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文学人性的还原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44621839 上传时间:2018-06-14 格式:PDF 页数:1 大小:1.2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典文学人性的还原_第1页
第1页 / 共1页
亲,该文档总共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经典文学人性的还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典文学人性的还原(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NO.5】 民主的阴暗面作者:英迈克尔曼 著 严春松 译 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 版社 简介: 在没见到民主 的光明面之前, 先来讨论 民主的阴暗面,有时空交错的荒诞感。 曼的解 读聚焦于社会中的政治权力关系, 令人信服 地阐明了种族清洗的源头及升级过程, 有助 于避免悲剧再次发生。 这是一本探讨种族屠 杀和现在民主的关系的巨著。 纳粹的案例自 不必说, 南斯拉夫和波尔布特的历史令人深 感兴趣。【NO.6】 沈从文与我作者:黄永玉 出版社: 湖南美术出 版社 简介: 世上能让黄永 玉心悦诚服的人并不多。 但 在 为 数 不 多 的 几 个 人 中,沈从文无疑排在最前面。 在黄永玉的生活 中,表

2、叔一直占据着颇为重要的位置。 三十多 年时间里,他们生活在同一城市,有了更多的 往来、倾谈、影响。 亲情、方言、熟悉的故乡、相 同的艺术家身份多种因素使得他们两人 少有隔阂,交谈颇深,哪怕在政治运动此起彼 伏的日子里, 往来也一直延续着。 艰难日子 里, 正是彼此的相濡以沫, 来自湘西的两代 人,才有可能支撑各自的文化信念而前行。 沈 从文是黄永玉写得最多、 也是写得最丰富生 动的一个人物。 他钦佩表叔精神层面的坚韧, 欣赏表叔那种从容不迫的人生姿态。 从容,欣 赏美,沉溺于创造,这样的沈从文,竖起一个 高高的人生标杆。责任编辑 潘凤群阅读YUE DU415年7月31日星期五热线电话:2127

3、907博址:http:/ 悲伤与理智(精)作者:(美)约瑟夫布 罗茨基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 版社 简介:在悲伤与理智 (精)这部题材丰富、视界 浩淼的散文集中,约瑟夫布罗茨基开篇便用 深沉内省的目光审视了自己在苏俄的早年经 历以及随后去往美国的流亡生涯。 接着,作者 用惊人的博学探讨了诗歌的张弛变幻、 历史 的本质、 流亡诗人的双重困境等一系列颇具 广度与深度的话题,思维的触手延揽古今,上 及古罗马贤帝马可奥勒留,下至现当代诗人 托马斯哈代与罗伯特弗罗斯特, 将对存在 本质的哲学探讨与对诗歌美学的炽烈情愫糅 合锻造为继小于一之后的又一部世所罕见 的奇作。【NO.2】 许倬云说中国作者:许倬云

4、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 出版社 简介:“中国究竟是 什么,我们究竟是谁”? 著 名历史学家许倬云以系统 论的方法,围绕着这个问题,由古代史进入中 国通史,最终在文化史和思想史领域,究天人 之相, 通古今之变, 许倬云是真正的大家气 象。 “风雨江山”“万古江河”,这些名字,又透 射出许倬云浓浓的家国情怀。 读许倬云,就是 在浏览中国历史的脉络。【NO.3】 平乐镇伤心故事集作者:颜歌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 学出版社 简介:在这部作品中, 作者描绘了一幅幅融合了 日常与奇幻的川西小镇的市民生活场景,无论 是故事人物对于金钱和欲望的妥协,还是对于 精神生活与自由的追求,都被作者压缩在一个 沙盘般的

5、微观小镇图景中,奇异的是,它与我 们的生活、我们的记忆有那么多的共鸣。【NO.4】 中国人的家当作者:马宏杰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简介: 马宏杰历时十 年拍摄了中国人的家当 不仅仅是那些追索手 工时代文化记忆的家当, 和这些蕴含着文博之美的传统器物并列着 的,是现代生活构筑出的新家当。 长桌木椅和 塑料水桶可以放在一起, 玩具童车也可以与 传统藤编构成同一幅景色。 跟着马宏杰的镜 头,我们看到历史,也看到当下,我们看到美, 也看到日子。编编 辑辑 荐荐 书书经典文学 人性的还原 白鹿原读后感吴勇霞?有评论家说: 经典的文学作品和时 代无关。我一直在用心体味这句话。历史 以各种姿态呈现在时间的舞

