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名城的规划结构、旧城更新与城市设计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44588504 上传时间:2018-06-14 格式:PDF 页数:12 大小:936.7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文化名城的规划结构、旧城更新与城市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历史文化名城的规划结构、旧城更新与城市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历史文化名城的规划结构、旧城更新与城市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历史文化名城的规划结构、旧城更新与城市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历史文化名城的规划结构、旧城更新与城市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历史文化名城的规划结构、旧城更新与城市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文化名城的规划结构、旧城更新与城市设计(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历 史文化名城的规划结构、旧城更新与城市设计吴良铺历史文化 名城的规划建设问题,近些年来逐渐受到重视。不少这类城市都作了规划,工作也有了一定进展。但是在实践中,矛盾 仍然很多,表现在:发展生产和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关系;城市现代化建设特别是旧城改造和 保护古城风貌的关系;发展旅游事业和保护历史文化 名城的关系等等。总之,可以概括为如何妥善解决新 的建设发 展与旧城保护 的矛盾的问题。城市总是在不断发展的,继承与变 化 的矛盾是任何时期都存在的。当人口不多,社会生产力不高,城市发展缓慢时,矛盾在逐步调 整,因此并不很明显。今天科学文化发展迅速,城市规模日大,生活多样,交通复杂,活动频繁,加以建筑材

2、料、技术日新,建筑体量与形式有很大变化,城市基础设施的现代化要求日趋进步,以至古代封建社会基础上形成的城市无论在内容与形式均不能适应新的要求,“新”与t I日,处于一种相对发展或较大变动 的过程中,矛盾日益突出。如果说一般的旧城市随着新陈代谢,城市各种要素 的逐步更新,仍然存在预为安排、顺理成章 的问题,那么对于历史文化 名城,就更有一个如何保护其文物精华使之在城市迅速发展中不被淹没的重要任务。这样,“保护与改造”、“保护 与建设”、“继承与 发展”的矛盾就更突出,更复杂,更困难,也更需要加以认真的对待,妥善规划。一、历史 名城发展与改建规划的布局结构问题合理的城市布局结构对处理好历史名城保护

3、与发展,具有战略意义。从文物保护及城市规划 与建筑观点出发,对历史名城的下列方面,需要进行妥善的保护.城市最有特点的规划格局;旧城的文物精英,城市可供发掘的地下文物宝藏(例如西安、开封等城,地下宝藏多,应保留发掘可能,使将来重见天日),作为各时代标志的遗物遗址与反映城市极一时之盛人文荟萃的有关历史环境(如反映“六代豪华”的南京 秦淮河房,反映宋平江的苏州水巷桥梁,反映“报仇雪耻之乡”绍兴 的人文环境以及各地一些传统市场等),山川自然环境与 名胜古迹;别具乡土、民族特色地区,等等。但是由于过去城市没有长远规划,对一些历史名城的价值认识不足,文物建筑缺乏必要的、有效的保护措施,每每在旧城内安排了一

4、些发展迅速、污染扰民的工业或机关单位,在有限的土地 上,不长的时期内集聚了大量人口,兴建了巨大体量的工厂办公楼,并迫使大规模改建基础设施,而每一条街道的拓宽、新的大楼的建成又导致更多 的人口集中,其他如机械片面地推行“充分利用旧城”,“不占少 占农田菜地”的政策(这些原则本义并无错),对开拓新区缺乏充分财力 与决心等等,、使旧城容量过分饱和,连一些较低的环境质量标准都难以保证,文物保护问题就难于提到议事日程了。笔者认为,对于一些必然有较大发展的 历史名城,有计划地开拓新区,是必不可少的措施,并且有可能是有利旧城保护,促使新城完整发展的较为妥善的规划 结 构形态之一。试论证如下:型;泉州自唐五代

5、以后也是逐步向西南晋江发展而形成,明太原城的发展则是在原宋城基础上在东侧扩建晋王府的结果(图一)。这种新区偏 向旧城一侧发展的形式,其优点在对原有城区无 须作太多 变动,而新区 的发展可以根据现实 的需要,布局较主动,鉴 于中国传统城市布局 基本为方格形系统,新区发展除 自发生长未加规划者外,一般也多采取方格形系统,因此新旧区比较容易接合,并且由于 各个城市自然地理与历史形成的种种条件各异,新的城市规划结构形态还是各具特色的,这种并联而成 的方格城市形态与欧洲 中世纪城市一般从教堂市政厅、市场广场放射环形发展方式有很大的不同。(一)从传统城市发展方式看:(二)从解放后城市发展看在我国传统城市发

