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词_还_的主观性用法_武果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44600041 上传时间:2018-06-14 格式:PDF 页数:12 大小:306.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副词_还_的主观性用法_武果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副词_还_的主观性用法_武果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副词_还_的主观性用法_武果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副词_还_的主观性用法_武果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副词_还_的主观性用法_武果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副词_还_的主观性用法_武果》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副词_还_的主观性用法_武果(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副词 “还 ”的主观性用法武 果西悉尼大学人文、语言学院提要 “还”的主观性用法的语义基础是由其表示时间持续的基本意义发展而来的反预期义。 反预期义是说话人在期待某事态不再持续时用 “还”表示持续的语用推理, 表达了说话人对客观持续的主观态度。 “还”的主观性反预期义可以解释“还”在现代汉语中的多种固定格式或特殊用法。 在当代口语中, 不少话语中的 “还”兼有客观的持续义和主观的反预期义。 “还 ”共时用法的多义性正是其历时语义主观化过程的反映。关键词 “还” 持续 反预期 主观化 多义性 引言当代口语里副词 “还 ”有多种用法, 如:( 1) a . 别急, 还来得及 。b . 那还来得及吗

2、 ?c . 长成这样还能算漂亮 ? ( 张宝胜, 2007)d . 姑娘小寡妇的还真不少 。 ( 张宝胜 , 2007) e . 这还是你买的酒呢。( 高增霞 , 2002)f . 照顾不周之处 ,还请多多原谅 。g . 我说这话你还别不耐烦。h . 你再撵我我还不走了。( 张宝胜 , 2007)一般认为,副词 “还 ”的基本意义是表示事态的持续。在以上话语中, “还”的语义, 有 的显然与持续有关,有的似乎只在一定程度上有关 ,而有的则与持续无关 。我们不禁要问 ,“还”在这些话语中确切的意义是什么? 这些意义是如何产生的 ? 它们之间又有什么联系呢 ? 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本文拟追溯 “还

3、”历时语义演化的轨迹,并在此基础上对副词 “还 ”在当代口语中的这些用法及其演化规律进行探讨。本文认为 ,以上例句中 “还 ”表示持续之外意义的用法都是 “还”的主观性用法。所谓 “主观性 ”( s u b je c ti v i ty ) 是指话语中表现说话 人对话语内容的观点 、 态度或感情,即表现说话人自我的成分 ; 而“主观化 ”( s u b je c ti v i s a t i o n )322世界汉语教学 第 23卷2009年第 3期本文初稿曾在第十六届国际汉语语言学学会年会( 2008年 5月, 北京大学) 上宣读 , 与会者和世界汉语教学匿名审稿专家对初稿提出了宝贵意见,

4、特此致谢。 文中尚存错误, 概由笔者负责。则是指语言为表现这种主观性而采用相应的结构形式或经历相应的演变过程 ( 沈家煊 , 2001a ) 。一 “还 ”语义的历时演化副词 “还”是由古汉语中表示“往来 ”“返回 ”的动词 “还 ”发展而来 。 Y e h ( 1998:251)把 “还 ”语义变化的过程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5/6世纪) , 从 “返回原处”义发展出 “回到原来情状”义 , 再由 “回到原来情状 ”义发展出 “动作 / 状态重复”, 即“情状重复 ”义: 返回原处回到原来情状情状 ( 动作 / 状态) 重复。 ( 2) a . 相与还而观之。( 庄子至乐 ) (

5、返回原处)b . 行春令, 则其国乃旱, 阳气复还 , 五谷无实。 ( 礼记 月令 ) ( 回到原来的情状) c . 柳絮飞还聚 , 游丝断复结 。 ( 徐陵 长相思) ( 动作 / 状态的重复)第二阶段( 7 - 9世纪 ) ,从 “情状重复 ”义先后分别发展出两种意义,“语篇意义上的添加 、 递进”义 ( 7世纪 ) 与“情状持续”义( 8世纪) 。 ( 3) a . 既伤千里目 ,还惊九折魂。 ( 魏征叙怀) ( 语篇意义上的添加 、 递进 )b . 信宿渔人还泛泛。 ( 杜甫秋兴) ( 情状持续 ) 第三阶段 ( 10 - 16世纪 ) ,从“情状持续 ”义先后分别发展出四种用法 :

