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易经_中的君子观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44593274 上传时间:2018-06-14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119.1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_易经_中的君子观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_易经_中的君子观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_易经_中的君子观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_易经_中的君子观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_易经_中的君子观》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_易经_中的君子观(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周易研究1997年第4期(总第三十四期)易经 中的君子观于春海 卞良君“君子”,在西周、 春秋时期是贵族的通称。书无逸:“君子所,其无逸。 ” 郑玄曰:“君子,止谓在官玉者。 ” 又,国语鲁语上:“君子务治,小人务力。 ” 君子指当时的统治阶级,小人指被统治的劳动人民。春秋末年以后,“君子” 与 “小人” 逐渐成为 “有德者” 与 “无德者” 的称谓,如 礼记曲礼上:“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 ” 以上是一般通行的讲法。易经 产生于殷周之际,其卦爻辞中 “君子” 一词凡20见。 应该说,它们的涵义首先还是指贵族。例如:观 卦初六:“童观,小人无咎,君子吝。 ”大壮 卦九三:“小

2、人用壮,君子用罔,贞厉。 ”“君子” 与 “小人” 对举,分别指贵族和小民,各家注疏无异辞。 可是,有些地方的 “君子” 的内涵就不那么简单了。例如:乾 卦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论语学而 有云:“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 朱熹曰:“言君子凡事专用力于根本,根本既立,则其道自生。 ”(论语集注 卷一)句中的 “君子” 显系指 “有德者” 。 如果我们拿这两个句子作一比较,则不仅它们中的 “君子” 一词同样闪烁着明显的道德色彩,就连句子的组织形式(因果)也完全相同。 再看 易传 的解释:“子曰:君子进德修业是故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 故乾乾因其时而惕,虽危无咎矣。 ”

3、(文言)可见,不管卦爻辞作者的本意如何,后人是将此句中的 “君子” 理解成 “有德者” 了,至少是理解成 “贵族之有德者” 了。易传 释经,固然多有牵强附会之嫌,但此处的解说却也不无道理。 此外,我们看到,易经 中对 “在官长者” 或贵族更多的是用 “大人” 之类的词语来表述,如 “利见大人” 、 “小人吉,大人否” 等。有时 “大人” 、 “君子” 并用,如 乾 卦九二云:“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 九三则云:“君子终日乾乾” 表明二者的涵义还是有差异的。要之,易经 中的 “君子”,首先是指贵族、 “在官长者”,但有时也兼指 “有德者” 。事实上,易经 中有关君子的一些表述,已经形成了粗具规

4、模的 “君子观”,加上 易传 的阐释、 发挥乃至附会,对传统的儒家伦理道德规范的建构和确立,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探讨 易经 的君子观,首先还是要从 乾 卦爻辞说起。所谓 “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是什么意思呢?“乾乾”,指的是以乾德自期,刚健中正,不断努力。如 象传 曰:36“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 全句的意思是,君子要刚健正直,终日勤奋努力,夜晚也要警 惕着,所以虽然有危险,也不会发生灾祸。 在 乾 卦中,九三位于内卦的最高位,是阳位。 阳 爻居阳位,按 周易 原理解释为有利。 联系初九爻辞:“潜龙勿用”,九二爻辞:“见龙在田”,可知九三爻象征龙刚从浅水中升出,客观环境正

5、在改变。而爻辞告诫人们,在刚脱离险境 时不可消极,也不可急躁冒进,而应整日勤奋不息,乾乾从事,如此方为君子。这里主要强 调的是君子要有忧患意识,要能居安思危,自强不息。是为 易经君子观之一:君子当自强。 后世如 礼记:“敖(傲)不可长,欲不可从(纵),志不可满,乐不可极。 ”(曲礼上) 论语学而:“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淮南子修务训:“圣人知时之难得,务可趣也,苦身劳形,焦心怖肝,不避烦难,不违危殆。 ” 其君子发愤、 务求自强的 思想与 易经 如出一辙。 这种思想既为后世 “君子” 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标准和尺度,也为无 数想做 “君子” 的人指出了人生的价值取向。 千百年

