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医马氏小儿脉珍科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44645508 上传时间:2018-06-14 格式:PDF 页数:83 大小:837.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医马氏小儿脉珍科_第1页
第1页 / 共83页
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医马氏小儿脉珍科_第2页
第2页 / 共83页
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医马氏小儿脉珍科_第3页
第3页 / 共83页
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医马氏小儿脉珍科_第4页
第4页 / 共83页
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医马氏小儿脉珍科_第5页
第5页 / 共8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医马氏小儿脉珍科》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医马氏小儿脉珍科(8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h t t p :/w w w .k l r s 999.c n / 快乐人生久久久h b t m x y 制作 1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 12 大医马氏小儿脉珍科 作 者:(清)马氏 撰 点 校:童瑶 出 版 社: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4-03-01 字 数:380000 版 次:1 页 数:83 印刷时间:2004-03-01 开 本:小 32 开 印 次:1 纸 张:胶版纸 I S B N :9787532372510 包 装:平装 定 价:¥ 30.00 所属分类:图书医学中医学经典古籍 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 12 大医马氏小儿脉珍科 作 者:(清)马氏 撰 点 校:童瑶

2、出 版 社: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4-03-01 字 数:380000 版 次:1 页 数:83 印刷时间:2004-03-01 开 本:小 32 开 印 次:1 纸 张:胶版纸 I S B N :9787532372510 包 装:平装 定 价:¥ 30.00 所属分类:图书医学中医学经典古籍 h t t p :/w w w .k l r s 999.c n / 快乐人生久久久h b t m x y 制作 2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大医马氏小儿脉珍科清马氏撰清丁芝亭手抄童瑶点校段逸山审订h t t p :/w w w .k l r s 999.c n / 快乐人生久久久h b t

3、m x y 制作 3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主审段逸山吉文辉副主审( 按姓氏笔画为序)王大妹宋立人张如青陈熠审订李其忠李飞吴九伟招萼华金芷君潘朝曦h t t p :/w w w .k l r s 999.c n / 快乐人生久久久h b t m x y 制作 4前言中医药抄本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颇有价值的遗产,蕴含着历代医家诸多精辟的学术理论与丰富的临证经验, 是中医药古籍整理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尤其是其中的临床各科与医案部分, 每每具有独到的理论启迪与临床见解, 有助于拓展治疗的思路, 丰富治疗的方法, 具有深入整理研究的价值。 中医图书联合目录 收录全国 员 员 猿个图书馆截至 员 怨 愿 园 年

4、底为止的馆藏中医药图书,其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出版的中文中医药图书,共计 员 圆员 圆 源种。内有中医药抄本 缘 园 愿 猿种。其中未刻抄本 猿 怨 圆 源种, 已属孤本的有 猿 远 圆 猿 部; 清未前抄本 员 圆 愿 愿 种, 其中未刻抄本 怨 圆 猿种,已属孤本的有 愿 员 愿部。内容涉及医经、 医案、 诊法、方药、综合与临床各科类。其中临证各科的抄本多达 圆 员 员 愿 种,其次为方书、医案类抄本。从馆藏抄本品种的数量来说,中国中医研究院图书馆与上海中医药大学图书馆收藏量最多,分别为 员 圆 圆 怨 种与 员 园 源 缘种, 合计为 圆 圆 苑 源种, 占总量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十二

5、h t t p :/w w w .k l r s 999.c n / 快乐人生久久久h b t m x y 制作 5的 源 缘 豫。对抄本进行系统整理研究, 是一项巨大的工程,摆在研究者面前的困难重重。具体表现为: 目前没有一部书目能完整全面地反映现存抄本的情况; 抄本数量庞大, 分散各处, 难于收集整理; 从几千种抄本中进行筛选, 既费时耗力, 又须具有识别能力; 抄本为手写体文字, 字体多不规范, 异体字、 俗体字、 讹误字甚多,再加抄写时日既久, 字体有的磨灭, 难以辨识, 因而要求研究者不仅具有中医药等方面知识, 还要善于辨识各种字体, 并须依据上下文意与相关著作加以酌定;提要的一个重

6、要内容是介绍作者, 而很多作者因无传世著作, 其生平难以了解, 须借助相关工具书查寻。唯其如此, 对于中医药抄本这一部分遗产, 尤其是世上目前仅存一部的珍贵抄本, 长期以来乏人问津, 未见有人加以系统整理, 因而至今仍是迷雾一团, 不知底细。随着时间的迁移, 因人为与自然的原因, 中医药抄本损失惨重, 从现存清末前未刻抄本的数量已远少于清末后未刻抄本的状况, 便可见一斑。因此, 对中医药抄本进行整理研究, 不仅具有保存中医古籍精华、 弘扬中医学术、 促进临床发展的作用, 而且具有抢救祖国传统文化遗产的特殊意义。据我们对抄本的初步研究, 其内容体式大致可归纳为三类: 第一类是类辑抄本, 即按内容

7、分类抄录前人的资料, 如清代张璐 医通祖方 、 朱时进 一见能圆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十二h t t p :/w w w .k l r s 999.c n / 快乐人生久久久h b t m x y 制作 6医 等即是。此类抄本虽然属于编辑性质, 但其有两方面可取之处: 一是将相关资料汇辑一处, 给后人阅读使用提供了方便。二是所抄录的前代资料有的业已亡佚, 凭此抄录而得以留传。第二类是评述抄本,即在抄录前人资料的基础上, 加上个人的分析评述,如清代杨和 幼科折衷秘传真本 、 方谟重订 薛氏济阴万金书 等即是。此类抄本汇集前代医家重要论述, 间附作者的临证心得, 分析评述往往一言中的, 寓有真知灼见

8、, 有助于读者把握前代资料的精髓。第三类是心得抄本, 即在医学理论上有独到的见解, 或在临证实践上有丰富的经验, 如清代徐养恬 徐养恬方案 、 江泽之 江泽之医案 等即是。此类抄本最具学术价值, 是我们整理研究的主要对象, 本套丛书所收录大多为此类抄本。本套丛书共收录抄本五十余种, 绝大多数为清代抄本, 以临床各科类、 医案类为主。入选的标准主要有三条: 一是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与实用价值, 在理论与实践上有独特的见解和经验; 二是古代既无刻本, 现代又无排印本、 影印本; 三是内容完整、 版式清楚的善本。上海中医药大学图书馆、 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为本套丛书提供底本, 谨致谢忱!上海科学技术出

9、版社为传承发扬中国传统文化, 编辑出版本套丛书, 其眼力之非凡, 气魄之恢弘, 殊实令人感佩!猿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十二h t t p :/w w w .k l r s 999.c n / 快乐人生久久久h b t m x y 制作 7本套丛书的出版, 旨在将沉埋多年的中医瑰宝呈现给广大读者, 以引起人们对中医古籍抄本的重视,并开展更为深入的研究。本套丛书主要为中医药专业工作者、 中医药院校学生、 古代文献与传统文化工作者及其爱好者阅读研究, 也可供各地图书馆与相关专业图书馆收藏。段逸山二三年六月源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十二h t t p :/w w w .k l r s 999.c n / 快

10、乐人生久久久h b t m x y 制作 8凡例一、字体。统一使用简化字, 不出现繁体字与异体字。二、提要。置于正文之前。介绍作者与全书内容, 注重其在理论与临床上的特点。三、正文。按内容分段, 并加标点符号。为便于分辨, 属于眉批、 夹注以及药物剂量、 炮制方法用小号字排印。四、校注。置于同页下方, 按照正文所加序号依次分行排列。凡内容重要, 且校勘有据者, 选择采用本校、 他校、 理校等校勘方法。注释对象有二: 一是注音。凡冷僻的难读字, 采用拼音加直音的方法注音。二是释义。凡疑难词句, 加以注释。校语与释文力求科学规范, 简明扼要。凡明显错字或重复的内容, 一律直接予以改正或删除, 不再

11、出注。五、目录。为读者检阅方便起见, 抄本原有目录的照录, 补上序号; 原目录与正文不一致者, 则依照正文改正; 原无目录的, 依据正文补上序号与目录。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十二h t t p :/w w w .k l r s 999.c n / 快乐人生久久久h b t m x y 制作 9六、案序。为醒目易检, 凡医案类抄本, 每一病证所录医案, 均用阿拉伯数字编排序次。七、禁用药物。抄本中有些药物现属国家禁止使用的动、 植、 矿物药材, 为保持古籍抄本原貌, 本书对此均不作删改, 仅供参考。圆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十二h t t p :/w w w .k l r s 999.c n / 快乐

12、人生久久久h b t m x y 制作 10【 提要】 大医马氏小儿脉珍科 为清末医家马氏所撰, 作者名字、 生平不详。全书概述小儿生理、 病理的特点,阐明小儿诊病的要领, 详论小儿常见病证辨证用药的常法, 由此可见小儿珍科脉症的全貌。该书分为上、下两卷, 上卷内容较详, 阐述小儿初生寿夭、 初生调摄、 惊风痰食、 五脏主病之总论, 以概述小儿生理、 病理的特点; 绘编小儿望色、 察脉、 观指纹之图、 歌, 以提示小儿诊法的要领; 略述小儿初生调理、 回气、 刺泡、通便诸治法, 以显示小儿熏洗涂抹外治诸法的特效;分述小儿胎寒胎热、 脐风撮口等 远 园 症之论治, 以阐明小儿辨证择药的法则。下卷

13、续述小儿诸热、 诸汗、 伤寒、 疟疾等 圆 苑 症之论治。综观马氏诊治小儿疾病的经验, 突出之处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辨病注重望诊。如望初生小儿形体神色以预知寿夭, 望面部形色以辨惊风痰食与五脏病变, 望囟门肿起、 凹陷等外症以决生死, 望指纹、 虎口以辨病之深浅与邪气脏腑等。二是强调小儿初生调摄之要。认为“ 小儿初生, 血气未充, 形体怯弱, 肠胃脆窄, 全赖父母调摄, 寒暑乳哺不失其宜, 则百病不生而常安矣” 。三是以寒热虚实为纲。马氏认为小儿之病因多寒多热、 多虚多实, 故辨证以寒热虚实为纲。大医马氏小儿脉珍科h t t p :/w w w .k l r s 999.c n / 快乐

14、人生久久久h b t m x y 制作 11如咳嗽有冷热虚实之辨, 呕吐有冷热痰积之异, 泄泻有冷热惊积疳泻之别, 痢疾有冷、 热、 冷热不调、 休息、酿、 疳、 惊、 蛊毒之八痢的不同, 故治疗多以温清补泻为大法, 分而治之。四是注重鉴别诊断。如胎寒与胎热、 惊与?、 吐泻与干霍乱、 慢惊与慢脾风等。有论虽分门而方治通用者, 也有方治皆异者。全书文字简练, 通俗易记, 便于医家临证应用参考。该书系他人手抄之作, 不免有遗漏笔误之处, 如目录与正文标题有多处不相对应。为此, 笔者根据医理文意, 前后参照, 按“ 论” 、 “ 法” 、 “ 症” 、 “ 诸症论治” 分门别类, 对目录标题加以修

15、改, 以使前后表述一致, 便于后人阅读。本抄本据上海中医药大学所藏清代光绪十一年( 员 愿 愿 远 年) 丁芝亭抄本整理。圆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十二h t t p :/w w w .k l r s 999.c n / 快乐人生久久久h b t m x y 制作 12目录大医马氏小儿脉珍科卷上员一、初生寿夭论员二、初生调摄论圆三、面部形色应五脏图猿四、惊风痰食各论猿五、心脏面色辨远六、肝脏面色辨苑七、脾脏面色辨愿八、肺脏面色辨怨九、肾脏面色辨怨十、察小儿病形神色歌员 园十一、小儿形症歌即汉东王氏绝症也员 员十二、小儿外症不治歌员 员十三、五脏主病法员 圆十四、诊脉明证歌员 圆大医马氏小儿脉珍科h

16、 t t p :/w w w .k l r s 999.c n / 快乐人生久久久h b t m x y 制作 13十五、看指纹脉法员 源十六、虎口脉纹歌员 缘十七、辨虎口脉纹歌诀员 缘十八、辨冷热证歌员 远十九、辨百日内不治症员 远二十、对症用药法员 苑二十一、初生调理法员 怨二十二、初生回气法圆 园二十三、初生刺泡法圆 园二十四、初生通便法大小便不通即锁肚症圆 员二十五、治初生遍身无皮法圆 员二十六、治生下遍身如鱼泡如水晶碎则成水流圆 圆二十七、小儿七日肾缩乃初生寒气感受所致圆 圆二十八、胎寒论治附脏寒圆 圆二十九、胎热论治附胎黄圆 猿三十、夜啼论治圆 源三十一、脐风撮口症论附脐突、 胎惊

