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模拟试卷及答案_2_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44597929 上传时间:2018-06-14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182.7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学模拟试卷及答案_2_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心理学模拟试卷及答案_2_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心理学模拟试卷及答案_2_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心理学模拟试卷及答案_2_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心理学模拟试卷及答案_2_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心理学模拟试卷及答案_2_》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学模拟试卷及答案_2_(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分,共1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项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项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 科学心理学诞生于【B】 。 A1864年 B1879年 C1903年 D1920年 2. 【A】是学生学习或认知活动的动力。 A.学习动机 B.学习兴趣 C.学习过程 D.学习策略 3. 【A】是学生学习或认知活动的动力。 A.学习动机 B.学习兴趣 C.学习过程 D.学习策略 4. 刚能觉察出两个同类刺激物之间最

2、小差异量的能力叫做【D】 。 A绝对感觉阈限 B绝对感受性 C差别感觉阈限 D差别感受性 5. 记忆包括三个基本过程,它们是【B】 、保持和再认。 A.编码 B.识记 C.遗忘 D.回忆 6. 幼儿的思维活动往往是在实际操作中,借助触摸、摆弄物体而产生和进行的。这种思维方式是【D】 。 A经验思维 B具体形象思维 C抽象逻辑思维 D直观动作思维 7. 【B】是指潜藏在意识层面之下的感情、欲望、恐惧等复杂经验。 A前意识 B.潜意识 C.下意识 D.焦点意识 8. 依据需要的起源可将其划分为【B】与社会性需要。 A.生理性需要 B.生物性需要 C.心理上需要 D.情感上需要 9. 美国心理学 家

3、【A】在二十余年分析研究的基础上于1967年创立了智力三维结构模型理论。 A吉尔福德 B斯皮尔曼 C桑代克 D斯腾伯格 10. 按人际关系形成的基础,人际关系可分为血缘型、地缘型和【D】 。 A.进取型 B.内涵型 C.分离型 D.业缘型page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分,共2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五个选项中,有两项或两项以上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分。在每小题给出的五个选项中,有两项或两项以上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人格特征是个人身上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 它

4、集中反映了人心理活动的独特性, 包括 【ABE】 。 A兴趣 B能力 C气质 D性格 E理想 2. 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具有【ACDE】 。 A.连续性 B.独立性 C.阶段性 D.稳定性 E.可变性 3. 奥苏伯尔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结构的关系,将学习分为【AB】 。 A.意义学习 B.机械学习 C.接受学习 D.发现学习 E.知识学习 4. 知觉的特性有【ABDE】 。 A.知觉的选择性 B.知觉的整体性 C.知觉的复杂性 D.知觉的理解性 E.知觉的恒常性 5. 表象的特征【BDE】 。 A.理解性 B.形象性 C.恒常性 D.概括性 E.可操作性 6. 根据思维的凭借物和解决问题

5、的方式,可以把思维分为【ACE】 。 A直观动作思维 B发散思维 C具体形象思维 D聚合思维 E抽象逻辑思维 7. 意识的水平有【ABDE】 。 A.焦点意识 B.下意识 C.无意识 D.潜意识 E.前意识 8. 动机作为活动的一种动力,具有【ABC】功能。 A激活 B指向 C调节与维持 D稳定 E满足 9. 一般能力包括【ABCDE】等。 A观察力 B记忆力 C思维力 D注意力 E想象力 10. 根据社会个体人际反应的外部表现,人际关系可分为【BCD】 。 A.包容的需求 B. 外露型 C.内涵型 D.伪装者 E.情感的需求page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三、填空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

6、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分,共10分。把答案填写在题中横线上。分。把答案填写在题中横线上。 1. 心理学的历史大致分为两个时期:_和科学心理学的创建和发展时期。 2. 人的身体包括八大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运动系统、_、泌尿系统和生殖系统。 3. 技能形成的前提_。 4. 根据刺激是否来源于有机体还是外部,可分为外部感觉和_。 5. _是指已获得的知识经验在人脑中巩固过程,它是记忆过程的第二个基本环节。 6. _是人脑对现实的对象和现象的一般特征和本质特征的反应,思维的最基本的单位。 7. 梦是人在睡眠状态下发生的一种_的极端形式。 8. _是激发、维持和调节人们从事某

7、种活动,并引导该活动朝向某一目标进行的心理倾向或内在动力。 9. _是指在信息加工和问题解决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 10. 根据社会个体人际反应的外部表形,人际关系可划分为外露性、_和伪装型。 填空题答案 1.哲学心理学时期 2.循环系统 3.前道德阶段 4.内部感觉 5.保持 6.概念 7.无意想象 8.动机 9.液体能力 10.内涵型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四、简答题:本大题共4个小题,每小题个小题,每小题5分,共分,共20分。分。 1. 简述动作技能的形成。 动作技能的形成分为四个阶段: 一是认知定向阶段。所谓的认知定向是指学习者对所学技能有初步认识,了解系列动作的方式,在头脑中形成动作

8、映像,学习者可根据这种动作映像练习动作。 二是掌握局部动作阶段。动作技能的形成必须首先掌握构成技能的各个局部动作。 三是初步掌握完整动作阶段。在前一段掌握局部动作的基础上,逐步将局部动作组成一个完整的动作系统。 四是动作协调完善化阶段。这是动作技能形成的最后阶段,一连串的动作系列已经联合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并已巩固下来,各个动作相互协调。 2. 简述知觉及其特性。 答: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整体的反映。 (1)知觉的选择性。人所处的周围环境复杂多样,不可能对众多事物进行感知,总是有选择地把某一事物作为知觉对象,把其他对象则作为知觉对象的背景,这种现象叫知觉的选择性。 (2)知觉的

