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巩_苏轼_苏辙同题作品__刑赏忠厚之至论的高下比较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44621785 上传时间:2018-06-14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381.7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曾巩_苏轼_苏辙同题作品__刑赏忠厚之至论的高下比较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曾巩_苏轼_苏辙同题作品__刑赏忠厚之至论的高下比较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曾巩_苏轼_苏辙同题作品__刑赏忠厚之至论的高下比较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曾巩_苏轼_苏辙同题作品__刑赏忠厚之至论的高下比较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曾巩_苏轼_苏辙同题作品__刑赏忠厚之至论的高下比较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曾巩_苏轼_苏辙同题作品__刑赏忠厚之至论的高下比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曾巩_苏轼_苏辙同题作品__刑赏忠厚之至论的高下比较(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曾巩、苏轼、苏辙同题作品刑 赏忠厚之至论的高下比较香港 中文大学黄坤尧宋仁宗嘉 佑二 年正月,以翰林 学士欧阳修一、端明学士韩绛一、翰林学 士王 硅一、侍读学 士范镇一、龙 图阁直学士梅 挚 同知礼部贡举,辟 梅尧臣一为参详官,又称小试官。正月初七日人 闹,凡锁院五十日。六人批 阅考卷之余,赋诗遣兴,相 与 唱和,编 为礼部 唱和诗,得古律 歌诗篇。欧 阳修为了提 倡 平 易 流 畅、言 之有 物 的文 风,乃裁抑 文句奇僻的太学体,选拔人。朝廷支持欧阳修,特准礼部 奏名 进士凡参 加殿试者,皆赐及第。闻名者有曾巩一、苏 轼一、苏辙一、程颖一、张载一、朱光庭一、吕大钧一、家定国一等,号 为得人

2、。续资治通鉴长编云春正月癸 未,翰林学士 欧阳修权知贡举。先是,进士益相习于奇僻,钩章棘句,寝失浑淳,修 深疾之,遂痛加裁抑,仍严禁抉 书者。及试榜出,时所推誉,皆不在选,嚣薄之士,候修晨朝,群聚低 斥之,至街司逻 吏不能止或为祭欧阳修文投其家,卒不能求其主名置 于法。然文体自是亦少变。苏辙亡兄子 瞻端明墓 志铭亦云嘉枯二年,欧阳文忠公考试礼 部 进士,疾 时 文之诡 异,思有以李 煮巧一云丁亥赐进士建安章衡一等二百 六十二人 及第,一百二十六人 赐同出身。是岁进士与 殿 试者,始皆不落。”续资治通 鉴长编 卷一八五,世 界书局年版,第页。续资治通 鉴长 编卷 一 八五,第页是 年士 子刘辉为

3、文怪异,落第,遂 痛 改文风。后二年,为修所举,中状元参见洪 本健宋文 六大家活动 年 表 ,华东师范 大 学 出版 社年版,第页救之。梅圣俞时与其事,得 公论刑赏 ,以示文忠。文 忠 惊喜,以为异人,欲以冠多士,疑曾子 固所 为子固,文忠门下士也,乃置公第二。工案嘉佑二年是北 宋古文运动发展最重要 的里程碑,欧阳修就文论文,一举而提拔了曾巩、苏轼、苏辙三人,后 来 都 成了古 文大家,除了后 继有 人之外,甚至对整 体社会及改革 文风方面都有普及 和深化 的教育意义。加上前一年嘉佑元年,欧阳修 先后与苏询一、王安 石一相会于沛 京,诗文往还,一 见如故,当时北 宋 的古文名家全部 汇 聚于欧

4、阳修门下,后代称之 为六大家,允称文坛 盛事。年后即宋哲 宗元佑三 年,苏轼 权知礼部贡举,孙觉一、孔 文 仲一同知 贡举,黄庭坚一等参详,晃补之一、廖正一等 点检试 卷,李公麟一、张未一为考校官。三 月放 榜,章援 等 登第,而李 鹿一落榜。当时文采风流,尤以诗词 为胜,倾 动天下,号 为苏。元佑八 年,黄庭坚、秦观一、张来、晃补之 并列 史馆,时人称“苏门四学士”。欧阳修、苏轼 先后 主持 文坛,而欧 门、苏 门则更 是 人才汇 聚的地 方,千秋百世,尤令人艳羡不已嘉佑二年衡文 的试题 为刑赏 忠 厚之至论 ,苏轼 之作一出 即引起 欧阳修的注 意,这是他心中第一 名的作品,甚至还误以为是

5、门生曾巩 所作,为避嫌而 屈 居第二后来 苏轼省 试 刑 赏忠厚之 至论选 人古 文 观止等 书之中,人所共 知,传播亦 广。至于 苏辙刑 赏 忠厚之至 论及曾巩刑 赏论仅见录于二 家 的文集之中,曾巩 文甚 至 更 是辑佚之 作,不入本集元 丰类稿之 内。里曾巩、苏辙二 文一 直以来都未能引起读者 的兴趣,讨论不 多。大底是文章 高下有 别,尤 其 是 在 苏 轼 凌厉的 锋 芒 之下,难免就更 有 点 相 形 失色了 案试题刑赏忠厚之至论见于尚书大禹漠皋陶曰帝德圈想,临下以简,御众以宽。罚弗及嗣,赏延于世,宵过无大,刑 故无小罪疑惟轻,功疑惟重,与其杀不辜,宁失芯、辙柒城后集、卷二 二、苏

