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教师招考_教育综合基础知识_全书笔记以及重点(修整版)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44584715 上传时间:2018-06-14 格式:PDF 页数:65 大小:504.1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教师招考_教育综合基础知识_全书笔记以及重点(修整版)_第1页
第1页 / 共65页
江西教师招考_教育综合基础知识_全书笔记以及重点(修整版)_第2页
第2页 / 共65页
江西教师招考_教育综合基础知识_全书笔记以及重点(修整版)_第3页
第3页 / 共65页
江西教师招考_教育综合基础知识_全书笔记以及重点(修整版)_第4页
第4页 / 共65页
江西教师招考_教育综合基础知识_全书笔记以及重点(修整版)_第5页
第5页 / 共6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江西教师招考_教育综合基础知识_全书笔记以及重点(修整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教师招考_教育综合基础知识_全书笔记以及重点(修整版)(6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江西教师招考 教育综合基础 知识全书笔记 以及重点(修 整版) Presented By Lvykon 1 笔记 2 第一章第一章 教育学教育学 一、一、教育与教育学教育与教育学 1.1.中外教育名言中外教育名言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教育”一词最早 见于孟子尽心上 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说 文解字(东汉许慎) 教育是发展健全的个性。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 教育是“依照自然法则,发展儿童的道德,智慧和身体各方 面的能力。”裴斯泰洛齐 人只有靠教育才能成为人,人完全是教育的结果。德 国思想家康德 2.2.教育的概念教育的概念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质的规定

2、性,也是 教育与其他一切社会现象的根本区别。 广义教育:泛指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提高人的认识 能力,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质,完善人的个性的一 切活动。 狭义教育:即学校教育,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遵循 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在特定的教育场所,有目的,有计 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实施影响,使他们的身心朝着社会期 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和过程。 3.3.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及相互关系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及相互关系 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包括:教育者 受教育者 教育影响 教育活动基本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3 的相互作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以一定的教育影 响为中介。

3、4.4.教育起源的学说观点教育起源的学说观点 生物起源论:代表人物,利托尔诺;观点,教育起源归于本 能;不足,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 心里起源论:代表人物,孟禄 ;观点,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不足,否认了人是有意识的。 劳动起源论:马克思的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和生产劳动相 结合。 5.5.学校教育的产生学校教育的产生 原始社会有学校教育萌芽,作为独立的社会实践部门的学校 教育是在奴隶社会出现的。 我国经考证的最早学校出现于殷朝,未经考证的夏朝就有学 校称为“痒序”。周朝的乡学分为:塾、痒、序、校。我国古 代的学制萌芽起于西周,如最早设的立的“痒、序、校”等形 成于西汉,到唐宋时期才比较完备。 教

4、育系统的产生,是制度化教育形成的前提。 最早设立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职业是商代。 欧洲封建社会教育内容:七艺包括:三科(文法 修辞 辩证 术),四学(算术 几何 天文 音乐) 。四书指的是论语 孟子大学和中庸;而五经指的是诗经尚 书礼记周易和春秋, 简称为“诗、书、礼、 易、春秋”。 6.6.学校产生需要具备的条件学校产生需要具备的条件 社会劳动必须出现相当数量的剩余产品,使一部分人脱离 生产劳动,同时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分工,开始出现专门从事 教育的教师和专门从事学习的学生; 4 具有相当数量的经验积累,为学校教育提供特定的教育内 容; 文字等记载和传递文化的工具达到了一定水平。 7.7.奴隶社

5、会教育的出现的条件表现奴隶社会教育的出现的条件表现 经济上,由于铁质工具的使用,社会生产力得到了很大的 发展; 政治上,在体脑分工的基础上,社会出现了阶级和国家; 文化上,人们积累了大量的生产劳动经验和社会生活经 验。 8.8.原始社会教育的主要特点原始社会教育的主要特点 教育的非独立性 教育的原始性 教育的平等性和普及型 9.9.古代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教育的特点古代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教育的特点 教育从社会生活特别是生产劳动中分离出来,学校轻视体 力劳动,轻视生产经验的传授; 学校教育为奴隶主和地主阶级所垄断,具有阶级性、等级 性。学校是培养统治人才的场所; 个别教学的组织形式

