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比说课稿 (1)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458318 上传时间:2017-08-19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活中的比说课稿 (1)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生活中的比说课稿 (1)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生活中的比说课稿 (1)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生活中的比说课稿 (1)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生活中的比说课稿 (1)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生活中的比说课稿 (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活中的比说课稿 (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生活中的比一、教材分析生活中的比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比的认识第一课时的内容。本课知识是在学生已经学过除法的意义、分数的意义以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基础上学习的,是比的认识这一单元的起始课。比在数学中是一个重要的概念,体会比的意义和价值是教材内容的数学核心思想。教材没有采取给出几个实例,就直接定义“比”的概念的做法,而是密切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以系列情境为学生理解比的意义提供了丰富的直观背景和具体案例。教材中呈现了“比谁像 ” “比谁快”与“比谁便宜” 等情境,让学生充分体验生活中的比,从而引发学生的讨论和思考,使学生经历从具体情境中理解比的意义,从而让学生体会引入

2、比的必要性,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教学目标(一)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理解比的意义,能正确读写比,了解比的各部分名称;理解比值的概念,能正确地求出比值。 对比的应用有初步的感性认识。2、过程与方法:结合具体的实例,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实际操作和合作交流中,感受“ 比 ”产生的背景,理解“比” 的意义。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引入比的必要性,能利用比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二)重点: 理解比的意义,了解比的各部分名称。 (三)难点: 理解比的意义,区分比与比值的意义。 (四)关键: 提供多种情境,使学生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

3、象出比的意义的过程。二、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方法1针对教材内容特点,并结合学生认知规律,这节课我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和引导发现法作为主要的教学方法;以独立探究、合作交流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三、学情分析生活中的比是在学生已经学过除法的意义、分数的意义以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基础上学习的,大部分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接触或使用过比,并有一些相关的活动经验,体会比的意义和价值是教材内容的核心思想,但学生对比的理解还仅仅停留在形式上,学生记住“比”概念容易,但要真正理解比的意义往往比较困难。这是从智力因素上的分析,而从非智力因素进行分析,学生喜欢探索有趣的、自己熟悉的、有挑战性的,生活化的问题,喜欢探究的、合作

4、的学习方式,容易理解和接受生动形象的呈现方式。四、教学内容与过程(一)教学内容生活化的数学课堂就是要让学生在“生活”和“数学”的交替中体验数学,在“退”和“进”的互动中理解数学。在设计本课时我,首先让学生“退回生活”,出示我的多张照片,让学生比较一下哪一幅最像我,激发学生对“比”的知识的研究兴趣,为数学学习提供现实素材,积累直接经验;再通过“进到数学”, 由浅入深地独立思考,在实际操作和合作交流中,体会生活中存在两个数量之间比的关系,把生活常识、活动经验提炼上升为数学知识。最后则组织学生寻找生活中的比,引导学生把生活和数学有效结合起来。目的使学生对比有整体的认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

5、力,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而形式多样的练习,则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比”的意义并灵活应用“比”的知识解决问题。(二)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课伊始,我对学生说“老师最近有几件烦心事,想请大家帮帮忙?”同时用大屏幕出示我的照片。我说“老师照了一张照片打算送给亲戚朋友留念,可是照相馆给老师洗出来的照片却是这样的”接着我又出示了几张比例不同的照片,学生们看后有的皱眉,有的惊讶,还有的干脆哈哈大笑起来,此时我问“为什么笑”,学生都说有些照片不像我“哪些像呢”,学生很容易就能找出 B 和 D 最像。在上述过程中,照片中的老师是同学们非常

6、熟悉的,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自然地引入了下面的探究学习。12.积极参与 探究发现(1)理解比的意义理解比的意义是本课的重点,为了突出教学重点,让学生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意义的过程,同时理解比的意义,我设计了这样的三个情境。情境一待学生找出 B 和 D 最像后,我紧接着将几张照片放入方格纸中,适时追问“你能用数学知识解释为什么 B 和 D 最像原来的图 A 吗”,并及时布置任务:在小组内探讨,至少用一种方法证明 B 和 D 最像图 A。学生马上投入到小组内进行进一步的探究。数学学习过程充满着观察、实验、推断等探究性与挑战性活动。 学生通过独立观察、自主探

