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农民工的特点_挑战与市民化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44586105 上传时间:2018-06-14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286.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生代农民工的特点_挑战与市民化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新生代农民工的特点_挑战与市民化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新生代农民工的特点_挑战与市民化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新生代农民工的特点_挑战与市民化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新生代农民工的特点_挑战与市民化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生代农民工的特点_挑战与市民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生代农民工的特点_挑战与市民化(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34 人口研究34卷却是在大城市工作和生活。我们希望在不久的将来 ,大城市的城市化大门也能向农民工敞开 ,就可以更好地化解新生代农民工的 “市民化”、“城市化”的渴求 。新生代农民工的特点 、挑战与市民化刘传江 ( 武汉大学经济发展研究中心 、 人口 资源环境经济研究中心教授 )1 新生代农民工的特点1. 1 界定及背景进入新世纪 ,特别是 2005年以来 , 20世纪 80年代和 90年代出生的农民工日益成为农民工研究领域的焦点。作为一个社会学而非人口学的概念或群体 ,他们被称之为新生代农民工或第二代农民工 。 “80后农民工”备受关注的两个基本背景是 : ( 1) 当今我国农民工已不再是一

2、个高度同质的群体 ,而是已经在内部结构产生了分化和变化, “80后 ”、“90后 ”农民工群体人数已经过亿 ,占农民工总数的六成以上 ,而且随着第一代农民工因为年龄的原因逐渐退出城市劳动力市场和 90后农民工陆续加入城市,新生代农民工的规模及其占农民工群体的比重越来越大 ; ( 2) 新生代农民工的成长环境明显不同于改革开放初期进城的第一代农民工, 他们对农村和城市有着不同于前辈的社会认知 、 认同度和工作生活期望值,从而导致他们新的个人行为导向。作为一个规模与日俱增的年轻群体 ,他们会对城乡发展产生新的影响和挑战。1. 2 群体特征新生代农民工与第一代农民工不同群体特征的基本差异可以从其人口

3、学的指标上得到体现。为系统地研究新生代农民工问题 ,武汉大学人口 资源 环境经济研究中心与英国 B r i s t o l 大学地理学院王雯菲博士合作,于 2008年 12月对武汉市进城农民工的生活和工作状况进行了一次样本总量为 1100人的问卷调查。调查数据表明 ,两代农民工在家庭收入方面存在显著差别, 在年龄 、 受教育年限、 婚姻状况、务工经商经验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别 : ( 1) 年龄 。调查样本中 ,新生代农民工的年龄区间为 16 29岁, 均值 22. 84岁, 第一代农民工年龄区间为 30 72岁 ,均值 41. 12岁, 两代农民工平均年龄差 18. 28岁。 ( 2) 性别。中

4、山大学课题组 2006年对珠三角 9市 3084名农民工的调查比武汉 1市的数据更有代表性, 珠三角新生代农民工女性占 55. 6%,而第一代农民工女性只有37. 2%( 蔡禾等, 2009: 387) , 转换成性别比, 新生代农民工的性别比仅为 79. 86,比第一代农民工的168. 82低 88. 96, 年轻女性在日用消费品加工业和服务业比男性具有明显的优势 。 ( 3) 文化程度 。新生代农民工受正规教育的年限平均为 9. 75年 ,第一代农民工受正规教育的年限平均为 8. 03年 ,相差 1. 72年。第一代农民工中 ,从未上过学 、 上过扫盲班、小学、初中、高中、中专 / 职高

5、/ 技校、大专及以上人所占的比例分别为 4. 3%、0. 8%、25. 4%、50. 2%、15. 8%、2. 2%、1. 1%,新生代农民工的比例依次为 0. 5%、0. 3%、7. 8%、57. 1%、20. 3%、9. 9%、4. 2%,第一代农民工中从未上过学、参加扫盲班以及仅上过小学的人所占的比例明显高于新生代农民工,而新生代农民工中念过初中、高中、中专 / 职高 / 技校 、 大专及以上的人所占的比例明显高于第一代农民工 。 ( 4) 婚姻状况 。 新生 本文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农民工的代际分化、行为选择与市民化研究”( 项目编号: 70973092) 与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自

