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考试试卷[1]1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448853 上传时间:2017-08-19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心理学》考试试卷[1]1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教育心理学》考试试卷[1]1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教育心理学》考试试卷[1]1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教育心理学》考试试卷[1]1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教育心理学》考试试卷[1]1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育心理学》考试试卷[1]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心理学》考试试卷[1]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研究生课程进修班试卷封面姓 名: 周玉宝 单位: 郑州十一中 专 业: 物理教育 考试科目: 教育心理学 考试分数: 2012年 5月 12 日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课程进修班考试试卷评分表题 号 分 数 签 名12345678910课程名称 教育心理学 姓 名 周玉宝 单 位 郑州十一中 专 业 物理教育 2012 年 5 月 12 日 总 分评阅教师签字:年 月 日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课程进修班教育心理学考试试卷一、名词解释题(每小题 4 分,共 20 分)1、学习策略答:是指在学习活动中个体用以提高学习效率的任何活动.2、先行组织者答:先行组织者(advance organizer),简称组织

2、者,是指在上课前为学生提供的有关本课学习内容的从总体上组织起来的引导性材料。先行组织者的概念是由奥苏伯尔最早提出来的。作为促进学生有意义学习的一种教学策略,先行组织者是新旧知识发生职系的桥梁。按照奥苏伯尔的经典解释,组织者是先于学习材料呈出之前呈现的一个概括与包容水平较高的引导性材料。奥苏伯尔提出两种类型的组织者即说明性组织者和比较性组织者。3、场独立性答:场独立性指很容易地将一个目标从他的背景中分离出来的能力。场独立性的人在信息加工中对内在参照有较大的依赖倾向,善于进行知觉分析,能把所观察到的因素同背景区分开来,知觉较稳定,不易受背景的变化而变化,所以又称为分析型知觉方式。4、习得性无力感答

3、:习得性无力感是指由于连续的失败体验而导致的个体对行为结果感到无法控制、无能为力、自暴自弃的心理状态。5、教师的威信答:教师威信是教师具有的一种使学生感到尊敬和信服的精神感召力量。它是教师的人格、能力、学识及教育艺术在学生心理上引起的信服而又崇拜的态度,它是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望和信誉,是一种可以使教师对学生施加的影响产生积极效果的感召力和震撼力。教师威信实质上反映了一种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师成功地扮演教育者角色、顺利完成教育使命的重要条件。二、简答题(每小题 10 分,共 50 分)1、教师的主要角色有哪些?答:教师职业的特点决定了社会对教师的角色期待。从社会对教师的角色期待以及教师的社会职

4、责来分析,教师在学校主要应该充当学习的指导者、行为规范的示范者、心理保健者、班集体活动的领导者和教育科研人员这样五种角色。 2、斯金纳提出的程序学习的编程原理有哪些?答:程序学习的关键是编制出好的程序。为此,斯金纳提出了编制程序的五条基本原理:(1)小步子原则:把学习的整体内容分解成由许多片段知识所构成的教材,把这些片段知识按难度逐渐增加排成序列,使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2)积极反应原则:要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作出积极的反应,否认 “虽然没有表现出反应,但是,的确明白”的观点;(3)及时强化(反馈)原则:对学生的反应要及时强化,使其获得反馈信息;(4)自定步调原则: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自己确定

5、学习的进度;(5)低的错误率:使学生尽可能每次都作出正确的反应,使错误率降到最低限度。斯金纳认为程序教学有如下优点:循序渐进;学习速度与学习能力一致;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加速学习;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习惯。3、简述复述和组织在陈述性知识学习过程中的作用?答:复述和组织是两种主要的认知加工策略。复述是指在工作记忆中重现信息。复述有两种类型即维持性复述和精制性复述。维持性复述是指一遍遍地、原封不动地重复要记忆的信息。维持性复述的主要作用是使信息暂时地保存在工作记忆中以便使用;维持性复述的第二个作用是使工作记忆中的部分新信息通过反复的、充分的复述而转换到长时记忆中去贮存。通

