额外人类考察方法但是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4446288 上传时间:2017-08-19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额外人类考察方法但是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额外人类考察方法但是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额外人类考察方法但是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额外人类考察方法但是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额外人类考察方法但是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额外人类考察方法但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额外人类考察方法但是(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辛亥革命是 1911 年清政府出卖铁路修筑权,激起中国人民的反抗,四川等地爆发保路运动。1911 年 10 月 10 日,武汉地区的革命团体文学社和共进会发动武昌起义,接着各省纷纷响应,因为 1911 年为旧历辛亥年,故称“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是指发生于中国农历辛亥年(清宣统三年),即西元 1911 年至 1912年初,旨在推翻清朝专制帝制王朝、建立共和政体的全国性革命。狭义的辛亥革命,指的是自 1911 年 10 月 10 日( 农历八月十九)夜武昌起义爆发,至 1912年元旦孙中山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前后这一段时间中国所发生的革命事件。广义上亦可指自 19 世纪末迄辛亥年成功推翻满清统

2、治在中国出现的连场革命运动。 作为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成功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的帝制,开启了民主共和新纪元,使共和观念深入社会中上层人士思想中。作为民族革命,辛亥革命的成功也对中国国内的民族关系及同时期亚洲其他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产生了重要影响。辛亥革命前后的一系列事件不仅结束了此前立宪派实行君主立宪的努力,而且对此后中国宪政与法治发展,中央及地方政治,中央与地方关系等都起到了关键的影响。1840 年发生的鸦片战争,一般认为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中国长期的闭关自守终于被迫划上句号。国内部分官员及知识分子开始明白,不变革便不足以应对中国所面临的千载未逢的挑战。1860 年代至 1890 年代(

3、 同治至光绪初年)的洋务运动,是一场由清室自发的改革。其重点为改良生产技术,透过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和生产方式,试图以兴办工商业来加强中国的国力。然而中国在 1894年的甲午战争再败于日本,显示只限于器物层面的洋务运动,并未能根本改变中国自北宋以来重文轻武的观念,19 世纪后期迅速强大的德国与日本在社会上却充斥浓厚的军国主义色彩,养成做事一板一眼的风气习惯。 自 1895 年的公车上书,在知识分子中普遍出现要求更深层的改革。当中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物成为维新派,主张在体制内的改良,提倡效法日本及俄国,在皇权之下大幅改变政治及社会制度。维新得到光绪皇帝的支持,而得以在 1898 年开展戊戌变法。但是

4、进行 103 天以后,因清室内保守势力发动政变而告流产。部分维新人物流亡海外后,主张继续维持皇室;实行类似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度,将政治实权逐渐交出至民选政府,主张这种变革方法的当时被称为“保皇党”或“立宪派”。 立宪运动是中国清朝政府继自强运动(洋务运动、1861 年1895 年)、维新运动立宪运动(1895 年1898 年)之后推动的第三次大型改革,目的在使大清帝国成为君主立宪政体的国家。1911 年 5 月 8 日(宣统三年四月十日),清政府废除军机处,发布内阁官制与任命总理、诸大臣。成员名单中过半数为清宗室(皇族)与满人,被讥嘲为皇族内阁。立宪派、舆论对此多感失望,甚至引起不满,认为清政府

5、实无诚意推行宪政,乃逐渐同情、倾向革命。清政府遂于是年(1912 年)垮台,中华民国就此诞生。在推翻清朝的斗争中,革命党人曾经先后发动十次武装起义,屡次失败,而又能屡次重起,海外华侨的大量经济支援,实在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对于海外华侨在推翻清朝的革命斗争中的作用,孙中山曾经用这样一句言语表达:华侨是革命之母。文化形势:排满思潮与民族国家满汉种族问题,在清初的文字狱和剃发易服制度的压制影响之下,到了清中叶的思想中,已经几乎不成问题。绝大多数的汉人对于统治者为满人一事已不甚在意。但随著清朝统治的日渐衰弱,首先在太平天国革命中,汉满问题开始再度抬头。到了 1890 年代以后,排满思想更是再度大兴。明