6、来,无数仁人志士就是按照这一思想和 精神,孜孜以求,不断实践,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一名 “君子” 。 “自强不息” 遂成为中华民族传 统文化中最能催人自励、 奋发向上的一种动力。易经君子观之二,是君子要谦虚。 谦 卦辞:“谦,亨,君子有终。 ” 谦卦主亨通畅达, 君子行谦,必有好结果。对此,彖传 进一步解释说:“天道下济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天 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 谦,尊而光,卑而不可 逾,君子之终也。 ” 中心意思是说谦则亨:天道(指卦 中九三爻)向下来却不失其光明,地 道(指卦中坤体)卑下却向上行。 天道损去盈满的而增加谦虚的,地道变动多余的以流到不

7、足之处,鬼神祸害盈满的而降福于谦虚的,人道厌恶盈满的而爱好谦虚的。 天、 地、 鬼神、 人 对待盈满和谦虚的态度是完全一致的,所以说谦是尊贵的、 光明的。谦的表现虽是卑己下 人的,但卑下是有分寸的,必须合于礼义,不得逾越,超过限度就流于卑污了。 谦 卦爻辞 中还具体地讲到谦虚的美德:首先君子要谦而又谦(初六),同时还要 “鸣谦”(六二)、 “劳 谦”(九三)、 “ 谦”(六四),即有声望而谦、 勤劳而谦、 发奋而谦。如此,才能真正做到虚怀若谷,“君子” 才能 “有终” 而 “吉” 。我们现在看 谦 卦,下三爻皆吉,上三爻皆利,意为只要 谦就吉利。这种表述方式在 易经 中是独一无二的,可见古人重

8、视谦的程度。 尚书大 禹谟:“满招损,谦受益,时(是)乃天道。 ” 思想与此相似。可以说,谦虚作为 “君子” 的一种 道德规范,是始自 易经 的。 而以卑释谦,提倡 “自卑而尊人”,则是传统谦敬之德的基本内 容。明代的王阳明曾说:“今人病痛,大段只是傲。千罪百恶,皆从傲上来。傲则自高自是,不肯屈下人。 故为子而傲,必不能孝;为弟而傲,必不能弟(悌);为臣而傲,必不能忠傲 之反为谦。谦字便是对症之药。非但是外貌卑逊,须是中心恭敬,撙节(自我约束、 克制)退 让,常见自己不是,真能虚己受人。 故为子而谦,斯能孝;为弟而谦,斯能弟;为臣而谦,斯能 忠。 ”(书正宪扇)可以说是将 易经 以来 “谦虚”

9、 之君子观发挥到极致了。 谦虚,既是古代 “君子” 的美德,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易经君子观之三,是君子需知几。屯六三 爻辞说:“即鹿无虞,惟入于林中,君子 几,不如舍,往吝。 ”“即鹿” 为逐鹿,“虞” 为向导。 这条爻辞是说,在没有虞人引导下去追鹿, 入于密林之中,君子应知机而动,当舍则舍;如果坚持追下去,就会被困在林中,必有灾咎。 屯 是 乾坤 二卦相交而产生的第一卦,“刚柔始交而难生”(彖传),意味着难。就人 事方面说,处 屯 难之时,不可妄动,亦不可拘泥,要相机而动。六三爻辞的中心意思即是46要求君子要能预见几微,知难而变。 对于这一点,系辞下 作了很好的阐发,说:“知几其神

10、乎!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渎,其知几乎?几者,动之微,吉凶之先见者也。君子见几而作, 不俟终日。 易 曰:介于石,不终日,贞吉。 介如石焉,宁用终日,断可识矣。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刚,万夫之望。 ” 这里进一步提出了 “知几” 的条件:为人要 “上交不谄,下交不 渎”,即跟上级交往不阿谀谄媚,跟下级交往不轻慢亵渎,如此才算知几。 几,就是事物变化 之初所表露出来的征兆,凡能预先见识到这一征兆的人,就可称为君子。 “知几” 更难能可 贵的是立即行动,一天也不迟延,如 易经豫 爻辞所说,看到坚如石,就应想到将会很快 地有所转变,归于中正,不待终日。 能够 “知微知彰,知柔知刚”,睿智果决,就能成为万

11、人仰慕的君子。 我们知道,在儒家伦理思想体系中,“智” 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德目,孔子曾说:“知 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论语子罕)礼记中庸 进而把智、 仁、 勇三者称为 “天下之达德” 。 什么是智?董仲舒说:“先言而后当。 ” 即先见之明谓之智。 “智者见祸福远, 其知利害蚤(早);物动而知其化,事兴而知其归,见始而知其终其动中伦(合乎情理),其言当务(正合时务)。如是者谓之智。 ”(春秋繁露必仁且智)班固说:“智者,知也。独见前闻,不惑于事,见微知著也。 ”(白虎通情性)这些论述与 易经“君子(知)几” 说一 脉相承,并赋予它更加丰富的道德内涵,由知几到明智,终于成为中国传统道德的

