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明生:论曹刘体的形成及其艺术特征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446077 上传时间:2017-02-27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5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唐明生:论曹刘体的形成及其艺术特征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唐明生:论曹刘体的形成及其艺术特征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唐明生:论曹刘体的形成及其艺术特征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唐明生:论曹刘体的形成及其艺术特征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唐明生:论曹刘体的形成及其艺术特征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唐明生:论曹刘体的形成及其艺术特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唐明生:论曹刘体的形成及其艺术特征(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唐明生:论“曹刘体”的形成及其艺术特征一、 “曹刘”并称概述 严羽是在沧浪诗话诗体中提出的“曹刘体”:“以人而论则有苏李体(李陵苏武也)、曹刘体(子建公干也)” 。这里的曹就是曹植曹子建,刘就是刘桢刘公干。南北朝时期对“曹刘”进行评论的大概有刘勰、裴子野、钟嵘和萧统等几家。刘勰文心雕龙比兴云:“至于扬班之伦,曹刘以下,图状山川,影写云物,莫不织综比义,以敷其华,惊听回视,资此效绩。 ” 裴子野雕虫论(并序)则云:“其五言为家,则苏李自出,曹刘伟其风力,潘陆固其枝叶。 ” 萧统答晋安王书也说:“相如奏赋,孔璋呈檄,曹刘异代,并号知音。 ” 钟嵘诗品中,“曹刘”并称的现象更突出。建安诗人中,只有曹

2、植、刘桢、王粲三人被钟嵘列入诗品之“上品” 。仅在诗品序中,钟嵘两次将“曹刘”并称,又认为曹植为“建安之杰”,可见建安诗人中,曹植在钟嵘心中的地位是最高的。结合诗品上的相关内容来看,在钟嵘看来,曹植以下就首推刘桢。在诗品下论及曹彪和徐干时,钟嵘再次同时提到曹植和刘桢:“白马与陈思赠答,伟长与公干往复,虽曰“以莛扣钟”,亦能闲雅矣。 ”这里以“莛”喻曹彪和徐干之诗,以“钟”喻曹植和刘桢之诗,是另一个层面将“曹刘”并称。此后文学史上大多把曹植、刘桢相提并论。仅在全唐文中,就多次出现“曹刘”并称的现象,如:“自屈宋以降,为文者本于哀艳,务于恢诞,亡于比兴,失古义矣。虽扬马形似,曹刘骨气,潘陆藻丽,文

3、多用寡,则是一技,君子不为也。 ”(柳冕与徐给事论文书)“至于子美,盖所谓上薄风骚,下该沈宋,言夺苏李,气吞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 ”(元稹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 严羽提出“曹刘体”作为曹植、刘桢诗歌的代名词并不是一时兴起,而是在前人大量的相关论述上,看到了曹、刘诗歌的相同特色而把它们作为一种诗歌的体裁的,即“以人而论,则有曹刘体” 。那么什么是“体”呢? 二、 “体”之释义 “体”原指人体。把“体”用于文学批评,恐怕与中国古人近取诸身、以类取譬的思维习惯有关。所以在中国古代文论中,有时单独称“体”,有时合而称“文体” 。故中国古代文论所称“

4、体” 、 “文体”是一个涵盖面广且较为驳杂的概念,它除指文章或文学体类外,还包括了文章或文学的诸多方面的内容。 童庆炳先生对时下把中国古代的“文体”仅仅理解为体裁做过纠正,在文体与文体的创造中说,多数论者仅仅把“体” 、 “文体”归结为“体裁”,这种简单化的理解不符合中国古代文论的实际。并且给文体下了一个定义: “文体是指一定的话语秩序所形成的文本体式,它折射出作家、批评家独特的精神结构、体验方式和其他社会历史、文化精神。文体是一个系统。从呈现层面看,文体是指独特的话语秩序、话语规范、话语特征。即体裁、语体、风格。 ” 所以考察文体,我们可以从体裁、语体、风格等三个方面来探究文体的特征。结合严

5、羽在沧浪诗话中谈到“曹刘体”的语境,可认为严羽把曹植、刘桢的诗歌并称为“曹刘体”就是看到了二者在在“体裁” 、“语体” 、 “风格”三方面的相似点而对曹刘诗歌的一种总结。三、 “曹刘体”的文体特点 “曹刘体”是一种诗歌体式,具体的文体特点表现在“体裁” 、 “语体” 、 “风格”三个方面。 1 从体裁上讲,“曹刘体”重视、擅长五言诗 诗经有五言句式、五言章节,无全篇五言;楚辞以五、六言为主,也无完整的五言诗;西汉诗坛一片荒凉,苏李五言诗系后人伪托。故刘勰文心雕龙 明诗曰:“至成帝品录,三百余篇,朝章国采,亦云周备;而辞人遗翰,莫见五言;所以李陵、班婕,好见疑于后代也。 ”汉乐府熔南、北文化于一

