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外吸收光谱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4472706 上传时间:2018-06-09 格式:PDF 页数:12 大小:52.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红外吸收光谱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红外吸收光谱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红外吸收光谱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红外吸收光谱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红外吸收光谱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红外吸收光谱》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红外吸收光谱(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第三章红外吸收光谱(Infrared Absorption Spectroscopy) 3.1 概述红外光谱又称为分子振动光谱或分子振转光谱1、特点:特征性强,适应范围广。有机、无机、高分子化合物;固态、液态、气态样品都可以进行测定红外分为三个区域,近红外区(0.76m2.5m,128204000cm-1) 、中红外区(2.5m25m, 4000400cm-1)和远红外区 (25m1000m, 40033cm-1)。绝大多数有机化合物的基团震动频率处于中红外区。2、表示方法:红外光谱多用透光率T%为纵坐标,表示吸收强度,以波数 (cm-1)为横坐标,表示吸收峰的位置。也有用吸光度A为纵坐标

2、,出反峰。波数是频率的一种表示方法(每厘米长的光波中的波的数目)(cm-1)= 波数(cm-1)=1/ 波长(cm )=104/ 波长(m)=1/(cm ) ;=1cm 3、红外光谱产生的基本条件1)E红外光=E分子振动或 红外光=分子振动2)分子振动时其偶极矩()必须发生变化,即 0,=r 32 红外光谱与分子结构的关系321 分子的振动形式*基频:分为两大类: 伸缩振动和弯曲 (变型)振动。用 s表示对称伸缩, 用 as表示不对称伸缩, 表示面内弯曲振动, 表示面外弯曲振动。以亚甲基为例:此外,还有一些其它的振动吸收峰存在:*倍频:由振动能级基态跃迁到第二,第三激发态时所产生的,不是整数倍

3、。*组合频:一种频率红外光, 同时被两个振动所吸收。 倍频和组合频统称为泛频,2 在谱图中均显示为弱峰。*振动偶合:当相同的两个基团相邻, 且振动频率相近时, 会发生振动偶合裂分,成为两个峰。*费米共振:基频与泛频之间发生的振动偶合。当泛频峰与某基峰相近时,发生相互作用,使原来很弱的泛频吸收峰增强。图3-12 费米共振和倍频。3.2.2 红外光谱的分区(1)基团结构与振动频率的关系表 3-1 基团振动频率与化学键力常数的关系(化学键种类)基团化学键力常数(K/N cm-1) 键长(?)振动频率( cm-1) CC(三键)121.27 22622100 CC(双键)812 1.40 160018

4、00 CC(单键)1.54 10001300(弱)表 32 基团振动频率与原子折合质量的关系(原子种类)基团折合质量键长(?)振动频率 cm-1 CH 0.9 1.12 28003100 CC 6 1.54 约 1000 CCl 7.3 1.77 约 625 CI 8.9 2.31 约 500 0H NH 0.97 1.03 3600 3300-3500 (2)基团频率区的划分(表3-3)前三个区域 (氢键区、叁键及累积双键区、双键区,即40001500 cm-1) 称为特征频率区,小于 1500 cm-1的区域称为指纹区(单键区,有些文献中以1350 cm-1作为二者的界限) 。出现在特征频

5、率区中的吸收峰数目不是很多,但具有很强的特征性,可用来鉴定官能团;指纹区的吸收峰多而复杂(C-C,C-O ,C-N质量相近, 较难区别; C-H,N-H,3 O-H 的和处于这一区域;易受环境影响频率改变) ,没有强的特征性,因具有指纹性,可通过与红外光谱的标准图谱比较来鉴定化合物。3.2.3 影响基团频率位移的因素(1)电子效应(诱导效应和共轭效应)1)诱导效应由电负性引起的基团频率位移,随取代基电负性增大,吸电子诱导效应增加,使羰基双键性加大,振动频率增大。RCORRCOORRCOClRCOF17151735180018702)共轭效应当形成共轭体系时,因 电子离域增大,即共轭体系的电子云