6、,教育过程是一种灌输和被动接受的 过程。 10.10.现代教育的特点现代教育的特点 教育同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 教育的日趋普及型和多样性 教育的科学化水平日益提高 11.11.二十世纪中叶以后的教育特点二十世纪中叶以后的教育特点 教育逐渐走向民主化,教育的服务性,可选择性,公益性 和公正性成为学校改革的基本价值诉求; 5 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学校教育网络逐步建立,学校教育 教学时空得到根本性改变; 教育的功能得到全面理解,教育的生产性、政治性、文化 性得到人们的关注,教育在政治体制改革和文化建设中的功用 得到系统和深刻的认识; 教育的国际化和本土化趋势同时彰显; 教育的终身化和全民化理念成为

7、指导教育改革的基本理 念,阶段性教育向终身化教育转变。 12.12.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 科学,是一门研究如何培养人的科学科学,是一门研究如何培养人的科学。 1 13.3.教育学的发展阶段及其著作教育学的发展阶段及其著作 教育学的萌芽阶段(从奴隶社会到 17 世纪) 柏拉图理想国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昆体 良雄辩术原理论演说家的教育( 誉为欧洲古代 教育理论发展的最高成就 ) ,朱熹四书集注,韩愈 师说。 教育学的创立阶段(17 世纪到 18 世纪)英国哲学家培根 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首次把教育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8、确定下来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是近代独立形态的教育 学的开端。 科学教育学阶段(18 世纪末到 19 世纪上半叶) 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第一部科学形态的教育学,是 教育科学形成的标志 。 教育学的多元发展阶段(19 世纪末到 20 世纪初)实验教 育学梅伊曼和拉伊倡导通过科学意义的观察和实验方法, 研究和构建教育学的理论和体系。儿童中心主义杜威,倡 导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以儿童经验活动为中心。 教育学的分化和拓展阶段(20 世纪中期至今) 6 14.14.新中国新中国成立成立后后我国我国教育学的发展阶段教育学的发展阶段 学习苏联的教育学(1949-1957)(苏联教育学家凯洛夫的 教育学) 教

9、育学中国化(1958-1965) 教育学语录化(1966-1976) 教育学的逐步发展(1977 至今) 15.15.教育学科的特点:教育学科的特点: 研究对象的普遍性,平凡性 问题域界的恒定性和解答的不确定性 学科基础的广泛性和跨学科 理论类型的多元性和学科路径的多样性 学科属性的综合性和理论结构的层次性 16.16.教育学的发展趋势教育学的发展趋势 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不断扩大; 教育学研究基础的扩 展和研究范式的多样化; 教育学科的细密分化和高度综合同时进行; 教育学研究 和教育实践改革日益密切。 17.17.教育学的价值教育学的价值 作为科学认识形式的教育学能够超越日常教育经验 作为科

10、学的认识方式的教育学能够有效的解释教育问题 作为学科知识体系或课程的教育学能够促进教育理论与实 践的沟通,其中教育学的“中介”作用体现在: 7 (1)通过启发教育实践工作者的教育自觉,使他们不断的领 悟教育的真谛,形成科学的教育观,增强作好教育工作的自觉 性和预见性, (2)通过获得大量的教育理论知识,扩展教育工作的理论视 野,提高全面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促进教育工作者养成正确的教育态度,培植坚定的教育 信念, (4)提高教育实际工作者的自我反思能力和发展能力,促进 教师专业发展水平, (5)优化教师的教育思维,为成为研究型教师打下思想基 础, (6)通过传播教育理念,改善全社会的