6、展中,除因故放弃原有城市另觅新址,易地而建,另 当别论外,城市的发展,有同心圆式向四周扩张,.如后周及宋东京(开封)。但也有相 当多城市采用 在原地的一侧 另辟新区扩建的,如明南京在原有基础上向东发展开辟皇城区,历史上福州是从屏山逐渐向南开拓而成,明扬 州城逐步向东面运河方向发展,待修城墙后而定图一解放后我国在旧城基础上发展的许多城市,其规划形态在传统的规 划体系上 又有了新发展。笔者为了阐 明前述观点,认为在多种布局形式中,有两种新的 结构形态很值得分析。其一,“洛阳方式”在“一五”期 间,由于建设重点工业企业,先选择距城约8里的涧西 区进行集中的琳国到 0口以- 口今一,一 两甫筑明大原明

7、扬 州中 嗯容O 福川O大规模建设,对地下古墓葬群有计划地作了系统发掘,并在周代王城遗址上作王城公园,旧城先不触及,新区也一次 形成面貌。这样的布局方式是正确的,(可借后来的发展没有注意保留地下城址,不足为训)。其二,“合肥方 式”旧城的城墙虽 已拆除,但护城河刁带建设成环城绿地,成为该城“美丽的项链”,并有逍遥津、包公墩等历史名胜地与 之相连结。新区分三片在城外呈翼状洛阳方 式合肥方式图二发展,旧城内部为了适应 新 的需要也有所改建,但大体保 留了旧有格局。由 于旧城不大,主要自中心向外成 片发展,新区绿地与城市交错,避免了一般“大饼式”形态,可取得良好的环境效益。这两种布局结构,都是一定条

8、件下的产物。一种是由外及 内定向发展,一种是自中心(旧城)向外放射分片发展,各有可取之处,主要看在什么条件下合理地加以运用。(三)对几个历史名城布局结构的讨论就上述这两种方式的分析出发,下面试对我国某些历史名城的布局结构加以分析。需要声明的是这种讨论纯属理论性的,并且主要是从旧城保护的 观点立论,以探讨某种可能性。实际上,规划布局方案涉及因素很多,并可能为某种不易预料的因素所影响,情况远比以下所论者要复 杂,但此处不作全面论述。关于杭州的规划结构杭州依西湖而立,因 湖山而名,历史上的杭州 随着城市的发展和钱塘江向东南逐步的变迁,杭州城就象折扇一样其面向钱塘江的一边逐渐展大。我认为这个反映在城市

9、形态上的历史规律很值得注意。经过历代经营,西湖周 围,风景名胜荟萃。解放后不少建设又多集中于 湖区,面临的 问题是临湖 的建筑物越来越密,体量越来越大,这就很难保持西湖“有山山不高,有水水不广,有建筑园林,多以精巧、简朴取胜”的宜人尺度和恬适的气氛。任何风景 名胜区,都只能具有一定的“容量,为今之计,宜及早在铁路以东,有计划地另辟新区,过去总以伯 占菜地而踌躇不前。究竟是保菜地?还是保西湖?应当善为权衡。西湖天下无双,是无价瑰宝,如破坏则无法恢复,菜地诚为珍贵,毕竟总还可以另行觅地开辟。何况钱塘江景 色绝佳,月轮山上,古塔高耸,之江辽阔,铁桥飞架,景观绝不亚于西 湖,_诚为杭州所独有的 另一宝

10、地,如能在江岸另建新 区并精心设计,必然别具特色。而联系江与湖的东西向林荫道的开辟,既可将两风景胜地相联串,还可使钱塘江之清风渲泄西瑚夏日蒸郁之气。所以对杭州来说似宜总 结古今历史发展规律,参照洛阳方式,及时扩建东区。关于苏州的规划结构历史上苏州的规划艺术上的成就无容赘述。解放后旧苏州城中工业大发展,无论在人口、工厂、交通,旅游用地方面均 超负荷,虽然有所控制,但效果不大。除明确城市性质及旧城内不再发展工业等外,出路城的原有格局作大规模变动.如果在规划中能有意识地把今后城市发展的 重点引 向旧城的南部新区,就有可能使旧城避免一些非必要的拆改。试想如能在钟楼南部轴线与唐朱雀大街一带发展“带形中心

11、”,作为城市的南北骨架,旧城外的东西两个新区 主要利用旧城南的东西交通干线来联系。东南与西南两侧辟作绿地呈楔状进入中心(原规划的道路系统骨架不必作大更改)。这样可以兼有合肥方式与洛阳方式 之长。新区格局兼采唐城,旧城保护也较为简单易行。关于业京的规划结构北京的新的布局形式,早期 曾一度徘徊于前述两种方式之间。解放初期梁思成、陈占祥教授等 曾提出在北京西郊发展“新 区”的方案(见封三),但未被采纳,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建国初 期国力不足,何能另建“新城”?并且北京古都历代经 营 极 为宏伟,天安门为开国大典所在地,已写下了新的历史首页现在回顾,从当 时“城市设计”水平看,原新区的规划也不尽理想,偏