6、末遗老的著作成为当时人的重要思想资源。例如原本并不著名的王夫之的著作在清末重新被发现,成为当时知识分子们的重要读物。许多革命人士更是藉反清复明思潮来鼓吹革命,最著名的反清宣传著作有邹容的革命军等,对于年轻的革命参与者们造成很大的影响。虽然一些革命家如孙中山在种族革命之外,所强调的是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改革,但清末革命最主要源动力仍是排满反满的思潮。推翻满清后,口号也迅速地从打倒鞑虏改为五族共和,以求统一分崩离析的中国。 西学东渐是指近代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作为史学术语,通常是指在明末清初以及晚清民初两个时期之中,欧洲及美国等地学术思想的传入。 1900 年中国因爆发义和团事件,导致八

7、国联军入侵,朝廷内部顽固保守势力也受到严重打击,在改革势力的呼吁下,慈禧同意开始推行康梁在戊戌变法中所提出的改革方案,是为清末新政。其中影响最大的政策,是光绪三十一年(1905 年)9 月 2 日,清政府废除了延续一千三百年的科举制度,开始兴办新式学堂。到辛亥革命前,全国已经有 6 万多所新式学堂。废除科举后,大量以参加科举谋求官职的传统文人失去了出路。 此外,清政府于1906 年 9 月 1 日宣布预备仿行宪政,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即立宪运动。其后各省选出了以地方士绅为主要成分的谘议局代表,这些各省的实权人物,要求清政府加速推行制宪,成立责任内阁,但屡为清政府所阻。 正在训练中的北洋新军清朝末

8、年,以八旗、汉人绿营为主的旧式军队已失去战斗力。平定太平天国时倚靠的主要是地方团练武装。甲午战争后,因旧式军队已落伍,加上为免兵权旁落,清政府于 1901 年起决定对陆军进行全面改革,计划在全国练新式陆军 36 镇,以取代八旗、绿营及地方的防营。当中北洋新军 6 镇直属朝廷,由袁世凯所编练的“武卫右军”扩编。其馀各省亦由地方巡抚、总督负责编练新军。为了培养新军的军官,各地开办了许多新军学堂。部分地方的新军(如张之洞主持的湖北和湖南地区)大量起用留学生为军官;相反,北洋新军中留学生却极少。到辛亥革命前夕,组编好的部队已达整编 16 镇和 10 余个协、营。 发展历史陈天华 1890 年代,不少人

9、开始主张以暴力革命彻底推翻由满人成立的皇朝及帝制,建立类似法国及美国的共和政体。最早主张革命的人多数集中在海外,以留学生、华侨青年为多。最早期的革命团体亦是在海外成立,当中由杨衢云、谢缵泰等为骨干的辅仁文社在 1890 年左右即成立于英属香港。而孙中山亦于 1894 年 11 月 24 日在檀香山首次组织兴中会,为革命筹措经费。二者后来在 1895 年 1 月在香港合并,继续称之为兴中会,并且于同年 10 月26 日首次在广州发动武装起事 (史称第一次广州起义),但并未取得成功。孙、杨二人亦因此而被通缉,并被香港当局禁止入境。孙中山于 1895 年在伦敦为清廷所绑架,事件成为国际新闻,孙亦因而

10、闻名国际。杨衢云则在 1901年被清吏在香港刺杀。 1900 年,华北爆发义和团事件。清朝皇室在事件中的拙劣举措使其威信大幅下降。1901 年的辛丑条约签订后,国内的知识分子更感受到中国正面对前所未有的危机。自甲午战争起,中国派往海外留学的学生大量增加,当中以日本为数最多,1904 年时一度达到二万多人,不少为官费留学。革命的思想在留学生中广为散播,主张革命的学生成立各种团体,发行刊物鼓吹民主革命。当中章炳麟、邹容、陈天华等在日本非常活跃。后来不少留学生归国,成为国内革命组织的骨干。1901 年,忽有东西各报传闻清廷欲将广东割让予法国,广东籍留日学生遂请冯斯栾、郑贯一、李自重、王宠惠、冯自由、

11、梁仲猷诸人发起广东独立协会,主张广东省向满清政府宣告独立。 1904 年,日、俄两国在中国东北开战( 日俄战争),满清政府划出部分国土让两国交战而自称保持中立;皇室内更有人称满清的国土“宁赠友邦,不予家奴”,令革命救亡的呼声更高。华兴会各种革命团体亦于此时纷纷在国内出现。最主要有黄兴领导的华兴会(1904 年在长沙成立,成员有黄兴、刘揆一、宋教仁等,以湖南青年为主),以及陶成章、蔡元培领导的光复会(1904 年 10 月在上海成立,蔡元培为会长。成员包括秋瑾、章炳麟等,以江浙青年为主);此外有更多各式各样的革命小团体,如江苏的励志学会、强国会,四川的公强会,福建的益闻会、汉族独立会,江西的易知