6、密度平均化,使双键的键强降低,振动频率随之降低RCORRCO1715CO16651690有时诱导效应和共轭效应同时存在,要区分哪一种的影响更大。如酰胺,其共轭效应大于诱导效应,向低频率移动,在1689cm-1脂肪族酯,诱导效应占主导地位,羰基的吸收向高频率移动(1735 cm-1). (2)空间效应1)空间位阻因邻近基团体积大或位置太近使共平面偏离或破坏,共轭效应减弱,振动吸收向高频移动COCH3COCH3COCH3CH3CH(CH3)2CH(CH3)21693168616634 2)环的张力张力增加,频率增加3)氢键氢键形成使谱带增强加宽,吸收频率向低频移动。例如,醇、酚的 OH,当分子处于

7、游离态时, 3640cm-1(m);当处于缔合态时, 3300 cm-1(vs)附近,峰的强度可表示为:vs, s, m, w, vw 胺类化合物也有类似现象。羧酸由氢键形成二聚体,使OH移向更低频,在32002500 cm-1区域; C=O由游离态的 1760 cm-1移到 1700 cm-1附近。3.2.4 影响谱带强度的因素与基团振动时偶极矩的变化大小有关,偶极矩变化越大,谱带强度越大。偶极矩没有变化,谱带强度为0,即为红外非极性。如C=O(大)和 C=C (小)伸缩振动频率相差不大,都在双键区,但吸收强度相差很大。单键也一样,C-O,C-X(X 为卤素 )这样的极性基团是强吸收,而C-

8、C 基团的吸收峰较弱。基团的偶极矩还与结构的对称性有关,对称性越强,振动时偶极矩变化越小,吸收谱带越弱, C=CR-CH=CH2( =30), R-CH=CH-R(顺式 =10,反式 =2), 为摩尔吸光系数。3.3 各类化合物的红外光谱特征3.3.1 烃类化合物(1)烷烃存在 CH3,CH2,CH基团*饱和 C-H 的伸缩振动位于氢键区3000-2800,其中包括 CH3,CH2不对称和对称伸缩振动以及 CH 基团的伸缩振动, 在高分辨率图谱中, 通过检测 2960-2950 的峰可以推测分子中是否有CH3存在5 *CH3、CH2的面内弯曲振动频率位于 1500-1300。其中, asCH3

9、和sCH2都出现在1460 附近, sCH3在 1380附近,这是甲基的又一个特征峰。*当分子含有四个以上 -CH2-所组成的长链时,在 720附近出现较稳定的(CH2)n面内摇摆振动弱吸收峰,强度随CH2个数增加而增加。(2)烯烃*C=C 双键的伸缩振动位于双键区1680-1600。共轭的C=C ,振动频率较低,靠近 1600,强度受分子的对称性影响*不饱和 C-H的伸缩振动( =C-H) ,位于 3100-3000,一般以 3000 为界线来区分饱和 C-H和不饱和 C-H 。*不饱和 C-H的面外弯曲振动( 面外 =C-H)位于 1000-650 区域,面外 =C-H虽然位于指纹区,但强

10、度大,特征性较强是鉴定烯烃类型的最重要的信息。面外 =C-H的倍频出现在 1800 附近。(3)炔烃端基炔烃有两个主要特征吸收峰:1)C-H伸缩振动,位于3300,中强的尖锐峰2) 不饱和 C-C (三键)伸缩振动,位于 2140-2100。(4)芳烃芳烃的红外吸收与烯烃类似*芳环的骨架振动在1650-1450 出现 2-4 个吸收峰。由于芳环是个共轭体系,其C=C伸缩振动频率位于双键区的低频一端*芳环上的 C-H 伸缩振动与烯烃的不饱和C-H伸缩振动类似,出现在 3100-3000,但常常有多个吸收峰*芳环上 C-H的面外弯曲振动( 面外 =C-H)在 900-650 有强吸收。这一区域的吸

11、收峰位置与取代基性质无关,与H 的个数有关,相连的H越多,振动频率越低,6 吸收强度越大。可鉴别芳环的取代类型。*面外 =C-H的倍频在 2000-1600 出现一组弱峰, 不同取代苯的倍频具有不同的个数和形状,可作为判断苯环取代类型的佐证(不是依据)3.3.2 醇、酚及醚(1) 醇和酚氢键区的 O-H是醇、酚红外光谱最显著的特征。游离OH 伸缩振动出现在 3600,是尖峰;氢键締合态的OH出现在 3300 左右,是宽而又强的吸收峰醇和酚的第二个主要吸收峰C-O位于 1250-1000,通常是谱图中的最强峰之一,伯、仲、叔醇的C-O频率有些差别,而酚则处于较高频。(2)醚醚类的特征是含有C-0