17、圆 缘三十二、变蒸论治圆 远三十三、急惊论治圆 苑圆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十二h t t p :/w w w .k l r s 999.c n / 快乐人生久久久h b t m x y 制作 14三十四、慢惊论治附慢脾风圆 怨三十五、惊风可治症猿 园三十六、惊风不治症猿 园三十七、?症论治附发狂、 怔忡猿 员三十八、诸惊?症辨猿 猿三十九、咳嗽论治附?、 马脾风猿 猿四十、诸吐论治猿 远四十一、诸泻论治猿 苑四十二、吐泻论治附干霍乱猿 愿四十三、黄疸论治猿 怨四十四、肿胀论治源 园四十五、下痢论治源 员四十六、脱肛论治源 猿四十七、积块论治源 源四十八、疳症论治附走马、 丁奚、 哺露、 无辜等症

18、源 缘大医马氏小儿脉珍科卷下缘 园一、诸热论治缘 园二、诸汗论治缘 员三、诸血论治缘 圆四、伤寒论治附夹惊、 夹食缘 猿猿大医马氏小儿脉珍科h t t p :/w w w .k l r s 999.c n / 快乐人生久久久h b t m x y 制作 15五、疟疾论治缘 缘六、淋秘论治附遗尿缘 苑七、疝颓论治附吊肾缘 愿八、丹毒论治附惊丹远 园九、喉舌论治附鹅口、 重舌远 员十、眼目论治附通睛远 猿十一、五软论治附解颅、 囟肿、 囟陷、 后枕陷、 鹤膝远 源十二、龟胸论治附龟背远 远十三、瘰疬论治远 苑源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十二h t t p :/w w w .k l r s 999.c n

19、 / 快乐人生久久久h b t m x y 制作 16大医马氏小儿脉珍科卷上一、初 生 寿 夭 论夫小儿所禀, 由于父精母血, 二者妙合而成形。其在胎也, 一月如露珠, 二月如桃花, 三月始男女分, 四月形象具, 五月筋骨成, 六月毛发生,七月游其魂, 能动左手, 八月游其魄, 能动右手,九月三转身, 十月受气足而生。大抵小儿形质禀父母之余气, 是以肥不可生瘦, 瘦不可生肥。若大小肥瘦与父母不等则难养, 相称则易生。若小儿预知人意, 身轻力弱者, 夭之兆也; 回转舒迟,稍费人雕琢者, 寿之征也。阴大而黑者, 可养; 阴小而白者, 难育。形体弱, 头面多青脉, 精神昏愦者, 难养; 刚强有力,

20、眼目俊朗, 神气爽健, 发绀而泽者, 易养。眼内黑珠少, 白睛多, 面色?白者,非寿之相也; 黑珠大, 白睛少, 面色苍黑者, 寿之大医马氏小儿脉珍科h t t p :/w w w .k l r s 999.c n / 快乐人生久久久h b t m x y 制作 17相也。以此察之, 则小儿寿夭可预知矣。二、初 生 调 摄 论夫小儿初生, 血气未充, 形体怯弱, 肠胃脆窄, 全赖父母调摄, 寒暑乳哺不失其宜, 则百病不生, 而常安矣。苟或嗔怒乳儿, 则令儿邪狂;或醉酒乳儿, 则令儿惊?; 或有孕乳儿, 令儿黄瘦疳积, 而成继病; 或感患乳儿, 令儿患惊风异疾; 或吐后乳儿, 令儿呕逆羸瘦; 或

21、伤饱乳儿, 令儿多热喘急; 或房劳未定乳儿, 令儿多病; 或乳母与儿同睡, 口鼻之气侵吹囟门, 令儿鼻塞; 或绷抱衣服过热, 或以火烘, 热气郁积, 令儿患热病、 风毒、 丹毒; 或啼哭未已乳儿, 令儿吐泻。 又有误将小儿衣服留于月下, 被恶鸟羽尿坠于衣上, 遂成无辜之疾; 或将恶相异物嬉戏, 乍忽一见, 遂成惊怖; 或当风脱着, 令儿伤风; 或冬月不避雨雪, 令儿伤寒; 或夏月多食水果等物, 令儿疟疾下痢。致病之由, 不可枚举, 此但总其略耳。俗云若要小儿安, 常须饥与寒。夫饥寒固不可, 而过于饱暖尤不可也。若衣裳过暖, 则令圆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十二h t t p :/w w w .k l

22、 r s 999.c n / 快乐人生久久久h b t m x y 制作 18儿软弱, 而不耐风寒, 宜常令见风日, 不可久藏房室帷幔之中。夫小儿肌肤脆弱易伤, 常将父母穿旧衣絮更改与着, 以假父母之余气。又小儿风池在颈项西辕!之间, 外感诸疾皆从此始,父母必须慎护。又小儿断脐之后, 不可频浴, 浴则水入脐中, 撮口脐风皆自此始, 可不慎哉!三、面部形色应五脏图见下页图 员 。四、惊风痰食各论惊看囟门、 额上、 印堂三处: 红嫩则初惊方热,紫脉则重惊已热。 如左太阳红, 伤风内热; 日角!西辕: 当作“ 两辕” 。指颈项两侧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之间凹陷中。猿大医马氏小儿脉珍科h t t p :/

23、w w w .k l r s 999.c n / 快乐人生久久久h b t m x y 制作 19图 员 面部形色应五脏图囟门属肾发际属膀胱印堂属心左太阳膀胱右太阳三焦左太阴属肾右太阴属脾左文台!属肝右文台属肺左武台属脾右武台属胃左风池属肝右风池命门!文台: 小儿头面部望诊部位。 即眉梢外侧端凹陷处稍上方。武台: 小儿头面部望诊部位。即耳前锐发下, 平耳壳根前方, 相当于和?处。源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十二h t t p :/w w w .k l r s 999.c n / 快乐人生久久久h b t m x y 制作 20红至眉心, 变蒸内热生风; 右太阳红, 食乳母伤风乳汁; 右太阳红青, 吃

24、乳母伤寒风乳汁。风看左太阳及风池: 红, 受风邪轻; 青, 重。如左太阳红, 伤感初热; 左文台红, 有五七日传经矣。左太阳紫, 伤风再受; 左太阴紫, 伤风内热; 左文台紫, 热经三四次; 右文台紫, 久热不退。左太阳青, 伤风变蒸; 左太阴青, 主生惊;左文台青, 再传经, 热不解。印堂红, 主风热生惊。痰看右太阳红, 吃母感冒乳汁; 右太阴青赤,同上症。印堂、 右太阴、 右文台, 此三处青, 皆生痰与食。印堂红, 心热生痰; 印堂青黑, 主胎中痰饮; 印堂紫, 主有热痰; 印堂青黄, 主有风痰。右太阴青紫, 吃伤寒夹风乳汁; 右太阴青, 吃伤寒乳。缘大医马氏小儿脉珍科h t t p :/

25、w w w .k l r s 999.c n / 快乐人生久久久h b t m x y 制作 21食看右太阴、 右文台、 右武台, 或青或黄, 皆是食。五、心 脏 面 色 辨心脏受惊, 候起印堂, 其色微黑, 下至眉心,赤则生风, 若至鼻柱, 即是死候。皮无血色, 更生黑压, 则水克于火, 则遇亥子难过, 兼多焦渴,吃乳不收, 舌出口外是也。心脏受积, 候起额角, 太阳穴虚, 两眼赤白, 小便如泔, 面合地卧,口吐热气, 此恶候也。心脏受冷, 候起太阳, 黑脉侵印堂, 面色淡赤, 目无睛光,?!乳口烦, 兼吐清水。心脏受热, 候起面颊, 赤色多惊, 少睡发干频渴, 鼻下赤烂, 口开睡卧, 牙床

26、口中臭, 睡卧开口, 烦躁吐虫。!?( %i) : 呕吐。远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十二h t t p :/w w w .k l r s 999.c n / 快乐人生久久久h b t m x y 制作 22六、肝 脏 面 色 辨肝脏受惊, 候起发际, 其色浅白, 若至承浆,即变惊风, 浑身发热, 夜多啼哭, 宜用惊风药, 若退则可调治。若其色不退, 下至东岳!, 即是死候。耳前穴黑, 金克于木, 鼻干燥, 眼睛吊上。肝主筋, 筋缩则睛无光。肾绝则瞳子不转, 肝绝则爪甲黑。肝脏受损积, 候起食仓, 其色微黄, 下侵衬眉, 即是受积, 黑睛黄赤, 夜热多睡。若死候, 啼哭无泪是也。肝受热, 候起正眉,

27、 薄薄赤色, 即冲承浆, 心裹于肝, 肝热眼赤, 多有眼眵, 小者吐乳, 大者吐食, 则有痰生热生风, 早晚发热, 多啼少睡。肝受冷, 面青淡白, 眼中泪出,齿龈淡白, 口中清水, 大便酸臭, 日中多睡, 夜间煎迫者是也。!食仓: 穴位名。位于两颐下。东岳: 右颧骨。苑大医马氏小儿脉珍科h t t p :/w w w .k l r s 999.c n / 快乐人生久久久h b t m x y 制作 23七、脾 脏 面 色 辨脾脏受惊, 候起发际。其色微青, 即传于肝; 若至于眉心, 其色渐赤, 即传于心; 若至鼻柱, 其色必白; 若连两耳黑气, 即生惊, 惊若不退, 一周时必死。其外候唇不盖齿

28、, 口无津液,此是脾绝; 四肢垂冷, 即是胃绝, 五日后寅卯时死, 又泻黑血也。脾脏受积, 口唇黄色, 两眼浮肿, 早晚面浮, 头疼腹胀, 食不消化, 频频夜起。伤冷则泻白粪, 热则赤, 冷热不调, 则赤白痢也。脾脏受冷, 候起眉心中岳!, 其色淡白, 来侵鼻柱及玄珠, 外候粪白, 食不消化, 泄无时, 唇白呕逆, 面色黄赤。脾受热, 候起太阳, 白薄皮起,口唇干燥, 兼有口气, 大便赤, 入夜间烦躁颠叫是也。!玄珠: 此指人中。中岳: 鼻梁。愿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十二h t t p :/w w w .k l r s 999.c n / 快乐人生久久久h b t m x y 制作 24八、肺

29、脏 面 色 辨肺脏受冷, 候起人中, 下至承浆及颐, 其色春青夏赤, 秋白冬黑, 外症鼻涕流, 两眼赤昏, 面颊赤, 喘气喉响。其恶候面黑, 叫咬人, 鼻黑身热, 气喘不定。肺脏受惊, 候起发际两鬓, 其色微赤, 传于司空!, 则生惊风, 外候气喘, 无力啼叫, 若至玄珠, 即是死候, 作哑声, 喉中响, 哭无泪, 鼻干口燥者是也。肺受积, 候起发际, 其色微赤, 下至眉心, 腹胀恶心, 若至鼻梁鼻准, 即是死候, 气喘急不回者, 三日午未时难过。肺受热, 候起面颊, 其色青白, 下至承浆, 若外候鼻中出血, 夜啼烦躁喘渴甚, 此为疳也。九、肾 脏 面 色 辨惊入肾脏, 候起耳前穴, 色微黄,

30、 下侵潮口,!司空: 两眉之间。怨大医马氏小儿脉珍科h t t p :/w w w .k l r s 999.c n / 快乐人生久久久h b t m x y 制作 25若梦里咬牙, 乃侵下颏。若面黑恶叫, 汗出如胶, 其耳前穴黑也。肾脏有积, 候起眼泡, 其色微黑, 眼睛微赤, 外候聤耳兼耳聋, 头上囟门生疮, 愈后再发是也。冷入肾脏, 候起额上, 色紫而微青, 下侵中岳, 满面青白, 多?顽涎, 多睡少睛光。肾脏受热, 候起食仓, 其色微赤, 下到准头, 舌烂眼匡, 外候耳重, 多有眼眵, 小便赤涩是也。十、察小儿病形神色歌摇头揉目, 肝热生风。眵泪憎明, 三焦积热。鼻流清涕, 肺受风寒。

31、颊赤面黄, 风伤腑热。霍乱吐逆, 胃积风伤。泻痢不常, 气攻肠滑。面青呵欠, 惊风传肝。盗汗频频, 脏伏虚热。伤寒惊搐, 风盛发狂。胃热生斑, 气伤冷厥。长吁啮齿, 风盛气生。上窜摇头, 涎高胃结。肺壅气伤, 咳喘咯血。涎盛发齁!, 积伤风热。小便淋涩, 聚积膀胱。疝气咽啼, 胎中积!?( t) : 鼻息。员 园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十二h t t p :/w w w .k l r s 999.c n / 快乐人生久久久h b t m x y 制作 26结。奶脾痞癖, 因物所伤。喉闭丹疮, 肺之受热。爱吃泥土, 脾脏生虫。呕逆痰涎, 乳哺失节。鹤膝解颅, 胎气不足。审而用之, 详细投药。十一、小

32、儿形症歌即汉东王氏绝症也小儿形症最难耐, 满口顽涎喉中塞, 吐泻无时加咳嗽, 身上皮肤无血色, 汗出如油头偏峻, 目无光彩鼻中黑, 浮胸心凸牵撮口, 手足如冰脚面直, 搐搦睛斜连口唇, 眼眶青色多焦黑,将手抱头难以救, 饮水百杯犹未歇, 脸肿眼浮脉不来, 是物粘身将口呷, 啼哭无泪及哑声, 喉中牵锯口吹沫。此病难云可以治, 免得时人道医杀。十二、小儿外症不治歌眼生赤脉, 下贯瞳仁水火困绝; 囟门肿起, 兼员 员大医马氏小儿脉珍科h t t p :/w w w .k l r s 999.c n / 快乐人生久久久h b t m x y 制作 27又作坑心绝; 鼻干黑燥肺绝, 肚上青筋脾绝气不荣;

