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杜甫的悼友诗及其礼俗文化渊源_孙雪萍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44550536 上传时间:2018-06-14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245.8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杜甫的悼友诗及其礼俗文化渊源_孙雪萍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论杜甫的悼友诗及其礼俗文化渊源_孙雪萍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论杜甫的悼友诗及其礼俗文化渊源_孙雪萍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论杜甫的悼友诗及其礼俗文化渊源_孙雪萍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论杜甫的悼友诗及其礼俗文化渊源_孙雪萍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杜甫的悼友诗及其礼俗文化渊源_孙雪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杜甫的悼友诗及其礼俗文化渊源_孙雪萍(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杜甫研究学刊二o 一o 年第一期 总第 103期论杜甫的悼友诗及其礼俗文化渊源孙雪萍1摘 要2 悼祭文学是中国古代历史最为悠久、文化礼俗内涵最为丰富的题材之一, 杜甫在这方面的创作所体现出的丰富的文化意蕴更是极为深广。特别是他的悼友 诗, 不仅数量多, 质量亦高,达到了古代抒情诗的极高境界。本文试图将这些作品放在中国古代传统的礼俗文化背景下加以考察, 以期有所创获。1关键词2 礼俗文化 杜甫 悼友诗 友情作者:孙雪萍, 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博士,250011 。杜甫现存诗集中,专门的悼友诗有24首,悼念对象主要有李邕、房琯、郑虔、苏源明、高适、严武、李琎、斛斯融、韦侍御、萧尊师、王抡、席谦、李

2、之 芳、韦之晋、李峄等共 15人。这些诗都写于中晚年。从创作缘由上看, 有的是闻知好友去世消息后所作,如5闻高常侍 亡 6; 有的是在亡友坟前或生前居住场所所作,如 5别房太尉墓 6、 5过故斛斯校书庄二首6;有的则是遇到正在被运回故里的亡友的棺榇后所作,如5哭严仆射 归榇6;还有的是睹物思人之作,如 5追酬故高蜀州人日见寄6。另外,还有一组特殊的悼亡诗 5八哀诗 6, 则是杜甫在夔 州时为集中悼念已故的唐代八位英才所作, 这其中有五位是作者的生前挚友。与唐代其他诗人比,杜甫的悼友诗不仅数量多,质量亦属上乘, 达到了古代抒 情诗的极高境界。如果我们将这些作品放在古代传统的礼俗文化背景下进行考察

3、,理解会更全面深刻, 收获也会更多。一丧悼是生者对死者崇敬、追怀、哀伤、悯惜等情感的真切流露与表现,悼祭 文学则是对这类情感的集中反映。杜甫悼友诗的内在价值,不仅体现在成功地表达了这类感情,更重要的是极大地拓展了同 类诗歌的思想内涵。(一 ) 表达了对亡友真挚的怀念伤悼之情。人与人之间的阻塞,最痛心者莫过于生死悬隔。杜甫是一个重情重义的人, 契友知音辞世的消息,总是给他的心灵带来特别强烈的震动,且很长时间难以平复。高适曾在蜀中先后任彭州、蜀州刺史 及剑南节度使,后于广德二年( 764年 )三月离蜀回朝,一年后(永泰元年 ) 即辞世。老杜闻讯十分悲伤,作 5闻高常侍亡 6:/归朝不相见,蜀使忽传

4、亡。虚 历金华省, 何殊地下郎? 致君丹槛折, 哭友白云长。独步诗名在,只令故旧伤。 027表达了痛失良友的伤悼之情,发自肺腑,有肝肠寸断的感觉。杜甫对这位老友一直 怀念不已,除写了此诗外,后又在 5昔游 6、 5遣怀 6 等诗中追忆他们的友谊。而在高适亡去数年后,又作了 5追酬故 高蜀州人日见寄 6。此诗的序本身就是一篇充满深情的悼念文章:/ 开文书帙中,检所遗忘,因得故高常侍适往居在成都时高任蜀州刺史人日相忆见寄诗,泪洒行 间, 读终篇末。自枉诗已十余年, 莫记存没又六七年矣。老病怀旧,生意可知。 0诗正文感慨国事蜩螗, 故友凋零, 写得尤 为沉痛,可以说是一篇用血泪凝成的悲歌。杜甫秉性诚

