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融合百年路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44639752 上传时间:2018-06-14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15.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西融合百年路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中西融合百年路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中西融合百年路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西融合百年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西融合百年路(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第 1 页 共 3 页 中国文化报/2006 年/10 月/10 日/第 007 版 读图 中西融合百年路中西融合百年路 黄铁山 一 现 况 中国水彩画已经走过了 100 年的发展历程,作为一个发展中的画种,近 20 年得到了突飞猛 进的发展,而且正在以强劲的势头继续前进。今年 10 月将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的“中国百年 水彩画展”是一次具有历史性、学术性和前瞻性的大展,将成为中国水彩画发展史上一个划时代 的里程碑。中国水彩画已经彻底地摆脱了其被列为小画种归入“其他”类的附属地位,堂而皇之 地跨入了大画种的行列。 过去,5 年一届的全国综合性美术作品展览,水彩画历来是没有其独立地位的。从 1

2、984 年全 国第六届美展起,已单独设立水彩画展区;到 2004 年,已连续办了 4 届,每届入选展出作品达 300 至 500 件;第九届全国美展,水彩画破例地与油画、中国画各获 3 个金奖;这是前所未有的 成绩。展事的频繁促进了创作的发展,从 1986 年全国首届水彩、粉画展在杭州举办以来,已连 续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先后办了 7 届,每次均展出 300 至 400 余件作品,而这些展览收到各 省市作者上送候选的作品则每次都有 2000 至 3000 件以上,这还不包括在各省市落选未上送的作 品。如此众多的作品和如此庞大的水彩画作者队伍,在世界上也应该说是独一无二的。至于个人 水彩画展或

3、联展以及地区性的群体联展,更是多得无法统计了。全国各个省市(除西藏、青海外) 都成立了水彩画学会和研究会,每个省市美术家协会大部分都成立了水彩画艺术委员会,全国美 协于 1993 年也成立了水彩画艺术委员会。这些学术团体对团结广大作者、组织专业活动,促进 水彩画创作的提高和繁荣起了很大的作用。 中国水彩画的高等教育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现在全国已有 20 多所美术院校开办了水彩专 业系科,有效地促进了水彩画新人的成长和提高。同时,中国水彩画也在逐步走出国门,以它自 己独特的面貌令世人瞩目,王维新的水彩画被法国拉维鲁尼市当代艺术博物馆设立了专门的作品 陈列厅,永久陈列其 60 余幅作品。 二 回

4、顾 中国水彩画的发展经历了艰难曲折的路程。水彩画,就广义而言,应该说发源于中国,用毛 笔以水性颜色画于纸上,中国比西方早了 1000 多年。但是,从西方舶来画种的意义上说,水彩 画是从西方传入中国。如果从外国传教士在上海徐家汇天主教堂创办“土山湾画馆” ,教授水彩 画算起,不过 150 年的历史;如果从徐泳青在上海开办“水彩画馆”和李叔同画的明信片上的 风景 (目前可见的最早的中国水彩画)算起,则正好 100 年。中国水彩画是在中西文化的交流 和融合中发展起来的。19 世纪下半叶至 20 世纪初,是中国水彩画的“萌芽期” ,早期的水彩画先 驱者李铁夫、刘德斋、徐泳青、周湘、李叔同、吕凤子、张聿

5、光等,为我们开了一个很好的头, 他们一方面学习西洋水彩画的技法, 但决不以模仿为能事, 而是同时融合了中国画的形式和技法, 创作出了“中西合璧” ,民族特色浓郁的水彩画。第一代中国水彩画家,为后人开辟了一条健康、 正确的道路。 20 世纪三四十年代应该说是中国水彩画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潮,也可以说是中国水彩的“成 长期” 。在五四运动的影响下,新型的美术院校纷纷建立、西画运动蓬勃兴起、西画团体纷纷建 立、水彩月份牌迅速兴起,大大地推动了中国水彩画的发展,中国水彩画已基本确立了它独立的 画种面貌,形成了一支有一定人数的画家队伍。 20世纪50至70年代是中国水彩画发展史上的第二个高潮, 也可以说是

6、中国水彩的 “发展期” 。第 2 页 共 3 页 1954 年举办的“全国水彩、速写展览” ,是全国水彩画创作的一次大检阅,第一次全面展示了中 国水彩画的整体面貌;1960 至 1961 年,接着举办了“全国水彩画巡回展览” ,进一步扩大了社会 影响;1962 年美术杂志又先后在北京、上海召开了“水彩画座谈会” ,在理论上对中国水彩 画的诸多问题进行了总结梳理; 1963 年 “英国水彩画三百年作品展览” 来中国四大城市巡回展出, 让我们真正领略了英国水彩画的风采。这一系列的活动对推动中国水彩画的提高和繁荣,起了很 大的作用。1965 年举办的“第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 ,水彩画作品的比重已经

