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一种历史现象学的成熟表述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4464458 上传时间:2018-06-09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资本论》:一种历史现象学的成熟表述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资本论》:一种历史现象学的成熟表述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资本论》:一种历史现象学的成熟表述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资本论》:一种历史现象学的成熟表述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资本论》:一种历史现象学的成熟表述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资本论》:一种历史现象学的成熟表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资本论》:一种历史现象学的成熟表述(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资本论资本论:一种历史现象学的成熟表述:一种历史现象学的成熟表述张一兵【专题名称专题名称】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研究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研究【专专 题题 号号】A1】A1【复印期号复印期号】1999】1999 年年 0808 期期【原文出处原文出处】社会科学战线社会科学战线(长春长春)1999)1999 年年 0303 期第期第 59596565 页页【作者简介作者简介】张一兵张一兵 南京大学南京大学我已经说过,18571858 年经济学手稿是马克思在狭义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认识论基础上建立的历史现象学,而后来的资本论则是他系统理论表述的“逻辑学”。(参见拙文:马克思哲学理论发展的三个制高点,哲学

2、动态1997 年第 6 期)但仔细去分析,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全面说明和表述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同时,他在哲学意义上建构的历史现象学批判也有了进一步更加成熟的表述。与马克思在18571858 年经济学手稿那种艰难的理论逻辑建构不同,这是将科学的理论思路有条理地呈现出来的过程。在此,我们简要地概述一下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历史现象学精彩的分析。一、倒立跳舞的桌子与商品拜物教马克思对历史现象学的表述主要集中在资本论第一卷的第 1 4 章中。我注意到,马克思的历史现象学批判是与他对资本主义三大拜物教的证伪分析直接联系在一起的。这也意味着,马克思是将这三大拜物教所顶礼膜拜的三层物相,直接作为他历史现象学逐层穿透

3、和剥离的假象视域。这实际上与他科学的经济学分析是并行的。在这里的讨论中,我们不打算按照马克思的经济学思路展开,即不是以文本学的模式逐一提出和解决问题,而是以最清楚和概要的线索提要马克思这一独特的历史现象学批判。我已经讨论过马克思的三大拜物教理论。(马克思历史辩证法的主体向度,河南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在此我只是再从历史认识论的视域中强调一下马克思在社会经济生活中使用的拜物教与原始拜物教的区别。在远古时代的自然崇拜和图腾意识中,那真是外部自然客观物或神秘力量之崇拜,而在马克思这里,则主要指认一种人们无意识发生的对社会存在物(关系)的崇拜,并且是颠倒了的物相(假象关系)。相比之下,这种社会经

4、济拜物教是更加复杂的。它的中心偶像是一种非物形非人形的东西,甚至人还不知道崇拜的实质上是什么。崇神时,知道它是一个超人超自然的东西,商品、货币与资本除去它们的一般物质承担体,其本质甚至是想象不到的。颠倒的假象视域是经济拜物教的重要层面。首先是商品拜物教的假象视域。马克思的分析是从我们的感官可以直接达及的经验层面开始的。他说,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一般地面对任何一个物品,都不会有什么不能认知的神秘感。如一张桌子,木制有形,可站立并能放置物品。此时,桌子并没有任何“形而上学的烦琐性和神学的微妙性”。自然唯物主义和一切旧唯物主义的正确前提都基于这个直观的真实性。当然我们这里会承认桌子已经是人类劳动的制品,

5、在使用中,它实现着一种物对人的需要的社会生存的功用性。可就是在效用这一层面,也不会出现什么神秘感。但是,同样是这张桌子,它“一旦当作商品出现,它就成了一个可以感觉而又超于感觉的东西。它不仅用脚直立在地上,而且在它对其他一切商品的关系上,用头倒立着,并从它的木脑袋里,展开比桌子自动跳舞还不可思议得多的幻想”。(资本论第 1 卷,人民出版社,1953 年版,第 47 页)这是说, 一张桌子在过去的社会中,通过劳动制作它是为了放置物品。生产是为了使用。而在商品经济中,产品作为商品(用于商业交换的物品)被生产出来,首先不是为了使用,而是交换并通过交换实现桌子所代表的价值。这种桌子的价值属性不是它物的属

