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号V D C博士学位论文密级儿童抑郁症状应瓣认知易感模型的追踪研究T h el o n g i t u d i n a lS t u d yo nc o g n i t i v eV u l n e r a b i l i t y - -s t r e s sM o d e lo fC h i l d r e n ’SD e p r e s s i v eS y m p t o m s作者姓名:吴文峰学科专业:应用心理学学院( 系、所) :湘雅二医院指导教师:姚树桥教授论文答辩日期塑盟:』! 纠答辩委员会主席中南大学二一一年五月7o乞rrt..’一....L驴,t.h:、、’,....-·:、...¨,■-.-一0‘...扣膏0.q∥≯.~,,‘卜,≯-Ⅳ,“.一一oⅥ,o..>,_.Ⅳ一.,:t ‘..一:r ·●i∥■;k■Fo 是.^ .¨:0,二t.§.各二,~,ttt●、#...‘:、-¨,...-F.√4o■..一气∥棼¨¨讧√¨o.≯∥...oo.n_原创性声明删Illr i l lI II fI I II IflI Y 191816 0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尽我所知,除了论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中南大学或其他单位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共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作的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作者签名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人了解中南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学位论文并根据国家或湖南省有关部门规定送交学位论文,允许学位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公布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复印、缩印或其它手段保存学位论文同时授权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将本学位论文收录到《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并通过网络向社会公众提供信息服务作者签名酗新博士学位论文中文摘要摘要目的:( 1 ) 探寻儿童抑郁症状的年龄和性别特征;( 2 ) 在国内儿童样本中检验B e c k 抑郁理论及抑郁绝望理论应激.认知易感假设的调节模式;( 3 ) 在国内儿童样本中检验B e c k 抑郁理论及抑郁绝望理论应激.认知易感假设的中介模式;( 4 ) 在国内儿童样本中探寻B e c k 抑郁理论与抑郁绝望理论认知易感因素整合对应激事件水平和抑郁症状关系的影响机制方法:采用儿童抑郁量表( C D I ) 、儿童应激事件量表( C H A S ) 、儿童归因方式问卷( C A S Q ) 、儿童认知方式问卷( C C S Q ) 、儿童不 良态度问卷( C D A S ) 对三年级3 1 8 名学生和七年级3 2 4 名学生进行调查,初测后每间隔2 个月对所有学生追踪测量所有量表,三年级学 生共追踪3 次,七年级学生共追踪4 次。
应用多层线性模型( 肌M )检验抑郁应激一认知易感性模型的调节模式——考察B e c k 抑郁认知理论和抑郁绝望理论在我国儿童中的适用性;使用多层结构方程模型( M S E M ) 检验抑郁应激一认知易感性模型的中介模式在我国儿童中的适用性结果:( 1 ) 三年级儿童,第二次和第三次追踪测量的儿童抑郁症状有显著的性别差异( t ( 2 6 7 ) = 2 .7 7 ,p 0 .0 5 ) ;七年级 儿童不良态度X 应激事件水平的交互作用也不能显著预测抑郁症状 的变化( p = 0 .0 2 3 ,.沿0 .0 2 2 ,F ( 1 ,8 1 2 ) = 1 .0 7 ,P > 0 .0 5 ) 5 ) 三年 级儿童绝望理论最弱联结×应激水平的交互作用对抑郁症状变化的 预测不显著( 夕= .0 .0 0 5 ,.泄0 .0 1 8 ,F ( 1 ,5 6 4 ) = 0 .0 9 ,P > 0 .0 5 ) ;七 年级儿童绝望理论最弱联结×应激水平的交互作用对抑郁症状变化 的预测也不显著( ∥= 0 .0 0 6 ,脾0 .0 2 0 ,F ( 1 ,8 8 3 ) = 0 .1 0 ,P > 0 .0 5 ) 。
博士学位论文中文摘要( 6 ) 三年级儿童中B e c k 抑郁理论和绝望理论认知因素的最弱联结×应激水平的交互作用对抑郁症状变化的预测不显著( 夕= .0 .0 0 2 , 肚0 .0 1 8 ,F ( 1 ,5 6 4 ) = 0 .0 1 ,P > 0 .0 5 ) ;七年级儿童中B e c k 抑郁理论 和绝望理论认知因素的最弱联结×应激水平的交互作用对抑郁症状 变化的预测同样不显著( 夕:0 .0 1 9 ,.沿0 .0 2 0 ,F ( 1 ,8 8 3 ) = 0 .9 3 ,P > o .0 5 ) 7 ) 三年级儿童不良态度在应激事件与抑郁症状关系中的中介效应不显著( 夕= 0 .0 0 6 ,艇铷.0 0 4 ,p = 0 .1 3 9 ) ;但七年级男儿童不良态度在应激事件与抑郁症状关系中存在显著的中介效应( 夕= 0 .0 0 5 ,.