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d筒灯测量方法(草案)

上传人:xzh****18 文档编号:44548613 上传时间:2018-06-14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170.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led筒灯测量方法(草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led筒灯测量方法(草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led筒灯测量方法(草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led筒灯测量方法(草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led筒灯测量方法(草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led筒灯测量方法(草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led筒灯测量方法(草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本部分的全部技术内容为推荐性。 本部分的全部技术内容为推荐性。 本标准由中国轻工业联合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照明电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灯具分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 GB/T XXXXX-200X 于 年 月 日发布,本部分为第1次制定。 2 LED 筒灯性能测量方法 1 范围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以 LED 模块和 LED 自镇流灯为光源、 电源电压不超过 1000V 的一般照明用LED 筒灯的性能参数的测量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嵌入式 LED 筒灯和固定式 LED 筒灯。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是使用本标准的必不可少的内容。 对于注日期的引

2、用文件, 只有注明的版本适用。对于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修订件)适用。 GB 2423.1-2008 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 第 2 部分:试验方法 试验 A: 低温(GB 2423.1-2008,idt IEC 60068-2-1:2007) GB 7000.1 灯具 第 1 部分:一般要求与试验(GB 7000.1-2007,idt IEC60598-1:2003) GB/T 9468-2008 灯具分布光度测量的一般要求 GB/T 22907-2008 灯具的光度测试和分布光度学(GB/T 22907-2008,idt CIE 121:1996) GB/T 24825-2

3、009 LED 模块用直流或交流电子控制装置 性能要求 GB/T 26180-2010 光源显色性的表示和测量方法 (GB/T 26180-2010,idt CIE 13.3:1995) CIE 177:2007 白光 LED 光源显色性 GB/T 26178-2010 光通量的测量方法(GB/T 26178-2010,idt CIE 84:1989) CIE 127 LED 测量方法 LM 79-2008 固态照明产品电气和光度测量方法 3 术语和定义 3 术语和定义 GB/T XXXX-20XX LED 筒灯 性能要求中的定义和以下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4 概述 4 概述 除非另有规定,所有

4、测量都应该在温度 251下进行。 在稳定期间,试验电压、电流或功率应稳定在规定值0.5%范围内,在测量时其波动在0.2%范围内。对于老化和光通量维持检测,容差为 2%。输入总的谐波含量不应不超过 3%。定义谐波含量为用基波为 100%的单次谐波成份的均方根之和。 光输出和工作电压、电流和功率应在 15 分钟稳定期间每间隔 1 分钟进行一下测试。在最后 5 分钟稳定时间,光输出和模块工作电压、电流和功率最大和最小读数应小于最后 5 分钟读数平均值的 1%。如果这不能满足的话,接下的 15 分钟稳定周期将进行。对于所有类型的 LED 灯具,最多 3 个 15 分钟的稳定周期认为是足够的。 所有试验

5、应在额定频率下进行。除非因为某一特殊目的由制造商或责任销售商另外规定,对于所有试验包括流明维持试验,模块应在无对流空气的环境下工作。 在整个寿命试验和测量中,为了避免任何测量干扰,在检测时间内试验样品应避免污染(灰尘等)情况发生。 5 电学特性 5.1 电流或功率 5 电学特性 5.1 电流或功率 应在额定电压下测量输入电流和输入功率(容差见 4 概述)。如果额定电压是一个范围,应在对模块温度最不利情形下进行测量。 3 5.1 电性能匹配度 5.1 电性能匹配度 按照 GB/T 24825-2009 进行测量。 5.2 老化 5.2 老化 在检测之前,LED 模块不要求任何老化。 6 光度特性

6、 6.1 试验电压、电流或功率 6 光度特性 6.1 试验电压、电流或功率 应在额定电压、电流或功率下进行测量(容差见 2 概述)。如果额定电压、电流或功率是一个范围,应在对应 LED 模块温度最不利的情形下进行测量。 6.2 光通量 6.2 光通量 光通量应按照 CIE84 或 GB/T 9468-2008 进行测量。初始和维持光通量应在 LED筒灯稳定后进行测量。 如果在 5min 间隔内三个连续光输出读数之间的差异小于 1%时,达到热稳定后,LED 筒灯可以暂时认为是稳定的和适合于试验。 6.3 流明维持 6.3 流明维持 流明维持试验时环境温度应为 tq2。 6.4 光分布 6.4 光

7、分布 应按照 GB/T 9468-2008 测量光强分布。 峰值光强及其所在角度应按照 GB/T 9468-2008 进行测量。 为了应用,提供的 LED 筒灯光强分布数据应按照公认的国际或地区格式。 6.5 眩光控制 6.5.1 保护角 6.5 眩光控制 6.5.1 保护角 使用亮度计测量灯具内光源的亮度。 测量亮度时, 应使亮度计正对着光源的法线方向测 量光源的亮度。 按图 1 测量灯具实际的保护角 S。 图 1 保护角示意图 1)测量灯具内光源的发光边界和不发光的灯罩边缘的连线的长度 a; 2)测量光源发光边界至灯具口面的高度 b; 3)保护角由以下公式求得:abS sin 4 6.5.