6、1) 与 “是 ”连用 :“还是”( 10世纪 ) ; 2) 与预料相反 ( 14世纪) ; 3) 程度浅( 16世纪) ; 4) 比较用法( 16世纪) 。( 4) a . 黄昏后。又还是 ,新月帘栊 , 沉恨细思。 ( 张先 一丛花 ) ( 与 “是 ”连用 : “还是 ”)b . 还敢应口 ! ( 水浒传第二回 ) ( 与预料相反 )c . 你便还象个人, 那三个丑的 ,断然是怪。( 西游记 第八十八回) ( 程度浅) d . 这场祸比天还大! ( 西游记 第五回) ( 比较用法 )以上 Y e h 的论述是符合 “还 ”语义变化的历史事实的 。但从主观化的角度看 , 我们认为 ,这三个

7、阶段 “还 ”的语义变化同时也伴随着一个逐渐主观化的过程, 也就是说 , “还 ”语 义的主观性越来越强 。以下我们从这一角度对 “还 ”语义在这三个阶段的变化进行讨论。第一阶段 : 从空间意义衍生出时间意义从返回原来的空间位置的意义, 转而表示回到原来的情状, 进而表示动作 / 状态在某一 空间位置的重复出现 。表示重复的 “还 ”已失去了返回义原有的空间意义, 而表示时间意义 : 返回义中回到原来位置的空间距离,现在变成了重复义中同一空间位置相同情状之间的 时间距离。时间意义比空间意义更具主观性。第二阶段: 从时间意义衍生出话语意义; 从情状外部意义衍生出情状内部意义从表示客观情状重复到表

8、示话语中同一话题下的添加 、 逻辑关系的重复或递进 。“还 ” 的语义从原来表述客观情状的时间意义转为表述话语逻辑、结构意义。后者比前者更具主观性。另一方面 ,情状重复是从外部表述情状的,而情状持续是从内部表述的 ( Y e h , 1998:323武 果: 副词“还”的主观性用法以下例( 2) ( 3) 和( 4) 中的例句均引自 Y e h( 1998) 。249) ,后者比前者更具主观性 。由重复义发展而来的持续义是现代汉语中副词 “还 ”的基 本意义 。从这一意义出发 , “还”的重复义可视为情状在不同时间的持续, 而添加、 递进义是情状在不同义域或空间的持续 ( c r o s s

9、- w o r l dc o n t i n u i t y )( M i c h a e l i s , 1996) 。第三阶段: 从情状持续义衍生出反预期义 持续义衍生出多种意义,也与这些意义同现 。反预期义是说话人在期待某事态不再持续时用 “还 ”表示持续的语用推理, 表达的是说话人对所谈事态的主观态度 。反预期义由表示持续的 “还”发展而来并非偶然。在语义历时演化的过程中, 由时间或持续义发展出转折 、 意外、 让步的意义是具有普遍性的 。如在英语中表示在某一时间的 w h i l e 就是从表示两 个客观事件的同时性发展出对两个事件的同时性或两个命题之间关系的意外和惊奇 ( T r

10、a -u g o t t , 1995) 。英语中表示转折或让步的副词 s ti l l 也是由其表示时间持续的意义衍生出来的 ( K n i g T r a u g o tt , 1982;H u r tl e , 1977) 。反预期义的产生是副词 “还”的主观化历程中的一个重要标志 。二 “还”的主观性意义: 反预期义由情状持续产生的反预期义是 “还 ”的主观性意义的语义基础, 渗透在 “还 ”在现代汉 语中的多种用法之中 。例如,文全民 ( 2008: 60) 在讨论 “还 ”和 “更 ”在比较句中的差别时注意到: “还 常出现在表示转折变化的句子里, 这说明使用 还 的比较句所要传达

11、的信息常与人们最初的想法背道而驰。 ”我们认为文全民的观察是准确的 ,而造成这一差别的原因正是 “还”有主观性反预期义 ,而“更 ”没有 。在交际中我们之所以需要指出某情状还在持续 , 往往是因为语境中有它不再持续的预期 , 因此表示持续的 “还 ”往往出现在说话人不期待某情状仍在持续的语境中 ,从而产生反预期的语用推理 。当这一语用推理在使用中不断加强 ,逐渐凝固为 “还 ”的一个义项后, “还 ”的语义就从客观地表示事态在时间上的持续 , 转 而表示说话人对这种客观持续的主观态度 ,即 : 由客观意义变为主观意义( T r a u g o tt , 1995) 。可以说 , “还”的反预期