5、恳,对人以诚相交,因而他的悼友诗往往具有浓烈、炽热的真情:风送蛟龙雨, 天长骠骑营。一哀三峡暮, 遗后见君情。 ( 5哭严仆射归榇6)相知成白首, 此别间黄泉。风雨 嗟何及, 江湖涕泫然。 ( 5哭李尚书之芳6)童孺交游尽, 喧卑俗事牵。老来 多涕泪, 情在强诗篇。 ( 5哭韦大夫之晋6)这些诗句,无一不从肺腑里流出, 没有一丝一毫的浮浅庸俗的滥情和弄虚作假的虚 情, 更没有后人常常犯的为应酬而强作无病呻吟问题。宋人李格非就说过:/ 文章以气为主,气以诚为主,故老杜之诗谓之 诗史者,其大过人在诚实耳。 0(释惠洪5冷斋夜话6 卷三引 ) 杜甫的悼友诗, 几乎篇篇都为 / 拔萃绝群之什 0,这与

6、后来的一些诗人所作的形式化、程式化,捃摭 套语以塞责应酬的溢美敷衍之作不可同日而语。唯其如此, 杜诗才会撼人心魄, 才会流传千古。 (二 ) 借哀悼为亡友鸣不平。杜甫对朋友, 无论荣辱穷达,都深切关怀。特别是在有的朋友遇到困难挫折, 或受到不公 正待遇时, 他常常是忧心如焚,千方百计为他们鸣冤叫屈和打抱不平。而在他们死后,更是念念不忘。郑虔是杜甫的至交。 天宝初年郑氏为协律郞, 玄宗爱其才, 称许他的诗、书、画为 / 郑虔三绝 0。安史乱中, 郑虔被叛军劫到洛阳, 安禄山给他一个 / 水部郎中 0 的官职,郑未就任, 还暗中给唐政府通报消息。唐肃宗收复洛阳后, 对于陷贼为官者, 或处极刑,或流

7、放贬谪。当时郑虔被定为次三等罪,遭到 /严谴0,远贬台州。凭借自己对朋友的了解, 杜甫认为朝廷对郑虔的处置有问题。为此, 他曾写过 5送郑十八虔贬台州司户, 伤其临老陷贼之故, 阙为面别, 情见 于诗 6、 5题郑十八著作丈故居 6、 5有怀台州郑十八司户 6、 5所思 6等诗公开为其辩护。郑虔卒后, 杜甫又作 5怀旧 6、 5哭台州郑司户苏少监 6,表达怀念痛惜之 情。虽如此,杜甫仍感意犹未尽, 遂于大历元年 ( 766) 秋客居夔州时, 专门写了一篇悼友长诗,即 5故著作郎贬台州司 户荣阳郑公虔 6,带着强烈的感情倾向高度评价了郑虔的才学、为人和爱国情怀,特别是对他蒙冤屈死表示了同情:/反

8、覆归圣朝,点染无涤荡0,说他本是一心向 阙的忠臣, 无奈被认定接受伪职, 但他绝对是无辜的。房琯是杜甫的布衣之交, 曾被任命为 宰相, 后因党争又被免职,远贬蜀地。在当时险恶的政治环境中,杜甫挺身而出,毅然向肃宗上书,言房琯功大于过,/罪细不宜免大臣 0,为其辩护。结果得罪皇 帝,几遭杀身之祸。而在房琯病逝后, 杜甫又亲至阆州,祭吊并撰 5祭故相国清河房公文 6,对亡友一生作了高度评价和 赞美, 同时也忘不了为其鸣不平。次年28春, 杜甫从阆州将启程赴成都, 又特到房墓前告别,并作 5别房太尉墓 6:/他乡 复行役, 驻马别孤坟。近泪无干土,低空有断云。对棋陪谢傅, 把剑觅徐君。唯见林花落,