8、2 VDT(视觉显示终端)亮度限制 6.5.2 VDT(视觉显示终端)亮度限制 应按照 GB/T 9468-2008 测量灯具在 GB/T XXXX-201XLED 筒灯性能要求9.3.2规定的平面和角度上的光强 I。 灯具出光口面面积 A 按照以下公式计算: 1)圆形筒灯,出光口面面积 A =2R 图 2 圆形筒灯出光口面示意图 2)方形筒灯,出光口面面积 A=a2 图 3 方形筒灯出光口面示意图 计算每个规定角度的灯具平均亮度,计算公式如下: Lav = Iav/(Acos) 其中 Iav是 C0 和 C180 平面内 I算术平均值、Iav是 C0 和 C180 平面内 I算术平均 值、4

9、5方向 Iav是 C45、C135、C 225 和 C 315 平面内 I算术平均值。 7 色度 7 色度 7.1 显色指数和相关色温 应按照 CIE 13.3 和 CIE 177 进行显色指数和相关色温测量。 7.27.2色品空间不均匀度色品空间不均匀度 7.2.1 色品空间不均匀度的测量 色品空间不均匀度用光谱辐射计空间扫描的方法进行。 光谱辐射计具有的最小光谱范围 应为 380nm 到 780nm,波带宽度和波长扫描间隔应为 5nm 或更小(除非应用适当的修正方 法) ,而且应匹配,波长间隔非常小(如不大于 1nm)除外。 在产品出光的整个角度范围内以适当的角度间隔测量获得读数,利用下面

10、的公式计算 得到空间平均的色品。 7.2.1.1 确定角测量范围 根据 C0 与 C90 平面相关角光强的算术平均值,确定不小于 10%峰值光强值的角 范围。测量间隔与光强分布测量间隔相同 7.2.1.2 测量色品坐标 5 在确定的角测量范围内,以光强分布测量相同的间隔(不大于 10)在 C0 和 C90(见图 7)两个平面上测量色品坐标),( vu。 图图 7 使用一个测角仪(本图所示是使用一个测角仪(本图所示是 LED 产品仅有下射光的情况)产品仅有下射光的情况) 进行光度学和色度学测量进行光度学和色度学测量 7.2.1.3 计算空间平均色品坐标 空间平均色品坐标值),(aavu应通过对所

11、有测量点加权获得。 根据 C0 和 C90 平面的色品坐标)( ),( iivu和光强)(iI,这里i=0,10,20,90。然后按每个点的光强和立体角系数加权计算空间平均色品坐标),(aavu: )()( 101ii iiawuu其中 101)()()()(iiiii ii IIw 并且: 0);2cos()cos(2iii其中 )(I 90,.20,10);2cos()2cos(2iii其中 10 其中,iiw()为i角的加权系数; )(i为含i角的立体角 6 )(iI是同一个i角上 C0 和 C90 平面测得光强的算术平均值 )( u是同一个i角上 C0 和 C90 平面测得)( u的算

12、术平均值 用相同方法计算空间平均色品坐标av。 关于色品测量,测量距离应大于被测产品最大出光面积的 5 倍。 7.2.1.4 计算色品空间不均匀度 色品空间不均匀度vu由所有测量点的空间色品坐标与空间平均色品坐标的最大差异(在 CIE)(vu图上的距离)确定。 7.3 色维持 7.3 色维持 测量每个样品的空间平均色品坐标的初始值, 流明维持试验结束后再次测量的数值的偏 离应不大于 GB/T XXXX-201XLED 筒灯性能要求9.4.4 的规定。 8 热试验 8 热试验 除了试验环境温度以外,按照 GB 7000.1 第 12.4 条的规定。 试验的环境温度应为 tq2,最好是 tq值,有多个 tq时,按照最高 tq进行试验。 对标有 的 LED 筒灯,应使用符合 GB 7000.1 附录 D 规定的隔热层,按照GB7000.1 第 12.4 条的规定进行温度测量。 9 温度适应性 9 温度适应性 按照 GB/T 2423.1 的规定,试验时间 2h。 10 可替换部件 10 可替换部件 部件的可替换性用目测和手工试验检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