12、义的产生和发展就是一个主观化过程 。从史料来看 , “还”的这一意义是发端于疑问句中 ,成熟在反问句中,然后扩展到陈述句中的。根据张宝胜( 2007: 328) 的调查,到了宋代, 副词 “还 ”从表示持续的实在意义到进一 步虚化为表示主观意义,已经具备了三个必要条件 : 1) 后接弱动词; 2) 出现在否定句 、疑问句 ,尤其是反问句中; 3) 在口语体中大量使用。 朱子语类中已经出现了 “还 X p ”表示 “非X p ”的主观性用法 。我们认为, “还 ”的主观性意义的核心就是反预期义。这一意义产生的 关键是疑问和反问语境,因为疑问和反问往往是说话人在语境命题与自己预期相悖时的自然反应

13、。 朱子语类中含副词 “还 ”的句子 74例, 但陈述句极少, 基本都是问句 ,有疑问句 ,也有反问句。根据我们的观察, “还”的反预期义在朱子语类中已经出现, 并频繁地用于疑问 、 反问句中 ,不过尚未扩展到陈述句中使用, 还没有完全成熟。请看下面的例子 。根 据张宝胜的分析 ,例( 5a ) 和( 5b ) 中的 “还”为非主观性用法, 例 ( 5c ) ( 5d ) 和 ( 5e ) 为主观性用法。那么 ,前两句应为有疑而问,其中的 “还”应该是其基本的持续义; 后三句为反问 ( 张宝胜, 2007: 327 - 329) :( 5) a . 我学还不厌否? b . 必大因问 : “虹霓

14、只是气 ,还有形质 ?”324世界汉语教学 第 23卷2009年第 3期c . 令人心中摇漾不定,还能处得事否? d . 真知者, 还当真知人欲是不好物事否?e . 看做这般模样时 ,其心还在腔子里否 ?例 ( 5a ) 是自问是否仍然学而不厌, 其中的 “还”表示基本的持续义 。虽然疑问语境本 身已经隐含了此时说话人 “已厌” 的可能, 但这种可能还不足以构成明确的预期 。例 ( 5b )则是说话人对“有形质 ”这一性状在主体为虹霓的情况下依然持续存在而发问, 显然, “虹霓也有形质”这一情况是出乎他意料之外的 。在这种语境中, “还 ”不仅表示情状的持续 , 同时也表示了说话人对这一持续情

15、状的主观态度 : 几分惊奇,有了一定的反预期义 。这种反预 期义在反问的语境中得到充分的发展 。例 ( 5c ) ( 5d ) 和 ( 5e ) 已经基本没有疑问成分 ,而是表示说话人对话语的观点或评价, 即 : 在所谈情况下 , 相关情状的持续是不可能的。此时 ,“还”除了表示持续之外,已有明显的反预期义 。在不知而问的询问中 ,说话人对所问命题的真伪并没有什么预期; 在有疑而问的疑问中 ,说话人有一定的预期,但并不坚信 ; 在无疑而 问的反问中 ,说话人对命题的反命题坚信不疑 。当 “还 ”在这些语境中出现时 ,它在询问句中的客观持续义逐渐增加了反预期的主观性色彩 : 表示说话人对命题的怀

16、疑 、 惊奇或反驳 ,或对命题可能性 、 适当性的评价 。 应该说明的是,在 朱子语类的问句中, “还”依然保持其持续义 ; 此时的反预期义是“还”与话语的疑问、 反问功能共同作用的结果 ,还不是 “还”本身的义项。在朱子语类 中尚未发现含反预期义 “还 ”的非问句 。含反预期义 “还 ”的非问句在 水浒传中出现 ( Y e h ,1998: 249) ,但似乎仅限于表示祈使言语行为的话语中 。这种话语与反问的形式相同, 只是 口气不同而已:( 6) 你两个还不快拜! ( 水浒传 第三十六回)在 西游记中, “还”的这种用法已在陈述句里多次出现 。如果说 ,例 ( 7a ) 里的 “还 ” 仍然主要表示持续义 ,例( 7b ) 和 ( 7c ) 里的 “还”已有明显的反预期义 ,难以只用持续义来解释了:( 7) a . 八戒喝道: “泼贱人,不知高低! 饶了你的性命就彀了 ,还要讨甚么扇子, 我们拿过山去 ,不会卖钱买点心吃 ? 费了这许多精神力气, 又肯与你 ! 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