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流水育精神_试论唐宋品茶诗中的文化底蕴_于大玮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44606549 上传时间:2018-06-14 格式:PDF 页数:12 大小:911.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山流水育精神_试论唐宋品茶诗中的文化底蕴_于大玮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山流水育精神_试论唐宋品茶诗中的文化底蕴_于大玮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山流水育精神_试论唐宋品茶诗中的文化底蕴_于大玮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高山流水育精神_试论唐宋品茶诗中的文化底蕴_于大玮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高山流水育精神_试论唐宋品茶诗中的文化底蕴_于大玮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山流水育精神_试论唐宋品茶诗中的文化底蕴_于大玮》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山流水育精神_试论唐宋品茶诗中的文化底蕴_于大玮(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山流水育 精 神试论唐宋品茶诗中的文化底蕴广 州市少先队员杂志于大玮中国被称为茶的故 乡。相传四千七百多年前的神农氏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发现茶的药用价值,后来,茶叶逐渐演化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饮料。及至今日,“客来敬茶”早已是我们 民族生活中待人接物最常见的礼仪。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人 们种茶、制茶、饮茶、品茶,渐渐由茶的物质属性生发出这一瑞草清茗的精神属性,使小小的茶叶负载起深 重的文化精神,形成了独特的中国茶文化把人文精神和自然境界统一起来,使茶道不仅包容了极其深刻的哲理,而且体现 出美的境界。虽说唐宋之前,茶已成为文人学者 的描述对象,如晋代就有诗人杜育、文学家左 思等人为茶写下 了

2、诗、赋多篇,但“茶文化”真正的“杀青”行世,则自中国封建社会的黄金时代唐朝开始,并以中国和世界的第一部茶业专著茶经的出现为标志,由此进入蔚为壮观、五彩斑斓的世界。饮茶之风,兴于唐,盛于宋,而唐宋诗人咏茶佳作,对于我们 了解在此文学高峰阶段,中国传统文化通过品茶这一特殊生活形态所折射出的中国文人心理,有着相当的价值和意义。一种生活形态,上升为文化现象时,必须有伦理、哲学的、思想的等诸种文化因素的渗透、积淀,这也是我们探讨唐宋品茶诗 中所蕴含的文化底蕴的原因所在。唐宋 时代是中国茶事与文化结合最好的时期(一 )茶从药用、食用到饮品的历史演变及唐朝饮茶风气的形成先让我们来看看唐以前以茶为药的典籍文献

3、:(1)晏子春秋(卷6):“婴子相齐,衣十升之布,食脱粟之饭,五卵,茗菜而 已。”(2)神农食经:“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3 )三国魏张揖广推:“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米膏出之,欲煮茗饮,先炙令赤色,捣末置 瓷器中,以汤浇、覆之,用葱、姜、橘子笔之,其饮醒酒,令人不眠。”(4)华佗食论:“苦茶久食,益意思。”(5 )汉代壶居士食忌:“苦茶,久食羽化,与韭同食,令人体重。”(6 )晋张华博物志:“饮真茶,令人少眠。”(7 )桐君录:“巴东别有真茗,煎饮令人不眠。俗中多煮檀叶并大 皂李作茶,并冷。又南方有瓜芦木,亦似茗,至苦涩,取为屑茶饮,亦可通夜不眠。”(8 )陶弘景杂录:“苦茶轻

4、身换骨,昔丹丘子,黄山君服之。” 以上的茶、茗,都是古代茶的别称。神农本草中有:“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 十二毒,得茶而解之。”托名神农所作的我国第一部药物著作神农本草经是最早记载茶为药用的典籍,但其成 书年代并不确定。一说是战国时代的作品,一说是西汉以后的作品。以茶作食的最早记219载是春秋时期的晏子春秋。唐以前以茶为药的典籍文献,有很多是以引文断简的 形式保存在陆羽的茶经七之事中。从唐以前的文献来看,茶不仅作过药物,而且作过食物。那么茶叶作为饮料是从何时 开始 的呢?据史料记载,巴蜀人最先开始饮茶。秦汉时期,巴蜀一带饮茶的习俗已经形成,人们除了继续用野生茶外,也开始摸索人工种茶。王衰幢约中有

5、关“牵犬贩鹅,武阳买茶”的规定说明当时 的商业中包含 着茶叶买卖。魏晋南北朝 时期,南 方饮茶风气渐渐发展。如西晋末年,宰相王导曾在石头城(今南京 )用茶为任蟾接风 (见世说新语),东晋时,吴兴太守陆纳曾设茶果宴招待卫将军谢安 (见( (晋书陆纳传)。而( (隋书中所记载的茶赞一诗,已是将茶作为灵草仙药来歌硕:“穷春秋,演河 图,不如载,茗 一车。”上述表明,在唐代以前,我国已经有了一千 多年的饮茶的历史。人们已经开 始了解茶并喜欢上了茶这种特殊的植物。唐朝始,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社会安定,整个社会充满了生机和活力,这一背景有力地推动了茶业 的发展。茶叶是一种社会消费品,消费状况 与