7、究、小组合作交流,可以得到两种比较的方法,一种是将两个图形的长、宽分别比较,一种是将一个图形的长与宽进行比较。抓住学生回答的契机,我对于学生上面探究的内容进行小结:要使两个图形像,就要保证长与宽相除的商是一定的。体会两个长得最像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一定存在固定的倍数关系,便于引出并学习比的意义、读写,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情境二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只通过一个情景是无法完全理解的。为了深化比的意义,接下来我又安排了第二个情境速度的比较。接着导入新课的问题“老师有几件烦心事”我说“我最近打算锻炼身体,同学们帮老师出个主意:骑自行车和跑步上班,哪个更快些”接着:“(出示教科书中 49 页中“马拉松运动

8、员”和“淘气骑自行车”的照片),请同学们口答完成表格内容,并说明比较的方法。”当学生回答长与宽比较是将长与宽相除,求速度时是用路程除以时间,这时我就可以顺水推舟的总结出比的意义:像这样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情景三如果前两个情境是为了让学生理解比的意义,那第三个情境就是让学生巩固比的意义。我的烦心事之三让学生帮我比较我家附近几个摊位的水果哪个更便宜些?有了前面两道题的积累,学生很轻松就能将比较单价的方法联系到比的知识。通过创设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联系自己已有知识经验、生活经验,再通过自己的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总结、提炼出比的意义,本节课的一个难点“比的意义”得以解决(2)掌握比的各部分

9、名称和求比值1比的各部分名称、读写法和求比值的知识学生在平日的生活中和课前的预习中都有所了解和掌握,为了体现课堂的实效性,教在当教处,这部分内容我采取的是让学生自学并直接汇报,这样处理既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效率,又调动了学生预习的积极性。(3)比与比值的区别在哪里?让学生体会比与比值的概念区别,明确比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它是一个式子,而比值是一个数,这是很多学生往后比较容易出错的一个知识难点。 (4)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本节课的另一个难点就是掌握:“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我让学生把前面所学的情境中的除法算式改写成比的形式,并求出比值(课件出示)。首先让学生把除法改写成比的形式,

10、进一步体会除法与比的密切关系,接着求比值,巩固求比值的方法,再让学生结合 6 除以 4 说说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并将三者关系系统地归纳到表格当中,便于比较。这样的处理实现了一题多用的效果,减轻了学生的负担。3.运用知识 解决问题第一层次基础知识为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相关的基础知识,我设计了相应的填空。第二层次灵活运用比的知识第三层次了解“生活中的比”为了拓展学生的课外知识,又能让学生品位数学文化,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热爱和兴趣。我为学生呈现了生活当中的许多比:1、心脏和体重的比大约是 1:202、人脚与身高的比大约是 1:73、五星红旗长和宽的比是 3 比 2。4、标

11、准的篮球场长和宽的比是 28:15。 5、地球海洋面积和陆地面积的比是 71:29。很多学生误解比赛中的比分也是比,因此我介绍了一个小知识:各类比赛中的比不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比,它只是一种计分形式,是比较大小的,是相差关系,不是相除关系。最后我还通过身高的比,福尔摩斯侦探术来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14、数学乐园。形式多样的练习,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但强化了重点,突破了难点,还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究的习惯,为今后深入学习比的相关知识奠定了基础。5、全课总结 强化新知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一定有很多收获,谁愿意把你的收获跟大家一起分享?有些什么疑问?在学生汇报中,使本节课的知识点得以巩固。生

12、活中处处都能用到比,希望同学们能够到生活中去寻找比,更要将比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6、板书设计说明下面讲一讲我的板书:这节课的板书,我力图做到了简洁明了,既能突出重难点,又便于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疏理,加深记忆。生活中的比两个数相除 又叫两个数的比。6 4= 64 =1.5 前项 比号 后项 比值虽然有先进的教育技术,但我认为它仍然代替不了传统的板书,因为课件也好,视频也好,都是动态的,所展示的重点、难点,一闪而过,对于学生如同过眼云烟,不能打下深刻烙印,传统的板书将知识定格在黑板上,定格在学生脑海中,便于记忆和回顾。五、教学反思整节课的教学设计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中紧密结合教材内容,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有意识的进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体会到学习的乐趣。真正做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让不同的孩子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