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决_补语_问题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44618577 上传时间:2018-06-14 格式:PDF 页数:11 大小:165.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何解决_补语_问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如何解决_补语_问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如何解决_补语_问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如何解决_补语_问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如何解决_补语_问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如何解决_补语_问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解决_补语_问题(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如何解决 “补语” 问题*沈家煊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提要汉语的 “补语” 之所以成为问题, 不在它跟西方语法学的 complement 不一致, 而在我们没有摆脱印欧语的观念, 过分看重名词和动词的对立, 认定 “名词性词语只充当宾语不充当补语” 。本文梳理现有的两个解决汉语 “补语问题” 的方案存在的问题, 指出 “补语问题” 的要害在于: 把动词后表事物的成分不管是动作对象还是动作结果一律叫 “宾语” , 而对动词后表性状的成分则区别对待, 把表动作对象的还叫宾语, 把表动作结果的分出来叫 “补语” , 这使得汉语语法体系在逻辑上缺乏自洽性。针对以上问题, 我们提出的解决方案是, 取消

2、 “宾语” 这顶帽子, 保留 “补语” 这顶帽子, 原来的宾语改戴 “补语” 帽, 原来的补语可以仍然戴 “补语” 帽, 不用改戴 “后置状语” 和 “次级谓语” 之类的帽子, 改戴那两顶帽子只是用另一种印欧语眼光替换前一种印欧语眼光而已。关键词补语宾语次级谓语后置状语动词名词他大舅他二舅都是他舅,高桌子低板凳都是木头。都是木头, 都是他舅。都是木头, 都是他舅。他舅, 木头。木头, 他舅。 一首流行秦腔说唱词一取消 “宾语” 还是 “补语”现在通行的汉语语法体系, 讲到动词后头的句法成分有两顶帽子, 一顶叫 “宾语” , 如 “ 打扫房间” 的 “房间” , 一顶叫 “补语” , 如 “打扫

3、干净” 的 “干净 ” 。“补语” 原是翻译国外语法学里的 “complement” , 狭义的 complement 只指接在连系动词 to be 后起 “补足” 作用的成分, 广义的 complement 包括谓语中除动词之外的所有必需成分。( 见 Crystal, 1997) 西方语言里的 complement 是动词后头的名词性獉獉獉或非动词性獉獉獉獉成分, 如 She is a student 的 astudent, She kicked the ball 的 the ball, She was in the garden 的 in the garden, 而汉语里通常所说的 “补语

4、” 与 “宾语” 对待, 如 “洗干净” 的 “干净 ” , “等得不耐烦” 的 “不耐烦 ” , “嚷得534沈家煊:如何解决 “补语” 问题*本文初稿曾在 “第 16 届现代汉语语法学术讨论会” ( 2010 年 6 月, 香港) 上报告。嗓子都哑了” 的 “嗓子都哑了” , 都是动词后头的动词性獉獉獉成分。所以金立鑫( 2009) 说, 汉语的“ 补语” 与国际语言学界通行的 “complement” 的概念不一致, 很容易引起误会。金先生还指出汉语 “补语” 的另外两个问题, 一是逻辑上缺乏基本的自洽性, 内部区分的各种小类交叉重叠; 二是违背了句子成分的匹配原则( 即主宾语与动词匹配

5、, 定语与名词匹配, 状语与动词形容词匹配 ) , “补语” 没有一个稳定的匹配对象。总之 , “补语” 这顶在汉语里经过翻改的帽子 “已经对中国语法学研究产生了负面的倾向” 。金先生于是提出一个解决汉语补语问题的方案( 下简称 “金方案” ) , 取消 “补语” 这顶帽子, 通常说的补语不再带 “补语” 帽, 而是改戴另外两顶帽子。一部分改戴 “次级谓语” ( secondary predication) 的帽子, 有如英语 John painted the house red( 约翰把房子漆成红色) 和 John drove the car drunk( 约翰醉酒驾车) 里的 red 和

6、drunk, 它们是与主语、 宾语等名词性成分有语义选择关系并处于主要谓词后的动词性词语, 如: ( 1) 他把衣服洗干净了。( 与宾语 “衣服” 有语义选择关系)他们打得脸色煞白。( 与主语 “他们” 有语义选择关系)小王打翻了一桌子菜。( 与定语 “桌子” 有语义选择关系)你给多了。( 与零宾语有语义选择关系)李四喝得满桌子的人都害怕了。( 具有独立的表述功能)还有一部分改戴 “后置状语” 的帽子, 它们是与谓语的核心动词有直接句法依存关系的动词性词语, 主要是谓语后面的副词、 介词短语以及时量和动量成分, 可以移动到谓语前做前置状语。( 前置和后置在语义表达上略有差异, 可用 “时间顺序

