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感 —— 音乐欣赏到鉴赏的桥梁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44645823 上传时间:2018-06-14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710.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通感 —— 音乐欣赏到鉴赏的桥梁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通感 —— 音乐欣赏到鉴赏的桥梁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通感 —— 音乐欣赏到鉴赏的桥梁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通感 —— 音乐欣赏到鉴赏的桥梁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通感 —— 音乐欣赏到鉴赏的桥梁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通感 —— 音乐欣赏到鉴赏的桥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通感 —— 音乐欣赏到鉴赏的桥梁(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通感 音乐欣赏到鉴赏的桥梁 南京市教学研究室 官思渡 1 / 9 通感 音乐欣赏到鉴赏的桥梁 普通中学音乐欣赏教学的思考与实践 (南京市教学研究室 官思渡) 一. 音乐欣赏与音乐鉴赏 常人都具备欣赏和把玩玉石的能力。因为与普通的砖头石块相比较,玉石更富有光泽和 质感,更加悦目养眼;但玉石的鉴赏,却需要对玉石的品质和特征有更多的知晓。是山料还 是籽料,产地是俄罗斯还是新疆等等,这都需要有相应的知识和技能支撑。与此相同,音乐 欣赏和鉴赏也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前者无论是有意聆听还是无意旁听,只要随乐而心动即 可;而音乐鉴赏,则需要鉴赏者更多的关注音乐本体,关注音乐作用于人心里感受的真实缘 由,同样也需

2、要知识和技能的支撑。 由于音乐鉴赏有利于拓宽聆听者的审美视野、提升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增加鉴赏者的 音乐文化积淀,从而形成社会公民所应具有的基本素养,所以,培养音乐鉴赏者也是普通学 校音乐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我认为,作为普通学校音乐教育所培养的音乐鉴赏者需要以下 列要求作为培养目标。 1爱好音乐,具有良好的审美情趣; 2有一定数量、不同体裁和题材的音乐作品听赏积累; 3知道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4掌握一定的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 5了解并掌握部分中外经典音乐作品的相关背景知识; 6能够与他人交流和分享自己鉴赏音乐的感受; 7. 在音乐鉴赏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公民思想品德教育;

3、 8. 二. 音乐能够告诉我们什么 在音乐世界中,作曲家们进行各种体裁和题材的音乐作品创作,演唱演奏者们则通过自 身对音乐作品的理解、通过声音的高低、节奏的疏密、速度的快慢、力度的强弱、音色明亮 灰暗交替等手段进行演唱或演奏的二度次创作,从而为音乐欣赏者提供了洗涤心灵、丰富情 感、寻找共鸣、展开联想的巨大空间。但在音乐欣赏中也一直存在着“音乐能够表达什么” 和“音乐不能够表达什么”的争论,这一问题也影响着我们的课堂教学。有的教师在课堂教 学中力图用音乐能够表达什么去影响学生,用文学的语言去解释音乐;有的则在课堂教学中 强调音乐的非具象性和非语义性特征。这些教学行为常常导致学生在欣赏音乐时出现了

4、用固 定的文字或画面去理解音乐;或感觉音乐、特别是类似“严肃音乐”或“高雅音乐”高不可 攀,难以接受和理解,这样的学习结果妨碍了学生正确审美观念的形成,也给他们的后期发 展带来不利影响。教师对音乐作用于人心理感受的认识往往会影响到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 内容的选择、教学过程与评价的安排,最终会影响到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参与音乐学习实 践活动的积极性、感受音乐的认知过程以及正常审美观念的形成。 德国音乐家门德尔松曾说过: “人们时常埋怨音乐是这样的模糊,听音乐时,简直不知通感 音乐欣赏到鉴赏的桥梁 南京市教学研究室 官思渡 2 / 9 如何去想才好。但每个人对文学总是能够理解的。不过,对我来说,一

