份的晶龙,董事长兼总 经理靳保芳仅用了八年,单晶硅规模产量雄踞世界 之首,2010年,太阳能光伏电池片规模产量又荣登 世界首位的宝座,使晶龙成为中国及世界太阳能光 伏产业的领军者。2010年5月17日举办的2010中国(常州)太阳 能光伏产业年会暨中国光伏产业联盟成立大会上, 全球光伏10强企业之一的晶龙集团董事长兼总经理

2、 靳保芳被推选为联盟联合主席之一,并代表联盟宣 读了成立宣言1996年春天,靳保芳却执意要上马建设用于生 产太阳能光伏产业重要原料单晶硅的高科技项目! 当这位从小生长在农村,炸过油条、蒸过馒头,也 当过县农机公司经理和县电力局局长的靳保芳,在 宁晋的土地上埋下第一块奠基石。然而,短暂的15年转眼过去了,这里却发生了 奇迹般的变化:晶龙集团从一个只有10多名员工、 3台单晶炉的小厂,发展成为一个拥有30多家控股 和全资子公司,员工2万余名,固定资产237亿元生 产太阳能光伏产品的跨国大集团。在廊坊燕郊、石 家庄、邢台、江苏、上海等地设有生产和研发基 地,在德国和美国设有研发机构。旗下晶澳太阳能

3、有限公司于2007年2月在美国纳斯达克证券交易所 成功挂牌上市。形成了光伏业界独具特色的产业链 条,打造了一个高科技产业集群。目前,已形成年产单晶硅6000吨、硅片5亿片、太阳能电池2500兆 瓦的产业规模,产品远销德国、西班牙、日本、 美国、意大利、韩国、法国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 2010年,晶龙集团实现销售收入267亿元,利税 41.7亿元。如今,靳保芳带领晶龙人,怀抱着“开发太 阳能,造福全人类”的宗旨,肩负着为子孙后代创 造生存条件的重任,立足宁晋、挥师北京、抢占上 海、闯荡德国、美国晶龙人以“火箭速度”, 迅速成长为中国单晶硅产业的“领军者”,又在中 国掀起了一场“太阳能革命”,大

4、有“温暖全世 界”之势。“晶龙”已成为“中国龙”,正在向 “世界龙”迈进。三顾茅庐硅为何物?十年前还没有多少人能给我们一 个准确而完整的解答。但晶龙创建人靳保芳毅然决 定以电促硅:摆弄一种新元素,掌握一套新技术, 生产一项新产品,催生一个新产业。意识超前而具 有开拓性,为晶龙自主创新提供一个前所未有的机 遇,勾勒出一个需要用创新填充的空间。靳保芳出生在河北省宁晋,一个农业大县。 传说中“凤凰栖身”之地。他没有显赫的家族,也 没有国外留学的经历,有的却是一个农村贫寒子 弟的窘迫和奋斗。他岁失怙,与寡母相依为命, 稚嫩的肩膀过早地挑起了家庭重担,财贸中专毕 业即工作。华商韬略李京淑/文3靳保芳华

5、商韬 略名人堂全球华商晶龙集团科技中心1984年春,靳保芳 临危受命,担任濒临倒闭 的县农机公司经理。8年 中,他带领职工奋力拼 搏,连续6年被评为全国 农机系统先进单位,1989 年靳保芳被评为河北省劳 动模范,1992年荣获全国 “五一劳动奖章”。8年 间,公司效益翻了五番, 固定资产增加了13倍。1992年,宁晋这个 农业大县频闹“电荒”, 严重影响县域经济发展, 群众的生活用电也受到影 响。这时,靳保芳又受命 出任县电力局党委书记、 局长。他上任后大胆整顿 纪律,加强管理,先后筹 措资金4亿多元,用于电力基础建设和电网改造, 全县供电量翻了一番,使这个管理混乱、效益低 下、名盈实亏的落

6、后局实现了谷低腾飞,成为河北 省文明单位和先进电力局。1995年,靳保芳被评为 全国劳动模范。靳保芳在抓电力发展的同时,也注重兴办多 种经营。他敏锐地意识到,电力供应是按区域划 分的,发展空间有限,仅靠这一主业是不可能有 大作为的。于是,他把目光盯在了大专院校的科 研成果上。 一个偶然的机会,靳保芳听说河北工业大学 半导体材料研究所单晶硅研制已有三项成果问世, 于是兴冲冲地赶往天津,与任丙彦教授洽谈合作事 宜。然而,没想到任教授一听就回绝了,理由很充 分也很简单:宁晋一没资源,二没人才,凭什么搞 高科技? 碰了壁,靳保芳没有泄气,他一边学习单晶硅 知识,一边不断拜访任教授。两次、三次靳保 芳多

