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出能人与社会土壤有很大关系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44579259 上传时间:2018-06-14 格式:PDF 页数:1 大小:701.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南出能人与社会土壤有很大关系_第1页
第1页 / 共1页
亲,该文档总共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湖南出能人与社会土壤有很大关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出能人与社会土壤有很大关系(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我的家乡湖南耒阳,往东去是井冈山,大约两百 多公里;往北去是湘潭和湘乡,也都是两百多公里。最 近的去处是衡阳王夫之老家,开车不到一个小时。 耒阳原属郴州,现在是属于衡阳的县级市。 南昌 起义失败后,朱德率部先是抵达耒阳,经湘南起义之 后再上的井冈山。 这段历史,也许是耒阳距离中国革 命最近的一段。 但是据家乡的方志专家介绍,耒阳在 近现代并没有涌现多少特别有名的名人。 也许正是这 个原因,我在家乡上学那些年,包括现在逢年过节回 家,很少见父老乡亲扎堆讲古。 这现象,要是被我在北京认识的一个律师朋友知 道了,一定会觉得是好事。 他的老家是距离长沙很近 的宁乡县,当年很多人加入过湘军和湘西土匪,如

2、今 他每年回乡过年,最受不了家乡人一个毛病,“只要有 得三五个人凑一起,必定互炫和自炫。 ” “湖南”标签对于我本人也有过短暂的影响,那是刚来武汉上大学的阶段, 我被拉进了一个同乡会组 织,记得元旦开大会,遇上下大雪,我们冻得直哆嗦, 挨到中午开席喝酒, 那种抱团取暖的感觉涌上来,真 是很强烈。 可惜的是,这种活动似乎总没办法持续开 展下来。 裴士锋注意到了湖南人的种种特别之处,比如集 体主义热情、冒险精神、冲动、火爆,等等。他的分析大 体上我能够认同,但对一些具体的提法也的确不能苟 同。 我觉得湖南人那么多,各人身上的特质很多其他 省份的人也有, 不能因为湖南涌现了很多杰出人士, 就开始“掠

3、人之美”据为独有。 这不公平也不真实。 时代大潮在变迁,湖南人在“泯然众人”,各地各 类精英均衡涌现, 我觉得是社会向正常回归的表现。 更多平头百姓依靠勤劳和智慧慢慢地普遍致富,过上 殷实的生活,我觉得更是一种稳妥的幸福。文/刘功虎【访谈】“副产品” 造就人类文明读书怎样不动气专栏17201 5年1 2月1日 星期二 责编: 李少峰 版式: 吴晓琳 责校: 刘永杰读 周刊主编 刘功虎广场舞反映一种 “集体记忆”读书两代美国人的湖南缘分裴士锋对中国的兴趣产生于湖南。 大学毕业后,作为 雅礼中学的英文教师, 他在长沙度过了两年时光。 早在 1915 年, 他父亲的伯父罗伯特就在长沙生活过一段时间。

4、 罗伯特是耶鲁大学雅礼协会项目最早期的英文教师,在裴 士锋出生前他已经去世。 裴士锋看过罗伯特写的家书,拍摄的中国照片。 家书 绘声绘色描绘了 1915 年前后的长沙, 这使裴士锋 1990 年 代的长沙生活变得有点神奇和鲜活。 当裴士锋伫立在长沙 街头,看着车水马龙,他时时会想到自己的伯祖父: “ 80 年 前,他像我一样风华正茂,站在相似的地方,望见一片片旌 旗招展,那是人们在庆祝袁世凯登基的典礼。 ” 这二十多年来,裴士锋常常感到自己的生命与湖南这 片土地密不可分,他把湖南当作自己的第二故乡。 湘菜和 湖南的风景令他着迷,他花在游历湖南的时间远远多于其 他省份。 通过阅读和游历,他对近现

5、代中国史上一个独特现象 发生浓厚兴趣:如此多的湖南名人在近现代中国的动荡岁 月里风起云涌,各自扮演重要的角色,其背后的原因究竟 是什么? 从长沙回到美国,他开始了在耶鲁大学中国史研究所 的学业,目标对准湖南。“湖南人现象” 令他着迷近现代中国,许多风云人物,来自湖南。 比如新中国开 国十大元帅十大将中,籍贯湖南的几近一半。 上溯到 1840 年鸦片战争前后,中国历史舞台上已经连 续出现湖南人的身影。 比如写下 海国图志的魏源,湖南 邵阳人,被称为我国 “ 睁眼看世界”第一人。 郭嵩焘出使英 国,亲眼见到了蒸汽机推动工业革命的神奇机械。 此 外曾国藩、左宗棠、谭嗣同等都是近现代中国史上举足轻 重