6、台上, 文学 是这个舞台上后人可以触摸到的、 最具 体、最生动的点。 有时,历史是高昂的,是 “壮怀激烈”的;有时,历史却是低迷的, 是“萎靡不振”的。 但人一直在,人心一直 在,人性一直在。 无论是荒唐无知的愚昧 时代,尸横遍野的战争时代,惶惑不安的 浮躁时代,还是富足安乐的和平时代,人 类血管里流淌的血液不会变, 各种历史 条件下催化出来的人性光芒不会变。 而 文学作品如若能够揭示灵魂深处最真 实、最复杂的人性,或许就能成为评论家 所说的“经典”吧。 有人说,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政治 斗争的历史。 我不以为然。 政治只是表 象, 只是人性得以展现和依托的承载物 之一。 或许,正因为如此,所

7、有为政治服 务的文学作品, 成不了经典, 成不了永 恒,终会被时代所抛弃吧。 因此,从某种 意义上说,人类发展的历史,更是人类挣 脱桎梏,实现人性解放的历史。 那么,经 典的文学作品,所应该呈现的,也必须是 纯粹的人性。 白鹿原无疑就是这样一部作品。 通篇文字, 没有对任何一个阶层直接的 抨击和讴歌。 作者只是从人性的角度,尽可能去尊重、去还原那一段历史。 即使对 革命者,既写了他们的勇敢无畏,也写了 他们的草率弊病, 没有神化, 也没有口 号。 比如,作者毫无避讳地写到白灵的冤 死、鹿兆鹏领导的农民运动的草率等等, 没有完美,只为遵从事物的本身。 对于封 建主义,也不是一味地否定和推翻,白嘉

8、 轩虽然守旧固执,却不失为君子。 这让我 想到继承发扬这几个字。 古往今来,我们 总是习惯于去打倒某一样东西, 再去建 立另一样东西, 譬如 “废黜百家独尊儒 术”“文化大革命”等等。 由此,也产生很 多为“打倒”或者“建立”量身定做的文学 作品。 这种作品,往往由“需要”出发,而 不是由“人”的本身出发,是功利的,是阶 段性的,是无法成为永恒的。 白鹿原的故 事,处于中国历史上最动荡不安的年代。 这个年代,社会意识、政治体制都发生着 剧烈的冲击和变革,清王朝、军阀、国民 党、共产党等等,各种乱相交织,无论是 执政者、革命者,无不存在困惑和喧闹。 唯有白嘉轩是平静的,是清晰的,这让我 看到信仰

9、的力量。 白嘉轩守着“不变应万 变”之理,不仅仅是守着“封建残余”,更 多的是守着“人性”中最基本的“良善”, 守着他所信奉的“儒家”文化。 当然, 社会是需要发展的, 正是白 灵、鹿兆鹏、鹿兆海他们的热血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这些热血,在当时中国的 茫茫大地上如一股强劲的暗流涌动, 随时 都会喷薄而出。 革命,是一种摸索、一种尝 试,但在不成熟的阶段,也会是一种发泄、 一种挣脱。 或许,读者通过文字去经历那个 年代后,得到更多的是这样的思考:在历史 这个巨大的助推器面前, 人类不过是在一 次次“作茧自缚”和“破茧成蝶”的反复中成 长, 是人性本身的力量迫使人类不断地去 冲破自己精心围裹起

10、来的桎梏, 而每一次 冲破, 就是一次升华, 就是一次颠覆和重 建。 在白鹿原里,陈忠实对人性的思考 是客观的,是多方位的。 比如,他质问:什么 是美丽,什么是丑陋? 田小娥无疑是小说中 另一种毒品。 这位让男人们欲罢不能的女 人,像一朵绚烂的罂粟花,妖艳,蛊惑,却是 致命的。 人的本性中,或许还有一种潜在的 欲壑,稍有不慎,这个欲壑将会埋葬你的所 有。 白孝文,曾经是白嘉轩的翻版一位 正直正义的族长继承人, 却几乎葬送在无 休止的欲壑之下。这是为什么?我读这个小 说时,曾经恶毒地想,白嘉轩如果没有前面 几个老婆冲淡了他身体之内原始的欲望, 恐怕也难敌田小娥之类的诱惑吧! 小说中, 白孝文无疑

11、就是封建社会女人那双紧裹的 小脚,看着中规中矩,在那双秀气甚至漂亮 的绣花鞋里,摆放得十分合适,内里却是束缚了多少肉质的膨胀,这种膨胀,就是原本的 欲壑,只要一松开那条裹脚布,无数的肉欲就 会无休止地膨胀开来。 这或者就是作者对当 时压抑得已经扭曲了的人性的拷问! 而田小娥本身,这朵耀眼的罂粟花,她除 了美丽之外,又有何错? 在那个时代,她夹在 一个跳出禁锢的解放者和无法认同自己的愚 昧者之间,这注定她只能成为一个荡妇,这是 悲剧,更是那个时代另一部分人的缩影。这部 分人,有强烈的渴望,却有更多的懦弱,他们 如飞蛾扑火般, 消逝在那个又痛又恨的时代 里 (我突然明白了作者为什么给她取名为小 娥