髭铷.0 0 2 ,p 0 .0 5 ;夕:0 .0 2 3 ,S E = O .0 2 2 ,只1 ,8 1 2 ) = 1 .0 7 ,P > 0 .0 5 ) ;( 5 ) T h ei n t e r a c t i o no f H T ’Sw e a k e s tl i n ka n ds t r s se v e n t sc o u l d n ’tp r e d i c td e p r e s s i v es y m p t o m si nt h i r da n ds e v e n t hg r a d ec h i l d r e n ( 夕- .0 .0 0 5 ,S E = O .0 1 8 ,F ( 1 ,5 6 4 ) = 0 .0 9 ,P > 0 .0 5 ;p =0 .0 0 6 ,S E = O .0 2 0 ,F { 1 ,8 8 3 ) = 0 .1 0 ,P > 0 .0 5 ) ;( 6 ) T h ew e a k e s tl i n ko f B Ta n dH T ×s t r e s se v e n t sc o u l d n ’tp r e d i c tt h ed e p r e s s i v es y m p t o m si nt h i r da n ds e v e n t hg r a d ec h i l d r e n ( 夕- .0 .0 0 2 ,S E = O .0 1 8 ,用1 ,5 6 4 ) = 0 .0 1 ,P >0 .0 5 ;夕= 0 .0 1 9 ,S E = O .0 2 0 ,F { 1 ,8 8 3 ) = 0 .9 3 ,P > 0 .0 5 ) ;( 7 ) T h ed y s f u n c t i o n a la t t i t u d ec o u l d n ’tm e d i a t e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o fs t r e s se v e n t sa n dd e p r e s s i v es y m p t o m si nt h j r dg r a d ec h i l d r e n ( 夕= o .0 0 6 ,S E = O .0 0 4 ,t 7 = 0 .1 3 9 ) ;H o w e v e r , t h ed y s f u n c t i o n a la t t i t u d em e d i a t e d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o fs t r e s se v e n t sa n dd e p r e s s i v es y m p t o m si ns e v e n t hg r a d em a l ec h i l d r e n ( 夕= o .0 0 5 ,S E = O .0 0 2 ,p O .0 5 ) :删除不显著的三阶交互作用项后,继续多层线性模型分析发现:性别×应激水平的二阶交互作用显著( 户0 .1 0 9 ,艇卸.0 3 7 ,只1 ,5 6 4 ) = 8 .5 8 ,P O .0 5 ) ,自我否定×应激水平的交互作用不显著( 户0 .0 0 6 ,S E = O .0 1 9 ,只1 ,5 6 4 ) = 0 .1 2 ,P > O .0 5 ) ,由于认知易感因素×应激水平的交互作用是我们考察抑郁应激.认知易感模型的关键,因此自我否定×应激水平即使不显著我们也仍将之保留在模型中,删除其它的不显著二阶交互作用项后,多层线性模型的最终分析结果见表3 .5 ;表3 .5 儿童性别、自我否定和应激水平对儿童抑郁症状的预测注:·¨·表示P 0 .0 5 ) ;删除不显著的三阶交互作用项后,继续多层线性模型分析发现:性别×自我否定( p - - o .7 7 8 ,S 脚.6 2 9 ,足1 ,3 0 4 ) = 1 .5 3 ,P > 0 .0 5 ) ,性别×应激水平( 伊0 .0 2 9 ,距- = O .0 4 4 ,博士学位论文第三章研究结果只1 ,8 5 3 ) = 0 .4 5 ,P > 0 .0 5 ) 和自我否定×应激水平q o = - 0 .0 0 2 ,艇净0 .0 2 1 ,足1 ,8 5 3 ) = 0 .0 1 ,P > 0 .0 5 ) 的二阶交互作用都不显著。
保留自我否定×应激水平的交互作用,删除其它不显著的二阶交互作用项后,多层线性模型的最终分析结果见表3 .5 男儿童女儿童低高 应激事件图3 .1 三年级儿童性别与应激水平对抑郁症状的预测由于三年级学生中性别×应激水平的交互作用显著,为了明确此交互作用的交互情况,我们以表3 .5 中所概括的三年级多层线性模型数据预测了男女儿童在经历高应激事件和低应激事件时的抑郁症状情况抑郁症状的变化趋势如图3 .1所示对图中2 条预测线斜率的显著性检验表明:男童的抑郁症状预测线斜率检验显著( s l o p e = 0 .1 1 5 ,,( 5 6 4 ) = 4 .5 4 ,P 0 .0 5 ) ;删除不显著的三阶交互作用项后,继续多层线性模型分析发现:性别×应激水平二阶交互作用显著q o = 0 .1 1 1 ,艇Ⅻ.0 3 8 ,只1 ,5 6 4 ) = 8 .8 1 ,P 0 .0 5 ) ,过度苛求×应激水平交互作用不显著( 户0 .0 0 4 ,艇净0 .0 1 8 ,尺1 ,5 6 4 ) = 0 .0 5 ,P > 0 .0 5 ) ;删除不显著的性别×过度苛求二阶交互作用项后,多层线性模型的最终分析结果见表3 - 6 ;对七年级的饱和多层线性模型固定效应分析发现:性别×自我否定×应激水平的三阶交互作用不显著( , a - - - 0 .0 3 4 ,艇净0 .0 4 4 ,尺1 ,8 3 4 ) = 0 .6 0 ,P > 0 .0 5 ) ;O9876S抑穰症状得分博士学位论文第三章研究结果删除不显著的三阶交互作用项后,继续多层线性模型分析发现:性别×过度苛求交互作用不显著( , o - - - o .5 4 0 ,艇Ⅻ.6 2 3 ,只1 ,2 9 8 ) = 0 .7 5 ,P > O .0 5 ) ,性别×应激水平交互作用不显著( 户0 .0 1 3 ,髓》0 .0 4 4 ,以1 ,8 3 5 ) = 0 .0 8 ,P > 0 .0 5 ) ,过度苛求x 应激水平交互作用不显著( 户0 .0 3 0 ,艇净0 .0 2 1 ,足1 ,8 3 5 ) = 1 .9 6 ,P > 0 .0 5 ) 。
保留过度苛求×应激水平的交互作用,删除其它不显著的二阶交互作用项后,多层线性模型的最终分析结果见表3 .6 孝t .3 - 6 儿童性别、过度苛求和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