33、目多直视五脏俱绝, 睹不转睛; 指甲黑色肝绝, 忽作哑声脉绝有出无入; 虚舌出口心绝, 啮齿咬人肾绝; 鱼口气绝脉绝, 啼不出声脉绝; 蛔虫既出消食虫, 必是死形。用药速救, 十无一生。十三、五 脏 主 病 法心主惊, 实则叫号发热, 饮水而搐, 虚则困卧, 悸动不安。肝主风, 实则目直, 大叫呵欠, 项急烦闷, 虚则咬牙多欠, 气热则外生, 气温则内生。脾主困, 实则困睡, 身热饮水, 虚则吐泻生风。肺主喘, 实则闷乱喘促, 有饮水者, 有不饮水者, 虚则气哽。肾主虚, 无实也, 虚则畏明无睛光, 生疮疹, 肾实则黑陷。十四、诊 脉 明 证 歌按叔和 脉经 曰: 小儿三五岁, 当诊八至脉为平

34、。又云: 一岁变已足, 方有脉, 自寸口而出。员 圆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十二h t t p :/w w w .k l r s 999.c n / 快乐人生久久久h b t m x y 制作 28及观张氏脉云: 小儿常脉, 只多大人二至为平。以愚观之, 八至脉三五岁者为平, 六至脉八九岁者为平。二公之说, 虽若相背, 而实相成也。但婴儿初生不满一月, 重手按之亦有脉息, 吸吸而动。盖脉者, 血气之波澜, 形质既成, 血气已具,焉得无脉?但不比大人之脉显见, 易于诊视也。故半岁以上须看虎口脉, 周岁上看虎口兼一指脉, 二三岁者只看一指脉。以食指端按三部, 侧指于关前取寸口, 侧指于关后取尺泽。至四

35、五岁以上即下三指按三部。明标本, 察病症, 然后可以治矣。若来脉弦紧者, 主气不和, 先顺之,然后调中养气; 浮洪主风热, 先解之, 然后疏风除热; 急数主受惊, 先与发散, 然后镇心退惊; 沉迟主虚冷, 先与温之, 然后理虚去寒; 沉缓主积滞, 先与和解, 然后疏涤积聚; 微弱主疳劳, 先与补养脾胃, 然后攻治虫积。一息十余至者, 谓之太过; 一息一二至者, 谓之不及; 或大或小而不均者, 谓之恶候。皆乱脉也, 脉至此难以治矣。若十二三岁以后, 当参叔和脉理, 以究得病之由, 治斯不慝矣。员 猿大医马氏小儿脉珍科h t t p :/w w w .k l r s 999.c n / 快乐人生久

36、久久h b t m x y 制作 29十五、看 指 纹 脉 法手 指 脉 纹 图图 圆 手指脉纹图夫小儿三岁以前有病, 须看虎口脉, 男左女右。食指表节为命关, 次气次风。古人所谓初得风关, 病犹可治, 入气关已觉难治, 若三关通过不治。员 源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十二h t t p :/w w w .k l r s 999.c n / 快乐人生久久久h b t m x y 制作 30十六、虎 口 脉 纹 歌青惊白色疳, 红紫伤风寒, 黑是因中恶, 黄则困脾端。十七、辨虎口脉纹歌诀!形如针刺黑兼青, 壮热烦渴肺家伤。若遇风关惊热甚, 镇心发汗始清凉。脉纹微黑未有青, 定知旦夕必发惊。更加腹胀时时

37、喘,取涎调气便和平。脉纹青碧兼惊积, 发热多啼兼有癖。粪中青色又桃红, 胃气不和兼咳噫。形如乙字病传肝, 惊哭多啼甚不安。此是肺家相传染, 但调良医仔细看。形如蛇尾紫兼红, 惊食伤脾又夹风。胸腹至头温热甚,紫霜丸法最为先。脉纹黑色又兼青, 痢疾沾身最得真。冷痢面黄多出汁, 若还热痢困沉!原作“ 辨虎口脉纹形诀歌” , 据目录改。员 缘大医马氏小儿脉珍科h t t p :/w w w .k l r s 999.c n / 快乐人生久久久h b t m x y 制作 31沉。形如水字肺家风, 虚积相传面色青。膈上有痰须泻肺, 去痰去积便惺惺。纹形紫赤渴应深, 见水心欢恰似金。速与凉风通胃气,绝叫烦

38、闷不来侵。十八、辨 冷 热 证 歌鼻冷应知是疮疹, 耳冷应知风热病, 通身皆热是伤寒, 上热下冷伤食论。十九、辨百日内不治症发斑、 脐风撮口、 马脾风!、 龟胸、 解颅、 猢狲禁, 此皆不治之恶症也!猢狲禁:疑为 “ 猢狲疳” 。由胎中感受遗毒所致初生儿臀部焮肿溃烂,红赤无皮,重者可延及全身,以上窍为甚。马脾风: 病名。又名马喉、 暴喘。为小儿暴喘而胀满的危重证候。多由胸膈积热, 心火凌肺, 痰热壅盛所致。员 远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十二h t t p :/w w w .k l r s 999.c n / 快乐人生久久久h b t m x y 制作 32二十、对 症 用 药 法夫人之深爱, 莫过

39、其子; 医学之难, 莫如小儿。病楚不能言说, 凭医诊察方知。医乃精通妙理, 当明万法千机, 一方一药一病, 莫令毫发差殊。且如初生婴孩, 脐风撮口, 天麻丸、 保命丹并可医治; 胎惊、 夜啼、 腹痛、 胎寒病, 钩藤膏、当归散可治; 咳嗽、 伤风、 痰热, 抱龙丸则可; 便青?乳、 惊泻, 暖惊饼何疑?惊?急慢, 抱龙丸、异功散可治; 吐蛔便蛔, 长生饼、 保安丸速效。惺惺散治变蒸发热, 参苏饮疗停食感冒, 羌活散治四时风寒, 八珍汤治热瘫?, 化滞丸利三焦消导, 紫霜丸化乳癖坚癥, 定命丹治胎风天吊。吐泻、 霍乱、 炎天中暑, 玉液、 五苓、 甘露; 脾虚吐泻, 补脾助胃, 香橘布袋丸; 治

40、疳积、 腹大?羸,橘皮散; 疗癖痞、 四肢瘦瘁, 褐丸子; 消腹胀, 万金丸; 治瘅黄久积、 眼赤肝热, 泻青丸, 亦治急惊目窜; 心神惊悸, 镇心丸, 兼治发热惊啼; 下痢赤白, 看新久而用梅连; 和气疏通导下, 量大小宣风通隔相宜; 脏冷脱肛, 豆蔻丸与石指散主之;员 苑大医马氏小儿脉珍科h t t p :/w w w .k l r s 999.c n / 快乐人生久久久h b t m x y 制作 33小便闭涩, 导赤散、 八正散主之。艾熨丹疮毒瘤兮, 服化毒丹用针砭血; 重舌喉闭兮, 吹喉散降雪又奇。平旦忽惊搐, 切防疮疹; 不时懵然惊叫, 是祟物客忤于儿; 头面疮癣, 贴金花散服消毒

41、散; 鼻疳耳挺兮, 红绵散、 月蚀等药扶持; 牙疳齿腐, 青金散、 蟾酥散、 齑浆漱洗; 疳积腹痛, 五疳丸、 长生丸和胃磨脾; 胃伤虫痛, 安虫丸、 化虫丸主之; 慎食肥腻, 肺寒咳嗽, 凤髓散、 半夏丸主之; 感冒风寒, 清解散凉肌解表; 和解攻里, 柴胡汤用有日期; 咳嗽痰涎齁?!, 化痰丸、 南星丸即止; 马脾风、 风喉肺胀, 夺命散、 无价散痰喘皆除; 痰食皆作, 玉饼子、 葱白汤下; 口疮糜烂, 倒圣散敷贴脚底; 囟癃鼻塞, 通关膏贴囟即通; 惊风牙噤, 定搐散可审安危; 升发疮疹, 先使升麻、干葛透肌, 当归、 紫草、 苓、 芪活血。里实者, 助气匀和活; 里虚者, 助里凉肌。用

42、温药宜防咽喉之燥塞, 施凉剂恐怕里脱而寒虚。天麻防风丸善疗惊风惊热心惊, 青州和苏合丸医吐泻后而生慢脾。若下礞石化痰, 夺命散乃为珍剂; 下痢!?( u l) : 指小儿因有痰团而引起的气促喘急,喉间若拽锯声。员 愿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十二h t t p :/w w w .k l r s 999.c n / 快乐人生久久久h b t m x y 制作 34无度, 水煮木香膏神效。脑冷鼻渊, 三黄散吹之, 辛夷散服之; 眼盲目眩, 灸鼻准, 服夜明丸。行迟五软, 鹿茸丸弛筋补髓; 颅囟陷下, 地黄丸填脑滋基。龟胸肺壅, 百合丹疏痰定喘; 蛇腰龟背, 灸肺俞而脊点龟尿。惊狂神乱, 猪心丸、 宁神膏

43、安神定志; 癫?健忘, 宁志膏、 蝎虎丸待用无疑。二十一、初 生 调 理 法夫婴儿始生, 口中尚有恶物, 稳婆即以绵裹手指, 蘸黄连甘草汁, 候啼声未出, 拭儿口中恶物令净, 方可浴秽。亦须预煎沸汤待用, 不可犯生水。浴毕, 更以蜜少许, 调朱砂末一匙抹入口中, 或以牛黄末少许、 镇心安神丸以解胎毒。新生浴儿, 用猪胆一枚取汁, 和入汤中, 可免疮疥之患, 妊妇临月宜备之。员 怨大医马氏小儿脉珍科h t t p :/w w w .k l r s 999.c n / 快乐人生久久久h b t m x y 制作 35二十二、初生!回气法小儿初生, 气欲绝而不能啼者, 必是难产,或冒寒所致。急以绵絮

44、抱怀中裹之, 不可断脐带, 且将包衣置炭火中煅之, 乃将大纸拈蘸清油, 点火于脐上, 二三十往来遍带燎之。盖带连儿脐, 得火气, 回腹入脐。更以米醋煎热洗脐带, 须臾气回, 啼哭如常, 方可洗浴。二十三、初生刺泡法如小儿生下即死, 急看口中悬雍, 腭上有泡, 当以手指摘破, 用绵拭血令净。若血入喉中, 不可治矣。!“ 初生” 二字原无, 据目录补。“ 初生” 二字原无, 据目录补。圆 园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十二h t t p :/w w w .k l r s 999.c n / 快乐人生久久久h b t m x y 制作 36二十四、初生!通便法大小便不通即锁肚症初生小儿大小便不通, 腹胀欲绝

45、者, 急令妇人以温水漱口, 吸咂儿之前后心并脐下、 手足心, 共七处, 每一处凡四五次, 漱口吸咂, 取红赤为度, 须臾自通, 不然无生意矣。有此症, 遇此法可得再生。二十五、治初生遍身无皮法用白籼米扑粉之, 候生皮方止。!原作“ 初生遍身俱似红肉无皮” , 据目录改。“ 初生” 二字原无, 据目录补。圆 员大医马氏小儿脉珍科h t t p :/w w w .k l r s 999.c n / 快乐人生久久久h b t m x y 制作 37二十六、治生下遍身如鱼泡如水晶碎则成水流用密陀僧研细干掺, 仍服苏合香丸则愈。二十七、小儿七日肾缩乃初生寒气感受所致用硫黄、 茱萸各半两研末, 用大蒜调涂

46、其腹, 仍以蛇床子微烟熏之。二十八、胎寒论治附脏寒初生百日内口冷腹痛, 身起寒栗, 时发战栗, 时曲足握拳, 昼夜啼哭不已, 或口噤不开, 或寒气乘虚入脏, 而成盘肠内吊之症。在胎时, 母因腹大痛而致难产。经云胎寒多腹痛。亦有产妇喜啖肥甘生冷时果, 皆致胎寒。或胎前外感圆 圆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十二h t t p :/w w w .k l r s 999.c n / 快乐人生久久久h b t m x y 制作 38风寒, 或曾服凉药, 内伤胎气, 则孩儿生下, 昏昏多睡, 间有?乳泻白。若早不治, 必成慢惊慢脾。宜用当归散、 钩藤丸去其寒, 俟气匀神安,手足舒伸, 次用参苓白术散以养胃气。至于