9、莺啼送客闻。 0 全诗从头至尾仅 写了一个墓前告别场面,但其中却抒发了知交间的无比深厚的友谊。后来杜甫听说房氏灵榇要归洛阳,又作 5承闻故房相公灵榇自阆州启殡归葬东都有作二首6, 再一次表达了对老友的同情和悼念。(三 ) 融社会现实内容于伤悼之中。杜甫是一位现实主义诗人, 他的悼友诗自 然也要受着特定的社会、历史、政治条件的影响, 直接或间接地折射出唐代的社会现实和时代特征。诗人往往借命运主题的谈论而品评、指斥时政,抒吐胸中垒块。 李邕是盛唐文坛的大名人, 杜甫青年时就得到这位前辈赏识。在 5赠秘书监江夏李公邕 6 中,杜甫高度评价了这位前辈的才华和人品:/ 长啸天地间,高才日陵 替。古人不可

10、见, 前辈复谁继! 0 然而这样一位人才却屡遭贬斥,终被李林甫陷害而死。而让杜甫异常悲愤的是, 李已故二 十年了, 朝廷竟还不为其昭雪:/ 哀赠竟萧条0,不知何时才能洗雪冤情。李邕的悲剧,实际上更多的是政治悲剧。杜甫的悼友诗,还真实反映了当时动 荡不安的社会现实:/ 东西南北更谁论,白首扁舟病独存。遥拱北辰缠寇盗,欲倾东海洗乾坤。边塞西羌最充斥, 衣冠南渡 多崩奔。鼓瑟至今悲帝子, 曳裾何处觅王门。 0 ( 5追酬故高蜀州人日见寄 6)面对内忧外患, 诗人恨不能翻倒东海来冲洗这纷乱的乾坤。这几句诗, 都是联系自己的处 境并把对亡友的怀念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联系在一起,用 / 东西南北 0 四字镶

11、嵌的四句诗尤为突出,它从一个侧面表现了 杜诗一贯的忧国忧民的思想特征。无端失去良朋已然令人悲伤, 而在凄风苦雨的乱世丧友, 就更让穷困孤独的杜 甫伤怀不已了: / 地下苏司业, 情亲独有君。那因丧乱后, 便作死生分。老罢知明镜, 归来望白云 0 ( 5怀旧 6), / 存亡不重 见, 丧乱独前途 0 ( 5哭台州郑司户苏少监6), /风尘逢我地, 江汉哭君时 0( 5哭李常侍峄二首 6) 等等。在这些诗句中,杜甫将国家丧乱与友人死别放在一起,将忧 国忧民与丧友之痛交织结合在一起,更觉悲情深重, 更觉沉痛凄婉。(四 ) 借悼友人以自悼。悼友诗经常 包含伤悼主 体的自悼 成份。所谓/ 自悼0, 是

12、个体对生存状态面临命运摧折时的一种情绪反映。杜甫每次在感受了亡友的死亡过程后, 对自己的命运也有更进一 步的认识。同时,经过了一次次友人失去后的情感埋葬过程, 杜甫身心总会受到剧烈的创伤, 诗中不免染上人生沧桑之叹。而随着风烛残年的到来, 不多的友朋又相 继辞世,这使本就感到怀才不遇、心灵孤苦的杜甫更觉雪上加霜。因此,在杜甫的悼友诗中, 常常会弥漫着一种在孤寂凄凉 的环境中自伤自悼的感伤气氛。 / 故旧谁怜我, 平生郑与苏。存亡不重见, 丧乱独前途。 ,情乖清酒送,望绝抚坟呼。 0( 5哭台州郑司户苏少监6) 两位挚友相继 辞世于异乡,使诗人从此失去最痛惜理解自己的知己,这怎能不让人有天荒地老