12、)。 黑娃是我眼里最重要的一个主角, 这个 人物贯穿始终,从奴仆、到苏醒的革命者、到 土匪、到完全的革命者、到一个最虔诚的儒家 弟子、到最后的毁灭。 或许,作者是试图从这 个人物上,折射出那个年代底层人物的彷徨、 犹豫和无奈吧! 黑娃所处的阶层以及性格的 局限性,导致他多变坎坷的一生,也导致他最 后的毁灭。 白鹿原,它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它没有 随波逐流,没有为谁而写。 它只是文学,纯粹 的文学, 只是用生动具体的文字还原了特殊 时代下各种复杂的人性罢了。特特 别别 推推 荐荐女孩儿 读一读杨绛?大凡民国名士都有一位漂亮太太, 比如陆小 曼、张兆和。 没有美太太的也得有一位美情人,一 辈子当缪斯

13、,彩旗飘飘,比如林徽因、曹佩声。在不 知道杨绛之前,我一直这么想。 中学时代,钱钟书先生是我们励志时的“学习 榜样”。 我只在语文课本里读过他刻苦读书的故 事。彼时青春尚未萌动,我从来没想过他会有一位 怎样的太太。 大学进了中文系,思想解放。我才知道原来民 国学者也不光要好好学习刻苦读书, 民国学者也 需要有一位配偶。 这美丽的发现给我带来了新玩 儿法, 很长一段时间我的闲暇全都贡献给了这些 名学者的配偶,俗称“民国八卦”。 从最有名的“林 梁”,到不怎么有名的“杨戴”,结论是自古才子爱 佳人,都是漂亮夫人。 然而,大概是钱钟书“爱学 习”的品质给我留下的印象过于深刻吧,我仿佛从 没想过他会有

14、个怎样的太太。 直到有一天我在舍友的作业里看到一张照 片, 清秀的钱钟书旁边坐着一个仿佛比他老的女 士,脸大,眼睛小,眉毛像两弯钩子。 吓一大跳。 舍友说,这就是杨绛,钱钟书夫人。 我的第一 印象是,有点丑。 信息时代有特点就能引人注意。 我倒真是因为相貌而对杨绛产生了兴趣。 钱钟书 的夫人若是不漂亮, 那么有两种情况:1, 包办婚 姻。2,她很有才华。 后来的几天里我找了大量资料验证自己的猜 想。 我又吓了一跳。 我从来没想过一位民国小姐讲起话来这么爽 快,这么“逗”。 杨绛的逗是一种男性化的,阳 刚的诙谐。杨绛的一生过得并不轻松,而苦难在杨 绛笔下像是一个笑话。杨绛写过一篇叫第一次下 乡的

15、文章。 在杨绛笔下肮脏的茅坑是“沤天然 肥的缸”,厕所叫“五谷轮回所”。书香门第里的大 小姐大大方方地写起人类排泄之事, 一段苦难的 下放生活在杨绛嘴里成了一出荒诞的喜剧。 中国的女性写作里好像很少有人愿意把自己 的经历拿来调侃的, 更不用说是一个书香门第的 大小姐。 杨绛却不介意自嘲。 杨绛的逗里还透着一股年轻,一股精气神儿。 “2005年一月六日,我由医院出院,回三里河 寓所 。我是从医院前门出来的 。如果由后门太平 间出来,我就是“回家”了。 躺在医院病床上。 我一 直在思索一个题目: 走到人生边上。一回家,我立 即动笔为这篇文章开了一个头 。从此我好像着了 魔。给这个题目缠住了,想不通

16、又甩不开 。我寻寻 觅觅找书看, 从曾经读过的中外文书籍例如 四书 圣经。到从未读过的,手边有的,或请人 借的例如美国白壁德( Irvin;Ba bbitt 18 65- 1933 )的作品,法国布尔热(Paul Bour;et 1852 1935)的 死亡的意义。 读书可以帮我思索,可是 我这里想通了,那里又堵死了。 ” 很难想象这是一个95岁的老人说出来的话。 为了探索人生意义而读书,这恐怕是现在20出头 的人也没心气儿干的事儿了吧! 而世界在杨绛眼 里永远是一片初来乍到的处女地,路还有多远,她 的好奇心就还可以走多远。 我一直这么觉得,越是敢把“死”放在桌面上 谈的人越有长路要走。怕死的人往往死得早。杨绛 像个哲人一样追问死亡,那是95岁的事。今天,杨 绛先生105了,活得依然硬朗。 语言是有魔力的东西, 不知不觉中我就沉浸 在了杨绛幽默的世界里,读得不亦乐乎,忘记了那 个不太出色的相貌。直到又有那么一天,我偶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