6、过维持性复述进入长时记忆的信息,通常是一些意义性不强的学习材料,如电话号码、外文单词、数学公式等等。由于维持性复述只是原封不动地重现新信息,而没有和已有知识建立任何联系,因此,即使通过简单的维持性复述进入到长时记忆的信息,也容易从长时记忆中遗忘。精制性复述是指将要记忆的信息与已贮存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建立联系的过程。精制性复述是通过运用精制策略实现的。所谓精制是指在工作记忆中完成的对新信息的精心制作或精细加工,是对要记住的新信息附加额外的信息的过程。精制是一个主动的信息加工活动,学习者必须有主动精制的意识,主动地考虑如何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联系,主动地以新信息为线索去激活长时记忆中贮存的有关信息。

7、精制性复述的作用有两个:第一,通过新旧知识建立联系,促进对新知识的理解,并使新知识进入长时记忆,更长久地保持;第二,通过精制性复述而进入长时记忆的新知识,当需要从长时记忆中提取时,能够更容易对信息进行检索。所谓组织是指对要记忆的新信息,按照项目之间的相似性或项目之间的关系归类,并形成一定的结构模式的过程。精制和组织都是在工作记忆中对信息进行加工的方式,但又是两种不同的方式。精制性复述有助于建立新知识与已有知识之间的联系,但却没有建立新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组织则是建立新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使之结合成一个整体。组织的作用包括两个方面:第一,经过组织的信息最容易进入长时记忆中贮存并在长时记忆中建构命

8、题网络;第二,经过组织的信息,也便于从长时记忆中提取(回忆)信息。4、在学校中激发与维持外来动机的措施有哪些?答: 外部强化可激发外来动机,影响学生的学习行为。在课堂情境中,教师可以运用以下强化手段激发与维持学生的外来动机。 (一)向学生提出明确、具体的学习目标;(二)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三)正确评价,适当表扬与批评;(四)适当开展竞赛。5、举例说明维纳的二维归因理论?答:维纳的归因理论是一种成败归因理论。对于成功与失败的归因应包括两个维度:第一,内在的还是外在的。第二,稳定的还是不稳定的。稳定的内在因素指个人的能力,稳定的外在因素指任务的难度,不稳定的内在因素指个人的努力,不稳定的外在

9、因素指运气。例如:在师生交互作用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自己成败的归因,并非完全以考试分数的高低为基础,而是受到教师对他的成绩表现所作反馈的影响。三、论述题(每小题 15 分,共 30 分)1论述布鲁纳的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答:基本观点:(1).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布鲁纳非常重视人的学习的主动性,认为人的学习是主动学习。(2)对学习过程的观点 布鲁纳认为“学习一门学科,看来包含着三个差不多同时发生的过程。 ”即新知识的获得,知识的转化,评价。 (3).学习应注意各门学科的基本结构(4).提倡发现学习 发现学习就是让学生独立思考,改组材料,自行发现知识,掌握原理、原则

10、。 在教学中的应用:(1)布鲁纳的学习理论,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强调学生已有认知结构和学生的独立思考。强调内在动机和思维能力的培养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较之建立在动物心理研究基础上的一些学习理论,更能说明人的学习的某些特点和规律。 (2)他将认知学习理论付诸于教学实际,为教改提供了理论基础,引起了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教材编写等方面观念上的变革,影响较大。(3)他所倡导的发现学习,不仅成为一种学习方式,而且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得到广泛的研究和应用。2论述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及其在学校道德教育上的主张?答:柯尔伯格不仅研究道德发展的理论问题,还强调把他的研究运用到教育实践中去,认为道德教育不能采用

11、行为主义的机械教育,也不能采用成熟主义的放任自流,主张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创设使儿童不断与道德问题相接触的环境,编制道德两难故事,接触学校和社会中的两难问题。引起儿童的道德认知冲突(“失平衡”),通过讨论的方式解决认知冲突,促进儿童的道德发展。他提出道德教育的任务是提高儿童的道德认知水平,培养他们在面临道德问题时能明辨是非,具有做出正确道德判断和道德抉择并付诸行动的能力。他提出道德教育的具体目标是:一步步促进儿童的道德发展,使儿童做出越来越成熟的道德判断和推理,达到清晰理解公正、平等这样的普遍原则;使儿童获得更高级的推理能力,概括能力,并能运用到新的情境中去;使学生在日常行为中践行更高级的推理