13、、穷途末路之感呢?/不但时人惜,只应吾 道穷。一哀侵疾病, 相识自儿童。处处邻家笛, 飘飘客子蓬。强吟 5怀旧赋 6,已作白头翁。 0 ( 5奉汉中王手札报韦侍御萧尊师亡6) 又闻两位儿童时即相识相交的 好友作古, 怎能不让疾病缠身的衰翁因过度悲伤而毛发尽白! 杜甫这些感人诗句,都是因哭友而转为自悼的伤逝怀旧的体 现,也是他对孤独、对自然规律、对死亡29的一种深切体认。这种自悼情愫, 又使悼友诗倍增凄切感伤成份。总之, 杜甫的悼 友诗,在追悼朋友的时候也在追悼着自己, 追悼着一个逝去的时代。二 从以上分析中我们不难发现, 杜甫把悼友诗作为文学创作重要的严肃的题材来对待,以一种极为肃穆诚恳的态度

14、来悼念亡友。他借诗表达宣泄的, 是自己不可抑 制和不得不发的悼友深情。从艺术表现方面看,杜甫的悼友诗在继承前人创作经验的同时, 更展示了他杰出的创造力。主要 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形式典雅工整,风格变化多端。死亡的庄严与伤悼的肃穆, 使得相关的情感表达繁复曲折, 庄重整饬。从文体 方面看, 汉魏以来,哀祭类诗多用五言,5文选 6 中 / 哀伤 0 类和 / 挽歌 0 类分别收诗 13首和 5首,全为五言诗。这些诗作都有形式工整、风格庄重典雅的特 点, 与所表达内容的严肃性相表里。杜甫的悼友诗,很好地继承了汉魏以来诗歌的优良传统,而在形式上更为严谨, 更为精 致。杜甫二十题 24首悼友诗,有 2

15、1首是五言体, 其中有 11首还是五言律诗。这些诗音韵铿锵,格律工稳, 形式完美, 艺术功力深厚。与此同时,杜甫的悼友诗在 艺术形式上还不拘一格,勇于创新。 5追酬故高蜀州人日见寄 6 和 5存殁口号二首 6 都是七言之作,前者用的是七言古 体, 句式整齐划一,笔力苍劲, 善于在排比的整句中体现内容的转折。后者是两首七绝,乃杜甫大历年间流寓夔州时感怀四位或存或殁的友人即席谦、毕曜、郑虔、 曹霸所作。两诗双起双承, 相互映衬, 在体式写法上十分特别。王嗣奭云:/ 此亦公自创为体,而其人亦偶然有存殁之异, 后遂有效之者。 0 ( 5杜臆 6 卷七 ) 5八哀诗6 是杜甫悼友诗中的佳作,最能体现其创

16、造精神和艺术功力。王嗣奭评 5八 哀诗 6 的话发人深省:/此八公传也,而以韵语记之,乃老杜创格,盖法5诗 6之 5颂 6;而称为诗史,不虚耳! 0 王氏 评语可谓独具只眼。八首诗均为长篇巨制,以纪传体形式, 在写实记事, 直切陈述的基础上,运用形象的描述和典型的概括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全面展现了传 主的生平大节, 深得 5诗经 6 中 / 三颂0之神髓。胡应麟在评论杜诗风格时说:/杜诗正而能变,变而能化,化而不失本 调,不失本调乃得众调,故绝不可及。 0( 5诗薮 # 内编 6卷四 )众调即多样化的风格。胡氏的评价对杜甫悼友诗来说,可谓切中肯綮。 其次, 选择特定的历史典故与客观意象,抒写伤悼之情。杜甫悼友诗继承了前代伤悼文学的传统,总体风格含蓄、哀伤,凄惘郁结。悲恸绝人的真情溢于纸 端。其主观的情思与历史和自然物象相融渗,高度统一, 创造了含蓄绵邈、神形兼备的境界。 典故是一种包蕴丰富的艺术符号, 每一典故都有着我们祖先在历史上重复了无数次的欢乐与悲哀。历史的发展往往发生许多惊人相似处,历史长河中个体的人的 遭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