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见证——四十年票证和人民币史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44593039 上传时间:2018-06-14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9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的见证——四十年票证和人民币史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历史的见证——四十年票证和人民币史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历史的见证——四十年票证和人民币史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历史的见证——四十年票证和人民币史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历史的见证——四十年票证和人民币史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历史的见证——四十年票证和人民币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的见证——四十年票证和人民币史(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作者简介作者简介陈明远,著名人文学者、诗人。主要著作有:语言文字的信息处理(1 9 8 0 ),语言学和现代 科学(1 9 8 2 ),北京的生活(1 9 8 4 ),劫后诗存(1 9 8 8 ),无价的爱情(1 9 9 2 ), 新潮、两代丹青(1 9 9 8 ),文化人与钱(2 0 0 1 ),文化人的经济生活(2 0 0 5 ),知 识分子与人民币时代(2 0 0 6 ),文化名人的经济背景(2 0 0 7 )等。编辑推荐编辑推荐一张票证,一个时代,一段历史!一部全面详尽记录票证和人民币史的著作。本书简介本书简介计划经济时代,国家以票证的办法管理着人民的生活,吃饭有饭票,穿衣有布票,缝

2、纫机有缝 纫机购买证,华侨有侨汇券,票证细致到分糖票、油票、肉票、糕点票、面粉票,甚至豆浆油条票 。名目复杂的票证浓缩了建国后的经济生活,它们身上承载着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痕迹,都 有其特殊的历史渊源,有着独特的文化含量。作者以平实恳切的笔调为我们讲述了蕴涵在其中的真 实与沧桑,借着这些票证,复原了一段国民的记忆。目录目录票证和人民币的故事(代序) 粮票的故事粮票概述粮食定量与城镇户口挂钩第一套面粉购买证计划供应的全国粮票粮票的地区差别和种类粮票的版面管理票证的专门工作农村的口粮怎么办?粮票命根子“骄傲的全国粮票”上海市最早发给票证的回忆配给定量的波动起伏农村口粮安排农村非产粮区的粮食供应

3、粮票实在是命根子难忘师生情没有粮票就没有奶水1 9 5 9 年:形势一片大好,肚子咕咕叫1 9 6 0 年:中共中央指示压低口粮标准揣着粮票游长江灾害饥荒时期的粮食童年时记忆最深的是挨饿!一斤粮票的悲喜剧大家都吃不饱穷困的见证黑市粮票:痛心的记忆支援老家的全国粮票农林学院的伙食大学同学的无奈糕点票、就餐券1 9 6 1 年:高价糕点、糖果、饮食 斤斤计较着粮票1 9 6 2 年:没有上海粮票就别想在饭店吃肉一顿饭9 分钱外加4 两粮票1 9 6 5 年:春节特供票周恩来家宴:各人自带粮票 1 9 6 4 年:最大的心愿是“积攒粮票”1 9 6 5 年:4 0 斤粮票一条人命农民向城镇换取粮票插

4、队知青的粮票农村青年和粮票 油票、肉票的故事多少年油水不足农村用油少得可怜!城镇油票定量不断减少上海人心目中的油票食用油限量供应天津油票附麻酱票油票的最小面额一滴泪珠似的素油猪肉计划供应最早的肉票年夜饭吃肉猪肉佬、弥勒佛有肉票也买不到肉团圆饭农村奖售肉票和奖励票证北京人的肉票上世纪7 0 年代上海肉票供应肉票的反复 布票的故事布票概述起初布票还不算困难打折布票的危机上世纪6 0 年代布票严重紧缺 布票的种类布票定量减半又减半全家人的布票抹不掉的记忆唯一的新衣舍不得穿模范标兵邢燕子结婚的布票借布票结婚对农村的奖励布票棉花票1 厘米布票、手帕券补丁盖补丁假领与脖套梦中的人遣棉衬衣一件学生服裤子的窘

5、困旧货店“翻行头”布票比钱重要 工业券的故事又增加日用工业品购货券中山装,要1 0 张工业券上海市发放工业券的情况鞋类凭工业券限量供应7 0 年代工业券的全盛时期结婚专用票证买自行车用工业券买辆“大金鹿”用5 0 张工业券买缝纫机用工业券买名牌手表要6 0 张工业券照相机、收音机电唱机也凭工业券 购货本的故事购货本的雏形:供给转移证购货本跟城镇户口配套项目不断增加的购货本票和本儿的异同1 9 5 9 年票证增加到1 2 种香烟限量供应火柴限量供应食糖限量供应蔬菜限量供应豆制品、粉制品限量供应肥皂限量供应1 9 6 0 年购货本,凭票证供应商品3 0 种以上就餐券糕点券1 9 6 1 年凭票、本