6、人们 的 生 活水平有直接的关系。唐王 朝建立后,十分重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以唐太宗为首的统治者进行的 一系列政治经济的 改革促成了著名的“贞观之治”。史载贞观初“天下大捻,流散者咸归乡里,斗米不过三四钱,终岁断死刑才二十 九人。东至于海,南极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贵粮,取给于道路焉”(资治通鉴卷193)。其后以唐 高宗、武则天、唐玄 宗 为首的统治者继往开来,励精图治,使唐王朝得到了长足的进步。随着北方 经济区的再造和 南方 经济区的 崛起,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保健意识日益增强。据茶经记载当时全国产茶区已达8个区,包括4 2个州和一个郡。野生茶树普遍实行人工栽培种植,至德宗建中元年

7、(公元75 0 年 ),全国茶税收入4 0万贯,茶叶产值突破40 0万贯。唐代的社会风气开放,各地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十分频繁,优 秀的文化传统及好的风俗习惯受到重视和传播,为饮茶风气传入北方提供了条件。再者,唐朝的佛教和道教兴盛,僧尼“坐禅”、道士修炼 时,为了达到提神、解乏、保健的目的,常依赖 于茶叶,此风气遂随着二教的传播形成风俗。作为唐代经济基础之一 的茶业 的兴盛,全国形成的“远近同俗”( (唐会要卷84杂税)的饮茶风气,为茶文化的发展莫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二 )唐代产生了中国第一部茶业专著,茶经成为中国茶文献史上划时代的开山大典,进一步促进了茶文化的发韧。唐代诗人开始大量写作茶诗。虽然

8、我国是茶叶的故 乡,但在唐代陆羽之前,还没有人全面总结过茶事。在此之前,人们或在“食书”中记及饮茶的功效,如神农食经、华佗食论等;或在史书中记及饮茶的事,如三国志韦眼传、晋书担温传等;或在地志中记及某地产茶,如永嘉图 经、淮阴图经 等;或在医书中说及茶的药用,如枕 中方、孺子 方等;或在诗赋中说及茶,如左 思的娇女赋、杜育的拜赋、鲍令辉的香茗赋等;但是,并没有谁将茶的起源、发展和兴盛作为 线索来探讨茶史,更没有作为一门学问。是陆羽第一个写出了总结唐代及唐代以前有关茶事的综合性茶叶著作,从而将中国古代饮茶发展史匀勒 出来,并使 中国乃 至世界有了第一部茶著。陆羽(公元73 3一80 5年 )字鸿

9、渐,一名疾,字季疵,复州竟陵(今湖 北天门县 )人。原是龙盖寺智积禅师收养的弃婴,又因寺内不便抚养,遂寄养在寺西村李姓孺士之家,李公原 为饱 学孺士,弃官坐馆,所以陆羽自小便随李公习孺 学。八、九岁接回刹中,常为积公煮茶,对茶产生浓220厚的兴趣,后出寺为伶,流浪民间,被竟陵太守李齐物赏识,保送他到火门山学馆拜师深造。后来又在唐代诗人、竟陵 司马崔国辅的 熏 陶下,潜心诗赋(见罗家庆陆羽功成名立于湖州、丁克行陆羽在湖州,载农业考古19 93年第4期)。二十 一岁时,他初次 出游,开始考察茶叶生产。在经济拮据时,他以采茶、制茶、煮茶为谋生手段。所以,陆羽成年后,善诗能 文,又精于茶的采造煮饮,在

10、他的周 围集聚起一批爱茶嗜茶的优秀文人圈子,这个圈子 里不仅有入世治国的儒家,有明心见性的僧人,还有崇尚 自然的道士,更有一批 有着很高艺术修 养的诗人。如大 书法 家颜真卿、诗僧皎然(南朝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十世孙)、以及张 志和、装修、刘长卿等,常在一起品茗吟唱,述志抒怀。如使张志和闻名于世的渔 父诗“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级鱼肥。青薯笠,绿蓑衣,料风细雨不须 归。”就是在公元72 2 年颜真卿任湖州刺史时,诗人与 陆羽、颜真抑、徐士衡等会饮唱和 时所作。由此看来,浓厚的 文化氛围以及陆羽的个人经历,为他最终完成茶经的写作莫定了极好的基础。茶经全书分上、中、下三卷十章,其中“一之源”着重阐

11、述了茶之起源,性状、名称、功 效等;“二之具”介绍了各种采茶和制茶的工具,以及制作工具的用料、规格、用途和操作方法;“三之造”主要介绍了采茶的时间节令,选茶的标准和制茶的方 法;“四之器”详细地说明 和介绍了各种茶器 的使用规则 和对茶汤品质的影响;“五之煮”介绍 了茶水的煮调和 水的品第等;“六之饮”考证了饮茶之源流;“七之事”引录了上古至唐代有关茶事的历史文献4 8则,引录的书目达4 5种之多;“八之出”对唐代全国产茶区和茶叶品质作全面的叙述和比较;“九之略”论述如何简省 制茶和饮茶工具;“十之图”教人用素绢将茶经内容写 出,张桂于壁上,以便按图索骥,进行规范化操作。同时,( (茶经在介绍