7、原则” 加以说明, 如“ 写在黑板上” 是先 “写” 后 “在黑板上” , “ 在黑板上写” 是先 “在黑板上” 后 “写” 。 ) 例如: ( 2) 张三走快了。( 快走) 李四走得很慢。( 很慢地走) ( 3) 李四写在黑板上。( 在黑板上写) 张三干到深夜。( 深夜干) ( 4) 张三干了三个小时。( 三个小时干下来) 我去了一次。( 一次也没去成) 老师看了我一眼。( 一眼望去) 金方案在汉语里取消了一顶帽子 “补语” , 增加了两顶新的帽子 “次级谓语” 和 “后置状语” ,在范畴设置上使语法体系更加复杂。吕叔湘( 1979: 74 77) 谈汉语的宾语和补语存在的问题, 提出的方案

8、( 下简称 “吕方案” ) 正好相反, 是取消 “宾语” 这顶帽子而不是 “补语” 这顶帽子。取消 “宾语” 是因为这顶帽子总使人误将宾语和主语相对待( 其实主语是对谓语而言, 宾语是对动词而言) , 还有动词和宾语的关系不限于动作和受事的关系, 所以宾语应该改戴 “补语” 帽合适。这样, 原来觉得戴 “宾语” 帽不太合适的动量时量词语如 “学一遍 ” “学三年” 里的 “一遍” 和 “三年” 改戴 “ 补语” 帽后就不再成问题, 原来的 “补语” 则分三种情况处理: 一部分取消带帽资格, 如 “走不了” 的 “了 ” , “走出来” 的 “出来 ” , “提高” 的 “高 ” , “说清楚”

9、 的 “清楚 ” , “打扫干净” 的 “干净” , 这样的动词短语都算作复合动词, 不该分成两个句法成分; 一部分( 加 “得” 的) 改戴 “ 后置状语” 的帽子, 如 “好得很” 的 “很 ” , “等得不耐烦” 的 “不耐烦 ” , “嚷得嗓子都哑了” 的634世界汉语教学 第 24 卷 2010 年第 4 期“ 嗓子都哑了” ; 还有一部分( 动词后边的形容词, 可以扩展成短语的) 可以继续戴 “补语”帽, 如 “我去晚了 ” “路走多了 ” “鞋买小了” 里的 “晚 ” “多 ” “小” , 但如果要把 “补语” 限定在名词性词语, 那么它们也可以改戴 “后置状语” 帽。吕方案取消

10、了一顶帽子 “宾语” , 增加了一顶帽子 “后置状语” 。按照语法体系的 “简单性原则” , 一顶帽子够用就不要用两顶帽子, 吕方案要优于金方案。按照语法体系的 “周到性原则” , 吕方案把许多大家都认为是 “补语” 的成分( 走出来, 说清楚, 打扫干净) 排除在外,说它们是复合动词的一部分而取消戴帽的资格, 这也难以让人接受。当然, 这两个方案都是想让汉语的 “补语” 与国际语言学界通行的 “complement” 范畴尽量一致。二 “次级谓语” 的问题首先, 金方案定义的 “次级谓语” 必须满足的一个条件是 “述谓句子当中的某个名词性成分” , 如( 1) 诸例。其中 “你给多了” 一例

11、里的 “多” 述谓的名词性成分不妨说是个隐而不现的 “零宾语” , 但是 “李四喝得满桌子的人都害怕了” 一例则完全不满足这一条件, 不得不说 “满桌子的人都害怕了” 是 “具有独立的表述功能” , 须知这样的用例是十分常见的, 上面的条件近于虚设 。“李四写在黑板上” 为什么不说是跟 “你给多了” 一样包含一个 “零宾语” , 而是把 “在黑板上” 归为后置状语 ?“字写在黑板上” 又该如何分析?这个 “在黑板上”符合次级谓语的定义( 跟“字” 有语义选择关系) , 那么同一个 “在黑板上” 它在 “李四写在黑板上” 里是后置状语, 在 “字写在黑板上” 里是次级谓语, 这样的分别是否合理?