6、的人物。 裴士锋研究发现,陈独秀较早注意到 “ 湖南人现象”, 并大谈湖南人精神。 1920 年 1 月,刚出狱不久的陈独秀,写 下了一篇文章 湖南人底精神: “ 湖南人底精神是什么? 若道中华国果亡,除非湖南 人尽死。 湖南人这种奋斗精神,却不是杨度说大话,确实 可以拿历史证明的。 二百几十年前底王船山先生,是何等 艰苦奋斗的学者! 黄克强历尽艰难,带一旅湖南兵,在汉阳 抵挡清军大队人马;蔡松坡带着病,亲领子弹不足的两千 云南兵,和十万袁军打死战。 ”陈独秀提到的杨度是湖南 人,1903 年写过一首 湖南少年歌。 杨度参与过公车上书,怂恿过袁世凯称帝,后来赞同 孙中山共和,晚年秘密加入中共。

7、 裴士锋认为,杨度是一个 很好的隐喻,他独自跨域了多个政治光谱,而灿若群星的 湖南人在各个光谱带里都广有分布。 相比人文艺术、科学 技术等领域,裴士锋觉得湖南人对国家兴亡的关注热情似 乎更高。“湖南一定发生了重要的事情”在陈独秀之前,广东人梁启超对湖南人也有很深的印 象, 他把任侠尚气的湖南人比作日本萨摩和长州的武士, 预言 “ 可以强天下而保中国者,莫湘人若也”。 裴士锋告诉 读 + 周刊记者,在历史上,湖南人给外省人并不是这样的 形象。 相比江浙一带,湖南一直不是中国主流精英的发源 地,宋明清期间进士数量很少。 “ 这一百多年,湖南一定发生了重要的事情。 ”裴士锋 刚开始撰写博士论文时,发

8、现尽管人们的谈资很多,传说 不少,可资利用的资料却很匮乏,东西方学者都很少涉足 这个话题。 在中国大陆,没有哪部主流中国史作品对这个 现象做出专门研究和解释。 他阅读过的西方关于现代中国 起源的研究,总喜欢把焦点放在上海和北京,湖南的出现 通常只是作为一个 “ 落后的”中国内陆地区的例子,它 “ 等 待着”沿海地区的思想启蒙。 “ 他们习惯把湖南作为中国无差别的一个省来对待, 把那些具有鲜明地方烙印的历史人物当作无差别的中国 人来对待。 事实上,湖南的故事值得被更好地描述,无论对 研究者还是读者来说。 我不是湖南人,可以算冷眼旁观的 外人,我的研究不是为了张扬湖南,只是想还原历史。 ”裴 士锋

9、说。 因此, 他决定把对湖南的研究放在他论文的中心位 置,去努力寻找连接那些湖南著名人物之间的纽带,并观 察在晚清和民国初年,这个远离中央政府和外交的内陆省 份有着怎样的经历。“ 毕竟,对于我们所有人来说,空白就 是机会。 ”美国历史学家裴士锋: 湖南人何以影响了近现代中国 记者刘功虎美国历史学家裴士锋(Stephen R.Platt)的湖南人与现代中国,日前由社科文献出版社推出简体中文版。 在书中,裴 士锋追溯17世纪湖南思想家王夫之为现代湖南人性格的源头。裴士锋是美国著名历史学家史景迁的弟子,耶鲁大学中国史博士,目前执教于阿姆赫斯特马萨诸塞大学。 近日,裴士锋接受了长江日报读+周刊记者专访

10、。在他看来,湖南本土思想家们提供的精神养料,内陆省份长期的经济落 后,加上战争、起义等方面的诱因,使得湖南近现代知识分子和年轻人不断求变、求改革甚至革命,纷纷走上中国历史舞台。湖南出能人与社会土壤有很大关系太平天国运动打开湖南人上升通道读+:“湖南人现象” 在近现代的迸发, 有没有具体的诱 因?裴士锋:我觉得太平天国运动的发生很关键。你看这个 运动刚起来的时候,湖南人的反应是很有意思的,很多人跑 到山里去逃命,这其中包括后来很有名的将领左宗棠。 太平军进攻长沙时, 郭嵩焘和左宗棠兄弟都躲进了 山里。 郭嵩焘开始读王夫之的 礼记章句,不到一个月 后,左宗棠被召回协防长沙防务。 之后的隆冬时节,太

11、平 军弃围长沙,转战湖北,郭嵩焘去了长沙西南边的湘乡, 参加他老友兼同学曾国藩的母亲的葬礼。 刚开始曾国藩接到帮办团练的命令,他很犹豫,不太愿 意,因为按照儒家礼制,他得守孝三年。 于是郭嵩焘请曾国藩 的父亲出面劝说。 而极重礼法的曾国藩,竟然被说动了,改了 主意。 读+:曾国藩这个决定很重要?裴士锋:当然重要。 曾国藩后来成了所谓 “ 中兴名臣”, 这是他个人的荣耀,如果我们从 “ 湖南人现象”这个角度看, 就更加重要了。 左宗棠、李鸿章等人借此均先后登上历史舞 台。 湘军为湖南人入朝当官开辟了新通道,朝廷按照军功而 不是传统科考,授予官职和决定升迁。 湘军将领迅速跻身官 场最高层,且安排自

