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六尺巷有感800字.doc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44512016 上传时间:2018-06-09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1.1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读六尺巷有感800字.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读六尺巷有感800字.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读六尺巷有感800字.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读六尺巷有感800字.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读六尺巷有感800字.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读六尺巷有感800字.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读六尺巷有感800字.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读读六尺巷有感六尺巷有感800字字导读:六尺巷源于张文瑞公居宅旁有隙地,与吴氏邻,吴氏越用之。家人驰书于都,公批书于后寄归。家人得书,遂撤让三尺,故六尺巷遂以为名焉。是我国古代和谐礼让的形象之一。读六尺巷有感800字旅外多年,前些天到家乡桐城一游,感触颇多,诉诸于笔端。到桐城北门,北门矗立一个偌大的广告牌“黄梅飘香酒”,我感觉似乎多了一条向西延伸的路,按照指示牌,选择了直行。凭着感觉,找到了梦萦多年的故居六尺巷,亲切之余多了几分遗憾,政府将巷子进行了整修,这让人亲切,故居已非,让人遗憾。拍了几张相片,在巷一角,看到了“六尺巷酒”的招牌,真在打量着,随行的同志讲解到“桐城人民为了弘扬六尺巷和谐、

2、礼让文化,打造出了六尺巷酒品牌,是政府招待指定用酒呢!”我提议到龙眠河去看看,随行同志提醒道“张教授,我们吃饭后再去嘛”。盛情难却,一起吃饭,上的是六尺巷酒,厂方送过来的,我摩挲酒许久,白盒黑屋檐的包装,地道得亲切。相互介绍坐定后,大家开始敬酒,边喝边介绍边聊天,酒还可以,醇香绵柔,这让我有了去参观六尺巷酒厂的意愿,把这个意愿刚说出口,司机小吴就拿出一张纸说“张教授,有参观六尺巷酒厂的行程安排”。都说我是个老顽童,午饭在我的倡议下很快就结束了,小吴没喝酒,驱车跟随着到了大关镇。刚下车就受到了热情洋溢的欢迎,还没有等酒厂解说人开口,我就问“怎么酒厂搬到这里来,应该在六尺巷旁边嘛”。讲解员是个四川

3、的,急着说“大关的水好噻,大关水碗出名也有水好的原因嘛,水是酒的神”。“哦,原来如此,是呀,城市化进程让城市的水环境受到了恶化,内地算是保护好的了”。参观了酒厂的原粮、窖池,还聆听了六尺巷酿酒师全国劳模、评酒大师邓明对酿酒的讲解“选料、碎料、蒸煮、发酵、蒸酒”。在酒厂举行了一个小规模的茶话会,会上,六尺巷酒营销部咨询“张教授是研究文字的,对营销上也有独到的见解,能否请教桐城有了一个六尺巷地产酒之外又有了一个黄梅飘香酒酒我们该如何保持竞争优势呢,因为黄梅飘香酒广告力度好像比较大”。我潜思解答:六尺巷应该从桐城特产上下功夫,酒质要保证好,要联系上大关的水,中午喝过的白盒的酒就不错,要把全国劳模、评

4、酒大师宣传出去,要多宣传六尺巷的典故。黄梅飘香,我不了解,北门的广告我见到了,但从营销和名称的角度出发有点可以提示,黄梅飘香的寓意不及六尺巷,六尺巷和谐、礼让,黄梅飘香四个字,去掉修饰语后有“梅香”二字,梅香苦寒来,寓意没有六尺巷吉祥。如果单单从字面理解,“梅”这个字让吉庆时刻难被接受。若从黄梅戏角度出发,黄梅飘香酒也有他的优势。让他三尺又何妨,都是桐城酒嘛!互相学习,互相发展,走出桐城。茶话会进行了一个多小时,茶是绿茶,是小花茶,蛮好的。茶话会结束后,到了龙眠河,龙眠河正在改造,这说明了人民政府对环保的重视。旅外多年还改变不了桐城心,沿着水库车行几里,我执意下车到祖坟上去拜拜,一拜,祝福桐城

5、人民多文采,二拜,祝福家乡人民多安康,三拜,祝福六尺巷人永兴旺!读六尺巷有感800字国庆节节前,要放长假了,中国用这种特殊纪念方式能够体现出民族的凝聚力,增强国民信心与自豪感。皖西报社为了完成“十一”对各行各业专访事宜,谢副主任拟定要对我进行采访,问我这么多年在国庆节放长假的日子里最有意义的事情是什么?即时被问起,第一时间想到了就是XX年带孩子重游桐城六尺巷,那也是多年在部队回到地方之后,真正有了属于自己的国庆长假。近日,我重新利用网络资源的便捷,阅读了各个方面对六尺巷故事的叙述,有了更深的感悟。故事所讲的是清朝礼部尚书张英世居桐城,其府第与吴宅为邻,中有一属张家隙地,向来作过往通道,后吴氏建

6、房子想越界占用,张家不服,双方发生纠纷,告到县衙,因两家都是显贵望族,县官左右为难,迟迟不能判决。张英家人见有理难争,遂驰书京都,向张英告之此事。张英阅罢,认为事情简单,便提笔沾墨,在家书上批诗四句:“一纸来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家得诗,深感愧疚,毫不迟疑地让出三尺地基,吴家见状,觉得张家有权有势,却不仗势欺人,深受感动,于是也效仿张家向后退让三尺。这样,张吴两家的院墙之间,就形成了六尺宽的巷道,成了有名的六尺巷。这个故事说明,邻里之间相互谦让、相互谅解,就没有什么问题解决不了。故事简短,道理值得回味,意义久远。此时的我又不禁想起今年7月份受邀访韩时说的

