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园实习报告.doc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44467209 上传时间:2018-06-09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2.9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留园实习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留园实习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留园实习报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留园实习报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留园实习报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留园实习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留园实习报告.doc(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留园留园实习报实习报告告实习报告相对于建筑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多走多看多思考能有效的提高对建筑部件构造的认知。由于长期在学校上课看书本,“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们实地去到建筑工地,学习了解建筑构件的 一些配制。在建筑设计里面阳台使用是极常见的。阳台大多以外挑形式设计到建筑立面,既增加空间使用面积,又可以起到装饰立面的效果。阳台作为外挑部件,采用悬臂结构,所以主筋配制在上部,下部配制较细钢筋,而阳台最外边是跳梁,并不起什么受力作用又因要减小荷载,所以使用最小号钢筋。留园位于兴安县,是中式别墅小区,采用江南私家园林为设计 蓝本,江南水乡景观的灵动设计,力求达到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讲究对

2、景、框景营造出移步换景的境界。小区坐落于四座山锋之间,左青龙右白虎,后有玄武朱雀,符合风水学的四象学,意味聚宝集财之意。别墅都以古建筑形式建造别墅,不管是独栋别墅还是联排别墅,皆以前庭中房后院形式来设计,分区为紫竹园、香樟园等,富含古风文化意味;门口或者前庭都栽种有大棵植物或竹子或蔓藤,而别墅围墙上还设计了古典花窗,既有隔绝又有联系,隐约显示围墙内的景色,体现了建筑与景的紧密结合,彰显古代追求宁静优美的居住文化,也传承了古人善于借景的巧妙手法;小道溪流穿梭于小区内,营造山水相交辉映的意境;多处建造休憩小亭,亭子都以木结构为主,展现了古香古色的木结构文化建筑与周围环境的结合是留园最大的亮点。设计

3、者利用大量的空地建造楼亭,人工造湖与小溪, 栽种名贵树木,修建四通八达的幽静小道,用人工仿照自然 山水风景,或利用古代山水画为蓝本,参以诗词的情调,构成许多如诗如画的景,达到“虽有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境界。留园的四周都有围墙,在一个不大的范围内再现自然山水之美,突破空间的局限,使有限的空间表现出无限丰富的园景,再现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园内曲折而自由的布局,强调幽深曲折,利用了“景贵乎深,不曲不深”的手法,布局紧凑、变化多端、有移步换景之妙,利用人造景物,适当隔绝人的视线却又留有些许视角,需几经曲折才能寻到更美丽景致。留园作为养生别墅,也着重道路交通、公共使用空间的规划,为此,园内停车场、公共配

4、套设施和体育场分散在园内周围,而不建在中间区域,防止人流过于集中导致交通事故和使用不方便。留园依山而建,少了许多的外来干扰声音,园内静谧,无论从园内布局还是地址的选取,都符合养生之道。对于别墅,设计者避免了千篇一律的室内空间布局,大多别墅室内空间都不一样。但依然存在了一些我难以理解的设计。这间房间我看着像是主卧室,但是里面的这个凹形空间的使用功能是什么。若说是卫生间的话,对于一栋别墅来说不显得小家子气了吗。还有这个是在楼梯上空,起不了采光的作用,又由于其在楼顶,又不适合作为视角上的景点。且楼梯的宽度和一般的商品房楼梯一样大,这似乎也与别墅的概念不符。且二楼只有一条走道连接楼梯口还没有采光,其余

5、的空间全划分为封闭式房间,给我的感觉这不像是别墅更像是出租房。在外面向上看别墅可以发现大部分的露天阳台都安装上了或玻璃板或房顶板,这说明别墅缺少生活阳台。在留园实习完之后到了有着千年之称的灵渠,灵渠作为古人一种智慧流传至今。其中作用最大的是“铧嘴”,由于前锐后钝,形如犁 铧而得名,是与大、小天平衔接具有分水作用的砌石坝,与灵渠铧嘴相连的大小天平,是建在湘江上的一座拦江滚水坝。由于具有既可提高水位,又可排洪滚水,以保持渠水平衡的作用,故称“天平”,内堤均用条石平铺筑成,外堤均为大石排插成鱼鳞状。内堤的条石,两块之间,凿有石槽,灌人铁水作楔子,把块条石连为一体,避免洪水冲毁。其独特的分水设计,和防

6、洪设计皆为古人智慧之精华,值得我们去观摩与学习。而后经过的水街亦是古遗迹之一,还保存有古戏台,双面照壁等景点,沿街还有古树古亭,长长的水道两旁都是居民房,古色古香的水街再现了古建筑、古桥、古雕塑等文化。也正好体现了古人注重建筑与水与树的结合,生活舒适,清静宜人。苏州园林实习报告 1.时间日我们坐车前往苏州,进行为期一天的苏州园林考察学习.2.游览路线 3.实习总结拙政园拙政园,江南园林的代表,苏州园林中面积最大的古典山水园林。位于苏州市东北街一百七十八号,始建于明朝正德年间今园辖地面积约八十三点五亩,开放面积约七十三亩,其中园林中部、西部及晚清张之万住宅(今苏州园林博物馆旧馆)为晚清建筑园林遗