6、性,也不是它自身的效用功能,而是一种特定的社会关系。特别是在资本主义经济生活中,桌子的这种属性是以物的形式颠倒地表现这一社会中无法直接呈现的人对人的社会关系。这是桌子在自身处于使用功效的价值关系外,另一种用于在交换中实现自己包含的劳动的社会性价值关系。马克思说,这“正如一物在视神经中留下的光的印象,不是表现为视神经本身的主观兴奋,而是表现为眼睛外面的物的可感觉的形式。必须补充说,在视觉活动中,光确实从一个外界对象射到另一个外界对象即眼睛。这是物理的物之间的物理关系。但是,价值形式和劳动产品的价值关系,是同劳动产品的物理性质完全无关的。这只是人与人之间的一定的社会关系,但它在人们面前采取了物与物

7、之间的关系的虚幻形式。我们只有在宗教世界的幻境中才能找到这个现象的一个比喻。在那里,人脑的产物表现为具有特殊躯体的、同人发生关系并彼此发生关系的独立存在的东西。在商品世界里,人手的产物也是这样,这可以叫做拜物教。劳动产品一旦表现为商品,就带有拜物教性质,因此拜物教是同这种生产方式分不开的”。(资本论第 1 卷(法文修订版),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 52 页)商品拜物教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特有的物相。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物相的颠倒呢?面对商品,一般我们都能注意到它同时具有用于直接使用的价值和用于在市场中交换的价值。“我们按照普通的说法,曾经说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准确地说,这种说法

8、是错误的”。因为交换价值只是价值在市场交换中的表现形式,它通常是以价格实现出来(马克思这里的“曾经说”,是指在18571858 年经济学手稿中,他还没有严格区分出这二者)。相对于价值,“交换价值总只能是某种包含在其中但还是能够和它相区别的东西的表现方式,现象形态”。(资本论第 1 卷,第 7 页)所以,“商品是使用价值或使用品和价值。但是,一个商品只要它的价值取得一种特别的、和它的自然形态不同的现象形态,交换价值的形态,它就会表现为这样一个二重物。在孤立的考察下,它是没有这个形态的,要有这种形态,它就必须和第二种不同的商品发生价值关系或交换关系”。(同上,第 34 页)“当作使用价值,各种商品

9、首先是异质的;当作交换价值,它们却只能是异量的,所以不包含任何一个使用价值原子”。(同上,第 8 页)我们可以看到, 马克思所讲的这些商品的属性和表现形态本身,都不是我们通过感官直接能够把握的东西,这是历史唯物主义所指认的非直观的社会存在和社会关系的本质规定。“商品的价值纯然是这些物品的社会存在,所以它也只能通过商品的全面社会关系来表现”。(同上,第 41 页)马克思分析道:“在一切社会形态内,劳动产品都是使用品,只有在一个历史规定的历史时期,才把一个有用物品生产上支出的劳动,表现为它的对象性属性,那就是表现为它的价值,并且把劳动产品转化为商品”。(同上,第 35 页)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就是资

10、本主义社会。这是由于广泛的社会分工和劳动分工,个人成为孤立的个体,他们的片面的劳动活动根本不能独立存在,他们的劳动产品无法直接实现出来,只能通过市场交换的中介,劳动才能与生产结合,劳动产品才能得以实现。这样,交换才成为生产的目的。在这之前的手稿中马克思曾经说到,对于社会的人“只要说他生产商品,那就是说,他的劳动具有片面性,他不是直接生产他的生活资料,而只是通过把自己的劳动和其他劳动部门的产品相交换来获得这些生活资料”。(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7 卷,人民出版社1979 年版,第 303 页)在这种社会中, “人们在他们的社会生产过程中的原子一样的行为,他们自己的生产关系的物质形式,那种不受他们

11、统制,并且和他们个人意识行为相独立,不以它为转移的物质形式,首先是由他们的劳动产品一般采取商品形态这一件事而显现出来”。(资本论第 1 卷,第 71 页)也只是在这里, 才必然形成了这样的局面,即“一切劳动,一方面都是人类劳动力生理学意义上的支出。并且,当作等一的人类劳动或抽象的人类劳动,它形成商品价值。一切劳动,另一方面又都是人类劳动力在特殊的有一定目的的形式上的支出。并且,当作具体有用的劳动,它生产使用价值”。(同上,第18 页)这是历史形成的劳动的二重属性,即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一般社会劳动和特殊的个人劳动)在不同层面所形成的两种价值关系。可是,刚才我们所说的商品的神秘性是从何而来的?马

