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沟通与冲突管理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44586600 上传时间:2018-06-14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424.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际沟通与冲突管理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人际沟通与冲突管理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人际沟通与冲突管理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人际沟通与冲突管理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人际沟通与冲突管理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际沟通与冲突管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际沟通与冲突管理(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人際溝通與衝突管理人際溝通與衝突管理 柯懿容柯懿容 中山社區大學推薦中山社區大學推薦 前言 從發展心理學(developmental psychology)的領域走進社會和組織心理學(social &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的領域,是因為 Dr. Morton Deutsch 的一門課,加上一系列實務性質和理論性質的相關課程,原以為可以比照當時美國的情況(1996),以碩士學位的資格將衝突解決(negotiation, mediation & conflict resolution)的訓練課程(而非理論研究性質的課程),引入台灣社會。帶著 Morton 的推薦信

2、回來,除了發現當時天時、地利、人和尚未成熟,更有感於中美文化的差異和自己能力的不足,於是決定回學校,加強自己獨立研究的能力,從課程的研發、設計到評估,做完整的學習,希望可以針對台灣的社會,配合語言、風俗民情、文化和傳統來設計課程;學校的教授們給我極大的鼓勵與包容,由於沒有前例可循,他們給我相當的空間,決定自己的博士班學程,但是這條學習的路,一開始就是摸索。 將近十年的時間,親身經歷也參與了這個知識領域的演變,negotiation, mediation & conflict resolution (or dispute resolution)的理論被引入教育、商業、法律、國際關係等,各領域因本

3、質、特性的需求,也逐漸發展出不同的訓練課程(models & practice),研究的方向和主軸也愈來愈具有其鮮明的特性。雖然商業界有太多的誘惑,我的中心一直是教育(peace education),如何依據學習者的背景(demographic background)和需要,設計適合每個學習團體的課程和教學法,是我目前最大的挑戰,學員們的反應和回饋,提供我許多適時的資訊,來評估我的課程內容和教學法,在社區大學開設的課程,慢慢地在成形,所有運用到的理論(心理學、社會學、教育學等),仍然是課程的主要架構,但是在與學員的互動過程中,整個理論架構幾乎必須被隱藏、化為無形,而心理引導和自發性地體驗與領

4、悟,逐漸成為此課程的教學主軸和主要目標。 一、課程設計一、課程設計 心理引導者的工作不是將學習者的問題承接過來,也不是分擔其重擔,原因是學習者的問題,最好由學習者自己學會分析:造成問題的因果,釐清自己的情緒和真正的需要,以及可能的解決方法,其結果才能真正滿足學習者的需要,如果引導者與學習者之間,形成無法分離的互賴關係(co-dependency ),學習者不但無法學會,如何獨立處理生活中的衝突事件,可能會因為過度依賴引導者,而成為衝突管理的無能者。這門課的目的,是和學習者一起探討和理解造成衝突的因與果 ,分析自己慣用的處理方式,嘗試找出自己人際溝通中的盲點,藉著對自己的瞭解,改善自己不喜歡的慣

5、性言行,從根本學習人際溝通和衝突管理的技能。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在設計課程之前,一些基本理念必須定義清楚: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育學院雙碩士以及博士候選人/組織心理學、社會研究法與統計學 一、一、 不是分析人格不是分析人格(personality),是理解自己慣用的思考和行為模式,是理解自己慣用的思考和行為模式(patterns) 學習者首先必須學習探索自己已經習慣的思考和行為模式,理解其慣用的言行和刻板的想法,是影響其人際互動的因 ,才能明白互動的結果 ,是因何而來;我們的思想,不論是意識層面或潛意識層面,都會影響我們的行為;換言之,我們的行為反映我們的想法,技巧與心機只能延後被識破的時間,卻足

6、以破壞人際關係中最重要,也是最脆弱的感覺 信任感。 引導者的工作是協助學習者,探索其慣用模式中,阻礙人際互動的盲點,比如習慣性的負面思考和負面行為,習慣性用刻板或有限的資訊,評斷他人的言行,習慣性重覆印證自己的負面經驗等;引導者的工作,不是直接指出學習者的習慣或盲點,而是協助學習者逐步察覺自己的盲點,自發性地體驗自己已經習慣的模式。引導的過程,除了需要引導者的專業知識與經驗外,其先決條件是學習者的自願與強烈的學習動機,任何一絲勉強都會減低學習的效果。 二、二、 不是學習巧術不是學習巧術(techniques),是培養技能,是培養技能(abilities/skills) 每一個人的思考與行為模式