6、炉,将诗经的二字节奏与楚辞的三字节奏相结合,首开五言风气,但汉乐府毕竟以杂言为主,这正如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所说:“诗、骚遗声之外,遂有杂言,是为乐府。”东汉末年的古诗十九首全系标准的五言诗,然而题材狭窄,数量太少。 五言诗虽然在建安诗坛开始受到重视,但是文人通常还是以四言为正体。正如挚虞在文章流别论中所云:“然则雅音之韵,四言为正,其余虽备曲折之体,非音之正也。 ”“汉人五言,得于偶然,故其篇章,人不越四五。至建安诸子,始专力为之,而篇什乃繁矣。 ”“暨建安之初,五言腾踊。文帝、陈思,纵辔以骋节;王、徐、应、刘,望路而争驱。 ”据逮钦立辑校为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整个建安现存诗 235 首,其

7、中五言诗 162 首。曹植诗 96 首,其中五言诗 65 首,曹植五言诗在自己的创作中占 68%,占整个建安五言诗的 40%;刘桢现存诗 26 首,除了 2 则失题诗为四言,剩下的 24 首俱为五言诗歌,五言诗的创作占个人创作的 92%,占整个建安五言诗的 13%。 由此可以知道,曹植与刘桢在建安诗坛致力于五言诗的创作,这在建安诗坛是不多见的。正是由于刘桢全力创作五言诗,几乎完全摒弃了四言诗的创作;曹植大力提倡五言诗,并且以王子身份亲自力行,这在建安时期是大胆有益的尝试。所以五言诗“暨建安之初”,“五言腾踊”,经曹刘及其他建安诸子的努力,方“彬彬之盛,大备于时”,并垂式千秋,成为中国诗歌主要体

8、式之一。 在题材上曹植五言诗,上自王公贵族,下至贫民百姓;大涉家国之事,下及人际私情;神如灵鳌飞龙,欲如虾鳝浮萍,无事不可人,无意不可言,极大地开拓了五言诗的题材领域,并且咏史诗、咏怀诗、咏物诗、寄赠诗、山水诗、田园诗、游仙诗、边塞诗等等,皆有涉猎,真可谓“备诸体于建安者,陈思也” 。而刘桢诗所表现的内容也非常丰富,包括公宴、赠答、杂诗等等,涉及到当时文士生活的许多方面,是对五言诗题材的一种极大的拓展。 刘桢的五言诗在当时就已经享有盛名,如曹丕在与吴质书中,就曾称赞刘桢“其五言诗之善者,妙绝时人” 。曹植更是五言诗的一代宗匠。曹植被后人誉为“建安之杰”,可以说他是建安文学的集大成者,自然也是五

9、言诗的集大成者。五言诗在他手中“已增上了圆熟的境地” 。曹植和刘桢在五言诗的发展过程中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裴子野认为“其五言为家,则苏李自出,曹刘伟其风力,潘陆固其枝叶” 。许学夷诗源辨体卷四也认为“汉人五言有天成之妙,子建、公干、仲宣始见作用之迹,此虽理势之自然,亦是其才能作用耳”,充分肯定了“曹刘”在五言诗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可以说,严羽正是在曹植和刘桢在重视、提倡五言诗,并亲自大力创作五言诗上看到了二人在题材上的相同点而以“曹刘体”并称二人的。2 从语体上讲,善用比兴,巧用对偶 刘勰在文心雕龙比兴篇中“至于扬班之伦,曹刘以下,图状山川,影写云物,莫不织综比义,以敷其华,惊听回视,资此效绩

10、”的评论,就说明了“曹刘”诗歌在当时善用比喻的特点。 曹植诗中比喻俯拾皆是,常借此抒发自己复杂的情感。赠白马王彪篇中比兴既多且妙,如“鸱枭” 、 “豺狼” 、 “苍蝇”之比小人,如“寒蝉” 、 “归鸟” 、 “孤兽”之兴心境。又如杂诗六首,几乎首首用比兴。甚至还有不少作品通篇用比,如美女篇以美女的不嫁喻自己的怀才不遇;南国有佳人以佳人不为世俗所重喻自己才高而不被重用等。 野田黄雀行也是通篇用比的代表作。诚如胡国瑞先生所讲: “在曹植诗歌的表现手法中,给后世影响深远的乃是对于比兴运用的发展。曹植较多的把比兴手法扩大运用到全篇,为后代诗人打开了一道抒情的法门,丰富了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 ” 刘桢诗