12、己的军官旧部充任他们下面的职务。 以湖南偏僻南部的新宁县为例,1850 年以前两百多 年间,该县最杰出的子弟当过最大的官不过是县令,而在 太平天国之后的几十年里, 新宁县产生了多达 174 位文 官, 其中包括 3 位总督、1 位巡抚和 73 名司道府县长官。 新宁还产生了 167 名统兵官,包括 53 名提督、58 名总兵。 湖南人士为官人数的增加,反映了该省平民家庭地位的 上升。19世纪下半叶的湖南士绅入仕的比例,高居各省之冠。 读+:可是,如果他们都当了清朝的官,成了既得利益 者, 那后来的数十年为什么还是有那么多人去参加社会 革命呢?裴士锋:这要说到清朝的体制,它的官员仕途与老百 姓的

13、民生是脱节的。 怎么说呢? 就是再多的个人升官发 财,它解决不了基层大面积百姓的贫困问题。 你发财是你 发财,我仍然穷苦。 而且,按照清朝的体制,官员都要回避 本籍,那些新近得意于官场的湖南人,没有办法为自己的 家乡服务。 号称 “ 湘上农人”的左宗棠,他后来拓殖新疆, 将棉花种植引进了新疆,为那里的百姓造了福。 很多人自己成功立业,但是对家乡的改变、改进,没 有明显好处。 但是我们要看到,湘军发迹对于湖南普通青年、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它的示范效应很强大。 作为一条 改变个人命运的途径, 湘军为很多湖南人提供了想象的 依据,一条并非可望不可及的现实谋生道路。王夫之: 湖南本土精神偶像读+:你认为

14、王夫之的思想深刻影响了近现代湖南人 的行动, 王夫之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为什么后世的湖南 人,动辄以他为思想来源?裴士锋:王夫之是忠于明朝的著名湖南学者,他拒绝 臣服满清,毕其生于山林,成为后世湖南文人的标杆。 后 世湖南人将王夫之视为忠诚和反抗精神的代表。 他是他 们精神上的共同祖先,历经郭嵩焘、曾国藩、谭嗣同、杨 度、蔡锷到杨昌济等人,这里头有清晰的传承轨迹。 王夫之作品给很多湖南人植入了改革和革命的种 子。 当然,越到后来曲解得越厉害,几乎到了各取所需的 地步,但是他们看重湖南本土的精神资源这一点,却没有 变过。 读+:为什么一些互相很矛盾、有冲突的人,会信奉同 一个王夫之?裴士锋:这可

15、能跟王夫之思想的复杂性有很大关系。 很典型的例子是曾国藩,他是绝对忠于清朝政府的,但他 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之后, 还是重印了王夫之的大部分 作品。 他并不支持王的反满论述,但这不妨碍他提倡阅读 王夫之,因为王夫之对儒学经典有很好的阐发。 曾国藩能 看到王身上的儒家底色,后者对于 “ 礼”的重视。 湖南人自古以来都有着很重的本土意识, 树立本土 的精神偶像也被曾国藩等人视为自己的责任。 这一点能 让政见很不同的人,竞相到同一个人那里争取支持,获得 资源。 你看谭嗣同,他就认为王夫之的思想非常符合变法 思想。 到 20 世纪早期,章炳麟这样的非湖南人,也将王夫 之形容为中国的民族主义之父。 大体而

16、言,当人们想寻找 “ 湖南精神”时,王夫之总是 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读+:这种事后追认“精神偶像”的做法,合理性在什 么地方?裴士锋:也许我们可以说,湖南人从远古的战国时期 就一直保留了某些不为中原传统所拘的文化基因。 他们 自甘南,以非正统的心态看待传统,反而保留了一份 率真。 这种心态面对晚晴中国 “ 千古未有之变局”,我觉得 会造成神奇的化学反应。 我倾向于认为,湖南一直不能算是中国的缩影,就像 中国不是亚洲的缩影。 湖南就是湖南,是一个在湖南人心中独一无二的地方。 湖南史与中国近现代史不可分割,但 不可分割不代表类同。保守与激进交织, 使湖南成为重要省份读+:中国的近现代化过程,人们以往都认为是通过 首都与通商口岸影响内陆, 而你认为内陆省份湖南是一 个自立自发的启动中心,这有事实依据吗?裴士锋:1897 年,也就是戊戌变法头一年,湖南就掀 起了地方改革运动,出现了现代学校、地方报纸和地方学 会。 那时梁启超是长沙一所学校的老师,他的许多学生在 民国时代都将扮演重要的角色。 又如 20 世纪早期, 黄兴 领导的湖南地方组织华兴会试图从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