7、次北上天津,向任教授阐述宁晋县上这个项目 的电力优势、信用优势、资金优势对事业的执 著追求,最终打动了河北工大的专家们。靳保芳入 了行。 1996年,宁晋晶隆半导体厂(晶龙集团前身) 建成达效,宁晋有了第一家高科技企业。靳保芳从中看到了单晶硅产业的前景,也看到了合作为企业 带来的巨大收益。打造航母在靳保芳看来,晶龙集团迅速做大做强,其 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创新发展模式,拓宽视 野,抓住机遇,与世界光伏产业中的名企业实行强 强联合,成功地实现了借力借势发展。经过多次磋商谈判,1997年12月,世界最大的 硅片商日本松宫半导体技术株式会社(以下简称日 本松宫)与晶龙集团的前身晶隆半导体厂(资产

8、的 二分之一)共同出资兴建宁晋松宫半导体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宁晋松宫)。宁晋松宫的投产,不但带来了当时先进的生 产技术和管理经验,而且使晶龙单晶硅产品很快进 入了广阔的海外市场。这次合作给宁晋单晶硅产业 发展带来了突破性进展,跨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到 1998年底,晶龙单晶硅基地单晶炉增至24台,产能 达到100吨年,成为国内最大的太阳能单晶硅生 产基地;1999年,年产单晶硅200余吨,跃升为亚 洲老大;2004年,单晶炉总数达到136台,年产单 晶硅836吨,占国内总产量的70%,占全球产量的 20%,雄居世界太阳能单晶硅之首。通过与世界最大纽扣生产商香港其昌公司合4靳保芳华 商韬 略名人堂

9、全球华商晶龙集团太阳能电池生产车间一角资兴办赛美港龙公司、昌隆公司、晶兴公司,粗壮 和延伸了晶龙的产业链,实现了石英坩埚和石墨热 系统由进口变为自主生产,提高了晶龙的实力、活 力、竞争力,具备了高科技产业集群优势。与澳大利亚科学家团队(被誉为“太阳能之 父”的诺贝尔奖获得者马丁4格林的弟子)合作创办的晶澳太阳能公司,不仅将产业链延伸到终端, 同时借助晶澳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晶龙集团跃上 跨国大公司的竞争平台。集团不失时机在美国、德 国和中国香港设立加工厂和分销处,与世界最大的 多晶硅生产商美国海姆洛克公司的战略合作, 使产业链上溯至原料层面,从而获得优质、低价的 多晶硅原料,在光伏业界“拥硅者

10、为王”时期,不 仅没有“无米下锅”之虞,而且占据了竞争优势。 通过创新发展模式,晶龙产量短短八年间,迅速实 现了由国内第一、亚洲第一、世界第一的“三级 跳”。还使产业、产品迅猛向高端发展,由半导体 产业跃上新能源业跻身世界光伏行业十强行列。市场局势犹如人们常说的那样:前有堵截,后 有追兵。下好一步棋容易,而下好一盘棋则需要付出更 大的努力。事实上,在此之前,一盘综合的战略布局在靳 保芳的心中依然成竹在胸,并且早已付诸行动,取 得了一连串令人眼花缭乱的成绩。到了2008年,晶龙集团已经形成了分布河北、 江苏、上海三大基地三足鼎立的格局。三大基地各 有侧重,互为依托,南北呼应,呈现出强势崛起的 态

11、势。河北基地包括宁晋园区、邢台园区、三河燕 郊园区,是以太阳能单晶硅为主的,包括拉晶炉、 石墨坩埚、高纯石墨热系统、拉晶、切片、太阳能 电池片生产基地。国家火炬计划太阳能硅材料产 业基地。江苏基地包括扬州园区、东海园区,是以太阳 能多晶硅为主的包括铸锭、切片、太阳能电池片生 产基地。上海基地是以晶澳总部为依托的集销售、科 研、投资、信息、电池组件和光伏应用工程为一体 的龙头带动基地。 靳保芳坦言,晶龙集团在河北和长三角地区 布局,可以实现资源、人才、科技、市场的有效利5靳保芳华 商韬 略名人堂全球华商用,内可以辐射全国市场,外可以 连通世界舞台,十分有利于企业的 发展壮大。通过与国际强势企业联