12、于旧城一隅,过于从而属之,缺乏一个动人的雄伟布局。这可能也是当时方案未能被接受的原因之一。设想如果能将西部新区善为规划,发挥我国古代建都先确立中轴线的传统手法,例如将城市新 的 中轴线北至圆明园福海,中交玉渊潭一带的新市中心,南至丰台,而以旧北京城与石景山工业区各为左右翼,中隔绿带,东西有宽阔的林荫道相连,这样的一个布局规划,未始不能建成一个远比旧北京 更为宏伟的“新都”。在这种规划布局之下,旧城当 然还需要根据新的社会生活要求予以必要的改建,但就旧城保护来说,问题就相对简单多了(见图四)。上述布局可归入“洛阳方式”,此计不成,北京在确定以旧城为 中心发展之后,尚可采“合肥方式”做文章。当初在

13、探讨方案过程中,否定了外国专家机械地搬用西方模.1一a门目Jb l飞1一刀JJ.、IJ刁/rs eJ .召一一l飞气. . J、小T 一日开丁|一个牵卜半卜沐r一翻,l!尹一一1.矛3图三1。杭州2。苏州8。西安还是应在旧城西侧(东侧 因水面较多),有计划地积极开辟新区,新旧苏州不妨并联,新区并有可能把传统的鱼骨型街巷交通系统,作新的发展。关于西安的规划结构解放后,由于新工业区主要在旧城外东西(南)部分发展,对旧城未作太大改动,城墙城楼等被保留了下来。今天环城公园更在积极建设中,可以想象,建成后 当更为壮观。此外,关于保存唐城遗迹,体现唐城规模方面亦已在总图上落实,著名古建筑群如大雁塔,历史胜

14、地如曲江等在规划布局中均作了精心的处理。这些都是西安旧城保护方面的成功之处。但在一片赞扬声中,目睹钟楼一带现有拥挤情况。笔者 对在如何避免城市各方人流 向旧城中心“聚焦”等 问题仍感踌躇。如果旧城新增过多单位,聚集过多的人口,则迟早会迫使旧城非作较大的拆改不可。这方面,从北京几十年来的实践中,似已有了有益的经验与教训。西安旧城仅n 平方公里许,远比北京旧城6 2平方公里要小得多。在这较小的范围内,有可能尽量地避免建高楼或过多地展宽马路,也有可能不对旧.6式,将四 条斜放射路引至城内一环路上的建议。这是完全正确的,否则将大有损于旧城的格局。城墙被拆后,本可以象合肥一样保留护城河外绿地,形成“绿色

15、项链”,以北京的宏伟尺度,这一绿环如能实现,则可能会比合肥的环城绿地更为美丽壮观。此外,如果多年来能认真贯彻1959年北京市所拟定的“分散集团式”布局形式,把城市发展的重点放在新 区,各集团之间的绿地多保留一些,并使得旧城不过分拥挤,那样,保护旧城的工作也可能比现在要更主动一些。北京的建设,当然远比合肥这个中等城市要复杂得多,但在原有基础上充分发挥自己独特的规划构思,至今还是大有可为的。以上的讨论,意在说明一些有较大发展任务的历史名城,需要果断地、有计划地发展适当规模的新区。有条件时,将新旧适当分开,或相对独立。在建设程序上,从国 内外经验说来,一般以先建新区(或新城),后改建旧城较妥。这样新

16、区 的建设 较为完整,而旧城由于发展的负荷减小,可得到比较完善的保护 与合理地利用。现在有些历史名城对发展新区踌躇不前(如前述杭州),日复一日地在旧区挤塞新的内容,寄望 于有朝一日的大规模改造。结果旧城环境容量超负荷,改建更形困难;新区又缺乏有力的规划 部署,用地陆续无计划地被乱占乱用掉,造成了新区形不成,旧城改不好的局面,非常可借,至于发展或保持 名城特色,就更难顾及了。也有的城市,例如开封,新区确已开辟起来了,但忽东忽西,不仅分散建设力量,结果两个新区均未完成,何况两 区的联 系必须经过中央时旧城,这必然促使旧城的交通拥挤,人口集中,改建拆改的建设量大增,为旧城的保护徒增困难。为今之计,在图五“”“”。勿丁李,。,、常l琢口或卜竞。新区建设上宜善为比较,究竟以东区还是以西区为重点?在建设程序上,究 竟 孰 先孰后?需要有一个战略决策。现在提出这个问题是否为 时已晚呢?我认为“桑榆非晚,来者可追。”全国24 5个 城市,虽已有1 89个城市制定了城市总体规划,其中10 5 个已经批准。我国不少城市具有历史文化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