12、社,安徽的岳王会,广州的群智社等等。这些革命团体不一定互相隶属,而且多数带有地方色彩。但大致上他们都有相同的目标:谋求推翻满清、恢复汉人原来的江山、建立类似美国的共和制国家。当中推翻满清的诉求著重满汉之分;而要求恢复的江山亦只限以汉人为主的十八省,东北三省、新疆、西藏及内外蒙都被排除。排满的态度正与中国各地方地下帮会“反清” 传统相通。故此不少革命组织都有借助秘密会党的势力进行革命。例如华兴会与哥老会,光复会与青帮,兴中会与三合会皆有密切关系;而孙中山亦为洪门致公堂的会员。 孙中山在 1905 年夏,在日本成功联合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在 8 月 20 日于东京成立了中国同盟会,并

13、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纲领,在民报(原名二十世纪之支那,为华兴会机关刊物,同盟会成立后易名为民报)上阐述了这一观点。同盟会积极宣传他们的思想,大力推动群众的觉醒。民报在章炳麟、陶成章等主编下,由胡汉民、汪精衞等执笔,与主张保皇、由康有为、梁启超执笔的新民丛报展开激烈论战,成为革命思想的重要阵地。同盟会在 1907 年虽曾一度再次分裂( 孙中山因未经众议收受日本政府资助,自光复会退出。孙中山与汪精衞、胡汉民等于南洋另组总部;黄兴则继续支持孙中山), 但在革命中仍起极为重要的作用。 1906 年 2 月,日知会在武昌召开成立大会,由刘静庵主持。到会的还有孙武、张难先、何季

14、达、冯牧民等百馀人。后来日知会成为同盟会湖北分会的机关。 1906 年起,陈去病等人在江南先后组织成立黄社、神交社、匡社等文学团体,1909 年又组织成立南社,通过文学创作传播新思想。 1907 年 7 月,在东京的部分同盟会会员主张在长江流域发动革命。刘揆一、焦达峰、张伯祥、孙武等人在东京成立共进会。共进会性质及纲领与同盟会几乎相同,但不直接隶属同盟会。共进会是孙武,湖北共进会会长武昌起义的领导组织之一。 1911 年 1 月 30 日,振武学社改名为文学社,推举蒋翊武为社长,詹大悲为文书部长,刘复基为评议部长。文学社为新军内青年军人组织,旨在通过渗透到新军中,掌握武装。文学社是领导武昌起义

15、的另一个领导组织。 辛亥革命被中国共产党称为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满清政府及中国实行二千余年的封建皇权制度,建立了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在此之前的中国的历次起义都是以一个朝代代替另一个朝代而结束,但辛亥革命却彻底推翻帝制,并试图建立新的政治体制共和制。尽管后来民主共和的规则受到北洋军阀多次不同程度的破坏,甚至一度有短暂帝制的复辟,但他们都不能从根本上颠覆众望所归的共和国体。 当时成功的中国革命党人并没有一个确切的治国方案,遂按照美国宪法,美国政治体制,实行总统共和制。尽管因为现实社会条件的限制和统治者们对约法的蔑视,例如孙文为约制袁世凯而随意更改民国约法,袁

16、世凯后来又因称帝而中止了约法,民国初年民主共和体制并未真正贯彻实施,但这毕竟是中国首次试图实行民主共和政体,推动了民主共和观念在中国的传播,使民主共和的价值观得到了确立,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 在辛亥革命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二千余年的帝制、专制思想都没有在中国完全消除,而且还一度具有相当的社会基础。尽管中国共产党声称在 1949 年建立的人民民主专政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真正的人民当家作主” ,但一些人则认为,在实际运作上,所谓“真正的民主共和”还从来没有得以在中国全面实行无论是北洋政府、国民党的南京国民政府、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思想影响从思想史的角度看,辛亥革命也是一场深刻的思想启蒙运动。它使民主共和观深入人心。自汉代董仲舒以来的中国思想中,君臣关系是“三纲五常”中三纲之首,皇帝不仅是政治上的权威,也是文化中诸多价值观念的重要依据与合法性的来源。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就在打破了帝制政治的价值观和政治思想的同时,也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调研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