5、首我喜爱的乐曲所传 达给我的思想和意义是不能用语言表达的。这不是因为音乐不够具体,而是因为它太具体 了。因此,我发现:每当我试图用文字或语言来说明一段音乐时,好像是说过了,但又好像 说的都不令人满意。 ”美国作曲家科普兰也曾说过:“音乐有意义吗?对于这个问题, 我的回答是:有的。你能用一些文字来说明它的意义吗?对于这一问题,我的回答 是:不能。难题就在这里。”而普通学校音乐教育需要解决的正是此“难题” 。 听过上世纪 50 年代无锡民间艺人阿炳演奏的“二泉映月” (钢丝录音带)和今天人们演 奏的“二泉映月” ,我们就能够明显感受到两个版本的“二泉映月”带给人心灵上的冲击是 大相径庭的。一个就如

6、我们现在在地铁口或路边常常能够听到的、有一定音乐涵养的流浪艺 人的演奏;而另一种则能够给欣赏者带来更多的美的感受、心灵的冲击以及丰富的联想。是 50 年代阿炳的“二泉映月”缺少内容?没有故事?还是现代的“二泉映月”有了新的内容 和故事?应该说都不是。 多年的音乐教育教学经历使我们得知:普通人的音乐欣赏有三个层面,这三个层面可能 同时出现,但不一定每次都以三个层面展现出来。1. 感性的欣赏,这也是一种感官上的欣 赏。其结果为“好听”或“不好听” ,再延伸一点,产生了感到兴奋、激动、压抑、沉思、 痛苦等共鸣;2. 产生联想,这是一个心理活动过程。欣赏者可能会结合自身的生活经历和体 验,在欣赏音乐的

7、过程中产生一些画面、文字的联想;3. 理性的欣赏,从音乐的本质上去寻 找令人兴奋、激动、沉思或痛苦的缘由。这是一个较为理性、经过思维的分析过程,欣赏者 会从音乐的旋律、节奏、音色等音乐要素去进行推理、分析、对比等活动。我们可以称前两 个层面为音乐欣赏,而后一个层面,则开始进入了音乐鉴赏。 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在实施教学的时候需要根据实情加以引导。针对普通学生,在感性 欣赏时所产生的兴奋、激动、沉思、痛苦等音乐感受或共鸣,根据绝大多数情况下的观察, 教师和学生的感受可以说是基本一致的,这也是我们与生俱来音乐感知能力。在产生联想 时,则需要我们加以肯定和鼓励。人的心理活动不尽相同,我们不可能也没有必

8、要用自己的 心理感受去影响学生的心理感受。 如下列几个场景中,在大多数情况下,场景一和场景二学生与我们的心理感受是相同或 互通的。而其它场景对一般学生而言,很可能不会有这样的经历和心理感受。 场景场景一:一:为了不影响家人在休息,我们悄悄地走过(力度轻,速度慢) ; 场景场景二:二:遇到一件特大喜讯,为了让家人早点得知,虽然他在休息,仍然快步走进他的 房间(速度快、力度强) ; 场景场景三:三:和自己的女友相处了很长时间,相互都有好感,在情人节的派对上,男友取出 了戒指悄悄地对她说: “嫁给我吧” (力度轻,速度快,因为有戒指、眼神和手势等存 在,语言只起到辅助的作用) ; 场景场景四:四:与

9、例三的情况相同,不同的是这次是在海边看日出,而且就两人,男友取出戒 指(也可能还没买) ,大喊道: “嫁给我吧,亲爱的! ” (力度强、速度快、夸张的音调,可能 还有重复) ; 场景场景五:五:老汉在临终前,将自己的四个子女都叫到了床前说: “我,我不行了, 你,你们,你们要好好地对待你们的母亲,将来,将来,将” (力度通感 音乐欣赏到鉴赏的桥梁 南京市教学研究室 官思渡 3 / 9 弱、速度慢、节奏疏密不均) ; 场景场景六:六:老汉的前妻已过世,而四个子女都不能够很好地尽到应有的子女义务,只有一 个农村的老太太在照顾他,老汉将四个子女、老太太、律师等都叫到了床前,准备立新遗 嘱 既然生活的

10、经历、阅历、感受有所不同,心理活动的指向也会完全不一样,又由于感性 欣赏的感受基本一致,所以这时去掉标题的动物狂欢节第五曲为什么不可以是“河马” 而一定是“大象”呢?同样,没有标题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是否也能够给予聆听者更为 巨大的想象空间,并激发聆听者的三度创作以及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发展,这也正是音乐 艺术的独特魅力所在。 由于音乐是听觉艺术,是在时间中流淌的艺术,它更具有其相对性和不确定性的艺术表 现特征(非语义性非具象性特征) 。在理性欣赏过程中,需要我们引导学生学会从音乐本质 上对各类音乐作品进行分析。这种分析将从旋律、节奏、调式、和声、速度、力度等音乐要 素入手,并结合音乐作品的时代