6、辙 集 中华书局玉。年 版,第一川页辑目金划本南丰曾子固先生集 卷一 一参陈杏珍、晃继 周点 校岁曾 巩 集少,中华书局凡年 版第不经,好生之德,洽于 民 心,兹用 不犯于有司。孔安国传云“刑疑附轻,赏 疑从重,忠厚 之 至。”可见命题原 出孔传,要求考生就经典 的大 旨有所发 明,说明怎样 从刑赏的施行 中表现 忠厚 之至的仁爱情 怀,申论治国之道。这是一条颇 费心思 的题目,尤其是题目没有点出经传中的“疑”字,残缺不全,好像要考 生直 接探讨刑赏与忠厚的关系,究竟刑 赏与忠 厚 有什么关 系 呢真有 点像考的智 力测验,难度亦 高。不过曾巩、二苏三文 皆 出大家手笔,行文简洁,要 言不烦,

7、文气 畅达,特别醒目,自能 引起试官的注意而获取录了,看来也 难 不 倒他 们。这三篇文章虽 为 临场草就之作,但平 时蓄积既深,试后亦 留底稿,悉心布置,极 有见地,殆属佳制,值得后人研习。但这三篇文章究竟是原来 考场的文卷,还是后来经过改定 的,那就很难说了。例如 曾巩引 录尚书经传文字,仅比孔传多了一 个句末 的“也”字,行 文 的语气更 为自然,背诵 如 流,准确无误。而苏轼所 引传 日“赏疑从与,所以广 恩 也罚 疑 从 去,所以谨刑也。”并非原 文,则全出改写了。又苏轼引诗小雅巧言 “君子 如社,乱庶遗已。君子如怒,乱庶湍沮”四句,次序颠倒,可见 苏 轼 十分自信,并 没有 复核原

8、 书,一 片行云流水,看来事后也没有 必要 改定 原稿了。曾巩应考时已经岁了,且迭 经落第,教学经验、考 场经 验都十分丰富。曾巩刑赏论宣扬治道,解释君德 与士德的互补作用,相互 配合,教 化民众,表现谦卑的精神,便于施 政。所谓忠厚,最终一定要落实到爱心与仁政之 中,才能具见成效。曾巩精于文章的布置,条理清晰,全文可分四段首段 引 录尚书经传,说明题目的 出处,肯定孔传“刑疑附轻,赏疑从重,忠厚之至”的论点同时又明确 指 出有 大 罪者不 能 刑薄,细 功者 不 能赏厚,处事要公平,绝 对不得 含糊。第二段讲明圣 人之治,教化先行,主张立教以化善,立 法以成 务,让百姓知所遵行。其后 的功罪

9、则 交 由有司者负责审核情伪,执行公平的赏罚。万一 遇到对功罪 的看法有疑点时,则有司者更应提高警觉,谦卑 自持,不能 妄下判 断,反而要 将疑点的利益 归于被 审核 的百 姓,加以厚待,秉行“其刑之也,宁薄而不敢使之过。其赏之也,宁厚而不敢使之 失”的忠厚原则。第三段重 申教育先行的意义,然后在执行上则注意宽待百姓,有罪则加 恕之,有功则加隆之,尽量 表 现 出忠厚 之道,这些 都是 明君 贤臣舜与皋陶治理天下时 的准 则,不必察 察、予 予的计 较 得 失,显出风度。同时更明孔安国传、孔颖达疏尚书注疏艺文印书馆年影 印嘉庆二 十年巧江西南昌府学开雕十三经 注疏本,第页确指 出“圣 人之德至

10、 于民者,不在乎其 他也”的大道理,即治国当以民为本。末段补充说明周代三 有三赦之 法,落实 忠厚之教,汉文帝 推 行薄刑,而风俗归厚,十分 成功,由此亦足以证明皋陶 的论 点切实可行,功效可期,从而赞成“刑赏忠厚 之至”之说,显 出教化的 力 量。曾巩行 文 自然 简 朴,冷静客 观。字 句照应绵密,气貌严正,论点清晰,表现出儒者醇厚朴质稳重之美,或美 中不 足,则稍乏动 人 的情韵 而已。末段“三有”之说见于礼记文王世子公族其有死 罪,则蘑于甸人。其刑罪,则 纤钊,亦告于甸人。公族无 宫刑。狱成,有司袱于公。其死 罪,则曰某之罪在大辟。其刑罪,则曰某之罪在小辟。公曰有之。有司又曰在 辞。公