12、克思说,“人们把他们的劳动产品看做价值,使它们互相发生关系,不是因为这些物品在他们看来不过是同种人类劳动的物质外壳。恰好相反,人们是在他们交换中把不同种劳动看做价值,使它们互相均等的时候,把他们的不同劳动当作人类劳动,使它们均等起来的。他们不知道这一点,但是他们这样做着。价值没有在额门上写明它是什么。宁可说它把每一个劳动产品转化成了一个社会的秘密象形文字”。(同上,第 50 页)而当这种社会关系属性通过物实现出来的时候,它就成为“劳动社会性质的物质假象”。这是神秘性的发生。马克思指出:“商品形态所以是神秘的,不过因为这个形态在人们眼中,把他们自己的劳动的社会性质,当作劳动产品自身的物质性质,当

13、作这种物品的社会的自然属性来反映,从而,也把生产者对社会生产的总劳动的社会关系,当作一种不是存在于生产者之间而是存在于客观界各种物品之间的社会关系来反映”。(同上,第 48 页)在不久前写下的手稿中,马克思曾经说,“资本主义生产的当事人是生活在一个由魔法控制的世界里,而他们本身的关系在他们看来是物的属性,是生产的物质要素的属性”。(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第 3 册, 人民出版社 1975 年版,第 571 页)这就是一种极大的神秘倒错, 即由于无法透视颠倒了的物化社会关系,将这一关系产生的非实体社会存在错认成物品本身的属性。这就是商品拜物教的真实发生。而“我们只要逃到别的生产形态中去,商品世界的

14、一切神秘,在商品生产基础上包围着劳动产品的一切魔法妖术,就都立刻消灭了”。(资本论,第 52 页)比如在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封建社会中,“无论我们怎样判断封建社会内人们互相对待的装扮,人与人在劳动上缔结的社会关系,总是表现为他们自己的人的关系,而不会假装为物与物、劳动产品与劳动产品间的社会关系”。(资本论第1 卷,第 53 页)很显然, 这里马克思对拜物教的分析不是人本主义价值悬设的“应该”,而是现实历史发展中的“先有”(前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关系的直接形式)与“后有”(资本主义社会中物化的经济关系)的关系。二、一般社会财富与货币拜物教如果说,马克思对商品拜物教的分析是他历史现象学批判所剥离的第

15、一个现象层面。这种物相式的颠倒对人的迷惑还不是拜物教的深度模式。这也就是说,“商品世界具有的拜物教性质或劳动的社会规定所具有的物的外观”,还只是第一现象层级的。“商品形式作为资产阶级生产的最一般和最不发达的形式(所以它在早期的生产阶段上就出现了,虽然它不是统治的、从而是典型的形式),还比较容易看得清”。(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3 卷,人民出版社 1972 年版,第 99 页)那么货币拜物教,则是他对资本主义复杂的物化和颠倒的社会关系结构第二层级的揭露。我们都知道,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金钱世界。在现实的资本主义经济运作中,前面讲的商品交换和价值的实现都是以兑换为货币为终点的。所以在这种社会生活里,

16、“所有的东西,无论是不是商品,都要转化为货币。一切东西都成为可以买卖的。流通变成了社会的大蒸馏器。一切物都被抛到里面去,以便当作货币结晶再从那里出来。连圣骨也抵抗不了这个炼金术;人们商业范围以外的更为微弱的圣物,就更是抵抗不了”。(资本论第 1 卷,第 113114 页)货币是资本主义社会唯一通向社会实现的道路,由此,金钱成为人们拼命追求的东西是必然的,货币成为神也是自然的。面对这种现象迷误,马克思说,“我们现在要做一种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从未尝试过的工作,那就是指出这个货币形态的发生过程,研究商品价值关系中包含的价值表现,怎样从最简单最不引人注意的形式,发展到迷人视觉的货币形态”。(同上,第 20 页)因为,商品的交换价值还是通过与另一种物品的交换关系表现出来的,这还有可能让人想到其中隐匿着某种社会关系。而在货币形式上,连社会关系的这点痕迹都消失了。依马克思的分析,在货币上拜物教的性质更加深了。我们知道,货币是在商品交换中历史地形成的。开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