12、基本规 范之一,成为君子之所以为君子的一个重要条件和标准。直到今天,这一传统道德规范仍 有积极的社会意义。 易经君子观之四,是君子必中正。所谓 “中”,在 周易 中又称 “居中” 、 “得中” 、 “处中” 等,一般是指一卦卦体中的第二爻与第五爻。这二爻分别是内卦与外卦的中位。古人 认为 “得中” 吉利。 如 观( )卦,九五爻辞:“观我生,君子无咎。 ” 虞翻注曰:“得道处中,故 君子无咎矣。 ” 意思是说,九五爻为中位,阳爻居中为得道之位,君子做到了 “得道处中”,所 以 “无咎” 。其次说 “正” 。 “正” 与 “中” 有联系又有区别。它比 “中” 应用范围更广泛些,凡阳 爻居阳位,阴

13、爻居阴位,都谓之得正或得位。 古人认为凡得正者都吉利,尤其是既得中又得正者更是大吉大利。所以 “中” 与 “正” 联系在一起为 “中正”,而成为君子追求的最高目标。 “中正” 思想贯穿在 易经 卦象的始终,对于理解卦象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它劝导君子把握 中正,意在使君子在品味玩索中提高自己的思想修养,其实质是要求君子言行都要不偏不 倚。这种思想后来演化为儒家的 “中和” 观念(或称 “中庸” 之道),要求人们为人立身要正, 处事要坚守正道,力避过与不及的偏激行为,使人际关系保持一种团结、 和谐状态。由 “中正” 而 “中和” 、 “中庸”,完成了儒家称之为 “天下之大本” 、 “天下之达道”(

14、礼记中庸)的 一条重要伦理原则和基本道德规范的建构。 以上列举与君子相关的卦爻辞,论析了 易经 中的君子观。 还有一些卦,其卦辞、 爻辞 中虽未提到君子,但其所崇尚的美德却也成为了后世君子所必须具备的人格精神。如 节 卦,就充分表现了一种君子 “贵节” 的道德观。 “节” 就是节度、 节制、 节俭。 六四爻辞说:“安节,亨。 ” 六五爻辞说:“甘节,吉,往有尚。 ” 是说安心守节度,是亨通的;甘心守节度,是 吉利的。反之,上六爻辞:“苦节,贞凶,悔亡。 ” 以守节度为苦,占问便是凶。很明显,这里是 以守节度为美德,而以不节为恶行。这种 “贵节” 的道德观,儒墨道法各家都从不同侧面进 行过阐发和

15、推衍,其中儒家突出地从理论和经世致用方面发展了 “节” 的思想和规范,如孔 子即主张 “节用而爱人”(论语学而),影响深远;同时,这种 “贵节” 的思想也理所当然56地成为后世君子用以自儆自励的座右铭,正如 象传 所说:“节,君子以制数度,议德行。 ” 探讨 易经 中的君子观,很有意义:一是可以使我们对于中国传统道德中的某些德目 和规范的发展脉络和建构过程有一个比较清晰的了解,有助于我们全面深入地去把握中国传统道德的精神实质。从上文论析中可见,易经 中的君子观已粗具规模。它以 “中 正” 为君子所当追求和达到的最高道德理想,而以自强不息的 “乾乾” 之德作为君子达到这 种道德理想所必备的先决条件。 与此同时,它还告诫君子需相机而动,不可妄为和冒进;要 虚怀若谷,不能傲物和自满等等。透过 易经 的君子观,我们不难发现上古先民思想意识 中理想人格的道德内涵,以及我们的祖先矢志追求这种理想人格的可贵精神。 二是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应该说,易经 中的君子观,是儒家乃至中华民族传统道德观 念的先导。它曾经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过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今天,它还将对我们的精神 文明建设起到积极的作用。像上文论及的 易经 中有关君子当 “自强” 、 “谦虚” 、 “知几” 、 “中正” 、 “贵节” 等思想,现在仍然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所当借鉴的重要内容,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