7、:中韩两国毗邻而居。百金买屋,千金买邻,好邻居金不换。在国际关系中践行正确义利观。“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在国际合作中,我们要注重利,更要注重义。中华民族历来主张“君子义以为质”,强调“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邻望邻好,亲望亲好。”毛主席在建国后会见苏联驻华大使尤金时,曾经也讲到这个故事,说起张英的这四句诗,用来表达两国之间的事宜应该谦让、平等。国与国如此,更何况人与人之间。相互谦让、相互谅解,这一理念用在今天人与人相处的方方面面事情上,我想更有必要。每每想起,人生每天面对的无非就是人和事。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下独生子女相对较多,由于生长的环境特殊,以自我为中心,自大的心理和排外的情绪

8、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另外城里人生活也不同于农村的左邻右舍,人与人相对也较独往,可能一个楼道的几户人家在若干年后也不知道谁与谁是邻里,偶尔我就能听见小区内两户人家在为一些琐事争吵,人来到这个世间为了什么?做的事情又为何用?自XX年以来,梳理媒体曝光21起官员打架事件,无不是在工作矛盾的处理上出现问题,多数不外乎用人用车用钱,自私自利之心在作怪,结果可想而知,开除的、降职的,还有死去的。父母、邻里、同事等等都将不能去选择,那就要睿智地去面对。最近我在看天津、江西等电视台播出的爱情保卫战和金牌调解栏目,有的家庭有些事情我想都没有想到过,但就是在电视节目中却出现了,出现的事情同出一辙,那就是自私,不懂得

9、忍让,现场诸多心理专家我想也只是专家,解决问题的最终答案还是当事人双方。处理棘手的事情,双方相互多多换位思考,效果将会得到很好的体现,“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授人玫瑰,手留余香”的道理只要每个人能践行那怕只有那么一次,都将受用 终生。因为,一个人的内心无论强大与软弱,基本的要素还是一样子的,那就是公平与正义。包容忍让、平等待人,作为一种美德,早在古代已经提倡了,六尺巷的故事想必起到了一个里程碑意义,但真正能做到的人并不是很多,尤其涉及到自己切身利益的时候。心胸宽广、放眼远处、恭谦礼让的人无论在何时都是受人尊敬的。在物欲横流、钱、权当头的今天,提倡这种美德,似乎更为必要。如果能让孩子身临其境感受

10、一下谦让的现场,相信这对孩子在以后成长的道路上,这一举措授之有意!更有义!读六尺巷有感800字这两天偶有空闲读了六尺巷,故事发生在清朝安徽桐城,当朝宰相张英的老家的要修一所房子,结果和邻居发生了争执,寸土不让,张家人修书给张英,让他动用权力摆平此事。张英修书一封,只有四句诗“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家人看后惭愧不已,于是后退三尺,打地基。邻居见了也是很羞愧,同样后退三尺。于是两家之间就有了这条巷子,留下了名扬后世的六尺巷。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忍让“是从古至今一直在提倡的美德。人与人之间相处难免会产生一些大大小小的矛盾,在生活中多些忍让,

11、少些争吵,多些宽容,少些憎恨,你就会感到世间万物如此美好,我们的世界都充满阳光。古人说得好: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俗话说得好,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六尺巷“的故事很好的证明这一点。忍让是一种美德,是一种风范,是一种高尚的境界。俗话说:宰相肚里能撑船“忍“是人生难得的佳境,需要磨练需要修行才能达到的境界。没有忍让就没有平静,没有和谐就失去成功的机遇,也会丢失很多人与人之间最美好的情感与友谊。所以我们人人都要拥有一颗宽容豁达、感恩的心,有囊括万物的胸怀,你的人生会更加灿烂,就把忍让的美德溢满我们的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忍让“须以一种平和的心态,抛弃人间之俗流,不计较名

12、利,不患得患失,不耿耿于怀,包纳、容忍亲人的错怪,朋友的误解,同事的猜忌,“细雨润无声“,化解生活中出现的种种不如意,以时间和事实证明自己。“忍让“意味着一个人有着宽广的胸襟,谦虚的美德;“忍让“是一种度量,意味着一个人“推己及人“,换位思考,与人为善,谦逊待人的忍道原则。忍让对社会和个人都是有益的,对于一个社会来说,忍让可以避免各种矛盾的产生和升级。而对个人来讲,至少可以使自己得到一定程度的保护,这大概是其功利的一面。而从更高层次来理解,忍让不是软弱,不是无原则的退让,忍让也不等于纵容。忍让其实代表了一种修养,一种风度,一种胸怀,它是与那种斤斤计较的心态相对的。六尺巷不仅告诉我们钱财乃身外之物,还告诉我们要学会宽容和礼让。为什么富豪也让三尺?因为富豪也被宰相的宽容大度所打动!宽容能化敌为友,化干戈为玉帛。我们现实社会因发生口角或一些芝麻大的小事而引起打斗致死或是坐监的事件,令人不寒而栗。如果其中的一方能宽容或礼让一些,还会有惨剧的发生吗?争一争,行不通;让一让,六尺巷。人之一生不过百年,功名利禄转瞬即逝,当忍则忍,当让则让,惟有谦让忍和的品德才能在人的心灵上注入温暖的溪流。以一颗宽厚博爱之心使人人觉得我们赖以生存的空间并不陌生,这应该成为我们追求“忍让“这一美德的初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