12、另外 , “走快了”“快走 ” , “快” 前置和后置的语义差异其实很大, 前者是 “走得过快” 的意思, 后者没有这个意思 。“李四写在黑板上”“李四在黑板上写 ” , “在黑板上” 前置和后置的语义差异 也很大, 后者可以有 “李四站在黑板上写” 的意思, 前者没有这个意思。相反 “给多了” “ 多给了” 语义表达上倒只是略有差异, 然而 “给多了” 的 “多” 却归为次级谓语。实际上要断定语义差异的大小, 要说清楚谁跟谁有 “语义上的选择关系” , 这都是十分困难的, 见仁见智 。“他说错了一句话” 里的 “错” 到底跟哪个成分有语义选择关系?可以说 “ 错” 是指向 “说” , 又能前

13、置说成 “他错说了一句话” , 那么 “错” 就是后置状语, 但是也可以说 “错” 是指向 “他” 和 “一句话” , 那么 “错” 就是次级谓语 。“李大说得可怜巴巴的” 可以说成 “李大可怜巴巴地说” , 语义差异也不大 , “可怜巴巴 de” 应该是后置状语, 但是金方案将它归为次级谓语, 说前置的 “可怜巴巴” 并不指向 “说” 而是指向 “李大” 。其实到底是说的人可怜巴巴还是说的样子可怜巴巴, 这是说不清楚的 。“老王这顶帽子戴得不合适” , 到底是 “老王” 不合适、 帽子不合适、 还是戴它不合适?可以说都不合适 。“张三走快了, 李四走得慢 ” , “快” 和 “慢” 一般说是

14、指向 “走” , 但是我们在口语里不也经常说 “张三快, 李四慢”吗?说它们指向 “张三李四” 也不算错。这些事实都表明, 在汉语里我们并不怎么关心通常所说的补语是指向名词性成分还是指向谓语动词, 只要它是动词的补足词语就可以了。三 “后置状语” 的问题“后置状语” 适用的范围, 金方案和吕方案不一样。在吕方案里, 它只包括原来加 “得”的补语( 好得很, 等得不耐烦, 嚷得嗓子都哑了) , 还可以( 只是 “可以” ) 包括动词后边能扩展成短语的形容词( 我去晚了, 路走多了, 鞋买小了) 。金方案把动词后补足的介词短语( 李734沈家煊:如何解决 “补语” 问题四写在黑板上, 张三干到深夜

15、) 和动量时量词语( 张三干了三个小时, 我去了一次, 老师看了我一眼) 也包括进来。相比之下金方案的问题比较大。首先, 金方案将 “张三干到深夜” 的 “到深夜” 归为后置状语, 说后置的时点状语必须用介词 “到” 来引导, 前置( 张三深夜干) 就不需要介词引导。如果这么说可以成立的话, 那么也可以将 “他把衣服洗干净了” 的 “干净” 归为后置状语, 说前置的目的状语必须用介词 “ 为” 来引导( 他为干净把衣服洗了) , 语义上的略微差异可以用 “时间顺序原则” 来说明( 前置表目的, 后置表结果, 很自然) 。将动词后补出的介词短语分析为后置状语, 这在古代汉语也许还说得通( 刘丹青

16、, 2005) , 在现代汉语则忽略了讲语法必须要讲的结构层次 。“写在黑板上” 的语义层次也许是 “写 在黑板上” , 但是结构层次是 “写在 黑板上” 。朱德熙( 1985: 54 55) 指出 “坐在椅子上” 的结构层次应该分析为 “坐在 椅子上” , 在口语里实际是 “坐de 椅子上 ” 。“爬到 山顶上” 的情形更明显 , “爬到” 可以单说 ( “爬到了 ” “没爬到” ) , 还可以插入 “得 ” “不” 转化成表可能性的述补结构, 所以朱先生说最合理的办法是把 “山顶上” 看成述补结构 “爬到” 的宾语。宋玉柱( 1980) 又指出时态助词 “了” 是加在 “坐在” 之后而不是 “坐” 之后( 他坐在了椅子上/* 他坐了在椅子上) , 他说汉语的 “坐在” 之类, 很像英语的 think of,talk about 之类的 “短语动词” , 在句子中作为一个单位看待, 相当于一个及物动词, 而跟英语 he is walking along the street 里的 walk along 很不一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