47、乳母戒食生冷等物, 庶可瘥也。又有手足稍冷, 面唇色青, 额上汗出, 不欲乳饮, 入夜多啼, 颇似前症, 但无口冷寒战, 名曰脏寒, 其病夜重日轻, 腹痛肠鸣, 泄泻青水, 间有不泄者。此症亦在百日内有之, 皆因临产时在地稍久, 冷气侵逼, 或以冷水渗汤洗儿, 或断脐短而结缚不紧, 为寒气所伤, 宜用前药治之。若泄泻者, 以乳附丸治之; 不泄泻者, 以白术丸、 蓬仙丸主之。腹痛甚者, 先用食盐同炒, 茴香茱萸炒热, 用绢包熨儿脐腹上下。二十九、胎热论治附胎黄小儿生下旬日之内, 目闭面赤, 眼泡浮肿,常作呻吟, 或啼哭不已, 时复惊烦, 遍体壮热, 小便黄涩, 名曰胎热。盖因在胎, 母受时气邪毒

48、,或外感风热, 误服温剂, 过食五辛姜面, 致令蕴圆 猿大医马氏小儿脉珍科h t t p :/w w w .k l r s 999.c n / 快乐人生久久久h b t m x y 制作 39热熏蒸于胎, 故有此症。然治不可求速效, 当以酿乳法渐解之。若遽以凉药攻之, 必损胃气, 加以呕吐则危矣。先以地黄汤煎与母服, 以酿乳方令儿饮之, 以解其烦热。若不解, 次进地黄丸治之, 母宜忌五辛酒面诸热物可也。又有生下遍身皆黄, 身上壮热, 二便不通,乳食不进, 啼叫不止, 名曰胎黄, 亦因母受热而传于胎也, 用酿乳方并前药治之。三十、夜 啼 论 治夜啼有四, 有惊热, 有心热, 有胎寒, 有客忤。惊

49、热者, 为衣衾厚, 或抱怀久坐于暖处, 以致邪热攻心。心主神, 神乱则惊。心与小肠为表里, 故啼泣而遗溺也。治当退热镇心, 宜用三解散解之, 或木通汤、 抱龙丸化下, 服之自愈。心热者, 见灯愈哭, 面红多泪, 无灯稍息, 盖火属阳, 心亦属阳, 两阳相搏, 故见灯而啼甚。治宜凉心安神, 当用五苓散加黄连、 甘草煎服, 再化下琥珀抱龙丸服之, 至于入暮则应, 盖夜甚主阴, 入则阴盛阳微, 故腰曲额汗, 面白颊青, 伏卧圆 源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十二h t t p :/w w w .k l r s 999.c n / 快乐人生久久久h b t m x y 制作 40多啼, 呼而多泪, 如盘肠内吊

50、之症, 治法与胎寒条同。客忤者, 面色紫黑, 气郁如怒, 叫时若有恐惧, 及睡则警惕, 两手抱母大哭。此误触禁忌神祇而得, 或见异相之物, 或因恶祟所侵, 令儿目有所睹, 口不能言, 但惊啼无时, 指纹俱隐。故 玉环集 云: 忽然两手形无见, 定如搪突恶神灵。治法用苏合香丸驱邪镇心, 如不愈, 服犀角散、 抱龙、 镇心等丸主之。三十一、脐风撮口症论附脐突、 胎惊小儿初生肚腹胀硬, 脐畔四围浮肿, 口撮牙关紧闭, 唇青声哑, 手足微搐, 喉中痰鸣, 攒眉而叫, 名曰脐风。乃因脐带剪短, 或扎缚不紧, 令风寒侵入脐中, 或用铁器断脐带, 为冷所侵, 或松动脐带, 水入生疮, 客风乘虚而入, 传之于

51、心, 蕴蓄其邪, 复传脾络, 致舌强唇青, 手足微搐, 口噤不能乳, 啼声似哑, 喉中痰涎潮响, 此症多致不救。若一七之外者, 先用立圣散吹鼻中, 啼则可医, 仍用薄荷汤调一匙与服。圆 缘大医马氏小儿脉珍科h t t p :/w w w .k l r s 999.c n / 快乐人生久久久h b t m x y 制作 41如不愈, 用天麻丸或保命丹, 以消风降痰之药,入姜汁、 葱白、 灯心煎汤调服, 与解风痰, 及用一字金煎薄荷汤调抹口内, 若轻者即愈。若脐突肚紧, 微有青色, 口撮不开, 乃肝风盛而脾土受制, 不可施治。又有脐突一症, 又非脐风, 此亦因初生洗浴, 系脐不紧, 秽水侵入脐中,

52、 旬日外, 脐忽光浮如吹, 捻动微响, 间或惊悸作啼。治法用封脐膏入麝少许, 调匀干放脐中封固, 如湿烂者用黄金散掺之, 仍用五福化毒丹, 煎五苓散, 加苡米仁煎汤服之。又有胎惊症, 月内忽然手足搐掣, 目睛上视, 舌强唇青, 痰涎壅塞, 发过如故, 名曰胎惊,比之脐风则口不撮、 脐不肿为异, 亦因初生不谨, 感冒风寒所致, 治用天麻丸或保命丹, 蝎梢散亦可。三十二、变 蒸 论 治夫变者易也, 蒸者热也。小儿初生, 三十二日一变, 六十四日一蒸, 所以生长骨脉五脏六腑圆 远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十二h t t p :/w w w .k l r s 999.c n / 快乐人生久久久h b t m

53、 x y 制作 42之神智也。盖三十日, 天道小变之节, 而人身亦有三百六十五骨, 除手足中四十五碎骨, 外有三百二十数。自生下, 骨一日十段, 而三十二日计满其数, 所以三十二日而一变也。故骨之余气入龈中, 作三十二齿, 而齿有不及三十二数者,是变之不足其常也。且小儿初生, 三十二日为一变, 再变为蒸, 凡十变为五小蒸存焉, 积三百二十日小蒸毕。六十四日大蒸, 大蒸后一百二十日复大蒸, 积五百七十八日大小蒸俱毕, 而后能行动矣。其候温温微热, 耳冷尻冷, 气粗惊少,?乳泻黄, 上唇尖有小泡如珠子者, 治法用惺惺散, 略与和解, 不必重剂, 或抱龙丸亦可。如兼别症, 当依所感之症治之可也。三十

54、三、急 惊 论 治夫急惊之症, 忽然闷绝, 目直上视, 牙关紧闭, 手足抽掣, 痰涎潮塞, 面赤脉数, 气促身热,及发定, 睡起了了如故, 名曰急惊。古方书所谓阳?是也。盖由失所爱护, 或抱于当风, 或近于热地, 或多食辛辣, 或衣衾太厚, 邪热郁蒸, 积于圆 苑大医马氏小儿脉珍科h t t p :/w w w .k l r s 999.c n / 快乐人生久久久h b t m x y 制作 43心, 传于肝, 又受人物惊触, 或见异相之物, 及厉声触响所惊。其未发之时, 夜卧不稳, 困中或笑或哭, 啮齿咬乳, 鼻额有汗出, 则发惊也。且郁蒸已甚, 虽不因惊, 亦是发搐。是急惊者, 皆因热甚而

55、生风生痰, 风热相抟, 而惊所由发也。治当候其搐势渐减, 而与镇心退热之药, 如抱龙丸、 镇心丸之类。若感风热而不愈, 则用清心丸、 凉惊丸、 天麻防风丸、 至宝丹等药, 选而治之。若既愈, 亦须时服朱砂安神丸调理。又有小儿啼哭不时, 气郁不舒, 内不能升, 外不能发,辗转惊时, 亦能作搐, 昏迷不省, 与惊风相类, 治用苏合香丸, 以姜汁沸汤调灌即解, 盖气盛则搐停故也。又有天吊者, 目睛反视, 颈项强, 两手掣转向后, 大哭如怒, 脚曲腰直, 发热痰鸣, 爪甲皆青, 状若鬼祟, 名曰天吊, 盖由风痰壅结, 上贯心包, 以致经络闭而不通, 治法同急惊。又有暑风者, 因夏月感冒风热所致, 其症

56、面垢唇红, 脉沉细数, 时发惊搐, 不省人事, 治法用五苓散, 加辰砂调服, 或抱龙丸、 太乙金膏, 或停搐散, 俱可服。圆 愿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十二h t t p :/w w w .k l r s 999.c n / 快乐人生久久久h b t m x y 制作 44三十四、慢惊论治附慢脾风夫慢惊者, 目慢神昏, 手足缓搐, 口角流涎, 眼微上视, 或斜转, 及两手握拳, 身冷, 口中气冷, 或囟门陷, 此虚极症也。脉沉无力, 睡则扬睛, 此真阳衰耗, 阴邪独盛, 名曰慢惊, 古书所谓阴?是也。盖由外感风寒, 内作吐泻, 或大病之后, 或传误转之后, 则脾胃虚脱, 阴盛生寒, 寒为水化, 水

57、能生木, 木为风化, 木盛克土,胃为脾之腑, 故胃中有风, 而慢惊所由作也, 当其慢惊将作之时, 只用白术散, 加山药、 扁豆、豆蔻、 生姜煎服。若慢惊已发, 加细辛、 天麻、全蝎、 白附子, 或用醒脾散、 醒脾丸, 或青州白丸子和苏合香丸, 入姜汁拌匀, 用米饮调服, 间以胃苓汤救其里热。若痰盛喉中如锯, 药不能下, 然当用撩痰方去其痰。气实者, 可用夺命散、 白丸子, 控下其痰涎, 方进前药。然慢惊属脾虚, 宜温补, 峻剂不可轻用。夫此症多致不救, 若禀赋实者, 间有死中得生, 治之不可不慎。圆 怨大医马氏小儿脉珍科h t t p :/w w w .k l r s 999.c n / 快乐

58、人生久久久h b t m x y 制作 45又有慢脾风者, 自慢惊传变, 皆因胃虚生风, 风入脾经所致, 治同前法。三十五、惊 风 可 治 症非时吊眼, 惊入肝; 梦里咬牙, 惊入肾; 夜啼至晓, 惊入小肠; 面青下白, 惊入胆; 气喘吃水,惊入肺; 面脸红赤, 惊入心; 前后五心热, 惊入大肠; 不时干呕, 惊入脾胃; 睡中惊哭, 在三焦。发搐男视左, 女视右为顺, 则易治; 男引手挽, 左直右曲, 女引手挽, 右直左曲, 为顺。三十六、惊 风 不 治 症爪甲黑, 不治; 泻黑血者, 不治; 身多盗汗不止, 不治; 忽作鸦声, 不治; 咬人, 不治; 眼半开半合, 不治; 口干鼻黑, 不治;

59、 发搐男左女右, 反者不治。猿 园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十二h t t p :/w w w .k l r s 999.c n / 快乐人生久久久h b t m x y 制作 46三十七、?症论治附发狂、 怔忡阴?者, 因慢惊后去痰不尽, 痰入心包不解, 四肢遂冷, 吐舌摇头, 口嚼白沫, 牙关紧闭,但不甚惊哭作啼, 面色或白或青, 脉息沉微, 即慢惊之类, 治法亦同慢惊。阳?者, 因惊风三次发搐, 不与去风下痰, 则再发三次者, 或一月一季一年之中, 所谓惊风三发便为?, 即此义也。其病身热自汗, 两目上视, 嚼沫咬牙, 手足掣搦,面色红紫, 六脉浮数, 即急惊之类, 治法与急惊同。胎?者, 因

60、未产时腹中被惊, 或母食五辛热物过多, 或为七情所迫, 致伤胎气, 儿生百日内,面色红赤, 气逆痰升, 目直上视, 身如反弓, 口吐白沫, 治法亦与急惊同。六畜?者, 发时作猪羊鸡犬牛马等声, 便致僵仆, 口吐涎沫, 不省人事,咽喉为痰所梗, 其发作六畜声者, 声自如此。言畜者, 特其强名耳。治宜疏风顺气, 化痰为先。食?者, 因饮食时偶被惊搐, 停滞食不克化, 淹留日久, 气郁痰结, 则风热生, 陈氏谓气结成?,此之谓也。治宜宽中顺气, 去风痰, 当用苏抱丸猿 员大医马氏小儿脉珍科h t t p :/w w w .k l r s 999.c n / 快乐人生久久久h b t m x y 制作

61、 47治之。又有发狂者, 小儿长大时, 妄言不食而歌,甚则逾垣上屋, 弃衣而走, 或一日二日方醒, 始因冒热感风, 风热内蓄, 久则风痰郁结, 上迷心包。盖心乃神之舍, 偶为邪热攻逼, 则神失其守而昏乱, 名曰狂。治法清心疏风, 去痰退热为主, 若不速治, 至再三发, 难为治疗, 必成废人矣, 且诸?之名虽异, 而本于风痰则同, 是以所用之药, 大抵相似, 或用延生锭子、 保命丸、 比金丹, 重者虎睛丸、 清心丸, 或猪心丸、 蝎虎丸等治之, 寿星丸亦可。若诸般惊?, 昏迷不省口噤者, 先用搐鼻开关散, 以探其安危, 然后次第用药。又有怔忡一症, 发时心头惕惕而动, 恍惚若有人捕获者, 何也?

