蝜蝂传教学设计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44566564 上传时间:2018-06-14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2.8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蝜蝂传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蝜蝂传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蝜蝂传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蝜蝂传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蝜蝂传教学设计(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151 2010.9课外阅读一、教学设计意图 根据新课程教学要求,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教 学模式,倡导个性化学习, 以及对文本的多元解读。本教 学设计意图通过这样的一节课,使学生学会对所学文章整合 学习,并且以文本为材料,读写结合。培养学生多角度解读 文本的习惯,以及良好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多元解读文本的寓意。 2.理解文章的写作意图。 3.以文本为材料,写一篇作文。 三、教学过程 1.导入课文 由庄子的寓言故事秋水导入 高一时,我们学过庄子的寓言故事秋水,它通过河 伯的短小故事阐述了深刻的道理。今天我们学习唐宋八大家 之一的柳宗元的一篇寓言故事蝜蝂传,了解它给我们讲

2、 述了什么道理。 柳宗元集有六篇传记,五篇写人,写地位低下的“微 者”,这样的作品似乎有悖“传”体的“正宗”,受到颇多 非议,甚至被斥为“戏谑之言”(张籍)。为一种小虫写 传,而且短小,所以非议更多。清代何焯评价蝜蝂传 说:“颇峭洁,而无甚高论。”虽如此,但能流传至今,自 然有其可取之处。我们就看看这篇文章有哪些地方值得关 注。 2.学生阅读文本,关注几个问 (1)了解文意, (2)找出理解把握这篇文章的关键语句(或说出自己 感触最深的句子) 3.学生讨论,说出关键语句 (1)学生说关键句(可能比较多) (2)教师引导学生找出理解把握文本最重要的语句 教师:很多文章写作上有一个特点:卒章显志

3、学生:据此点出理解这篇文章最关键的语句: “虽其形魁然大者也,其名,人也,而智则小虫也。 亦足哀夫!” 4.分析讨论文本 (1)“其名,人也,而智则小虫也。”作者为什么这 样说? 指名阅读文本,其他学生找出文中写人或虫的行为的 语句 学生讨论说出描写人和虫的语句 师生共同确定准确的语句 描写人的语句: 遇货不避 亦以病矣 日思高其位,大其禄 贪取滋蝜蝂传 教学设计周文法 (南京市建邺高级中学,江苏 南京 210017)甚,以近于危坠, 描写虫的行为的语句: 行遇物,辄持取 虽困剧不止也 卒踬仆不能起 苟能 行,又持取如故 又好上高 至坠地死 (学生翻译文句,指出重要词语用法:病,日,高, 大,

4、剧,苟,上,高) 师生归纳:人与虫有共同的特点(喜取物、病困不 止、至死不改)所以,“虽其形魁然大者也,其名,人也, 而智则小虫也。”是关键句。(智可以深挖)(以虫写人, 人虫类比的写法。)(智) 智如小虫的人在历史和现实中还有哪些表现?举例说 明,真智,假智?学生讨论发言,教师点拨: 清代和等 “本区教士来给他做临终法事的时候,十字架,烛台 和银镶的圣水壶一出现,似乎已经死去几小时的眼睛立刻复 活了,目不转睛地瞧着那些法器,他的肉瘤也最后地动了一 动。神甫把镀金的十字架送到他唇边,给他亲吻基督的圣 像,他却作了一个骇人的姿势把十字架抓在手里,这最后的 努力送了他的命。” 老头儿身子一纵,扑上

5、梳妆匣,好似一头老虎扑上一 个睡着的婴儿。“什么东西?”,他拿着宝匣往窗前走去。 “噢,是真金!金子!”他连声叫嚷,“这么多的金子!有 两斤重。啊!啊!查理把这个跟你换了美丽的金洋,是不 是?为什么不早告诉我?这交易划得来,小乖乖!你真是我 的女儿,我明白了。” 水到渠成,作者自然提出 “亦足哀夫!”师生共同 讨论“哀”:既是哀虫,更是哀人。(自然联系“智”的有 关语句) 作者哀虫,虫本是动物,无智,实无可哀;作者哀 人,人本智者,有智却无智,实可哀;作者哀人,本不仅在 哀,有其言下之意。此意也是该文历千年而不湮灭的原因。 (哀) 清代何焯评价蝜蝂传说:“颇峭洁,而无甚高 论。”作者当时写这么