11、歌中的比兴也触篇皆是。如赠从弟共三首,皆以比喻象征手法赞叹从弟的高风亮节,借助比兴手法,希望从弟能坚贞自守,始终不渝,保持高洁的品格。 曹植、刘桢的诗歌不仅善用比兴,而且巧用对偶和炼字。如曹植的诗歌白马篇中“仰手接飞揉,俯身散马蹄” 、 “狡捷过猴猿,勇到若豹姨” 、 “长驱蹈匈奴,左顾陵鲜卑”三组对偶句,都对仗工整而不呆板造作,以“仰” 、 “俯”对举,有动有静,有上有下,形式整齐,音韵和谐,从而造成全诗气势充沛,神情飞动。 公宴诗中“秋兰被长坂,朱华冒绿池。潜鱼跃清波,好鸟鸣高枝” 、 侍太子坐中“白日曜青春,时雨静飞尘” 、赠丁仪王粲中“从军度函谷,驱马过西京” 、 赠白马王彪中“孤魂翔

12、故域,灵柩寄京师”等等都是对偶非常精工的对句。 再看刘桢的诗歌,公宴诗中“灵鸟宿水裔,仁兽游飞梁”对仗就已经很工整了;赠从弟三首更是用了很多对偶句,如“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 “ 东流水,磷磷水中石”,巧用对句使诗歌荡然生姿,富于表现力。3 从风格上讲,重“风力” 、讲“骨气” 钟嵘诗品品评曹植诗“其源出于国风 。骨气奇高,词彩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 。评价刘桢诗“壮气爱奇,动多振绝。真骨凌霜,高风跨俗” 。裴子野并提“曹刘”,也是因为两人在五言诗方面“伟其风力” 。所以,“曹刘体”从风格上讲,就是重“风力” 、讲“骨气” 。 所谓重“风力” 、讲“骨

13、气”,就是说曹植、刘桢的诗歌不仅有血有肉,而且有骨有气,充满气势和骨力,充满追求和抗争,显得刚健慷慨,沉郁悲愤,以气取胜,以意取胜。 曹植的生平遭遇是特殊的,出生于王侯之家志向于“戮力上国”,但在政治上却屡遭压制,一生抑郁。然其一生又是不断追求理想的过程,他那种慷慨悲壮的情怀总是以雄奇饱满、壮阔恢宏的形象表现在自己的诗文中,所以其诗歌就重“风力” 、讲“骨气”,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曹植诗,不论前后期,不论是送别、赠答、咏史、哀伤还是游仙诗,都带有强烈的感情。或反映、再现社会历史,充满对人民群众的同情和关怀;或抒发自己的远大抱负和志向,表达要建立功业的理想;或发出壮志未酬的慨叹和怀才不遇的苦闷

14、以及对自己及朋友遭遇的感伤、愤懑和痛楚。如白马篇笔调刚健明快,是一首充满激情的英雄赞歌,诗人对壮烈事业和英雄行为的向往也贯注其中;薤露行则直抒胸臆,也尽显激昂慷慨,“骨气”之高可见一斑。刘桢为人豪爽正直,傲岸狷介,其“平视甄氏”可见其性格之一斑。其诗不论是公宴、赠答还是杂诗,都很少有纯粹咏物和咏事,而往往与咏怀相结合,主要是抒写自己对高洁情操的追求和个人遭遇、人生体验的感慨。如赠从弟三首,名为赠答,实为自勉;看似咏物,实则抒怀。组诗以咏物开篇,以咏物做结,中间也以咏物连贯,对苹藻、松柏和凤凰三种高洁之物进行赞美,以苹藻喻品行之高洁、以松柏喻品德之正直、以凤凰喻志向之高远。既是对从弟的自喻,也是

15、对自己的自勉,表达了自己的理想和追求。每首八句,写出了高风跨俗、傲骨凌霜的气概,充分表现了刘桢诗歌的“风力”和“骨气” 。 正是曹植和刘祯诗歌在体裁上重视、擅长五言诗;在语体上善用比兴,巧用对偶;在风格上重风力、讲骨气,所以严羽将其二人的诗歌并称为“曹刘体” 。参考文献: 1 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中华书局,1986 年。2 (明)许学夷:诗源辨体(卷四),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 年。 3 (明)胡应麟:诗薮,1962 年。 4 杨萌深:中国文学史大纲,商务印书馆,1938年。 5 (唐)刘履:选诗补注(卷二),1977 年。 6 胡国瑞:论曹植诗的艺术成就,古典文学论丛(第四辑),1986 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社科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