62、盖神清则心宁, 心热则惊悸, 皆由小儿禀赋怯弱, 而受吓惊恐, 则热郁于内, 心血虚耗, 而心为之惕惕也。其发作时, 皆由奔走动劳所致, 治法宜用宁心膏, 或朱砂安神丸, 又煎四物汤化下。猿 圆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十二h t t p :/w w w .k l r s 999.c n / 快乐人生久久久h b t m x y 制作 48三十八、诸 惊?症 辨!夫惊?之症, 大抵相似。医贵乎明辨, 苟或识病一差, 治疗一误, 则绝人之生命, 此岂小事,而可轻忽哉?故余于诸惊?论之后, 复明外候之不同, 欲人之易晓耳。盖身热力大搐急者, 为之急惊, 身冷力少微搐者, 为之慢惊, 仆地作声,醒时吐沫者

63、为?, 头目仰视, 状若鬼祟者, 宗为天吊, 角弓反张, 手足强直者为痉, 而治各不同也。若夫因气因食因暑而卒然僵仆者, 此又暴病之类, 而非惊风之症也, 此又当察其所因而治之, 乌可一概同论哉!三十九、咳嗽论治附?、 马脾风夫咳嗽者, 固有冷热虚实之不同, 然未有不因感冒伤肺而得。 内经 曰: 肺之令人咳, 何!原作“ 辨诸惊?症” , 据目录改。猿 猿大医马氏小儿脉珍科h t t p :/w w w .k l r s 999.c n / 快乐人生久久久h b t m x y 制作 49也?歧伯曰: 皮毛者, 肺之合, 先受邪气, 邪气得从其合, 故发热咳嗽。 难经 曰: 形寒饮冷则伤肺。肺

64、病气上而不下, 逆而不收, 冲壅咽膈, 淫淫如痒, 习习如梗, 是冷嗽也, 皆由小儿乍暖脱衣, 暴热遇风, 邪气侵入肌肤, 肺先受之, 而为咳嗽, 其外候面赤唇红, 气粗鼻塞, 发热鼻流清涕,嗽来痰鸣。若鼻塞甚, 不能吮乳, 治法先用通关膏贴囟门, 后服抱龙丸, 或泻肺散亦可。又有汗出未干, 遽尔戏水, 亦致伤风咳嗽, 其外症眼胞浮肿, 额汗痰鸣, 治法同前。又有脾虚发嗽, 当投醒脾散, 或参苓白术散, 以实脾土, 然后用前药, 以解肺经风寒可也。又有初生百日内, 嗽盛痰壅者, 皆因产下感风而得, 用抱龙丸、 惺惺散治之。又有咳嗽至极时, 频呕吐乳食, 与痰俱出, 出尽方少定, 此皆风痰壅甚故

65、也, 服化痰丸、胆星散、 礞石夺命散, 皆可取救。又有肺寒痰嗽者, 凤髓散、 半夏丸、 三拗汤, 可治小儿喘痰甚。咳嗽亦有虚实冷热之分, 实热者, 皆风痰壅盛所致, 当用泻肺散、 抱龙丸、 南星散、 化痰丸等药治之。虚冷者, 皆肺虚冒风, 气不升降所致。或病久肺虚者, 用人参定喘汤或阿胶散以补肺, 后用抱龙丸等药以祛痰, 又有脾虚不能制肾水, 肾水猿 源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十二h t t p :/w w w .k l r s 999.c n / 快乐人生久久久h b t m x y 制作 50侵肺而发喘者, 其外候身必浮肿, 治以五苓散,调参苓白术散, 以实脾土, 兼导肾水, 然后再用半夏丸,

66、 定肺喘以通水气。若嗽久肺虚, 其候面唇皆白, 嗽声不绝, 喉中痰鸣, 哽气长出, 嗽罢则吐白沫, 乳食皆减, 此乃脾胃俱虚, 或干呕作吐,治法先用阿胶散、 人参润肺散、 紫菀散以补之,后用化痰丸, 以下痰则愈。又有齁?一症, 盖由啼哭未已, 遽与儿食,或饲以酸咸, 气郁不利, 致令生痰, 或受暑湿所侵, 未经发散, 邪传心肺, 郁而为热, 热生风, 风能生痰, 痰实不化, 结成顽块, 或如豆粒, 遂成痰母, 故痰母发动而风即随之, 风痰潮紧, 气促而喘, 俗云哮病是也。若不治, 乃成痼疾, 急服化痰丸、 南星丸等药, 以去风痰, 或紫金丹亦可。又有马脾风症, 肺胀喘满, 胸高气急, 两胁搐动

67、, 陷下作坑, 两鼻窍张, 闷乱咳渴, 痰涎潮塞, 是亦风痰所致, 当急服牛黄夺命散、 无偿散等药治之。若症轻者不必重, 则宜金沸散、 三拗汤、 保肺丸, 随症选用可也。猿 缘大医马氏小儿脉珍科h t t p :/w w w .k l r s 999.c n / 快乐人生久久久h b t m x y 制作 51四十、诸 吐 论 治按吐之感不同, 有冷热痰积之异, 医者必须明辨而施治也。盖冷吐者, 乳食不消, 吐多而出少, 脉息沉微, 面白气缓而神昏, 额上汗出, 此因风寒入胃, 或过食生冷, 或伤宿食, 脾胃虚寒而吐, 治宜温胃为主, 如助胃膏、 豆蔻理中丸、 木香饼子、 补脾散、 参术养脾丸

68、, 皆可服。热吐者, 面赤唇红, 吐少而多出, 乳片消而色黄, 通体热甚而烦躁, 此因冒暑, 或食热物所致, 宜用五苓散、桂苓甘露饮等治之, 或六和汤亦可。积吐者, 眼胞浮肿, 面微黄, 足冷肚热, 日轻夜重, 脉沉缓,此宿食滞脾, 故吐黄酸水, 或用清痰, 脉实滑为食积所伤, 吐酸馊气, 或宿食并出, 小儿?乳不化是也, 宜用保和丸煎五苓散化服, 或木香饼子、 七香丸、 木香长生丸、 保安丸皆可。伤风寒嗽吐者, 盖热生风, 风生痰, 风结胸中, 肺气不顺, 咳嗽有痰不止, 治用抱龙丸、 化痰丸。如久嗽肺虚, 土不生金, 故面白唇淡。若干嗽干呕者, 可用保肺丸、 润肺散等药治之。诸吐不止,猿

69、远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十二h t t p :/w w w .k l r s 999.c n / 快乐人生久久久h b t m x y 制作 52须要樽节饮食, 或一日三次五次, 不可过饱, 徐徐用调理。四十一、诸 泻 论 治泻之为病, 其源不同, 有冷热惊积疳泻, 岂可混治而不别哉?夫冷泻多是白水, 泻密而少,腹痛而鸣, 眉皱面白额汗, 此冷泻也, 皆因感冒风寒, 多食冷物所致, 宜用木香饼子, 或助胃膏煎五苓散调服, 或豆蔻理中丸、 补脾散亦可。热泻者, 大便黄色, 心烦口渴, 小便赤少, 食乳必粗, 此为热泻, 宜煎五苓异功散、 香茹饮、 甘露饮等药治之。食积泻者, 因脾胃虚弱, 复为生冷

70、油腻果食所伤, 或因乳母食生冷油腻等物, 自乳而过, 亦能作泻, 大便黄色如坏鸡子, 腥臭异常, 身形黄瘦, 宜煎五苓散, 化下保安丸, 或保和丸, 或木香饼子、 长生饼皆可。如积滞甚者, 先用参苓白术散补脾胃, 后用七圣丸消其积。有疳积酿泻, 其候面色萎黄, 肚胀脚弱, 头大项小, 发稀且竖, 肌肉消瘦, 不思乳食, 或腹内有癥癖气块, 泻则颜色不等, 其臭异常, 其泻有时, 或一月半月猿 苑大医马氏小儿脉珍科h t t p :/w w w .k l r s 999.c n / 快乐人生久久久h b t m x y 制作 53一番, 自泻自止, 治法先理其疳而泻自止, 用芦荟丸, 或肥儿胡黄

71、连丸皆可服, 或用紫苏、 木瓜煎汤化下。内有癖者, 或用褐丸子、 阿魏丸, 外贴木鳖膏或琥珀膏, 则积消而泻止矣, 后用参苓白术散, 以补其脾胃, 治斯不慝。夫诸泻不可骤用止涩之药, 必先推其源而治之, 则原清而流亦清矣。苟以热药遽止, 反生他病。然亦有久泻而肠胃虚滑者, 亦可用肉豆蔻丸止之。夫诸泻所感不同, 而本于脾胃则一。经曰: 诸湿肿满,皆属脾土。又曰: 治湿不利小便, 非正治也。故治泻以分阴阳, 利小便为上, 医者不可不察。又有惊泻一症, 粪青如苔, 稠若胶黏, 皆因惊热。肝主木, 木盛而克脾土, 治法不可便止, 但镇心抑肝和胃消食为主, 先服五苓散, 次服暖惊饼子, 或煎五苓散, 化

72、下抱龙丸亦可。四十二、吐泻论治附干霍乱夫霍乱吐泻者, 乃挥霍扰乱之症, 先心痛则先吐, 先腹痛则先泻, 心腹俱痛, 则吐泻并作, 皆因内有所伤, 外有所感, 阴不升, 阳不降, 以致清猿 愿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十二h t t p :/w w w .k l r s 999.c n / 快乐人生久久久h b t m x y 制作 54浊相干, 蕴作而然。亦有冷热之分, 吐乳泻黄, 多欲饮水, 面赤唇红, 六脉洪数, 此为热也。吐乳泻白, 不欲饮水, 额前有汗, 六脉沉濡, 此为冷也。热者用五苓散或香薷饮调治, 冷者用生姜理中汤、 玉液散调治。六和汤通治霍乱之症有效。又有吐泻而转筋者, 手足拘挛而痛

73、, 盖因吐泻耗散其津液, 血耗不能养筋所致。 千金方 男挽其阴, 女牵其乳, 此法最善。或先用蓼一把, 去其头, 水煮汤熏洗, 或盐汤亦可。又有霍乱已死, 腹中有暖气者, 盐纳脐中, 灸七次, 亦可复生。又有干霍乱者, 忽心腹胀满绞痛, 欲吐不吐, 欲泻不泻, 死在须臾, 升降不通故也。必须吐以提其气。吐法用软鸡翎蘸清油以探喉中,即吐, 或盐汤白矾汤灌之, 皆可吐, 此治干霍乱之法也。大抵吐泻霍乱, 治疗略同, 方可通用, 故论虽分门, 而方并列于上。四十三、黄 疸 论 治夫黄疸之病, 在大人有五疸之分, 有黄汗、猿 怨大医马氏小儿脉珍科h t t p :/w w w .k l r s 999

74、.c n / 快乐人生久久久h b t m x y 制作 55黄疸、 谷疸、 酒疸、 女劳疸, 此五者之症, 所感虽异, 而其为湿热蕴发则同。故丹溪云: 不分五种, 同是湿热, 与四盒音曲相似。 婴儿宝书云: 黄疸皆因胃热。由是观之, 皆因小儿饮食过度, 积郁成热, 脾胃虚弱, 而黄色外见, 以胃主肌肉故也。又有感受湿热, 郁于腠理, 淫于皮肤,蕴积成黄, 而熏色发现于外。其现症, 皮肤、 面目、 齿、 爪皆黄, 四肢倦怠, 小便如栀汁者是也。然又有阴阳之别。盖阳黄者, 大便闭, 小便赤涩, 身热引饮是也, 当用茵陈蒿汤调下五苓散,以利其小便; 如大便不通, 则加大黄, 或渗湿汤亦可。阴黄者,

75、 便自调, 面目及身黄, 四肢冷, 不欲饮水是也, 当煎五苓散化下调中丸, 加茵陈亦可。有食积发黄者, 治用五苓散及小温中丸。又有疳泻发黄、 疳癖发黄, 此又本于疳症, 但治其疳, 而黄自退, 当参疳病条施治。四十四、肿 胀 论 治夫肿胀之症, 盖由小儿饮食失节, 或外为五淫所侵, 以致脾土受伤, 而失运化之职, 则肾水源 园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十二h t t p :/w w w .k l r s 999.c n / 快乐人生久久久h b t m x y 制作 56无制, 而泛滥妄行, 渗于脉络, 皮肤为浮肿也。其外症小便涩少, 四肢倦怠, 通身皮肤光肿如水泡, 胸膈满饱, 饮食不入, 世俗喜

76、行利药, 但求一时之快, 继而腹胀愈甚, 而真气受伤, 去死不远矣。治法必先补中行湿, 利小便, 宜煎五苓散调实脾散, 或醒脾散、 助胃膏亦可, 或用中满分消丸加五皮散、 塌气散, 亦皆可服。失此不治, 而至于脐凸气喘, 则水愈盛而脾愈虚, 虽有良医,亦难为矣。又有久患吐泻或下痢大病之后, 而通身面目浮肿, 手足无力, 饮食不为肌肤, 此乃脾虚发肿, 宜大补脾胃, 用参苓白术散、 醒脾散、助胃膏等药服之, 但胃气既回, 则肿自消矣。更有食积停滞而发肿者, 宜用保和丸及消食丸, 以消导其食。大凡此症, 惟春令难于疗理, 春属肝木旺, 而脾土受克故也。四十五、下 痢 论 治存仁先生云: 夫小儿有八