6、一篇文章,目的应该很明显,讽刺唯 利是图、贪婪成性的人。并且给后人以警戒。但“观前之死 亡不知戒”,过去了一千多年,社会上仍然不断“重复过去 的故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 由此:此文,为一种小虫写传,虽似乎有悖“传”体 的“正宗”,而且短小,有非议。 今天读来,仍“振聋发 聩”,让人警醒,真乃“智”者之言。所以流传至今,也就 不足为奇了。(戒) (2)老师引导学生多元解读(回归文本) 请同学们注意文本描写小虫与人的语句: “行遇物,辄持取”,“背愈重,虽困剧不止也”,语言文学探讨 152 2010.9课外阅读“苟能行,又持取如故 ”,“至坠地死”,“ 日思高其 位,大其

7、禄”,等 我们读了文本中描写人与虫的语句,我们是否有其它的 理解和看法?(首先肯定作者的观点) 如果我们获取物的途径不同 如果把“物”理解或换成其他的方面,如“知 识”“信念”“追求”等 假如蝜蝂不把遇到的“物”都背到自己的身上,而是 有所选择 那么,我们又如何看待这些现象呢? 师生共同探讨,多元解读文本: 积累财富:勤劳,获取财富,可贺可取;非法,获 取财富,可耻可戒 知识积累等:是否需要一种精神,坚持不懈、矢志不渝 为国家民族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在得与失方面:只有舍弃,才会得到,舍弃也是一种得到。 小结:“一千个读者就有千个哈姆雷特” 5.课堂总结 我们学习了蝜蝂传,得到了一些体会

8、: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以史为鉴; “世易时移,变法宜矣” ,“变者,古今之公 理。”学会多角度,多层面思考问题。“一部红楼梦,道学家看到淫,经学家看到易,才子看到缠绵,革命家看到 排满,流言家看到宫闱秘事。”(鲁迅) 寓言经久不衰,给人很多的启示,这就是它的艺术魅力 所在吧 6.布置作业 秋水(节选)(庄子)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 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 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 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 己若者 。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 义者,始吾弗信; 今

9、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 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问题: (1)对这这个故事传统解读是什么?我们如何多元解 读?请大家谈谈自己的体会 (2)以两个故事作为作文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 作文? 板书:蝜 智 行为思考人如虫 蝂 哀 观前死亡不知戒 传 戒 前事不忘后事师 以虫写人,劝谕后世作文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训练项目,但目前作文教学的 现状是教师殚精竭虑地去命题、指导、讲评,学生却 “畏 文如虎”,为完成任务而挖空心思地去编造、拼凑。究其 根源是学生苦于对事物缺少真实的情感体验,而平时又缺乏 留心观察的习惯,导致这种怕习作的心理产生。如何优化作 文教学,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10、让他们爱写、想写?这就要 彻底解放学生,让他们有时间能够亲近自然,走进社会,丰 富他们的生活和精神世界,让他们用自己的眼光和心灵去感 受、体验,用自己的笔写自己想说的话。语文教学常常被应 试教育牵着走时,我们的作文教学便成了“短平快”,成了 “封闭式教学”,成了“功利性教学”。 如何让作文教学回归生活这片热土,让学生在生活中 寻找习作的“新能源”呢?我想到了综合实践活动。综合实 践活动是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 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丰富生活经历,丰盈写作素材张菊娣 (江都市丁伙中小学,江苏 江都 225266)摘 要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

11、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各种原因,造成作文教学枯燥、乏味的现状。综合实践活动 的综合性、实践性及活动内容的科学性,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为学生作文提供了有趣的内容,在很大程度上优化了作 文教学,为作文教学注入了新的生命活力。关键词 综合实践活动 家庭 社会 自然 课堂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超 越教材、课堂和学校的局限,在活动时空上向自然环境、学 生的生活领域和社会活动领域延伸,密切学生与自然、与社 会、与生活的联系。 为了使综合实践活动成为解决作文教学“封闭式”“功 利性”问题的突破口,我做了以下尝试: 一、心灵的港湾家庭 家庭是学生成长的摇篮,心灵的港湾,生活的中心。这

12、 里,有成长的足迹,有浓浓的亲情,更有数不清的习作“新 能源”。 母亲节要到了,我组织了一次题为“妈妈笑了”的综 合实践活动,要求学生在母亲节这一天送一份特殊的礼物给 妈妈,以表达自己对妈妈的谢意。没想到,学生的“礼物” 竟会那么丰富多彩,有“悄悄帮妈妈打扫屋子”的,有“帮 妈妈设计新发型”的,有“用零花钱给妈妈买鲜花”的,有语言文学探讨蝜蝂传教学设计蝜蝂传教学设计作者:周文法 作者单位:南京市建邺高级中学,江苏,南京,210017 刊名:课外阅读(中旬) 英文刊名:KEWAI YUEDU 年,卷(期):2010(9)引用本文格式:周文法 蝜蝂传教学设计期刊论文-课外阅读(中旬) 2010(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