7、的養成,與其原生家庭和成長的社會,存在著因果循環的關係,固著(embedded)的習慣,是長年累月的學習和累積,溝通的能力和處理衝突的能力,是我們將成長經驗內化與整合的過程和結果,我們的行為則反映出,個人階段性的整合結果,因此,思考和行為模式的培養與塑型,是進行式,並且可以隨著個人的意志和堅持而改變。 人不是機器,每個人行為模式(溝通模式)中的慣性與盲點都不同,需要修習的重點也不一樣。條例式的課程內容,著重以學習技術或巧門的方式,學習人際溝通,可能會因為”教條”的不適用或誤用,產生互動結果與自己的期待,之間的差距,如果屢試屢敗,個人可能因為挫敗感的逐漸升高,而逐步放棄人際溝通,改採用較負面的互

8、動方式,例如肢體暴力(打架、人身攻擊)、語言暴力(用譏諷、誣蔑、貶抑的言詞攻擊),或者乾脆從人群中退縮,放棄與人互動;反之,人性中的懶惰與霸道,引誘我們拿這些”教條”來要求別人,誤以為人際溝通只需要單方面的改變(其實是要求對方的妥協和低頭),就可以達到自己的期望,溝通就可以順暢無礙,結果這些”教條”不但無法改善人際關係,反而成為溝通障礙發生時,彼此指責埋怨的工具和藉口。 課程的目標是使學習者有能力 ,從更寬廣的角度和多元化的層面,來詮釋衝突的情緒與事件,正確認知自己與對方的行為、感受和需要,瞭解語言背後,心理層面潛藏的因素,學習以正面和建設性的方式來進行溝通,最重要是能以同理心的態度,尋求能滿

9、足衝突雙方需要的解決方案;因為個人學習的重點和階段性目標不盡相同,加上學習的曲線和時間表也是因人而異,因此,整體課程的設計,必須是以教授能力(empowerment)的過程和結果為主導。 三、三、 不是著重在理論和研究,是著重在觀念的引導與實務訓練不是著重在理論和研究,是著重在觀念的引導與實務訓練(practicum) 雖然這門課必須以理論為基礎,來架構課程內容的經緯,但是學員的需要,不是在研究這個領域的各種理論,而是學習一些,可以實際運用於生活中的衝突管理技能,幫助他們改善人際關係。因此,理論必須隱藏於個案的引導中,課程設計必須跳脫嚴肅的理論性討論,以輕鬆、活潑的自發性領悟,來帶動課程的脈動

10、;雖然必須挑戰個人慣性思考的疆界,藉著團體互動(group dynamics)的觀察與感覺,來降低學員的壓力感和威脅感,避免學員因為不習慣或害怕的心理,而產生防衛性反應。 由於不是教授技術或巧門,觀念的引導成為設計的重心,期望學員在體驗自發性的領悟後,能夠嘗試從自己的慣性思考和行為模式中,去做改變(如果自覺有需要),從自己生活中的個案練習,逐步探索出最適合自己,也是最能滿足自己需要的模式,然後慢慢將新形成的思考和行為模式,內化成我們能力的一部分,這門課的近程目標,就可以劃下一個獨立的句點。 四、四、 重點在建立關係重點在建立關係(relationship),不在找快速的解決方法,不在找快速的解

11、決方法(resolution / result) 許多談判的課程訓練(models),著重在利弊分析和預先設計可能的解決方案 ,筆者認為如此的做法,可能反而強化我們的慣性行為,更加執著於自己想要的解決方法和結果,尤其在分析過自己的”利高點”和”不利點”後,人性中的弱點會引誘我們落入”算計”的心態(陷阱)中,如此的思考方向,容易使雙方形成”相互較勁的互動”,解決的方案對”輸了”的一方,總是不盡滿意的。 因此,這門課程嘗試將重點放在人際關係的建立和維持 ,希望在學習和領悟的過程中,明白溝通的目的,是構築互信的橋樑,任何會傷害人與人之間信任感的思考和言行,都會造成溝通管道的堵塞;也就是說,如果我們堅