77、痢: 曰冷, 曰热, 曰冷热不调, 曰休息, 曰酿痢, 曰疳, 曰惊, 曰蛊毒痢。盖冷痢则色白, 热痢则色赤, 冷热不调则色源 员大医马氏小儿脉珍科h t t p :/w w w .k l r s 999.c n / 快乐人生久久久h b t m x y 制作 57兼赤白, 疳痢色黄白, 积下无时, 惊痢色青, 休息痢粪如鱼脑, 愈后而复作, 酿痢则停积, 面黄肚大, 饮食不为肌肤, 大便秘涩, 疼痛啼叫, 蛊毒痢下紫黑色。河间 原病式 云: 不可以赤白分冷热, 皆是湿热之症也。赤者, 湿热伤血分; 白者,湿热伤气分; 赤白相兼, 气血俱伤, 久而不愈, 脾虚气弱, 积滑下凝, 犹鱼脑矣; 脾

78、胃湿甚, 气虚浊液并流, 五色错杂, 状如豆汁矣; 脾胃受寒, 色如白脓; 热伤血深, 湿毒积瘀, 则色紫黑, 藏积欲出, 气滞而不与之出, 则下迫窘痛, 后重里急矣。推原其由, 皆因食积滞于肠胃, 又为风寒暑湿之气干之, 故为此疾。治法必推荡之, 宜用当归导气散, 大承气、 调胃承气汤故可服之, 切不可用巴、 硇热毒等药, 下之后, 随其气病血病而用药。有气虚不可下者, 如香连丸及加减平胃散, 稍久用梅连丸, 皆可服。下血者宜凉血, 用地榆汤去干姜加桃仁。有风邪下陷者, 用当归和气散治之。有冷痢者, 纯下白冻, 或白中粉红色, 或似猪肝色, 此皆属阴症, 当服木香长生饼, 或助胃膏, 或生姜

79、理中汤、 参香散治之。有时疫痢者,传染相似, 此由天气晴雨不常, 阴湿之气盛, 以致冷热相干, 肠胃糟粕不化, 遂成斯疾, 治法宜源 圆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十二h t t p :/w w w .k l r s 999.c n / 快乐人生久久久h b t m x y 制作 58用黄连、 木香、 地榆、 川芎、 白芍、 当归、 肉蔻等药调理。凡痢不可遽用涩药, 恐秽积未除, 反生他病, 必久痢而肠胃滑者, 方可水煮木香膏, 或固肠丸等药止之, 立效散亦可服之。又有大孔痛者, 暴病因热流于下, 宜清之, 久病因肠胃虚弱者, 宜温之。大抵痢疾能饮食者易治。又有胃口热甚不能饮食者, 名曰噤口, 当用田

80、螺捣烂入脐中, 以引其热, 用黄连人参, 终日呷之, 或用香连丸、 开胃丸亦可。又有食积痢者, 用保和丸、消食丸可治。惊痢者兼平惊, 疳痢者兼治疳, 酿痢者, 没石子丸治之, 蛊毒痢者去其毒, 除其热,而后温其脾, 有刮肠痢者, 鲜血频滴, 肛门宽大深黑, 腹肚痒痛, 滑肠痢者, 饮食不为肌肤, 若患下痢失于调理, 传变噤口、 刮肠、 滑肠等症, 则难治矣。又有下痢纯血者, 如尘腐色者, 如屋漏色者, 大孔如竹筒者, 唇如朱砂者, 俱死不治, 如鱼脑者, 身热脉大者, 半生半死, 医者宜细详之。四十六、脱 肛 论 治按 脉诀 云: 大肠与肺为传送, 何也?盖肺源 猿大医马氏小儿脉珍科h t t

81、 p :/w w w .k l r s 999.c n / 快乐人生久久久h b t m x y 制作 59与大肠为表里。肛者, 大肠之门, 大肠热则结, 闭而不通, 虚寒则肠头出露。有因痢久, 里急后重,努力肛门, 更为外风所袭, 则肛脱。或为湿热作泻, 肠滑不禁, 或禀赋怯弱, 脾胃虚冷, 亦致虚脱,盖大肠燥, 而土虚不能生金, 金气既虚, 则传送之道亦虚, 又为风冷所袭, 故肛门脱而不收。治宜补脾温胃, 脾土得温, 使金得受母之益, 后用参苓白术散, 或用助胃膏以服之, 外用赤石脂以贴之。既上服参苓白术散或平胃散, 间投豆蔻丸, 以止涩之。如此治疗, 宜无不收, 病自愈矣。四十七、积 块

82、 论 治夫食者人之本, 虽能养生, 亦能害生, 何也?盖小儿知食而不知饱, 过餐生冷坚硬之物, 脾胃不能运化, 于是停滞中脘, 又为风寒暑湿之气所侵, 则成积矣。其外症头痛、 面黄、 身热、 眼胞浮肿、 肚腹膨胀、 足冷肚热, 饮食不纳, 或呕吐口臆酸气, 大便馊臭, 此伤食积病也。治用保和丸、消食丸、 谷神丸等药消之。如不消化而气实者,以木香槟榔丸下之。若积久而成块, 或左或右,源 源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十二h t t p :/w w w .k l r s 999.c n / 快乐人生久久久h b t m x y 制作 60在中脘为痰饮, 在左为血块, 在右为食积。此论也, 盖小儿多是痰食,

83、 不可专用下药, 当消导使融化, 如木香化滞丸、 七圣丸、 万金丸等药磨化,或大温中丸亦可。如气实可下者, 用木香化滞丸、 紫霜丸、 三棱等以下之。下后须大补, 或参苓白术散、 助胃膏以补之。若无癖而腹膨者, 用褐丸子治之。又有停食感冒, 宜用参苏饮治之,或用防风、 羌活、 紫苏、 升麻、 葛根煎汤, 化下保和丸以服之。有时时泄清水如生菜汁, 是受惊而后有积, 烦闷啾唧, 常似生嗔, 名曰惊积。先解惊, 后理积, 用五苓散化下保和丸, 或用神曲、麦芽、 白术、 枳壳、 木通、 山楂煎汤, 化下抱龙丸,外用木鳖膏、 琥珀膏贴之。大抵此症不可过于攻击, 贵于以渐消除, 勿损脾胃, 勿伤元气, 斯为

84、善治。苟或攻取太急, 致伤脾胃, 反生潮热, 脾虚则生风, 至不救者有也。四十八、疳证论治附走马、 丁奚、 哺露、 无辜等症大抵疳之为病, 皆因过餐饮食, 停滞肠胃, 脾气源 缘大医马氏小儿脉珍科h t t p :/w w w .k l r s 999.c n / 快乐人生久久久h b t m x y 制作 61虚弱, 不能运化积癥, 津液内竭, 而疳症所由作也。其外症头皮光耀, 毛发焦稀, 囟缩鼻干, 口淡唇白, 两眼昏眵,?鼻?眉, 脊耸体黄, 闭颊咬牙, 焦渴自汗, 尿白泻酸, 肚胀腹鸣, 痞结潮热,或多生疮, 酷嗜瓜果、 咸酸、 灰炭、 泥土, 此其症也, 治用五疳丸、 肥儿丸治之。然

85、疳症初只是脏腑有积, 失而不治, 传经不愈, 遂成疳疾。心疳者, 发热面赤, 自汗弄舌, 惊悸烦躁, 作渴引饮。此病皆因心虚血弱, 神不守舍所致, 治当宁心退热, 滋荣养卫, 如朱砂安神丸, 煎四物汤化下, 仍与治疳药饵相间服之。肺疳者, 潮热咳嗽, 痰喘唾咯脓血, 鼻干毛耸, 此因伤风伤寒, 汗后劳力,复过食咸冷辛酸之物, 伤损肺气所致也, 治当退热止嗽、 补肺化痰之药, 用阿胶散与治疳药相间服之。脾疳者, 因脾气虚弱, 以致面肿、 目黄、 腹大、 泄泻、 癖痞、 肚痛, 焦热多睡, 此脾疳也, 治法磨积退黄和脾胃, 进饮食, 用芦荟丸、 参苓白术散服之。肝疳者, 多因胎患而得,?目揉眉,

86、扎眼胁痛, 便青体冷, 筋寒唇紫, 目有眵泪, 睛青遗白, 此肝疳症也, 治法凉肝活血, 顺气补脾, 用六味地黄丸, 与治疳药相间服之。肾疳者, 耳轮焦黄, 翕翕发热, 疳气冲上焦, 邪热熏于阳明之经,源 远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十二h t t p :/w w w .k l r s 999.c n / 快乐人生久久久h b t m x y 制作 62则齿腐龈烂, 臭秽异常, 甚则齿落, 俗谓之走马疳, 此病多因痘疹之后, 或多食甜腻之物而得也, 治法宜用调元散或地黄丸, 与治疳药相间服之。五疳之症, 皆由脾脏积久传变所致, 故治疳专主脏腑, 大凡小儿一有积滞, 先用保和丸或保安丸消化, 庶不使成

87、疳症。若积久而成疳, 亦须察冷热二症以施治。热疳者, 多渴引饮, 好卧冷地, 烦躁啼叫, 饮食不进, 渐成羸瘦, 治宜胡黄连丸。冷疳者, 目肿腹胀, 痢色无常, 或沫青白, 渐渐瘦弱, 治用芦荟丸, 或木香丸、 五疳丸、 仙方布袋丸、 肥儿丸。有虫服胡黄连丸、 大史君子丸。气实者, 下虫丸、 万灵丸皆可服。有丁奚者, 面白色惨, 潮热往来, 腹大而多青筋, 手足如筒, 颅囟开解, 项小而身黄瘦。有哺露者, 其候与丁奚相去不远, 但哺露则食多而吐逆, 脏气虚冷, 而泄泻无度, 粪中有虫为异耳,治宜先用参苓白术散以养脾胃之气, 后服五疳丸、 十全散或肥儿丸, 杀虫消疳, 再服芦荟丸以调之, 俟其胃

88、气稍和, 渐加饮食, 再用木香槟榔丸, 下二三次, 仍用参苓白术散、 止补丸, 然服药后一切坚硬生冷甘甜毒物并宜忌之。又有走马疳者, 多因宿滞留于肠胃而不去,源 苑大医马氏小儿脉珍科h t t p :/w w w .k l r s 999.c n / 快乐人生久久久h b t m x y 制作 63积湿成热, 虚热之气上蒸, 或痘疹后多食甜酸咸腻之物, 积滞日久, 蕴热上薰于口, 以致齿焦黑烂, 间出青血, 血结成脓, 脓血成虫, 侵蚀口齿,甚至腮穿颊破, 乳食不便, 面色光浮, 气喘热作,治法内服芦荟丸、 五疳丸, 外用温盐水或韭汁漱洗, 或软鸡翎蘸盐水拂洗, 略拭干, 仍以兰香散,并诸敷药

89、搽之, 若经久不愈者, 传于唇之上下,乃成崩砂之症, 以致穴发满腮, 齿落骨露, 饮食减少, 气促痰鸣, 症则危矣。又无辜疳者, 其候面黄发直, 时时壮热, 头大项小, 手足细弱, 饮食不生肌肉, 皆因小儿衣服露之经宿, 无辜鸟在上飞过, 坠尿于上, 便与小儿穿, 以致斯疾。其初舌下有虫, 若不速去,当损其命。又脑后有核, 初生软而不觉痛, 其中有虫如粉米, 得热气则渐大, 随气流散, 子母相生, 侵于脏腑, 肌肉生疮, 大便泻脓血, 致使渐渐黄瘦, 而成无辜之症也。大抵与丁奚相似, 故治法亦同。脑疳者, 头皮光急, 毛发作穗, 头上生疮, 流出黄水, 不结痂盖, 内服芦荟丸, 外用青金散等药

90、敷之, 或用鲫鱼胆滴入鼻中, 连三五日,甚效。骨疳者, 喜卧冷地, 当补肾地黄丸主之。又有因疳而渴者, 因胃无津液故也, 当生胃之津源 愿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十二h t t p :/w w w .k l r s 999.c n / 快乐人生久久久h b t m x y 制作 64液为主, 用参苓白术散主之。疳而白浊者, 因胃中浊气下流, 当消食补虚, 用保和丸主之。食土疳者, 胃热故也, 治用熟石膏、 黄芩、 陈皮、 茯苓、白术、 甘草煎服之。黄疳者, 因积热所致, 用保和丸主之。疳泻者, 用香砂保安丸、 史君子丸主之。疳痢者, 用没石子丸主之。疳胀者, 褐丸子、 芦荟丸主之。积疳者, 用阿魏

91、丸、 肥儿丸主之。在外疳痨, 鼻不赤烂, 准头有疮, 不结痂盖,绕耳生疮, 此疳蚀疮外, 当用月蚀散敷之, 须察冷热而施之, 疳症无不愈。又有疳痨一症, 因疳经久不治所致, 气血消耗, 与大人痨瘵同治, 宜四君子汤、 四物汤、 补肾地黄丸、 金蟾丸、 蒸鸡丸等, 与治疳药相间服之。又有小儿不能樽节饮食而成疳症, 前条主治之方已录出, 亦特举其大略而已, 亦必须与治疳药相间服之可也。经曰: 药不执方, 合宜而用之。同志者幸无疑于此焉。源 怨大医马氏小儿脉珍科h t t p :/w w w .k l r s 999.c n / 快乐人生久久久h b t m x y 制作 65大医马氏小儿脉珍科卷下