6、主科研项目“两代农民工的流动行为与市民化进程研究”( 项目编号: 09Z Z K Y030) 的部分研究成果。 除了有特别说明数据来源之处外, 本文其他数据均来自 2008年对武汉市 1100名农民工的问卷调查。2期人口研究编辑部 新生代农民工: 特征、问题与对策35 代农民工已婚比例 35. 3%,未婚人数比例为 63. 9%, 而第一代农民工未婚比例只有 2. 8%,在婚比例高达 94. 1%。新生代农民工未婚比例远远高于第一代农民工 ,固然和其年龄有关 ,但也有其它原因 : 和第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在婚恋观念上更接近于市民,早婚早育的思想逐渐淡化 ; 他们对未来有着更高的预期 ,

7、自我发展愿望强烈 ,一般不愿提早步入婚育阶段; 他们中的大部分人承受着巨大的生活压力 ,既不愿回到农村,在城市又尚未站稳脚跟,婚育问题提不上日程 。 ( 5) 收入情况 。新生代农民工家庭年收入均值为 24657. 33元, 第一代农民工家庭年收入均值为 21202. 74元。从收入来源看,新生代农民工家庭无论在农业收入 、 务工经商收入 、 转移性收入还是财产收入方面,均值都明显高于第一代农民工家庭。但在政府发放的各类补助方面情况相反 。 ( 6) 务农经历。第一代农民工有比较丰富的务农经验, 平均务农时间为 11. 94年 ,而新生代农民工没有或缺乏务农经验 ,平均务农时间只有 2. 15

8、年,相差近 10年, 且有 38%的人从来没有干过农活 ( 刘传江、程建林,2008) 。1. 3 行为导向新生代农民工不同于第一代农民工的群体特征及其成长环境的差异决定了前者在行为导向方面与第一代农民工具有诸多方面的新变化 :( 1) 职业分布 。尽管两代农民工都是体力劳动者 ,而且就业单位性质和劳动环境没有本质区别 ,但上述问卷调查结果还是清楚地反映了新生代农民工与第一代农民工微妙的新变化 : 农民工就业单位 / 企业的所有制形式主要为包工队、个体经营户以及民营企业 , 第一代农民工的比例分别为40. 1%、28. 6%、11. 8%,新生代农民工的比例依次为 32. 8%、33. 1%、

9、19. 3%。更多的新生代农民工倾向于自主创业或到比包工队有发展空间的民营企业 。( 2) 劳动强度 。每周工作 7天的新生代农民工比例 72. 5%,明显低于第一代农民工的 85. 5%;每天工作 10小时及以上的新生代农民工占 50. 4%,低于第一代农民工的 55. 4%。新生代农民工每周平均工作 66小时 ,低于第一代农民工的 68. 1小时 。尽管农民工的工作时间强度在很大程度上是由雇主安排的,但农民工在一定程度上有选择用人单位和是否同意加班的权利 , 因此 ,以上数据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反映出年轻力壮的新生代农民工吃苦耐劳程度低于平均年龄超过 41岁的第一代农民工 。( 3) 社会身份

10、的自我认同。新生代农民工中认为自己是城里人的比例比第一代农民工高 4个百分点 。在认为自己不是城里人并占多数的农民工中 ,第一代农民工认为 “户口身份”是限制自身没有成为城里人的首要原因,而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则认为 “在城里很难找到一份自己满意的工作”是自身没有成为城里人的首要原因。这不仅反映出新生代农民工对自己城里人的社会身份的认同感在提高,而且他们中更多的人还认为不是外在的户口状况而是 “隐性户籍墙 ”成为他们转变社会身份的最大障碍 。( 4) 城市适应 。第一次外出时对城市生活的适应程度, 新生代农民工回答 “比较适应 ”的比例( 53. 5%) 和“非常适应”的比例( 6. 5%) 都高

11、于第一代农民工 ( 分别为 50. 1% 和 3. 6%) 。和第一次外出时对城市生活的适应程度相比 ,对现在城市生活的适应程度 ,两代农民工回答 “比较适应 ”、“非常适应”的比例都上升 ,但回答“非常适应”的新生代农民工比例 ( 29. 6%) 依然高于第一代农民工比例 ( 25. 9%) 。数据既反映新生代农民工较之第一代更好的城市适应能力, 也反映他们对城市生活和市民身份更为强烈的向往。( 5) 城市融入 。在回答 “你与城里同事的关系如何 ”时, 新生代农民工回答 “很好 ”的比例( 32. 7%) 和“比较好”的比例 ( 38. 2%) 都高于第一代农民工 ( 分别为 29. 5%