12、持的”解決方法”,會使雙方的不信任感增加,傷害彼此之間的關係,不論我們單方面多麼希望達到那個”結果”,都最好捨棄;因為,一次的”勝利”,很可能是雙方未來溝通的障礙,反而導致雙方的關係漸行漸遠。如果我們將溝通的目的,放在建立雙方的互信基礎、互動的心思與言行,著重在加強彼此的信任感、良好的人際關係是我們希望的結果,筆者相信,雙方的互信關係,會引導雙方共同探索,可以滿足彼此真正需要的解決方法。 二、教學方法二、教學方法 由於社區大學的課程型態和學員的特性、需要,不同於一般大學,課程內容和教學法,必須針對社大學員來做設計,不能比照以往在美國研究所的課程型態;在美國有許多訓練型態的課程,是將學習者集中在

13、某個地方,密集上課兩天以上,訓練員通常只需要做一次的情緒營造,運用個案練習時,也比較能夠掌控時間,一氣呵成。因為個案引導,如同陪伴學習者逐步移去前方的屏障(盲點),如果在不適當的時機中斷,不但達不到體驗自發性領悟的效果,可能因此造成更多的困惑,即使沒有產生不希望的副作用,前後堂課之間的間隔,如果時間過長,整個引導的過程可能必須重新來過。因此,課程內容是做重點式的安排,每一堂課的進行方式,則是針對內容來架構 ,至於構築的過程和步調 ,甚至於最後所形成的內容,是經由引導者與學員們的團體互動,一起完成;不同團體、每一堂課,都是新鮮的經歷,結果也不盡相同。 來社大上課的學員,白天上班還有家事要忙,精神

14、、體力都已經過度負荷,這門課希望給學習者,在忙碌、機械式的生活中,帶來一些刺激;一些在思想上具有新鮮感,但是沒有壓力的激發,在心理上有一點解惑的感覺,在情緒上得到正面的轉移和舒發的管道,學習知識的過程是輕鬆、活潑生動的感覺。為了達到這些目標,課程內容和教學的方式,是根據筆者自我課程評估的基標(benchmarks)來設計, 期許自己的課, 能在組織化(organized process) 、 系統化(systematic contents)和實用性(practical)三方面平衡。這門課大方向的基標是根據學習曲線的理論: 一、一、 無意識或不自覺的無能力階段無意識或不自覺的無能力階段(Unco

15、nsciously Incompetent Stage) 因為這門課將溝通與衝突管理定義為 能力 的學習,以社大學員的年齡、經歷和能力,台灣的文化和傳統觀念,如此的定義是種挑戰,如何將挑戰的意味化為無形,使學習者的感受不是被挑戰,而是被新鮮感與好奇感所驅動? 如何引導學習者同意溝通與衝突管理的技能 (例如:積極的傾聽、同理心的培養、詢問的技巧、信任感的建立、感受能力的培養、負面(忿怒)情緒的控制與管理、對多元文化的認知與理解、探索自己的敏感地帶、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將衝突具體化等),不僅止於觀念的改變,更是能力的培養,才能達到學習者所期待的結果?如何引導學習者認知和理解,自己習慣的思考與行為模

16、式? 以及慣性模式與人際溝通之間的因果關係? 第 一個階 段,定位 在擴展 心 的視野和 層面, (這裡 的心 包括心 理(mind/psychology)、思考和想法(thinking & thoughts)、感覺和情緒(feelings & emotions)、精神和靈魂(spirits & souls)、心智(mentality)、看法(views)等),期望學習者接受不習慣、新的觀念和做法,必須先引導學習者,整理出一些心的空間 ,最好的方法是擴展空間,而不是在有限的空間內衝撞,目的在引導學習者接觸自己言行背後,心理層面潛藏的因素, 看到自己慣性言行中的盲點,以及這些盲點,如何影響我們與他人之間的互動。 二、二、 有意識或有自覺的無能力階段有意識或有自覺的無能力階段(Consciously Incompetent Stage) 學習者在跨過知識的藩籬,同意接受新觀念的衝擊後,如果學習者願意以學習新能力的心態,來繼續學習的過程,第二個階段才算開始。這個階段的目標,是清楚地意識到自己習慣的溝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