12、手,晶 龙集团不仅获得了雄厚的资金,引 进了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经营理念, 迅速做大做强,而且使晶龙集团产 业链条不断延伸,打造出一个产 业集群。一是纵向延伸,产品向高 精端及下游延伸,建起了“晶体生 长切方切片太阳能电 池片太阳能电池组件光伏 应用工程”一条世界光伏产业界独 具优势的产业链;二是横向延伸, 从光伏耗材入手,建立了半导体设 备公司(单晶炉制造)、高纯石墨 加工厂、高纯石英坩埚厂等辅助群 体。完善的纵横向产业链条是靳保 芳“十字思维”决策形成的,决策 的实施使晶龙集团形成了互为依 托、协调发展的高科技产业群。从 而规避了高科技产业链条脆弱的风 险,企业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大大 增强,羽

13、翼丰满的晶龙已成为一艘 “航母”,驶入大洋,驶向需要她 的世界各地。搏风击浪“这是不容商量的事情,没有 订单咱们搞培训,决不让一个人 下岗。”时至今日,靳保芳的一位老朋 友清楚地记得2009年3月份同他吃饭 时,靳保芳在电话中以不容置疑的口气回绝有关人 员“好心”时的情景。而当时, 靳保芳和他的晶龙集团正陷入 “谷底” 。那是怎样的一种境况呢?在罕见的国际金融风暴浪潮中,光伏行业成为 重灾区。晶龙集团受到了严峻挑战,出现了自集团成 立以来从未出现过的严峻局面,2009年第一季度几 乎停产,二季度才逐步恢复生产,并且价格还不到 2008年的三分之一,上半年全集团亏损2000多万元。“订单直线下滑

14、,生产全线告停,曾经繁忙的 厂区变得空旷。我知道,这是硬拼的艰难时刻。谁 能挺过去,谁就能变成强者。”一年前突如其来的 遭遇,至今还让晶龙集团掌门人靳保芳记忆深刻。现实往往是残酷的。对拥有近万名员工的晶龙 集团来说,一方面面对着企业没有订单的生产销售 “收入空白”,另一方面却要面临上万名员工急需 开支的“空前压力”。“员工是企业的宝贵财富,绝不能把员工推向 社会。”企业家的高瞻远瞩和其负责任的精神力量多晶硅铸锭车间一角晶龙集团太阳能生产车间一角 6靳保芳华 商韬 略名人堂全球华商拉晶车间让靳保芳作出了不容置疑的决定,“无论如何,我 们不裁员,只要企业还在运转,就绝不抛弃一名员 工。”越是困难时

15、刻,越需要大家携手努力。在这种巨大压力下,晶龙集团坚持“保生存、 抓机遇、求发展”的正确方针,提振信心,化危为 机,多措并举,稳扎稳打,千方百计保住市场、搞 好生产,只要有订单,不论大小,不论盈利多少, 有一份干好一份,没有订单就做来料加工。来料加 工不盈利,只要保本也要干。总之能多开一点是一 点,只要能养住员工就是胜利。设备停了,就抓紧 时间搞维修,员工没活儿干了,就组织搞培训。其实,靳保芳敢于大胆作出如此决定,缘于其 2008年危机开始之初成功应对积累了雄厚资金和对 未来市场形势判断的敏锐。危机之初,未雨绸缪。2008年9月份以来,靳 保芳连续打出漂亮的“组合拳”:在市场尚好的情 况下,率

16、先“甩货”,在高价位时清空了库存,上 亿资金“落袋为安”,危机袭来时轻装上阵;在股 票价格较高时,卖出晶澳股上亿美元;及时从国内 生产多晶硅的合作中退出,在多晶硅价格大幅下滑 前抽身而退,保证了资金的安全一系列高超的 “运作”让晶龙集团在2009年因市场剧变而压力大 增时资金充足“血脉畅通”。通过综合分析,靳保芳曾判断,世界光伏产业 将可能在2009年下半年复苏。 基于此, 他想让自己的“将士”们在最困难的时候积 蓄力量, 等待时机, 时机一旦来 临, 可立即投入 “新的战斗” 。那些曾经日进斗金的小 厂,一夜之间死了一片,国内 几家大型企业也都在力破困 局、艰难度日。 这样的产业背景之下, 晶龙的各项建设一天都没有 停止。 无论是集团本部,还是设 在燕郊、邢台、石家庄、扬州、 上海等地的研发和生产基地, 金融危机之前规划的基本建设 项目全部在建。靳保芳认为, 金融危机带给企业的不仅是厄 运,同时还有发展的良机,过去招标要1个亿的建设 项目,此时不超过8千万就能拿下,2008年在国外订 购的7亿多元的设备,2009年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