92、一、诸 热 论 治小儿身热不一, 有伤寒热、 伤风热、 变蒸热、积热、 惊热、 痘疹热、 潮热、 骨蒸虚热, 名虽同而实则有异, 可不明辨而施治乎?伤寒热者, 十指稍冷, 翕翕发热, 无汗, 面惨凌振, 右腮有紫丝纹, 治法载伤寒条。伤风热者, 鼻流清涕, 咳嗽吐痰头疼, 治法载咳嗽条。变蒸热, 温温微热,气粗惊少,?乳泻黄, 上唇尖, 有小泡如水珠, 治法载变蒸条。食积热者, 眼胞浮肿, 面黄足冷,发热从头至肚更热, 恶食或呕或泻, 治见积块条。惊热者, 遍身发热自汗, 心悸不宁, 脉数烦躁, 治见惊症条。痘疹热者, 面赤足冷, 身壮热,呵欠, 烦闷咳嗽, 时或作惊, 恶心耳冷, 鼻尖冷,尻

93、冷, 耳后有紫丝纹, 治见痘疹条。潮热者, 或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十二h t t p :/w w w .k l r s 999.c n / 快乐人生久久久h b t m x y 制作 66午后发热, 或日晡发热, 来时如潮水之应不差是也, 治法有汗用地骨皮散, 无汗用小柴胡汤, 或生犀角散皆可服之。骨蒸热者, 身体虚羸, 至晚则发, 有热又寒, 醒后渴汗方止, 此病皆因吐泻下痢疳积久病之后, 津液消烁所致, 与大人劳病同治, 宜服六味地黄丸, 并人参柴胡饮、 参苓白术散等药, 或补中益气汤治之, 不止用地骨皮散、 犀角散治之。虚热者, 因大病后, 或解表攻里, 既退而复热, 若施凉剂, 热反愈

94、甚, 此乃表里俱虚之症也, 宜用温补之剂, 如白术散去木香加扁豆, 及参苓白术散皆可服。凡诸热所用之药,当推其致病之原, 而用药施治, 切不可泥方而误于人也。小儿发热有五: 早晚两度者, 谓之惊热, 世俗谓之潮热; 形瘦多渴, 吃食不长肌肉者,为之疳热; 烦叫不时面青者, 谓之风热; 睡觉颠倒, 啼叫无时, 身热口渴者, 谓之积热; 日中不热, 夜热天明复凉者, 谓之伤寒发热。二、诸 汗 论 治夫汗者, 心之液, 小儿汗症不一, 当详其本缘 员大医马氏小儿脉珍科h t t p :/w w w .k l r s 999.c n / 快乐人生久久久h b t m x y 制作 67原而治之。如脾虚

95、自汗, 多出额上, 速救胃气,观音全蝎散、 参苓白术散服之。肺虚自汗, 其候面色?白, 肺脉无力, 咳嗽连声不已, 以致肺中虚气上壅, 致令汗出, 宜用阿胶散治之。慢惊自汗, 遍身俱冷如冰, 此症已危, 当参慢惊条施治。有感冒风邪, 发热汗出者, 宜服苏橘散。有时时冷汗微出, 发根如贯珠, 而额上濈濈然, 此惊汗症, 宜用抱龙丸。有睡中汗出者, 名曰盗汗, 此心气不足所致, 当用当归六黄汤。诸虚不足, 或大病后自汗者, 当投牡蛎散治之。三、诸 血 论 治夫人之所赖以生者, 血与气也。心主血, 肺主气, 气煦血濡, 荣养百骸, 而灌溉诸经者也。苟调护失宜, 外感诸邪, 使热郁蒸于内, 血得热则妄

96、行, 由是拂而上逆, 或流而复返, 以致吐血、衄血、 泻血、 溺血之症。施治之法, 在于凉血、 消热、 顺气而已, 不可过投寒凉药, 使血寒不得归原而凝滞。故吐血、 衄血不止, 先捣藕汁饮止之, 后用鸡苏丸或犀角地黄汤等药。肠风下血缘 圆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十二h t t p :/w w w .k l r s 999.c n / 快乐人生久久久h b t m x y 制作 68者, 当归和气散、 槐花散治之。溺血者, 八正散、小蓟汤加减服之, 或用升麻、 甘草煎汤, 调益元散服之, 或导赤散亦可服之。四、伤寒论治附夹惊、 夹食夫伤寒治法, 仲景论之详矣, 愚不敢赘, 今姑言其略, 以为施治之大

97、法。盖春温、 夏炎、 秋冷、 冬寒, 乃四时正气, 惟冬令严寒, 易于触冒。故自霜降后、 春分前, 感寒而即发者, 为正伤寒是也, 其不即发, 寒毒藏于肌肤, 至春变为温病,至夏变为暑病, 或将发而复感暴寒之气, 此不即发之温暑, 与冬月所受之伤寒邪, 而春夏自感暴寒之气, 此即所谓四时之伤寒也。又有春应暖而反寒, 夏应热而反冷, 秋应凉而反热, 冬应寒而反温, 非其时而有其气, 人感冒之, 大小所患疾病相似, 此即所谓瘟疫也。又有小儿在襁褓中, 或长成而禀赋虚怯, 苟失调护, 又被寒邪所侵, 而伤寒之症所由作也。其候喷嚏凌振, 五指稍冷, 关纹不见, 面目俱红惨而不舒, 气粗体热,无汗恶寒,

98、 是伤寒也。若一二日间, 宜用人参羌缘 猿大医马氏小儿脉珍科h t t p :/w w w .k l r s 999.c n / 快乐人生久久久h b t m x y 制作 69活散、 芎苏饮、 清解散、 人参败毒散, 发散寒邪。若头痛、 恶寒已除, 不恶寒而恶热, 邪在半表半里, 宜用小柴胡汤、 人参前胡汤以和解之。若表症已解而大便难, 方可拟下, 宜用小承气汤。若邪结胸中, 胸膈高起, 不按自痛者, 名大结胸, 按之方痛者, 名小结胸。然小儿多有结胸之症, 宜投小陷胸汤, 入蜜同煎。其外候两眉尖红, 唇紫鼻青, 咳嗽痰结, 气促身热汗出, 目露白睛, 颈项如柔蛭之状, 不可俯仰, 是其症也

99、。若自痢不渴, 寒多而呕吐腹中痛者, 用理中汤。若阴症身重, 语言无声, 气少难以布息, 目不瞭瞭, 口鼻气冷, 水浆不入, 二便不禁, 面上恶寒如刀刮, 先用葱熨法, 内服四逆汤。若汗下后, 表症已解, 邪热在里, 心胸烦渴, 欲饮水者, 宜加味白虎汤、 竹叶石膏汤。若病后虚烦不得卧者, 参胡温胆汤主之。若伤寒发呕, 可用藿香正气散。若时行瘟疫, 十神汤、 柴胡升麻汤、 抱龙丸等药治之。若夹惊伤寒, 或先受惊而后感寒, 或先感寒而后受惊, 其外候身微有热, 心燥而渴, 睡中多惊, 手足动掣, 面红咳嗽, 咬牙呵欠, 山根准头,皆淡青色, 两眉下有紫红色见, 宜投天竺薄荷散、 羌活散, 化下抱

100、龙丸。缘 源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十二h t t p :/w w w .k l r s 999.c n / 快乐人生久久久h b t m x y 制作 70夹食伤寒, 皆因饮食过度, 又感风寒所致,其外候鼻流清涕, 头痛发热, 昼轻夜重, 时复吐逆, 噫气酸馊, 面黄红白, 变之不同, 眼胞微肿,乍凉乍热, 心烦发渴, 腹痛胀满, 皆其症也, 宜用参苏饮、 人参养胃汤治之。且伤寒传变不常, 医者贵以细察之, 而酌量用药, 以汗吐下三法, 不可一乖其宜。小儿血气未充, 而用药故与大人不同, 药剂之多寡加减, 在临时对症处置, 务中其当而已矣。五、疟 疾 论 治夫疟有不同, 先寒后热曰寒疟, 先热后

101、寒曰温疟, 但热不寒者名曰瘅疟, 身重寒热, 骨节痛,腹胀满, 自汗善呕, 名曰湿疟, 但寒不热曰牝疟,一岁之中, 长幼皆疟曰疫疟。小儿皆因饮食伤脾, 郁而成痰, 停滞中脘, 荣气与卫气相摶而成,或因暑邪舍荣卫之间, 腠理不密, 复感风寒, 闭而不出, 舍于肠胃之外, 与荣卫相并而发, 邪正并居, 故病日发。并于阳, 则阳盛阴虚而发热;并于阴, 则阴盛阳虚而发寒。卫气昼行于阳, 夜缘 缘大医马氏小儿脉珍科h t t p :/w w w .k l r s 999.c n / 快乐人生久久久h b t m x y 制作 71行于阴, 得阳而外出, 得阴而内薄。内薄五脏,邪气与卫气相摶, 不能与卫气

102、俱出, 则间日而作。三日一发者, 受病一年; 间日一发者, 受病半年; 一日一发者, 受病一月; 二日连发间一日者, 气血俱受病, 在气则发早, 在血则发迟。发在夏至后、 处暑前, 伤之尚浅也; 发在处暑后、 冬至前, 伤之已重也。治法: 因于食者, 宜用清脾饮、 七宝饮, 或加神曲、 麦芽、 枳实、 黄连之类治之; 因于痰者, 宜用二陈汤合小柴胡汤, 或南斗散; 因于暑者, 当发汗, 如参苏饮、 十神汤之类,驱疟汤、 草果饮皆可服。凡治疟, 无汗要有汗,宜散邪带补为主, 有汗要无汗, 宜扶正气带散为主。邪初发, 宜用小柴胡汤加姜、 桂、 枣子服之,以和解表里之邪, 则自愈。如三发之后, 便宜

103、截之, 如常山饮、 七宝饮、 鬼哭饮、 截疟丹等药治之。久疟成痨者, 宜用四兽饮、 露星饮, 或用八物汤加柴胡、 黄芩、 黄芪、 陈皮滋补血气, 则病自愈。又有疟母结于左胁之下, 宜用鳖甲饮子, 以消导之。予每见人治疟, 多用草药或诸毒药以截之, 以致耗损元气, 变症百出, 甚可哀哉!凡为医者, 慎宜戒之。缘 远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十二h t t p :/w w w .k l r s 999.c n / 快乐人生久久久h b t m x y 制作 72六、淋秘论治附遗尿按小便滴沥涩痛难出者为淋, 急满不痛者为秘。淋有五种, 曰膏, 曰冷, 曰热, 曰血, 曰石。膏淋者, 小便有肥脂似膏而浮于上

104、者, 此肾虚而肥液下行。冷淋者, 先战栗而后小便, 此亦肾虚火动, 热极似冷所致。热淋者, 下焦有热, 热流于膀胱, 其溺赤涩。血淋者, 热甚所致, 血主于心, 心与小肠为表里, 热甚则血从小肠出矣。石淋者, 何也?肾主水, 水结则化为石, 肾为热所乘, 则煎水化为石淋矣。茎中不得流利, 茎中痛引小腹而砂石小便出, 甚至痛塞, 令人昏闷, 遍身有汗而后醒是也。盖五淋虽为肾虚所致, 然亦皆湿热下流膀胱, 水道涩而不利, 以致脐腹急痛而难出也。 经 曰: 阴虚发热。此之谓也。治用五淋散、 龙脑鸡苏丸, 或五苓散、 八正散主之。血淋者, 用小蓟汤治之, 愈后宜服六味地黄丸、 固本丸等药。又有癃闭、

105、遗溺两症, 与淋不同。经云: 膀胱不利为癃, 不约为遗溺。盖癃者, 由热入膀缘 苑大医马氏小儿脉珍科h t t p :/w w w .k l r s 999.c n / 快乐人生久久久h b t m x y 制作 73胱, 壅滞不行, 非涩非痛, 但闭而不通, 腹肚紧满, 宜用五苓散加木通、 车前子, 八正散亦可服之。又有渴而闭者, 此热在上焦气分, 宜清肺饮、 清心莲子饮、 导赤散; 不渴而闭者, 此热在下焦血分, 宜滋肾丸服之。遗溺, 古方皆云下元虚冷, 而用温热之药。惟丹溪云: 膀胱火邪妄动,水不得宁, 故不能禁而频数也。治宜补膀胱阴血, 泻火邪为主, 而佐以收涩之品, 如四物汤加黄柏、