11、背景、社会功能、民族特色等共同进行。这样的教学活动才 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建立科学的学习策略并为他们的后期发展奠定坚实的 基础。 三音乐鉴赏的桥梁 通感 学生喜爱音乐,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是,大部分学生不喜欢教科书的教学内容(相 当一部分教师也是如此) 。为什么不喜欢?是风格,还是潮流,?面对高速运转的社 会、丰富的“快餐”音乐文化以及繁重的升学压力,他们缺少对多元音乐文化所应该具有的 审美视野和审美能力,缺少继承和传递优秀音乐文化的义务感和责任感。所以,绝大部分学 生对音乐的理解仅仅停留在所谓“好听” 、 “不好听” 、 “别人听我也听”的层面。基于此局 面,我们有义务和责任

12、引导他们学会聆听、学会审美,这也是课程标准所赋予广大音乐教师 的历史使命。 如何在音乐欣赏和鉴赏之间建构一条有效通道,引导学生以开放的心态,对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与手段达成认可和共识,从而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实现教学目标的达成?是音乐欣 赏教学和教研的关键所在。依据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探究,音乐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音 乐欣赏的三个层面等,通感是音乐欣赏到鉴赏的有效桥梁。 通感又称为联觉或移觉,它指的是听觉、视觉、触觉、嗅觉、味觉等各种感觉之间产生 相互作用的心理现象,即对一种感官的刺激作用触发另一种感觉的现象。如: 视觉上:红、橙、黄色会使人感到温暖,所以被称作暖色;蓝、青、绿色会使人感到 寒冷

13、,因此被称作冷色;一个人物/场景向另一个人物/场景的画面转换; 听觉上:高音或低音可以带来视觉的明亮/暗淡,空间的高/低,情绪的兴奋/压抑,物体 的轻/重、大/小,物体运动的敏捷/笨拙等感受;声音的强弱可以带来物体的大/小和轻/重, 空间距离的远/近,情感体验的强/弱等感受;声音的长短可以带来空间的开阔/狭窄,情感体 验的宁静/喧闹,行为体验的端庄/随意,物体运动的快/慢,物体的轻/重、大/小,以及线条 的清晰/紊乱等感受;调性的改变以及和声的运用能够引发视觉上色彩的明/暗、浓/淡等感通感 音乐欣赏到鉴赏的桥梁 南京市教学研究室 官思渡 4 / 9 受; 触觉上:凉爽或炽热可以联想到秋季/空调

14、房/某处,某一种坚硬或柔软的物体可以联想 到其它人/物/事; 嗅觉上:腥臭味可以联想到鱼虾,塑料制品的气味可以联想到化工厂; 味觉上:有特色的食品可以联想到某人/某地,麻辣的食品可以联想到火焰/云贵,丰盛 的食品可以联想到节假日。 白居易琵琶行中“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 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滩。水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别有幽 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 声如裂帛。”既是文学的修辞手法,更是通感以声类声、以声类情、以声类物、以声类事 等的具体表现。 美国神经学家理查德西托威克(Rich

15、ard Cytowic)认为:人生来就具有联觉能力, 只不过一些人对此有意识。 由于大部分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历和经验,再由于音乐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因 此,充分利用通感材料(非语义性、非具象性的中性文字等提示为扶手)于音乐欣赏教学之 中,有利于缩短教学材料与学生原有认知之间的时空距离,有利于学生对教学材料、教学方 法手段达成认同和共识,有利于建构课堂教学中师生心里互动、平等对话的桥梁,有利于音 乐实践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学生音乐学习兴趣的培养和自信心的树立,从而实现音乐欣赏向 音乐鉴赏的有效过渡,最终形成学生音乐学习的可持续性发展动力。 此外,由于普通人的信息获取 80%以上来源于视觉,而音乐又属于听觉艺术,所以在音 乐课堂教学中,数种感官的联合使用,多信息源综合的刺激,既可以保持信息输入的互不干 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