12、能力,去认识、处理所遇到的各种道德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标,在道德教育实践中,他还提出道德教育的型模式(道德两难问题讨论模式,针对第一个目标)和型模式(“公正团体”模式,针对更高的教育目标)。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道德发展阶段论格继承了皮亚杰的研究路线,运用“道德两难故事法”对儿童的道德判断问题进行了大量的追踪研究和跨文化研究,扩展了皮亚杰的理论,对儿童道德判断的研究更加具体、精细和系统,并提出了“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认为儿童的道德判断是按三个水平、六个阶段向前发展的。柯尔伯格提出的儿童道德发展的三个水平、六个阶段如下:1前习俗水平(preconventional level)这一水平的儿童的道德

13、判断着眼于人物行为的具体结果和自身的利害关系。包括两个阶段:(1)服从与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以惩罚与服从为导向,由于害怕惩罚而盲目服从成人或权威。道德判断的根据是是否受到惩罚,认为凡是免受惩罚的行为都是好的,遭到批评、指责的行为都是坏的,缺乏是非善恶的观念。(2)相对的功利主义的道德定向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对行为好坏的评价首先是看能否满足自己的需要,有时也包括是否符合别人的需要,稍稍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把这种关系看成类似买卖的关系,认为有利益的就是好的。2习俗水平(conventional level)这一水平的儿童的特点是:能了解、认识社会行为规范,意识到人的行为要符合社会舆

14、论的希望和规范的要求,并遵守、执行这些规范。包以下两个阶段:(3)人际和谐(或好孩子)的道德定向阶段此阶段的儿童以人际关系的和谐为导向,对道德行为的评价标准是看是否被人喜欢、是否对别人有帮助,是否会受到赞扬。为了赢得别人的赞同,当个好孩子,就应当遵守规则。(4)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此阶段的儿童以服从权威为导向,服从社会规范,遵守公共秩序,遵重法律的权威,以法制观念判断是非,知法守法。3后习俗水平(postconventional level)该水平特点是:道德判断超出世俗的法律与权威的标准,而以普遍的道德原则和良心为行为的基本依据。包括以下二个阶段:(5)社会契约的道德定向阶段这一阶段

15、的儿童认识到法律、社会道德准则仅仅是一种社会契约,是大家商定的,是可以改变的。一般他们不违反法律和道德准则,但不用单一的规则去评价人的行为,表现出一定的灵活性。(6)普遍原则的道德定向阶段 此阶段的个体判断是非不受外在的法律和规则的限制,而是以不成文的、带有普遍意义的道德原则:如正义、公正、平等、个人的尊严、良知、良心、生命的价值、自由等为依据。柯尔伯格进一步研究发现儿童道德发展具有如下特点:1每个人的道德发展都要经历这几个阶段,但发展速度有快有慢。美国9岁儿童中94%处于第一水平;10岁儿童中60%处于第一水平,38%处于第二水平,只有1-2%达到第三水平;16岁儿童中21%处于第一水平,5

16、6%处于第二水平,23%达到第三水平。因此,柯尔伯格认为:0-9岁大致属于前习俗水平;9-15岁大致属于习俗水平;16岁以后部分人向后习俗水平发展。但达到这一水平的人数并不会很多,即并非每个人都能达到道德发展的最高阶段。2各发展阶段具有质的差异和不变的顺序,不能跨越任何一个发展阶段。3道德发展与逻辑思维发展有关:即道德推理发展阶段不能超越逻辑思维发展阶段。4道德发展与不同社会环境的刺激及儿童与社会环境的交往有关。柯尔伯格调查发现:生活在孤儿院的儿童到了青少年阶段还不能达到第3阶段,而生活在适当的集体农庄的青少年则能达到第4、第5阶段。他通过跨文化研究发现:美国城市中产阶级儿童16岁时25%达第5阶段,而墨西哥只有10%的15岁儿童达第5阶段,土耳其则只有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