11、又曰宵之。有司又曰在 辟。及三宵,不对,走出,致刑 于甸人。公又使人 追之曰虽然,必赦之。有司对曰无及也。反命于公,公 素服不举,为之变,如其伦之丧。无服,亲哭之。案礼记“三有”之说只是 解 释 周 代 对公族 的判刑程 序,三 次复核,显出谨慎,表现天子 的悲悯之心,不忍心 随便杀害公族。但 判刑之后,还 得依法执行,天子 的“三有”可能只流于形式,变成一项程序而已。这跟尚书“罪疑惟轻,功疑惟重”讨论功罪的疑点不 同。曾巩大概 旨在援引古训,表现忠 厚的精神而已。苏辙应 考时才岁,初 出茅庐,综论治 国之道,没 有太多 的思想 负担,轻松 自然。苏辙刑赏 忠厚之至论申明君 道,共分三段首 段

12、凭空立论,所谓“古之君子立 于 天 下,非 有求 胜于斯民也”。指出古圣王 的用 心,忠厚爱民,刑和赏都是一 种“不得已”的 治 国手段,最后只能由个人对自我 的行 为负责。他 的论说并 没 有 明 引尚书原典,但却轻轻 地点出“故罪 疑 者从轻,功疑者从重,皆顺天下 之 所欲从。”将疑点的利益 归于民众,顺 应民心。所以首段 即以一种相 当飘逸的姿态 入 题。第二段专写君民关系,主张君主应有 的谦卑态度,以君 临民,固不 应 有求胜 之心。刑赏仍 是不得已的手段,只能尽量地与民方便。在澄清了若干 疑点之后,有些案件并不容易判别是非,有时甚至只能不了了之,介于在可刑 与无刑之间,在不可赏与有赏

13、之间苏辙认为君 主应该从 宽 处 理。“若是 二 者 而不以与民,则天下将有以议 我矣。使天 下而 皆知其可刑 与不 可赏 也,则 吾 犹可以自解。使天 下 而知其可以无刑、可以有赏之说,则将以我 为忍 人,而爱夫爵禄 也。”“忍人”即残酷无郑玄注、孔颖达疏礼记 注疏 ,第页情之人,以天 下舆论压抑 君主 的私 心,使统治者知所顾忌,化解 君民间 的紧张状 态,培养宽容 的君德。第三段专论圣人 的治道,以仁爱为怀,哀矜为心,善待百姓,顺势 发挥,善用刑赏,“与之 而遂 因以劝 之焉耳”,劝耻劝义,发 挥积极精神,责成 忠厚之化,重 见尧舜三代之盛。全文 充满理想 主义 的色彩,渴望圣 君,例如

14、“舍有罪 而从无罪”、“去轻 赏而就重赏”者,聊备一 说,显然并 不可行,不 如曾巩 教 化 之说 来得 切 实。但中心有 理,秀 杰之 气,终 不可 没。苏辙 的思想颇 为驳杂,文 中杂 引诸家学说,例如首段“不得已”者 出老子第三十一章“兵 者,不祥之器,非 君 子 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 为上,胜 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 杀人者,则 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中段“忍 人”盖见左传文公元年“且是人也,蜂目而豺声,忍人也,不可立也。”杜 预 注云“能忍行 不 义。”又史记越王勾践世 家“太宰豁闻之,乃数与子肯 争越议,因谗子青曰伍员貌忠而实忍人,其父兄不顾,安 能顾王。”苏辙认为君

15、主大度,固不 必 与民争胜,不能 当“忍 人”,反 而更要培养“不忍人”之心。孟子公 孙丑上云“人皆有 不忍人之心。先王有 不忍人之心,斯有 不 忍 人之政 矣。”赵 岐 云“言人人 皆有不忍加恶 于 人 之心也。”苏 辙云“忍人之 心,不仁之端也。”末段善用刑 赏劝耻劝 义,实 出韩非子二柄“明主之所导制其臣者,二柄 而已矣。二柄 者,刑、德也。何谓刑、德曰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 德。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利庆赏,故人主自用其刑德,则群臣畏其威而 归其利 矣。”大抵 苏辙 引文,不落痕迹,最后仍归结于圣 人三代之治,层层 递进,条分理析,驱遣 自如,精于用典。苏辙正直不 阿,沉静稳健,讨论君道,深具

16、吏事的才能,自然也是国之良佐了。苏轼应考 时岁。省试刑赏忠 厚之至论揭示 君 子 长者之 道,顾存仁道。全文共分四段 首段歌颂 盛世圣 君之心,“何其爱民之深,忧民之切,而待天下之以君子长者之道也”。周衰制吕刑,“侧然有哀怜无辜之心”,用心仍是爱民。潇洒飘逸,以说故事 的形式人题,令人想人非非。次段引用 孔传申论“广恩”及“谨刑”之说、尧拒 皋陶“三 青”之说,事 出虚构,不见 经典。苏轼 答 张文潜 县垂书 苏轼集,中华书局年版,第页,王弼著、楼宇烈 校释 王弼集校释,中华书局年版,第页杜预注、孔 颖达疏左传注疏,第页。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年版,第页赵岐注、孙 爽疏孟子 注疏第页。苏辙孟 子解 二十四章 ,栗城后 集卷六,苏辙集,第页。韩非子 著、陈奇献校 注韩非子集释,上海人 民出版社四年版,第页至于尧 听四岳用稣之说,则 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