12、和 33. 6%) 。在回答36 人口研究34卷“除工作关系外, 是否与城里人有交往 ”时 ,回答 “有”的比例第一代农民工占 40. 9%, 新生代农民工占 48. 1%。 在回答 “您来武汉后 , 有没有到本地人家里做过客 ”时, 回答 “有 ”的第一代农民工占27. 8%, 新生代农民工占 32. 3%。在回答 “您有几位本地的朋友 ”时, 回答无的第一代农民工占56%, 有 1 5人的占 31%, 6人以上的占 12. 8%,新生代农民工中的相应比例依次为 50%、32%和 18%。数据显示新生代农民工较之第一代农民工有更好的城市融入能力, 也反映他们对城市生活和市民身份更为强烈的向往

13、 。( 6) 未来打算 。在被问及预计在武汉的居住时间时 ,选择 “可能的话就在武汉安家住下去 ”的新生代农民工达 94. 6%, 比第一代农民工高 6个百分点 。有关该问题 ,在表示 “有具体年限 ”的剩余调查对象中, 预期在武汉居住 1 5年的第一代农民工占 60. 0%, 6年及以上的第一代农民工占40%,而新生代农民工的相应比例分别为 95. 2%和 4. 8%。在 “您是否愿意成为城市居民 ”的问题时 ,与第一代调查者相比,第二代调查者更期待成为城市居民 ( 58% V S53%) 而不是打算将来回老家 ( 13% V S21%) 。表 1 新生代农民工与第一代农民工的特征比较 T

14、a b l e1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C a mp a r i s o n s o f t h eC e n o z o i ca n dF i r s t G e n e r a t i o nP e a s a n t -w o r k e r s比较特征第一代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工成长环境社会环境改革开放前改革开放后家庭环境多子女家庭独生子女或两孩家庭个人特征出生年代出生于 1980年之前出生于 1980年之后文化程度小学和初中文化为主初中及以上为主婚姻状况大部分已婚大部分未婚人格特征吃苦耐劳特征较强吃苦耐劳特征较弱就业情况打工主要目的为家庭, 求生存为主为

15、自己, 追求生活质量工作期望能挣到比种田多的钱即 可向往体面或接近市民的工 作劳动供给决策绝对收入比较相对剥削感较强与家乡的联系务农经验有比较丰富的务农经验没有或缺乏务农经验与家 乡的 经 济 联系较强, 大量汇款回农村老 家较弱, 汇款较少 , 用途也不 同城市适应性对城 市的 认 同 感较弱, 多以同乡为主要交 往对象较强, 向往城市生活 , 渴望 融入城市与外界的联系以口信、书信为主, 信息 量少, 频率低, 速度慢以电话、网络为主 , 信息量 大, 频率高, 速度快生活方式与传统农民接近与现代市民接近流动模式流动的驱动力农村推力城市拉力未来的期望年龄大后返乡劳动不愿返乡务农, 希望市民

16、化( 7) 社会团体参与率。新生代农民工中加入老乡会、读书会 、 社区组织、工会组织、团组织和城市生活派对的累计比例为 22. 9%, 即超过 1/5的新生代农民工参加了上述团体 ,而第一代农民工的累计比例只有 9. 7%,不到 1/10, 参与率相差 1. 3倍。新生代农民工对参加社会团体更为活跃, 除团组织的参加情况与年龄有关以外, 均反映他们更有意识地为自身的全面市民化做出努力, 如加入2期人口研究编辑部 新生代农民工: 特征、问题与对策37 老乡会可以弥补在社会资本方面的不足, 加入读书会可以进一步提高人力资本 ,加入社区组织和城市生活派对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城市主流社会 ,加入工会组织则可以更好地维护自身权益 。( 8) 学习倾向 。在回答 “在工作之外的闲暇时间, 你通常做什么 ”时, 回答 “经常自己看书 / 学习 ”的新生代农民工占 33. 8%, “经常上学”或“上网 ”的新生代农民工占 37. 1%,而第一代农民工的相应比例只有 24. 7% 和 6. 4%。此外 , 在回答 “您觉得当前最需要学习的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