106、 知母、 牡蛎、 山茱萸、 五味之类。然火动亦由肾虚所致, 以愚论之, 如三因韭子丸亦可常服也。补肾地黄固本丸以壮元气。然小儿皆郁热在膀胱者多, 而非肾虚也。七、疝颓论治附吊肾按经有七疝, 曰寒, 曰水, 曰筋, 曰血, 曰气,曰狐, 曰兀。盖寒疝者, 囊冷结硬如石, 阴茎不举, 或控睾丸而痛。水疝者, 肾囊肿痛, 阴汗时出, 阴囊肿如水晶, 或搔出黄水, 或小腹按之作水声。筋疝者, 阴茎肿胀, 或痒或痛, 或挺纵不收, 或出白物如精。血疝者, 其状如黄瓜, 在小缘 愿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十二h t t p :/w w w .k l r s 999.c n / 快乐人生久久久h b t m x

107、 y 制作 74腹两傍, 横骨两端约中。气疝者, 其状上连肾区, 下及阴囊, 或因号哭忿怒气郁而致, 小儿有此, 名曰偏气。狐疝者, 其状如丸, 卧则入小腹,行立则出小腹, 入囊中, 如狐之昼伏夜出, 故名之。兀疝者, 阴囊睡缒如斗, 不痒不痛是也。小儿疝气, 皆因性重号哭气郁所致, 或因感湿热在经, 郁而至久, 又被寒气外束, 不得疏散, 所以作痛, 或无形无声, 或有形如瓜, 有声如蛙, 治用五苓散, 沸汤调服, 与之和解。如痛甚, 宜用山栀炒黑, 川乌为末, 酒服, 或用茱萸内消丸、 茴香楝实丸、 消疝方皆可服之, 外用五叶汤洗之, 或葫芦丸亦可。颓者阴囊肿而不痛者是也, 故经有四种,

108、曰肠颓, 曰气颓, 曰水颓, 曰卵颓。小儿多有此症, 若不速治, 必成痼疾。如腰曲腹痛, 冷汗自出, 而阴囊二子吊缩,入腹痛, 痛止方出, 名为吊肾, 可用匀气散、 金铃丸。有阴茎全缩不见, 阴囊光肿如吹, 用金铃丸、 匀气散、 海蛤散治之, 外用牡蛎散敷调之。又有外肾肤囊赤肿, 及女儿阴户肿胀, 乃心肝积热所致, 宜用导赤散治之, 或用苡仁煎汤, 调五苓散, 外用黑散子敷之。又有阴囊裂破, 睾丸外露者, 用紫苏叶为末敷之, 外用薄荷叶包之。有缘 怨大医马氏小儿脉珍科h t t p :/w w w .k l r s 999.c n / 快乐人生久久久h b t m x y 制作 75睾丸两边通

109、过, 此肝经伏火所致, 用镇肝丸治之。大抵小儿阴囊湿肿, 因坐阴湿之地, 重感风湿之气而得, 宜用椒葱矾煎汤, 在无风处洗之,以散风湿, 内用煎药选而服之, 其效可见矣。八、丹毒论治附惊丹经曰: 赤紫丹瘤, 皆心火内蕴而发, 赤如丹砂, 故名丹毒。盖心主血而火性热, 血热相摶,而风邪乘之, 阴滞于阳, 即发丹毒。或游走遍身者, 名赤游丹, 若其毒入腹则危矣。故丹毒虽有多种, 其致病之原则一也。治法用荆芥散、 败毒散, 及生料四物汤、 导赤散、 五福化毒丹之类治之, 外用赤小豆为末, 磨铁水调涂, 或蜜调涂, 或用寒水石、 朴硝为末, 生姜薄荷汁调敷, 即自愈。有惊丹一症, 小儿初生百日之内,

110、忽两眼胞红晕微起, 面带青黯色, 至夜烦啼, 或脸如胭脂,此因伏热在内。亦有面不红者, 始因在胎之时,母受大惊, 惊邪伤胎, 递相传袭, 至产后而又受其热, 热气内蕴, 形发于外。其初发时, 散生满面, 状如水痘, 根微红而不大, 出没休息不定, 次远 园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十二h t t p :/w w w .k l r s 999.c n / 快乐人生久久久h b t m x y 制作 76到颈, 赤如朱砂, 为惊丹, 治法与前相类。九、喉舌论治附鹅口、 重舌按 内经 云: 一阴一阳结, 谓之喉痹。王太仆云: 一阴者, 手少阴君火, 心之主脉也; 一阳者, 手少阳相火, 三焦之脉气也。二脉

111、并络于喉, 气热则内结, 内结甚则肿胀, 肿胀甚则喉痹,喉痹甚则不通而死矣。夫推原十二经, 惟足太阳别下项, 其余皆凑于喉咙, 然 内经 何独言一阴一阳结为喉痹?盖君相二火独胜, 则热结正络, 故痛且速也。予谓一言可了也, 火是也。故十二经中言咽干、 咽痛、 咽肿、 颌肿、 舌本强, 皆君火为之也, 惟喉痹急速, 相火所为也。夫君火者, 犹人火也; 相火者, 犹龙火也。人火焚木, 其势缓; 龙火焚木, 其势速。 内经 之言喉痹, 则咽与舌, 其两间耳, 然其病同于火, 故不分也。后之医者, 各详其状, 强立八名, 曰单乳蛾、 双乳蛾、 单喉闭、 双喉闭、 重舌胀、 木舌胀、 缠喉风、 走马喉闭

112、。热气上攻, 传于喉之两傍, 而外肿作,以其形似蛾, 是为乳蛾, 一为单、 二为双也。其远 员大医马氏小儿脉珍科h t t p :/w w w .k l r s 999.c n / 快乐人生久久久h b t m x y 制作 77比乳蛾差小者, 名喉闭。热结于舌下, 复生一小舌, 名曰子舌。胀热结于舌中, 舌为之肿, 名曰木舌胀。木者, 强而不柔和也。热结于咽喉, 肿绕于外, 且麻且痒, 肿而不大者, 名缠喉风。喉痹暴发暴死者, 名走马喉痹。此八种之名虽详,若不归之火, 则相去远矣。其微者, 可以咸而止之, 而小者, 以辛散之。今之医者, 皆有其药也,如薄荷、 乌头、 姜蚕、 白矾、 朴硝、

113、铜绿之类是也。至于走马喉痹, 何得于此?其死生反掌间耳。其最不误人也, 无如砭针出血, 血出则病已。经云: “ 火郁则发之。 ” 发谓发汗, 然咽喉中岂能出汗?故出血者, 乃发汗之一端也。内服牛蒡子汤、 甘桔汤、 五福化毒丹、 败毒散、 龙脑鸡苏丸等药, 外吹绛雪吹喉散、 硼砂散等药, 或用乌鱼散治重舌、 川硝散治木舌亦可。小儿鹅口, 月内白屑满口, 则上颚载碍, 状如鹅口, 开而不合, 语声不出, 饮食多难。令乳母先以手指缠乱发, 缴去舌上垢, 后用保命丹调涂。大抵小儿脾胃脆弱, 不可大用寒凉药攻前方可也。远 圆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十二h t t p :/w w w .k l r s 999

114、.c n / 快乐人生久久久h b t m x y 制作 78十、眼目论治附通睛夫人之两眼, 犹天之有两曜, 视万物, 察毫毛, 何所不至。日月有一时之晦者, 风云雷雨之所致也; 眼之失明者, 四季七情之所伤也。大抵眼为五脏之精华, 一身之至要, 故五脏分五轮,八卦分八廓。五轮者, 肝属木, 曰风轮, 在眼为乌睛; 心属火, 曰血轮, 在眼为二眦; 脾属土, 曰肉轮, 在眼为上下胞; 肺属金, 曰气轮, 在眼为白睛; 肾属水, 曰水轮, 在眼为瞳子。至若八廓, 无位而有名。胆之府为天廓, 膀胱之府为地廓, 命门之府为水廓, 小肠之府为火廓, 肾之府为风廓, 脾胃之府为雷廓, 大肠之府为山廓,

115、三焦之府为泽廓。此虽眼目之根本, 而又藉血为包络。小儿纯阳, 心肝蕴积风热, 上攻于目, 则暴出肿胀, 或生障翳, 用小菊花膏、 洗肝散、 牛蒡汤、 三黄丸、 导赤散等药, 凉其膈。其生障翳者, 退云丸、 还睛丸、 地黄丸等药治之, 用黄连膏点洗于外。又有痘疹余毒入目生翳等症, 治法已见痘疹条, 可相参用。有疳眼流脓生翳者, 宜服龙胆远 猿大医马氏小儿脉珍科h t t p :/w w w .k l r s 999.c n / 快乐人生久久久h b t m x y 制作 79饮子、 生熟地黄丸治之。有失误筑打触者头面额角并打扑, 令儿肝受惊风, 使两目睛斗, 名曰通睛, 宜服牛黄镇肝丸等药。大抵

116、眼目之疾, 切不可用针刀点割, 亦不宜过用凉药, 恐血凝而不流, 反为痼疾故也。十一、五 软 论 治附解颅、 囟肿、 囟陷、 后枕陷、 鹤膝按戴氏论五软之症, 名曰胎怯, 盖由父精不足, 母血素衰而得, 诚哉是言。以愚推之, 有因母血海久冷, 用药强补而孕者, 受胎而母多疾者, 或有父好色贪酒, 气体虚弱, 或身事已迈而后得子, 有十月不足而生者, 或服堕胎之药不去竟成孕者, 徒尔耗伤真气。苟或有生, 譬诸阴地浅土之草, 虽有发生, 而畅茂者少, 又如培植树木, 动摇其根而成者, 鲜矣。由是论之, 婴儿怯弱不耐寒暑, 纵使成人, 亦多有疾。爰是降生之后, 精髓不充, 筋骨柔弱, 肌肉消瘦, 神

117、色昏慢,方为六淫所致, 头足耳软, 是名五软。治法用补远 源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十二h t t p :/w w w .k l r s 999.c n / 快乐人生久久久h b t m x y 制作 80元散、 补肾地黄丸、 十全大补丸、 滋阴大补丸、 鹿茸丸、 人参固本丸、 虎潜丸等药与之, 渐次调养,日久可安。若投药不效, 终为废人, 有惊疳大病之后, 忽为项软倾倒, 此名天柱倒, 与五软相类。先用五茄散或生筋散贴项内, 服前药。有解颅一症, 其囟缝不合, 此肾气不足。肾主骨, 而脑为髓海, 肾虚则脑髓不满, 故不合也。其肾虚者, 亦由父精母血不足所致。凡得此疾,不及千日之内, 间有数岁者,

118、 偶因他疾攻激, 遂成废人。若气色清明, 能饮食者, 先用柏仁散或桂心散涂囟内, 多服调元散、 补肾地黄丸等药,旬日内颇见效者, 次第调理, 或有可治, 不然亦难疗矣。有囟肿者, 皆由肾气虚热或风热上攻所致,宜用封囟散贴囟内, 内服六味地黄丸或五福化毒丹等药。有囟陷者, 此脾胃风寒所致, 宜先贴桂心散, 内服异功散、 助胃膏、 参苓白术散、 醒脾散等药治之。有后枕骨陷, 其虚尤甚, 治法与囟陷同, 此症无一活也。有鹤膝一症, 亦由久病后血气虚弱, 内消骨远 缘大医马氏小儿脉珍科h t t p :/w w w .k l r s 999.c n / 快乐人生久久久h b t m x y 制作 81

119、露, 如鹤膝之状。治法用五软内药选而用之。又有久感风湿, 流注关节, 以至臂腕膝胫肿大作痛, 宜先发汗, 使腠理开通, 风湿可去。先以五苓散煎汤, 下青州白丸子, 或用小续命汤、羌活防风汤, 诸药皆可, 亦须以八物汤、 十全大补汤相间服之可也。十二、龟胸论治附龟背按此症皆因风痰停饮, 聚积心胸, 再感风热。肺为诸脏华盖, 居于膈上, 水气泛滥, 则肺为之浮, 日久凝而为疾, 停滞心胸, 兼以风热内发。其外症唇红面赤, 咳嗽喘促, 以致胸膈骨如覆掌, 名曰龟胸。法用辰砂化痰丸、 半夏丸、 葶苈丸疏痰, 次用泻肺散、 人参定喘汤、 润肺散、 阿胶散以敛血气。若投前药, 愈而复作传变, 目睛直视,

120、痰涎上涌, 兼以发搐, 则危矣。有龟背者, 初生小儿未满半岁, 强令坐早,客风着背脊, 传入于髓, 故成此疾。钱仲阳有龟尿点背之言, 然终成痼疾者多矣。远 远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十二h t t p :/w w w .k l r s 999.c n / 快乐人生久久久h b t m x y 制作 82十三、瘰 疬 论 治夫瘰疬之疾, 多生颈项, 结聚成核, 初如豆粒, 后如桃李核, 累累相连, 大小无定。小儿有此, 皆因性怒气逆, 风热邪气内摶于肝。肝主筋, 蓄结而成肿, 亦有气郁痰聚而生者。其始发之时, 宜用五香连翘饮, 或抱龙丸亦可, 外贴犀角膏, 及塌肿散淋洗, 或服内消丸。若瘰疬有脓, 面黄身热, 可使针入核中挑之, 脓出不快, 以追毒散贴之。此论倘有误, 宜参考 外科正宗 以补之。远 苑大医马氏小儿脉珍科h t t p :/w w w .k l r s 999.c n / 快乐人生久久久h b t m x y 制作 8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