6、供应副食品5 0 种、商品1 5 6 种梁晓声回忆购货本依靠购货本“找对象”高档糖果 天津1 9 6 2 年的工业品购货证1 9 6 3 年购货本和春节菜单上海市的春节特供1 9 6 4 年北京春节购货本丢了购货本就如同丢了性命 通货膨胀、商品紧缺的难关生活消费品的零售价格不断上涨严重的通货膨胀 对于国家干部和高知的照顾1 9 6 0 - 1 9 6 5 年的高价商品出台高价商品的扩大高价商品略微降价高价政策的历史作用 “文革”期间的票证哪堪回首 百种票券人均贫困线降到7 元粮食价格继续上涨“文革”中的粮票一般市民对粮票的珍惜街上的饭店和单位里的食堂上世纪7 0 年代:攒了粮票娶媳妇粮票的力量

7、窝头票、大粪票布票上的标语口号“不爱红装爱武装”市场畸形,充满政治色彩寒冬的棉裤一件红花格子衣服上海的“文革”服装劳保手套编成线衣北国寒冬说布票旧事重提7 尺布票因为布票打成“反革命”不要布票的自制裤农民的布“文革”中的购贷本和“号号票”每家必须珍藏购货本“文革”后期的大户、小户知青供应券购货本上的白糖春节的稀罕物瓜子儿油盐酱醋都要写本儿“文化大革命就是好!九十号!“号号票”票证歌难以挽回的巨额损失 侨汇券的故事什么是侨汇券?国务院关于贯彻保护华侨政策的命令制定侨汇物资供应政策华侨商店和凭侨汇证供应物资早期“中国银行外汇兑换券”侨汇物资供应票(证、券)“文革”前福建省的侨汇券“文革”前广州市的

8、华侨商店和侨汇券“文革”大字报猛批侨汇券1 9 7 8 年恢复侨汇物资供应办法关于做好侨汇工作扭转侨汇下降的通知广东佛山的侨汇券“文革”后广东华侨商店复业“文革”后收取侨汇券的标准 瞻家侨汇商品的优待价格北京华侨商店再三优惠上海的华侨商店倒卖侨汇券的故事侨汇券藏名酒山东省的侨汇业务山西省的侨汇业务侨汇券善后工作票证的社会影响票证制度下的社会心态统购统销与票证制度的怪圈商业厅干部的苦恼市场一大奇观排队年关的突击抢购烟民们牢骚满腹闻风排队抢购棉布票证成了代价券买卖布票的历史记录“票证时代”的街头交易倒卖票证的专业户自由市场收粮票票贩子票证的倒爷发了财工业品票证更值钱对于回国长期工作的科技专家的票证

9、照顾6 5 种票证全方位地支配生活广东率先打破僵局首次免收布票、棉絮票8 0 年代中期仍然使用票证1 9 9 3 年:票证退出历史舞台局部的余波微澜 人民币和外汇的故事老人民币时期新人民币时期新中国的外汇和外汇券进入小康社会 后记插图摘要插图摘要书摘插图 粮票的故事直到2 0 世纪9 0 年代以前,中国人吃饭以粮食为主,菜为辅。所以粮食又称为“主食”,“下饭 ”的小菜、肉蛋等统称为“副食”。几千年来,货币(铜钱和银两)的价值是以折合多少“米”来 衡量的。“民以食为天”,可见粮食在老百姓生活里的首要意义。追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粮票历史,滥觞于2 0 世纪3 0 年代江西苏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饭

10、票、 米票;抗战和内战期间,根据地的政府机关租官兵实行粮食供给制,粮票的发行与分类管理逐步细 致严密,为1 9 4 9 年新中国成立后的粮票发行管理提供了经验。1 9 5 0 年开始了抗美援朝战争,在国内和朝鲜战场上都实行粮食供给制,并印发了大量军用粮票 ,比较正规化。这些“军事共产主义”的粮票、米票、饭票,跟后来的票证制度,基本上一脉相承 。粮票,是粮食实行统购统销后,作为调节供需的手段、购买粮食的凭证,在新中国初期起了稳定 社会的作用。我国粮票所实现的乃是一种粮价补贴。城镇居民凭粮票买粮,享受国家计划价格,但 这个价格低于国家的收购价格,其差额由国家财政来补贴,因而是一种暗补。它成了指令性

11、计划体 制下国家财政的一大负担。后来,指令性计划经济统治下的票证制度的弊端,越来越明显地暴露出 来,终于不得不改变并最后消亡。粮票概述各地(如西南大区)的当地临时性粮票最早始于1 9 5 0 年,北京市面粉票始于1 9 5 3 年。1 9 5 3 年1 0 月1 9 日,中央作出了关于实行粮食计划收购与计划供应的决议,按照苏联模式,全面 开展了对农村粮食、油料、棉花的“统购统销”;在城市实行“定量供应”制度,采取划片、定点 、凭证供应办法。1 1 月2 3 日,政务院正式发布粮食市场管理暂行办法,规定“所有私营粮商 ,在粮食实行统购统销后,一律不准私自经营粮食”;“在城市,对机关、团体、学校、