7、有了明显的增多, 作品质量也日益提高,中国水彩从实践到理论,都有了完整、稳定的面貌。 可惜这样好的发展势头,却突然夭折于接踵而来的文化大革命运动,10 年动乱使中国水彩画 几乎濒于灭绝的境地,直到粉碎了“四人帮”之后,水彩画才得以逐渐的复苏。1978 年,中国水 彩画迎来了繁荣昌盛的春天。这一阶段应该说是中国水彩发展史上的第三个高潮,也可以说是中 国水彩的“革新期” 。中国水彩逐步实现了它从传统模式向现代形态转变的一次飞跃,出现了如 下几个转变,一是功能的转变:中国水彩从主要作为写生练习和搜集素材的手段转为了为众多观 众喜爱的独立的架上绘画;二是容量的转变:从小幅的轻描淡写到大幅的宏篇巨制,水

8、彩不再仅 仅只有轻音乐式的抒情小品,也有了交响乐式的雄浑博大的奏响;三是题材的转变:从偏重静物 风景的表象摹写到注重人物形象和社会活动的深入刻画,从疏离生活到关注贴近生活,水彩画不 再是作者闭门的孤芳自赏,而是面向生活,洋溢时代精神的共鸣;四是形式和手法的转变:从单 一雷同,千人一面到丰富多样,面目各异,作者的创作个性得到了尊重和发挥;五是创作观念的 转变:中国水彩是与时俱进的。它要有更大的包容度,广泛汲取现代艺术各种有益的营养,鼓励 各式各样的艺术探索,但又不能丧失自我,随波逐流。 近 20 年,中国水彩已初步实现了它“改革期”的转型,一个具有时代精神、民族特色和个 性特征的中国水彩画已可见

9、端倪。 三 展 望 在充分估价这些转变中阶段性成就的同时, 我们应该冷静地看到: 中国水彩作为一个只有 100 多年历史的舶来画种,毕竟还是处于较为幼稚的发展阶段,还只能说是美术的“第三世界” 。水 彩画作者队伍的数量和素质比其他画种显然相形见绌,中国水彩画还少有自己的名作和大家,中 国水彩画还没有发展和造就它令世人瞩目的集团优势。 我认为有几个问题,是值得我们共同探讨的:一是中国水彩画民族化的问题,这应该是中国 水彩画的立根之本。但是,当今中国水彩画界对这个问题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这值得我们深思。 在水彩画中如何学习、借鉴、融合民族传统艺术确实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但必须大胆地尝试、 探索。中

10、国水彩画家应该努力追求作品的民族风格和中国气魄,因为只有这样,中国水彩画才能 真正自立于世界水彩画坛之林。 二是水彩画本体语言特色的发挥和突破的问题。这是一个争议颇多的问题,一种意见认为在 架上绘画都岌岌可危的今天,还来强调什么画种的语言特色,简直太落后了;另一种意见认为如 果抹煞了水彩画的语言特色,水彩画本身实际上就消亡了。现在不少有识之士一方面承认当前中 国水彩画确实好,惊异于它的表现难度和完美效果,但同时又表示“太不像水彩了” “看得太累 了” ,这个矛盾如何解决?如何使二者在更高的层次上和谐统一?其中既有思路的问题,也有功 力和方法的问题,值得我们认真去研究探索。 三是水彩画的创新和弘

11、扬艺术个性的问题。水彩画是一个技艺性很强的画种,很容易使作者 停留在技术层面的陈陈相因,陷入种种现成模式的模仿。因此,不少水彩画都似曾相见,雷同的 作品比比皆是,这应该说是中国水彩画创作中一个很突出的问题,其中既有作者的原因,也有评 价体系的原因。创新是艺术创作的灵魂,中国水彩如果不强化创新意识,不采取措施保护和弘扬 勇于创新的作者和作品,就断然没有前途。 四是水彩画的理论问题。 现代艺术历来是理论先行, 一个没有理论的画种必定是跛脚的艺术, 而水彩画的理论实在是太薄弱了,现有的又大都是停留在技术层面的陈词滥调,于艺术无益。因第 3 页 共 3 页 此,水彩画要有自己的地位,首先必须有大量的令

12、人由衷信服、拍案叫绝的好作品,并形成群体 的优势。同时,也要有与此相匹配的有说服力和感召力的理论,逐步构建自己的理论体系,二者 缺一不可。 五是水彩画的写生问题。这虽然是一个局部性的问题,但也不容忽视。写生,本来是水彩画 的传统,是它的优势和强项。英国水彩画就是在“地形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写生是沟通生 活和创作的桥梁,是水彩画家获取创作灵感、练习基本功的最好方式。但这些年写生慢慢被人们 淡漠了,照相机取代了它的功能,带来了一连串的问题,现在是重新大力提倡的时候了。 在中国水彩百年纪念之际,我提出如上问题请教美术界同仁,希望水彩画家和美术理论家们 共同切磋,以求探讨中国水彩的独特面貌,开拓中国水彩的艺术成就,这应该是我们的共同心愿, 也是我们对中国水彩百年最好的献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