12、茶的知识和 经验时,也将儒家的思想、佛教的理论、道家的学说贯穿其中,深化和提高了饮茶的深层美学和文化内涵。对茶文化贡献最大的当属茶经的作者陆羽,正是他首次把茶事提炼 为一种系统的 艺术。例如陆羽将煮茶的过程完全艺术化,他对汤水三沸的描写,真可谓至神至妙:“其沸如鱼目,微有声,为一沸。边缘如涌泉连珠,为二沸。腾波鼓浪,为三沸。”再如叶茶汤汤花的描绘:“如枣花漂 漂然于环 池之上,又如回潭曲诸青萍之始生;又如晴天爽朗有浮云 然。其沫者,若绿钱浮于水涓,又如菊英坠 于尊姐之中。悖 者,以滓煮煮之,及沸,则重华累沫,潘播然若积雪耳。”他在茶经“一之源”中开 宗明 义地总结说:“茶者南方之嘉木也。”,并

13、认为真正的茶人应是“精行俭德之人”,.同 时,又在茶经“五之煮”中写下了“茶性俭”的 经典评语。不可小看陆羽的一个“嘉”字,一个“俭”字,其中大有深意在。唐朝裴汉在茶述中说:“其性精清,其味淡洁,其用涤烦,其功致和。”后来宋徽宗也在大观茶论中云:“至其冲淡、简洁、高尚、稚静之韵致。”唐朝 的统一强盛,激发起 中国文化人对 自身的信仰、生命的价值等精神生 活的 向往和追求;正是这种对茶的自然品性的一致认同,才使唐代诗人们写出一首首品茶诗,以浓烈 的态势传递出唐朝诗人的 文化心态。唐代的茶诗和茶诗句,据统计有五百首之多。题材涉及茶的栽、采、制、煎、饮,以及茶具、茶礼、茶功、茶德等等。甚至可以说在唐

14、代不饮茶做不 了名诗人,名诗人不能不写茶。几乎所有的 大诗人都留下了茶影诗痕。如诗仙李白、诗圣杜甫、以及白居 易、卢全、杜牧、皮日休、刘禹锡、柳宗元、姚合、元棋、温庭药、韦应 物、岑参、皎然、孟郊、衰 高、刘 长卿等。唐代几乎所有的诗人,都对茶有不同程度的爱好,泳茶诗 中佳作名句与酸泉香茗珠联璧合。李白所写仙人 掌茶221(答族侄僧 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并序)是最早将名茶写入诗中的名篇:“尝闻玉泉山,山洞多乳窟。仙鼠白如鸦,倒 悬清澳月。茗 生此中石,玉泉流不歇。”白居易爱茶爱到“竟日何所为,或 饮一欧茶”,甚至被贬为 江 州 司马 时,还在庐山草堂近旁辟茶园“飞泉植茗”,他写了5 0多首茶诗

15、,诗 中有“琴里知闻唯澡水,茶中故旧是蒙山。”之句,以茶的品性温暖友人,勉励自己。不仅如此,一些爱茶成癖的诗人还热衷于从事茶的其他活动。如诗人白居易“平 生无所好 如获终老地架岩 结茅宇,砍壑开茶园。”(香炉峰下新置草堂,即事咏怀,题于石上。)诗人陆 龟蒙在顾诸山下开辟一茶园,亲 自劳作,每年采来新茶自判品等。陆羽不仅写茶诗、著茶书,还曾在信州(今江西上饶)茶山寺辟地种茶,现遗迹扰存。(三)经过唐代数百年的耕耘收获,茶叶生产在宋代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宋代重文治轻武功的国策,又使文人地位空前崇高,从而为茶诗写作开创了一个别开生面、丰富多采的新天地。史 书上称“茶兴于唐而盛于 宋”。宋代茶叶生产十

16、分繁荣,在国家政治、经济、军事、生活上都占据 着重要地位。“夫茶之为 民用,等于米、盐,不可 一日以无也。”(王安石临川集卷七 十议茶法)茶叶生产的大发展最突 出的例 子是北苑贡茶的出现。风靡整个北宋王朝的北苑贡茶,竟产 自在唐代还称为瘁扮横天的变荒之地建安(今属福建)。在宋代现存或已侠失 的近3 0种茶书中,就有1 6种是写建安茶的。茶园面积的扩大,各地名茶的开发,还可从宋真宗一次就诏令全国各地3 0余州罢贡新茶 中略见一斑(见李杰续资治通鉴长编卷69)。另外,由皇帝亲 自撰写茶书,在历史上也是绝 无仅有的事。宋徽宗虽然治 国无策,无心政事,在文化上却颇有建树,琴棋诗书画无一不精。他亲自撰写 的大观茶论,全面地反映总结了宋代茶事和宫廷 茶道的 经验,并对茶树种植、采茶时 间、采茶、蒸茶、榨茶方 法,以及茶品鉴别诸方面进行探讨,从而成为 宋代茶事改革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