7、产,约三十八亩。中国四大名园之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5A级旅游景区,全国特殊旅游参观点,被誉为“中国园林之母”,一九九七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布局拙政园,这一大观园式的古典豪华园林,以其布局的山岛、竹坞、松岗、曲水之趣,被胜誉为“天下园林之典范”。与承德避暑山庄、留园、北京颐和园齐名,该园是中国四大名园之首、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特殊游览参观点之一、世界文化遗产,迄今为止同时具备这四项桂冠的全国仅拙政园一家。拙政园中现有的建筑,大多是清咸丰九年(公元1850年)拙政园成为太平天国忠王府花园时重建,至清末形成东、中、西三个相对独立的小园。中部是拙政园的

8、主景区,为精华所在。面积约亩。其总体布局以水池为中心,亭台楼榭皆临水而建,有的亭榭则直出水中,具有江南水乡的特色。池水面积占全园面积的3/5(另一资料:1/3)。池广树茂,景色自然,临水布置了形体不一、高低错落的建筑,主次分明。总的格局仍保持明代园林浑厚、质朴、疏朗的艺术风格。以荷香喻人品的“远香堂”为中部拙政园主景区的主体建筑,位于水池南岸,隔池与东西两山岛相望,池水清澈广阔,遍植荷花,山岛上林荫匝地,水岸藤萝粉披,两山溪谷间架有小桥,山岛上各建一亭,西为“雪香云蔚亭”,东为“待霜亭”,四季景色因时而异。远香堂之西的“倚玉轩”与其西船舫形的“香洲”(“香洲”名取以香草喻性情高傲之意)遥遥相对

9、,两者与其北面的西园(8张)“荷风四面亭”成三足鼎立之势,都可随势赏荷。倚玉轩之西有一曲水湾深入南部居宅,这里有三间水阁“小沧浪”,它以北面的廊桥“小飞虹”分隔空间,构成一个幽静的水院。从拙政园中园的建筑物名来看,大都与荷花有关。王献臣之所以 要如此大力宣扬荷花,主要是为了表达他孤高不群的清高品格。中部景区还有微观楼、玉兰堂、见山楼等建筑以及精巧的园中之园枇杷园。西部原为“补园”,面积约亩,其水面迂回,布局紧凑,依山傍水建以亭阁。因被大加改建,所以乾隆后形成的工巧、造作的艺术的风格占了上风,但水石部分同中部景区仍较接近,而起伏、曲折、凌波而过的水廊、溪涧则是苏州园林造园艺术的佳作。西部主要建筑

10、为靠近住宅一侧的三十六鸳鸯馆,是当时园主人宴请宾客和听曲的场所,厅内陈设考究。晴天由室内透过蓝色玻璃窗观看室外景色犹如一片雪景。三十六鸳鸯馆的水池呈曲尺形,其特点为台馆分峙,装饰华丽精美。回廊起伏,水波倒影,别有情趣。西部另一主要建筑“与谁同坐轩”乃为扇亭,扇面两侧实墙上开着两个扇形空窗,一个对着“倒影楼”,另一个对着“三十六鸳鸯馆”,而后面的窗中又正好映入山上的笠亭,而笠亭的顶盖又恰好配成一个完整的扇子。“与谁同坐”取自苏东坡的词句“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故一见匾额,就会想起苏东坡,并立时顿感到这里可欣赏水中之月,可受清风之爽。西部其它建筑还有留听阁、宜两亭、倒影楼、水廊等。东部原称“

11、归田园居”,是因为明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园东部归侍郎王心一而得名。约31亩,因归园早已荒芜,全部为新建,布局以平冈远山、松林草坪、竹坞曲水为主。配以山池亭榭,仍保持疏朗明快的风格,主要建筑有兰雪堂、芙蓉榭、天泉亭、缀云峰等,均为移建。建筑艺术拙政园的建筑还有澄观楼、浮翠阁、玲珑馆和十八曼陀罗花馆等。拙政园的布局疏密自然,其特点是以水为主,水面广阔,景色平淡天真、疏朗自然。它以池水为中心,楼阁轩榭建在池的周围,其间有漏窗、回廊相连,园内的山石、古木、绿竹、花卉,构成了一幅幽远宁静的画面,代表了明代园林建筑风格。拙政园形成的湖、池、涧等不同的景区,把风景诗、山水画的意境和自然环境的实境再现于