11、教育舆论环境和教育 观念,从而推动教育改革,促进教育事业发展。 18.18.教师如何学习教育学教师如何学习教育学 把教育理论学习和教育教学实践相结合,使教育理论水平和 教育实践能力相互促进; 将继承我国优秀教育传统和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结合起来; 把专业理论和交流讨论结合起来; 把专业阅读和背景写作结合起来。 8 二、二、教育与社会关系教育与社会关系 1. 1. 教育适应并促进社会的发展是教育的一条基本规律教育适应并促进社会的发展是教育的一条基本规律。 2. 2. 教育适应并促进人的身心发展是教育的一条基本规律教育适应并促进人的身心发展是教育的一条基本规律。 3. 3. 教育的发展和变化是由社会经

12、济和物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决教育的发展和变化是由社会经济和物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决 定的定的 4.4.经济对教育的决定和制约作用经济对教育的决定和制约作用 经济发展对教育的需求是促进教育发展的动力,经济发展 水平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以及教育的内部结构, 经济发展水平决定和制约教育目的,经济发展水平决定和 制约着学校课程与内容, 经济发展水平对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有着重要的制约作 用。 5.5.教育的经济功能教育的经济功能 教育在受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的同时,也对经济发展有着极其重 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教育的经济功能是教育的社会功能的一 个极其重要的方面,体现在: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基本途 径 ;教

13、育是科学技术再生产的最有效形式;教育是创造 和发展新的科学技术的重要基地。 6.6.社会政治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社会政治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政治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政治制度决定着受教育 的权利和程度;政治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教育政策、教育 制度和教育内容体系。 9 7.7.教育的政治功能教育的政治功能 教育通过传播一定社会的政治意识形态,完成年轻一代的政 治社会化;教育通过选拨和培养专门的政治人才,促进社会 政治的稳定 完善和发展;教育通过舆论思潮对社会政治产 生影响;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制度。 8.8.社会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作用社会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社会文化规范影响着教育的价值取向问题

14、,制约着人的教育 观念。(1)重传统和重权威的价值取向影响教育过程和师生 关系,(2)重功名的价值取向影响教育的价值观和质量观; 社会文化影响教育内容 ;社会文化还具有非正式的教育 作用。 9.9.教育的文化功能教育的文化功能 教育的文化传承功能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 教育的文化融合功能教育的文化创新功能 10.10.人口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人口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人口影响着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及其战略重点; 人口数量制约教育的规模,速度和教育经费; 人口结构影响教育结构;人口质量影响教育质量。 1111. .教育优化人口的功能教育优化人口的功能 教育是控制人口数量的重要手段;教育是提高人口质量 的重要手

15、段之一; 教育是促进人口结构趋于合理化的重要手段之一。 1212.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定性,是与其 他社会现象的本质区别; 10 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教育具有与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 发展不平衡的特性。 13.13.认识教育独立性,有什么意义?认识教育独立性,有什么意义? 认识教育的相对独立性,促使我们在分析和研究教育问题时, 不能仅仅是从社会的政治,经济等方面去考察,还必须从教育 的内在的,特有的规律性去考察,更不能简单的照搬解决政治 经济方面的方法去解决教育问题。第一,教育必须坚持自己的 独立品格;第二,教育要对社会有批判性;第三,教育对社会 的适应要有所选择。 三、三、教育与个体发展的关系教育与个体发展的关系 1 1 人的发展的内涵:人的发展的内涵:人的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人在从生 命开始到结束的全部人生中,不断发生的身心两方面的积极变 化的过程。 2.2.大脑各区成熟的顺序(运动区大脑各区成熟的顺序(运动区 体觉区体觉区 视觉区视觉区 神经系统)神经系统) 3.3.儿童儿童 5 5 岁左右学习乐器最佳岁左右学习乐器最佳 4.4.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论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论 内发论:强调人的身心发展是由自身的需要决定,身心发展 的顺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