12、-C 的结构,有对称和反对称两种伸缩振动吸收,均位于指纹区,吸收位置与C-C 的接近,但 C-O 的振动时偶极矩变化较大,因此吸收强度较大,有利于与C-C 键的区别,但较难与含有C-O 键的其它类型的分子(如醇、酚、酯、酸)区别。3.3.3 胺伯胺:NH2的伸缩振动有对称和反对称俩种,因此在3500-3300 出现双峰,剪式振动在 1600附近,面外弯曲在900-650,特征性均较强仲胺:NH 的伸缩振动出现在3400,单峰,其它吸收的特征性差。叔胺:叔胺的红外光谱没有明显特征(成盐后产生N-H峰,在 2700-2250)3.3.4 羰基化合物羰基化合物的种类很多,有酮、醛、羧酸、酯、酰胺、酰

13、卤、酸酐等。共同特特征:在 1700 附近有很强的C=O吸收峰,这类化合物的识别很容易、很方便。不同羰基化合物中其它基团还有各自的特征吸收峰,结合C=O的频率,可以将它7 们相互分开。(1)酮的 C=O吸收峰通常是谱带的第一强峰,也是唯一的特征峰。典型的脂肪酮 C=O为 1715,芳酮或 , 不饱和酮的 C=O向低频位移 20-40 (2)醛的 C=O比相应的酮吸收峰高10 左右;羰基的 C-H 伸缩振动 C-H和与其弯曲振动 C-H的倍频发生费米共振,在2850-2740 出现双峰。这是醛区别于其它羰基化合物的特征吸收峰(3) 羧酸和羧酸盐固、液态羧酸以二聚体存在。C=O位于1700 附近,

14、羧酸中羟基移到3200-2500,是一个很宽的峰,这是羧酸最主要的特征,可以与其它羰基化合物以及其它羟基化合物区别。另外,面外 O-H在 930 附近,特征性也较强。羧酸成盐后,红外光谱有很大的变化。原有的三个特征峰C=O 、O-H、面外 O-H消失,新出现-CO2-的反对称和对称伸缩振动分别位于1580 和 1400 左右 (确证) 。(4)酯酯羰基的伸缩振动频率高于相应的酮类约20;C-O-C的不对称伸缩振动(1300-1150 附近,较强峰)以及对称伸缩振动(1140-1030 附近,较弱峰) 。这些吸收峰是判断化合物具有酯类结构的重要依据。(5)酸酐最具特征性。羰基区域高波数处呈现两个

15、强吸收峰,分别是两个羰基的反对称伸缩振动( 1800左右)和对称伸缩振动(1750 左右)线型酸酐的两峰强度接近相等,环状酸酐的低波数峰比高波数峰强线型酸酐的 C-O-C伸缩振动在 1170-1050 区产生强而宽的吸收峰环状酸酐的 C-O-C伸缩振动往往在950-890 区出现强吸收。(6)酰胺酰胺红外光谱的特征主要由C=O 、N-H、面内 N-H 和 C-N 产生的。C=O位于 1650-1690, 强吸收峰,是各类酰胺的特征峰, 常称为“酰胺带”,频率低于相应的酮8 N-H位于 3500-3050。伯酰胺有两个吸收峰,仲酰胺会出现多重谱带,是由于氮与羰基形成 p- 共轭,出现顺反异构。叔

16、酰胺无。面内 N-H产生的吸收峰常称为“酰胺带” 。伯酰胺位于 1640附近,常被酰胺带覆盖;仲酰胺位于1600以下,酰胺峰与峰能分开,可区别伯、仲酰胺。C-N(酰胺带)仅伯酰胺在1400有较强的吸收峰。(7)酰卤主要特征是频率高,酰氟的约为1840,酰氯在1800,酰溴、酰碘较低。另外在指纹区还有一个强吸收,位置与卤素的种类有关(与RX物类似) 。3.3.5 有机卤化物卤素原子的质量较大,碳卤键的伸缩振动出现在小于1400 低频处。 C-F 出现在1150-1000;C-Cl 出现在 750-700;C-Br 出现在 670-400;C-I 出现在 550-400. 3.3.6 硝基化合物硝基(-NO2)有对称和反对称伸缩振动,强度较高,容易识别。(表 3-14)3.3.6 腈腈(RCN )的伸缩振动频率在221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