12、园中,富有诗情画意。淼淼池水以闲适、旷远、雅逸和平静氛围见长,曲岸湾头,来去无尽的流水,蜿蜒曲折、深容藏幽而引人入胜;通过平桥小径为其脉络,长廊逶迤填虚空,岛屿山石映其左右,使貌若松散的园林建筑各具神韵。整个园林建筑仿佛浮于水面,加上木映花承,在不同境界中产生不同的艺术情趣,如春日繁花丽日,夏日蕉廊,秋日红蓼芦塘,冬日梅影雪月,无不四时宜人,创造出处处有情,面面生诗,含蓄曲折,余味无尽,不愧为江南园林的典型代表。留园留园位于苏州阊门外,原是明嘉靖年间太仆寺卿徐泰时的东园。园内假山为叠石名家周秉忠(时臣)所作。清嘉庆年间,刘恕以故园改筑,名寒碧山庄,又称刘园。同治年间盛旭人其儿子即盛宣怀(清著名

13、实业家政治家,北洋大学(天津大学)南洋公学(上海交通大学)创始人)购得,重加扩建,修葺一新,取留与刘的谐音,始称留园。科举考试的最后一个状元俞樾作留园游记称其为吴下名园之冠。留园内建筑的数量在苏州诸园中居冠,厅堂、走廊、粉墙、洞门等建筑与假山、水池、花木等组合成数十个大小不等的庭园小品。其在空间上的突出处理,充分体现了古代造园家的高超技艺、卓越智慧和江南园林建筑的艺术风格和特色。 布局留园的面积约2公顷,分西区、中区、东区3部分。西区以山景为主,中区山水兼长,东区是建筑区。中区的东南地带开凿水池,西北地带堆筑假山,建筑错落于水池东南,是典型的南厅北水、隔水相望的江南宅院的模式。东区的游廊与留园

14、西侧的爬山廊成为贯穿全园的外围廊道,曲折、迂回而富于变化。留园以水池为中心,池北为假山小亭,林木交映。池西假山上的闻木樨香轩,则为俯视全园景色最佳处,并有长廊与各处相通。建筑物将园划分为几部分,各建筑物设有多种门窗,每扇窗户各不相同,可沟通各部景色,使人在室内观看室外景物时,能将以山水花木构成的各种画面一览无余,视野空间大为拓宽。建筑艺术赏留园首看建筑。留园以其独创一格、收放自然的精湛建筑艺术而享有盛名。层层相属的建筑群组,变化无穷的建筑空间,藏露互引,疏密有致,虚实相间,旷奥自如,令人叹为观止。占地30余亩的留园,建筑占总面积的三分之一。全园分成主题不同、景观各异的东、中、西、北四个景区,景

15、区之间以墙相隔,以廊贯通,又以空窗、漏窗、洞门使两边景色相互渗透,隔而不绝。园内有蜿蜒高下的长廊670余米,漏窗200余孔。一进大门,留园的建筑艺术处理就不同凡响:狭窄的入口内,两道高墙之间是长达50余米的曲折走道,造园家充分运用了空间大小、方向、明暗的变化,将这条单调的通道处理得意趣无穷。过道尽头是迷离掩映的漏窗、洞门,中部景区的湖光山色若隐若现。绕过门窗,眼前景色才一览无余,达到了欲扬先抑的艺术效果。留园内的通道,通过环环相扣的空间造成层层加深的气氛,游人看到的是回廊复折、小院深深是接连不断错落变化的建筑组合。园内精美宏丽的厅堂,则与安静闲适的书斋、丰富多样的庭院、幽僻小巧的天井、高高下下

16、的凉台燠馆、迤逦相属的风亭月榭巧妙地组成有韵律的整体,使园内每个部分、每个角落无不受到建筑美的光辉辐射。留园建筑艺术的另一重要特点,是它内外空间关系格外密切,并根据不同意境采取多种结合手法。建筑面对山池时,欲得湖山真意,则取消面湖的整片墙面;建筑各方面对着不同的露天空间时,就以室内窗框为画框,室外空间作为立体画幅引入室内。室内外空间的关系既可以建筑围成庭院,也可以庭园包围建筑;既可以用小小天井取得装饰效果,也可以室内外空间融为一体。千姿百态、赏心悦目的园林景观,呈现出诗情画意的无穷境界。留园三绝留园内的冠云峰乃太湖石中绝品,齐集太湖石“瘦、皱、漏、透”四奇于一身,相传这块奇石还是宋末年花石纲中的遗物。北宋末年,虽然北面战事吃紧,金兵压境,但宋徽宗却在东京城内大兴土木,建造“延福宫”、“万寿山”。他下令在全国范围内征集奇花异石,夸口要搜罗天下珍品于宫廷之中。徽宗祟宁四年特地在苏州设立了苏杭应奉局,专门负责搜罗名花奇石。苏杭应奉局的主管叫朱缅,此人最善巴结上峰,自当上了此官后,有采办“花石纲”的大权在手,于是放开手脚,拼命在民间收刮。只要民家有一石一木被他打听到并看中,立刻派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