9、整体性。人在知觉客观对象时,总是把它作为一个整体来反映,这就是知觉的整体性。 (3)知觉的理解性。在知觉的过程中,人总是用过去所获得的有关知识和经验,对感知事物进行理解和领会,这种特性就是知觉的理解性。 (4)知觉的恒常性。当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知觉的映象仍然保持相对不变,这就是知觉的恒常性。常见的知觉恒常性有亮度恒常性、大小恒常性、形状恒常性等。 3画图并解释艾宾浩斯曲线。 艾宾浩斯,经过对自己的测试,得到了一些数据,描绘出了一条曲线,这就是非常有名的揭示遗忘规律的曲线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图中竖轴表示学习中记住的知识数量,横轴表示时间(天数),曲线表示记忆量变化的规律。这条曲线告

10、诉人们在学习中的遗忘是有规律的,遗忘的进程不是均衡的,而是在记忆的最初阶段遗忘的速度很快,后来就逐渐减慢了,到了一定时间的时候,几乎就不再遗忘了,这就是遗忘的发展规律,即遵循“先快后慢”的原则。 4. 简述思维及基本过程。 答: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 思维具有概括性和间接性的特点,思维概括性是指思维通过抽取同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特征和事务间的必然联系来反映事物 思维的间接性是指思维能对感官所不能直接把握的或不在眼前的事物, 借助于某些媒介与头脑加工来反映,而感知觉只能反映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 思维是高级的心理活动形式。人脑对信息的处理包括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的过程,

11、这些是思维最基本的过程 一 分析与综合 分析与综合是思维过程的基本环节,一切思维活动,从简单到复杂,从概念形成倒创造性思维,都离不开头脑的分析与综合。分析是在头脑中把事物的整体分解成各个部分、方面或个别特征的思维过程。综合是在头脑里把事物的各个部分、方面、各种特征结合起来进行考虑的思维过程。 二 比较 比较就是在头脑中把事物加以对比,确定他们的相同点、不同点及其关系的过程。 三 抽象与概括 抽象是把事物的共有特征、本质属性都抽取出来,并对与其不同的、不能反映其本质内容的舍弃。概括是将抽象出来的事物的共同本质特征综合起来,并推广到同类事物中去的过程。page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五、论述题:本大

12、题共2个小题,每小题个小题,每小题10分,共分,共20分。分。 1论述心理学对教师职业的意义。 答: (1)教育活动要遵循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活动的基本规律一个是社会发展规律,一个是个体身心发展规律。教育活动首先要遵循社会发展规律。教育最终要促进人的发展。而人的发展又有其自身的规律,即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认识和依据受教育者的身心规律,也是教育工作能否达到预期目的的关键所在。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阶段性和不均衡性等特征,这些特征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在教育活动中,适应了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就会使教育工作取得最大的效果。 (2)教师工作要有心理学

13、指导。 教师的工作就是教书育人。教书是手段,育人是目的。教师通过讲授,使学生发展自身的各种能力,塑造出完美的人格。这就要求教师要了解、掌握和运用学生学习的规律和人格形成的规律。教师只有掌握了学生学习的本质规律,不同学习的类型划分,学习的过程阶段特点等心理学理论,才能顺利地实施教学活动,实现其教学目的。教师也只有掌握了学生的人格结构及其特征表现,才能针对学生的人格差异,因材施教,依据品德发展规律,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 (3)掌握和运用心理学理论是教师专业化的主要指标。 教师专业化要求教师要具有教师职业所必需职业素养。教育理论知识是教师职业素养的主要条件,而心理学理论则是教育理论知识的重要组成。因

14、此,掌握和运用心理学理论的水平就成为检验教师专业化程度的主要指标。 2. 论述言语、语言和思维。 答: 语言是以语音或文字为物质外壳,以词为基本单位,以语法为构造规则的符号系统。言语是人们运用语言交际的过程。思维是人闹对客观现实概括的和间接的反应。 语言和言语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语言是工具,言语则是对这种工具的运用。语言是社会现象,语言的语音系统、词汇系统和语法系统是从全体社会成员的言语交际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因而具有较大的稳定性,是语言学研究的对象;言语则是心理现象,具有个性化和多变性,是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语言和言语又是密切联系的。言语要借助语言才能实现,离开了语言人们之间的交际只能通过表情、

15、动作,而这种方式的交际所能交流的内容是非常有限的,远不能满足社会生活的需要。所以,言语离不开语言,只有借助语言才能实现人们之间的思想交流。语言是人们相互交际的社会生活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语言也只有发挥它的交际工具的功能才存在价值,才是活的语言,离开了人们的交际活动,语言就变成了死的语言,它将被社会淘汰。所以,语言也离不开言语。 人的思维与言语有着密切的关系。思维与言语是密不可分、相互依存的。首先,思维活动是以感性材料为基础,借助言语实现的。其次,言语也离不开思维。因为构成言语的词汇和语法规则是思维的结果,而词义正是概括的思维活概念。言语和词的意义也正是靠思维的日益充实和丰富而不断地深化和发展的

16、。 思维与言语是有区别的。首先,它们的本质属性不同。言语是人们思维和交流思想的工具,是物质的,以声、行的物质形式存在。思维是人脑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心理过程,它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形式,是概念的,以意识的形式存在。其次,它们与客观事物的关系不同。思维与客观事物之间是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其间有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但并不完全等同,人们可以用同一概念表达。再次,从构成要素来看,言语中个词与思维中概念相关,但不完全等同。 六、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六、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2个小题,每小题个小题,每小题10分,共分,共20分。请分析案例原因,提出解决方案,并做总结。分。请分析案例原因,提出解决方案,并做总结。 1. 基本情况: 吴某,男,17岁,高二,智商正常。 他为人豪爽,也很有组织能力,在同学中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