12、企业等的 人员,可通过其组织进行供应;对一般市民,可发给购粮证,凭证购买,或暂凭户口簿购买”。1 9 5 3 年1 1 月1 日,北京开始实行面粉计划供应,印发的面粉购买证成为北京城镇居民使用的最早的 粮票。1 9 5 3 年1 2 月,上海县等地区实行粮食计划供应,对城镇居民口粮和工商行业及事业单位用粮 ,采取民主评议协商,核定粮数,凭证购粮。又如浙江定额粮票是一般居民使用的口粮粮票,由省 粮食厅于1 9 5 3 年1 2 月开始印发。第二年,即1 9 5 4 年3 月,我国开始实行食油定量制度。1 9 5 4 年9 月,各省市正式发放布票,即“棉布购买票”。1 9 5 5 年8 月2 5

13、日,国务院下达关于市镇粮食定量供应暂行办法,同年9 月,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粮 食部的名义印制的1 9 5 5 年版的全国通用粮票开始在全国各地发行使用,同时印发油票;1 9 5 7 年7 月开 始印发肉票;等等。从2 0 世纪5 0 年代直到9 0 年代初,我国城镇一直实行配给制,基本生活用品如每人每月2 0 - 3 0 斤粮食 (粗粮和少量细粮)、半斤或几两油、一斤或半斤肉、每年几尺布等,都凭户口供应本分栏记录 ,发给票证,配给到每户人家。一直到1 9 9 3 年5 月,北京市才最后取消粮票、油票、肉票、蛋票等票证及购粮本、副食本。此后虽 然有局部的余波洄流,但是票证时代一去不复返了!票证时代

14、,居民的钱包里还必须装有粮票。地方粮票仅仅限于当地专用,不能越境;出远门需出 具证明兑换全国粮票或省级粮票(限于本省境内)。所以,全国(通用)粮票是人们出门在外的通 行证,没有它寸步难行。粮食定量与城镇户口挂钩实行凭城镇户口、按人定量供应粮食的办法,粮食关系与户口紧密挂钩,这是计划经济体制采取 的配套手段。公安户籍部门,把国家供应粮油的城镇居民划为“非农业户口”。在那个年代,城镇居民称粮票 为“第二人民币”,没有它就要饿肚子,若要出门更是寸步难行。粮票的发放,凭派出所户籍办公室管理的户口登记簿,到居民委员会申办粮食供应本,按月(或 按季度)在户口所在的粮店领取。1 9 5 4 年,城镇居民口粮

15、依据职业工种、年龄、性别及不同地区的粮食消费习惯,确定9 个等级的供 应标准:每月定粮的数量、粗粮和细大米和面粉的比例。上海地区的等级为:特殊重体力劳动者4 5 - 5 3 斤、重体力劳动者3 5 4 4 斤、轻体力劳动者2 6 3 4 斤、脑力劳动者2 4 - 2 9 斤、大中学生2 6 3 5 斤、 一般居民和1 0 岁以上少年儿童2 5 斤、6 1 0 岁者2 0 斤、3 6 岁者1 3 斤,不满3 岁者7 斤。又一种说法,城镇粮食定量为:居民2 3 斤左右(少年儿童相应减少)、干部2 6 - 3 0 斤、中学生3 2 斤 (凭入学通知),女性比男性略少些;特殊工种(如炼钢工人、搬运工人

16、)基本口粮加工种粮定量 可达4 5 斤,煤矿工人最高定量5 7 斤。特别要说明的是:2 0 世纪9 0 年代以前,中国人民的饮食习惯是一日三餐以主食(北方人爱吃面食及 杂粮、南方人爱吃大米)为主、菜食为辅(所以叫做“副食”);而副食又主要为植物性的菜肴 ,较少吃肉食。因此,“粮”在中国人的饮食结构中最为重要,通常说:一顿饭量吃了“几两 ”(面食、米饭、饼或粥)。这种习惯到9 0 年代有所改变。在居委会组织管理下的各家各户,必须凭购粮本和粮票到指定的粮店买粮。卷面、切面、米粉、年糕等粮食制品凭粮票购买。1 9 6 0 年起,进饭馆吃饭都必须交纳当地粮票。1 9 6 1 年夏天,吴宓准备从四川到广州探访陈寅恪 先生,陈先生就写信函告诉吴宓:“兄带米票每日七两似可供两餐用。”(见国学大师陈寅恪 1 9 9 6 年版)在严密的户籍制度基础上,官营商业体系凭借对资源的独占,通过票证发放几乎能把所有社会成 员牢牢控制住,谁也离不开它们。据说“文革”中期的1 9 7 1 年9 月,一位公社干部得知林彪叛逃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